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家统计局表示「10 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 49.2%」,释放了什么信号?

回答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0 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 49.2%”这个数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信号,它传递的信息是复杂且多层次的。为了详细解读,我们需要理解以下几个核心要素:

1. 什么是采购经理指数(PMI)?

定义: PMI 是一个衡量制造业经济健康状况的领先指标。它通过对采购经理们的调查来获得,这些采购经理负责企业原材料的采购和生产计划。
构成要素: PMI 通常包含一系列的子指标,例如新订单、生产量、就业、原材料库存、供应商交付时间等。这些子指标的权重不同,最终汇集成一个综合指数。
关键阈值: 最重要的一个数字是 50%。
PMI > 50%: 表示制造业扩张(即经济增长)。
PMI < 50%: 表示制造业收缩(即经济衰退)。
PMI = 50%: 表示制造业持平。

2. 10 月中国制造业 PMI 为 49.2%,意味着什么?

收缩区间: 49.2% 低于 50%,这直接表明 中国的制造业在 10 月份正处于收缩区间。换句话说,制造业的整体生产活动和商业环境相较于前一个月(9 月份)有所放缓或恶化。

3. 更深层次的信号与分析:

为了更详细地解读这个信号,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经济背景下,并考虑几个关键的潜在原因和影响:

经济动能减弱的迹象:
整体需求不足: PMI 低于 50% 通常意味着新订单的下降或者增长速度放缓。这可能是因为国内消费需求疲软,也可能是因为外部出口需求减少。
生产活动收缩: 订单不足会直接导致企业削减生产计划,原材料采购量减少,进而影响整体的生产规模。
企业信心受到打击: PMI 数据反映的是采购经理对未来经济状况的预期。低于 50% 的数据可能表明企业对未来经济前景的信心有所下降,这会影响他们的投资和扩张意愿。

可能导致收缩的原因分析(需要结合具体子项数据):
需求端问题:
国内消费疲软: 如果居民收入预期不稳、消费信心不足,那么对商品的需求就会下降,包括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
外部需求减弱: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主要经济体通胀压力、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中国出口订单减少。
房地产市场调整: 房地产行业是制造业的重要下游需求领域(建材、家居、家电等),房地产市场的下行可能会传导到制造业。
供给端问题(虽然本月数据更倾向于需求):
原材料成本波动: 如果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企,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可能导致生产意愿下降。但 PMI 通常会包含原材料价格指数,如果原材料价格指数上涨而 PMI 下降,则可能是成本压力。
供应链中断(相对较少): 尽管今年供应链问题有所缓解,但局部性或突发性的事件仍可能影响生产。
季节性因素或特定事件: 有时 PMI 数据也会受到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例如,某些月份有假期或生产高峰),或者特定事件(如环保限产、能源短缺等)。但如果连续出现收缩,则更可能是结构性或周期性问题。

对就业的影响:
当制造业收缩时,企业可能会减少招聘、甚至裁员以控制成本。因此,PMI 下降通常预示着未来一段时间内就业压力可能会增加。

对通胀的影响:
如果需求疲软导致企业削减采购量和生产量,原材料和制成品的积累可能导致价格压力缓解,甚至出现通缩压力。

政策信号:
PMI 数据是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重要的参考依据。当 PMI 显示经济放缓或收缩时,政府和央行可能会考虑采取刺激措施,例如降息、减税、增加财政支出等,以提振经济活动和企业信心。

4. 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月度波动: PMI 数据本身会有一定的月度波动。要判断经济的真实趋势,需要关注连续几个月的数据,以及数据本身的变动幅度。
子项数据的分析: 最具洞察力的分析来自于对 PMI 各个子项数据的深入解读。例如,新订单指数的下降比生产指数的下降更能说明未来经济的走势。就业指数、出厂价格指数等也能提供更多维度的信息。
与其他经济指标的结合: PMI 数据需要与其他宏观经济指标(如 GDP 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等)结合起来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当前经济的状况。
先行指标的性质: PMI 被认为是经济的先行指标,它的变化通常会比 GDP 等滞后指标更早地显现出来。因此,它为预测未来经济走向提供了重要线索。

总结来说,10 月中国制造业 PMI 为 49.2% 释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的制造业正处于收缩状态。 这表明当前经济面临需求不足、生产放缓、企业信心可能受到影响等多重压力。这个数据会引起政策制定者的关注,并可能促使他们考虑采取措施来稳定和提振经济。详细的解读还需要结合该月 PMI 各子项的具体数据以及宏观经济的整体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就是资产通胀,实体通缩。


我感觉我可以每月照着统计局的数字水一篇,反正这个局面中期里没啥变化。

十月制造业PMI,预期是49.7,实际是49.2,上个月是49.6。制造业继续枯荣线以下,整体收缩。

而且收缩速度还加快了...

新订单指数48.8,上个月是49.3,下单买货的量也在缩。

其他像原材料库存、用工人数等指数都是继续跌,但估计PPI(生产者价格指数,可以看成做货的成本)会继续走高,搞不好还是年内新高。

十月里大中小型企业的PMI分别是50.3、48.6、47.5,中小企业都在枯荣线以下,而且收缩程度比九月都有所加重。

反正眼下在实体端是个供需双降的局面,这点没啥可争论的。


原因说来说去还是那几个:

一,内需不振,穷,不平衡;

二,外需强劲但需求放缓。

首先是全球经济还是这个鸟样,总需求是降的;

其次全球很多国家“适应”了疫情,复产复工了,更多同行来夺回订单;

三,美帝和全球都大放水,十万亿美刀拉动几乎所有大宗商品涨价,原材料成本高企;

四,我国去杠杆,尤其房地产,整个业态冻住了,信贷活动收缩;

五,能耗双控,高耗能产业政策性收缩;

六,从中小微企业的表现能看得出来,K型复苏。头部企业趁势兼并扩张,就业和纳税的主体并没有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出路都知道喊两句“改善分配增强内需”,但喊了这么多年,这事且等着吧。

现实点来说,就是全民筷子敲碗,期待国家真正搞起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要花钱、要投资,胆子再大点。

毕竟现在真正有钱(或者说,有信用)的就是政府。

今年管钱的官方口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稳一点可以理解,反正防水的边际收益也就这点了;但积极的财政政策,有点感觉不到。

前三个季度的新增专项债才2.2万亿,去年全年新增专项债是3.6万亿。这说明上半年总体对经济停滞比较乐观,认为21年不需要用力太猛。

对于财政政策来说,有债才有钱,没债到哪搞钱大建(指基建和新基建)?

进入八月份,明显感觉到增速下滑,发债速度拉起来了。到十一月份,估计单月发债要超过9000亿元。

证券日报采访中国财政学会,学会说了,除了传统的按规定发债,还有“第四季度增长需要强有力的投资支撑”这个需求。

说白了就是:“三四季度的数据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赶紧借钱拿去花”。


另外具象一点的是,从“宽货币”到“宽信用”的转型。

过去觉得市场上钱不够,得多印钱放钱,这是宽货币;但今年实际上跑下来,其实货币是够的,借不到钱才是重点。

前段时间给中小微企业加批3000亿贷款,那多数不是新增贷款,而是给已经贷了款的中小微企业一些宽限。

货币够但很多人借不到钱,这就是“宽货币窄信用”,各金融机构偏向保守。也不能完全怪他们,现在去杠杆,一放宽钱就去房地产,没几个真去实体。

普惠金融的核心是精准,怎样让钱去实体而不是虚拟(特别是资产端),这应该是这几年重点。


但反正现状就是资产那边钱多、实体这边钱少,一边通胀一边通缩。

user avatar

和今年早期预计的差不多,也和疫情前很多行业大佬们对2021年的预计差不多。

简单说就是生产能力还有富裕,但是消费端需求增长点没了。

基建固投再创新高也只是受惠几个行业,只有消费才能覆盖整个社会。

在4万亿那会,拉动经济数字的更多是城市化与乡村振兴带来的新增消费(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由补贴–消费–生产–服务传递到各个行业。

而现在这个消费需求增长点会在哪被创造出来呢?

新能源汽车?技术还没完全成熟而且消费者体验也没提升,需求无法被快速刺激到。

旅游文化?还能活着就算烧高香了。

如果不能找到需求暴涨的突破点,那再积极的货币与财政政策都只能是反作用。

目前看来,只有兵行险着,彻底改革房屋产权结构,加大共有产权,长租公寓等低成本房屋供应量,让年轻人在城市获得长期住房的花费大幅降低。这样几千万年轻人获得房屋后进行的家电采购,装修布置等才足以创造一个巨大的消费增量。

但也有地方财政彻底破产的风险。

要是既没有工业革命,又没有大量新增消费,经济低迷就肯定要持续。其实在人类历史上,经济低迷才是常态,大家习惯习惯就好了。

user avatar

上次说过了pmi其实没啥大用,三个有大用的:

1:社零是多少

2:社融是多少

3:你家门口新马路又开始挖了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