问题

国家统计局「1-11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13.7%」,这意味着什么?

回答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11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13.7%”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数据,它揭示了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一个关键方面:消费市场的活跃程度和经济发展的动能。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

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什么?

定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我国境内居民、政府和单位用于购买社会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简单来说,它反映了居民和机构花钱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情况。
涵盖范围: 它包括了所有通过各种销售渠道卖给居民和社会的最终消费品。具体来说,它包括:
商品销售: 居民在商店、超市、网上等渠道购买的衣食住行等各类商品。
餐饮收入: 人们在餐馆、酒店、外卖等消费的餐饮服务。
一些服务类消费: 虽然“零售”字面意思是卖商品,但在统计上,也纳入了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部分服务性消费,比如住宿、旅游、文化娱乐等。
重要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衡量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的最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消费作为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之一,其增长情况直接反映了经济的健康度和居民的购买力。

2. “同比增长 13.7%”意味着什么?

同比(YearonYear): 这是指与去年同期(例如,今年111月与去年111月)相比。这种比较方式可以有效剔除季节性因素的影响,更准确地反映出经济发展的趋势。
13.7% 的幅度:
强劲增长: 13.7% 是一个相当可观的增长率。这表明,在2023年的前十一个月,中国的消费市场呈现出非常活跃和强劲的增长态势。
经济复苏和回暖的信号: 这个数字通常被解读为中国经济从疫情影响中持续复苏和回暖的重要证据。当消费支出增加时,意味着人们对未来经济有信心,愿意花钱,这会带动生产、就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内需拉动作用显著: 消费增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之一。13.7% 的消费增长意味着内需对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大。

3. 更详细地解读 13.7% 这个增长率:

要理解这个增长率的“深度”,还需要考虑几个方面:

基数效应:
低基数效应: 如果去年同期(2022年前11个月)由于某些原因(如疫情封控、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等)消费增长非常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那么今年13.7% 的增长就可能存在一定的低基数效应。这意味着今年的高增长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从低点反弹。不过,即便考虑基数效应,13.7% 依然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高基数效应: 相反,如果去年同期消费已经非常强劲,那么今年的13.7% 就更能说明当前消费的韧性和持续性。
如何判断: 要准确判断,需要对照去年同期(2022年111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如果去年同期增长率较低,那么13.7% 的反弹意味就更强;如果去年同期已经很高,那么13.7% 则更能体现持续的强劲动力。
结构性增长:
不同品类的消费差异: 这个总数13.7% 是一个平均值。在实际情况中,不同品类的商品和服务,其增长速度可能差异很大。例如,升级类消费(如汽车、家电、旅游)可能增长更快,而必需品(如基本食品)增长相对平稳。网上零售、服务消费的增长可能快于线下实体店。了解这些结构性差异,能更深入地理解消费的动能所在。
线上与线下的表现: 随着电商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线上消费通常增长更快。这个数据也反映了线上消费对整体增长的贡献。
居民收入和消费信心:
收入是基础: 消费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居民收入的增长。如果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他们的购买力就会增强,从而带动消费增长。
信心是关键: 即使有钱,如果居民对未来(如就业、收入预期、社会保障等)缺乏信心,他们可能会倾向于储蓄而非消费。13.7% 的增长率表明,居民的消费信心可能正在逐步恢复和增强。
政策影响:
政府的刺激政策: 政府可能会出台各种政策来刺激消费,例如发放消费券、减税降费、鼓励汽车和家电消费等。这些政策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
宏观经济环境: 整体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是消费增长的根本保证。如果经济增长稳健,就业情况良好,通胀水平温和,这些都有利于消费的增长。
与其他经济指标的关联:
与GDP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通常会与GDP的增长率相关联。消费的强劲增长是拉动GDP增长的重要力量。
与投资、出口: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的亮眼表现可能意味着其他两项也在发挥作用,或者消费在当前经济格局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

总结来说,“111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13.7%” 传递了以下几个核心信息:

1. 消费市场非常活跃: 市场需求旺盛,居民和机构的购买意愿和能力较去年同期有显著提升。
2. 内需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消费的强劲增长有力地支撑了整体经济的发展。
3. 经济复苏势头良好: 这是经济从疫情影响中恢复活力的一个重要体现,表明经济基本面正在改善。
4. 居民消费信心正在恢复: 人们对未来经济的预期趋于乐观,敢于支出。
5. 这可能预示着一个积极的经济前景: 如果消费能持续保持这种增长势头,将对稳定和推动经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

这个数据是截止到11月份的累计增长。12月份的数据以及全年的最终数据,可能会有所调整。
要更全面地理解,还需要结合其他宏观经济数据,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PMI(采购经理人指数)、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投资增长率、出口增长率等,进行综合分析。

总而言之,13.7% 的增长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表明中国的消费市场正在强劲复苏,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写报告小技巧:

1、同比、环比谁好看写谁

2、同比、环比均不好看,写累计

3、累计不好看,写同比环比变化趋势

4、同比环比变化趋势不好看,写同比环比变化趋势的变化速度

5、以上均不好看,就写结构改善(结构改善本身参考1-4)

6、如果结构没有改善,那就调整口径,重新定义结构

7、最重要的,在报告开头加一句,“正如我们的预期”

我补充说明一下,这里的“写”均指报告、新闻中的标题以及划重点

数据本身,当然要好好公布,否则不成了糊弄领导了?

这是不可以的!

但是,我们把他放在正文的大段文字里,放在附录18里,放在超链接里

这是可以的!

PPS...鉴于很多朋友有意见,把第一段话删了

现在剩下的内容存粹是PPT/分析写作教学

我再补充一下两个案例,请自行理解运用

“11月份,受疫情多点散发等因素影响,市场销售增速有所回落,但基本生活类和部分升级类商品零售增势较好。从累计看,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线上消费需求持续释放,消费市场延续复苏态势。”

这个是2015年某月对房价涨幅的解读

“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分别有55个和48个,分别比上月减少5个和1个;下降的城市分别有10个和14个,分别比上月增加6个和1个。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55个城市里,有33个城市的涨幅比上月收窄;最高涨幅为4.9%,低于上月0.6个百分点。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48个城市里,有21个城市的涨幅比上月收窄;最高涨幅为4.3%,低于上月2.0个百分点。环比涨幅总体继续收窄。据测算,6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环比综合平均分别上涨1.8%和1.2%,分别比上月收窄0.1和0.2个百分点。分城看,一线城市环比涨幅比上月略有扩大,二、三线城市环比涨幅持续收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