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回答
朱鹮,这种曾被誉为“东方圣鸟”的美丽生灵,在日本一度繁盛,却最终走向了灭绝的悲剧。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如同一个精心编织却通往毁灭的网。

栖息地的大规模破坏与退化,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曾几何时,日本的里山、湿地和稻田是朱鹮的理想家园。广阔的稻田提供了丰富的鱼、虾、蛙等食物来源,而水边茂密的植被和古老的树木则为它们提供了筑巢、栖息和躲避天敌的场所。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这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湿地的消失与退化: 为了扩大耕地、建设城镇、发展工业,大量的湿地被填埋、排干或改造。湿地是朱鹮赖以生存的关键生态系统,它们的消失直接剥夺了朱鹮的食物来源和重要的栖息地。即便是保留下来的湿地,也往往因为过度开发和污染而水质恶化,不再适合朱鹮生存。
农药和化肥的滥用: 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农民们开始大规模使用农药和化肥。这些化学物质不仅杀死了稻田里的昆虫、鱼类等朱鹮的食物,更直接毒害了朱鹮本身。朱鹮通过捕食被农药污染的生物,体内的毒素不断累积,导致生殖能力下降、雏鸟畸形甚至死亡。曾经肥沃的稻田,变成了对朱鹮而言的“死亡陷阱”。
稻田生态系统的单一化: 传统的稻田生态系统是多样化的,能够为朱鹮提供丰富的食物。然而,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人们倾向于发展单一化的种植模式,对稻田进行更精细的管理,反而减少了稻田中的生物多样性,使得朱鹮的食物链变得单薄,难以维持其生存需求。
人类活动干扰: 随着人口增长和活动范围的扩大,人类对朱鹮的栖息地进行了越来越多的干扰。筑巢地的破坏、捕猎行为(尽管在后期法律禁止,但早期可能存在)、以及其他人类活动造成的噪音和惊扰,都对朱鹮的繁殖和生存构成了威胁。

疾病的侵袭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让本已脆弱的朱鹮种群雪上加霜。

当一个物种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时,其本身的抵抗力也会随之下降。日本的朱鹮种群也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疾病的传播: 由于栖息地恶化、食物链中断等原因,朱鹮的健康状况普遍不佳。一旦有病原体出现,就容易在数量稀少且密切接触的朱鹮种群中迅速传播,导致大量死亡。具体到日本的朱鹮,后期普遍存在一种被称作“羽衣病”的疾病,严重影响了它们的健康和繁殖。
遗传多样性急剧下降: 随着种群数量的锐减,幸存的朱鹮数量越来越少,近亲繁殖的现象变得普遍。这导致了遗传多样性的严重丧失,使得种群的适应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大大减弱。基因库的枯竭,让这个物种的未来充满了黯淡。

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科学认识的滞后,延误了拯救的时机。

在朱鹮数量锐减的早期,人们可能并未完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或者缺乏有效的保护手段。

保护意识的薄弱: 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环境问题往往被置于次要位置。对于朱鹮这种野生动物的保护,可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投入。
技术和知识的局限: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人工繁育和迁地保护等科学手段可能尚不成熟或未得到广泛应用。人们可能不知道如何有效地阻止农药对朱鹮的危害,也可能缺乏成功的挽救经验。
政策和法规的不足: 相关法律法规可能未能及时跟上形势的变化,对朱鹮栖息地的保护力度不够,对污染行为的监管不力。

最终,在20世纪后期,最后一对在日本野外生活的朱鹮也离开了这个世界。日本的朱鹮,就这样悄然地从故乡的土地上消失了。虽然随后从中国引进了新的朱鹮个体,并在人工繁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这段历史性的灭绝,仍然是值得深刻反思的警示。它告诉我们,一个物种的命运,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与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紧密相连。保护它们,不仅仅是保护一个美丽的生灵,更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朱鹮(Nipponia nippon)曾经是一个非常兴旺的家族,19世纪广泛分布于东亚,比如中国、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

朱鹮历史分布图,图:BirdLife International,2001


朱鹮夏季的标准照,图:小叶叔叔


朱鹮的兴衰

历史记录表明,东亚各地的朱鹮数量都是非常昌盛,16-17世纪,朱鹮被日本当地居民称为害鸟(危害水田),被驱逐;1911年在朝鲜半岛有上千只朱鹮的记录;我国陕西,甘肃也有数量众多的朱鹮繁殖记录(史东仇等,1991)。

20世纪以来,朱鹮的数量急剧下降,1963年以后,俄罗斯一直没有朱鹮的报道,中国当时最后一只记录是1964年。到1981年,接近20年都没有朱鹮的报道,朝鲜半岛最后一只朱鹮的记录是1979年“三八线”军事区(丁长青,2004)。

曾经日本的朱鹮也是分布广泛,1934年还有100只朱鹮,1952年剩下32只,1970年只剩下7只,1980年剩下5只,日本政府采取的保护措施是在1980年把野外的朱鹮全部捕获,进行人工繁育,结果失败,朱鹮相继死亡,导致日本朱鹮灭绝(Wingfield et al.,1983)。

朱鹮的衰退的原因

从日本和国内的专家的研究发现,日本和中国的朱鹮种群衰退的原因类似,主要有以下几点(丁长青和李峰,2005):

(1) 环境污染: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范围内农药的使用,导致朱鹮体内DDT富集,发现朱鹮出现软卵壳和无受精卵等情况,使其繁殖成功率降低,类似的例子比如美国的白头海雕(Haliaeetus leucocephalus);

(2) 捕猎因素:朱鹮觅食和营巢均离人很近,体型较大,不惧怕人类,而且声音嘈杂,非常容易被人发现;

朱鹮把巢搭建在居民区附近,图:小叶叔叔


朱鹮叫声链接:

sound.niaolei.org.cn/Ni

2014年,野生朱鹮由于种群数量增加,分布范围也在扩大,扩散到隔壁留坝县没多久,3名男子用射钉枪打死1只朱鹮,1人被判刑9年,2人被判刑6年;

2016年,朱鹮扩散到了勉县,3名男子用弹弓打死一只朱鹮,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

如果没有严格的法律保护,人类的猎杀很容易把当地朱鹮消灭殆尽。


(3) 食物因素:朱鹮喜欢在水田和河流里觅食,由于农村人口去城市务工,水田荒废,河流也受到污染,导致朱鹮食物资源减少;

(4) 营巢因素:朱鹮喜欢在农田和村庄附近的树上营巢,这些林木被砍伐,导致朱鹮无处营巢。


日本和中国对朱鹮的保护

濒危物种的保护形式主要有三种:

(1)就地保护:在该物种的自然栖息地开展保护工作,这是最有效的保护形式;

(2)易地保护:指该物种现有的分布区之外,通过人工饲养的方式,建立一定规模的,健康的人工种群;

(3)再引入:通过人工方法,将饲养下的繁殖个体或者野生个体重新引入该物种的历史分布区,建立一个可以自我维持的野生种群,使濒危物种在其已经灭绝的历史分布区得到恢复的一种方式。


日本的朱鹮拯救

日本采取的是易地保护,1980年,把当时野生的5只朱鹮全部捕获,与原有的一只人工饲养的朱鹮一起进行人工保育和繁殖,但是在没有充分了解朱鹮的习性情况下,人工饲养的朱鹮出现细菌感染、疾病和撞伤等,这6只朱鹮全部繁殖失败,导致其灭绝;当然,日本当时采取的方式也是经过多次科学论证之后,认为野外条件极为恶劣,就地保护很难开展,才采取了易地保护方式。


中国的朱鹮拯救

中国采取的是(1)就地保护;(2)易地保护;(3)再引入,循序渐进的保护方式,让朱鹮的种群存活了下来。

(1)就地保护

1981中科院动物所刘荫增先生历经3年,5万多公里的考察在陕西洋县姚家沟重新发现7只朱鹮的野生种群,国内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成立“秦岭一号朱鹮种群”的“4人保护小组”,他们是路宝忠、王跃进、陈有平和赵志厚。1981-1990年,他们日夜坚守着“秦岭一号朱鹮种群”十年,他们是朱鹮保护名副其实的功臣。1986年成立了陕西省朱鹮保护观察站, 2001年,成立了陕西朱鹮自然保护区,2003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门保护朱鹮。

由于各级政府、科研人员、保护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朱鹮的种群数量在1990年之后平稳发展,在2015年的野生种群数量已经超过1300只(朱鹮保护35周年专家研讨会暨培训会,2016)。


1981-2007朱鹮种群数量增长图,图:张智和丁长青,2008


(2)易地保护

朱鹮的人工种群也是拯救这一濒危物种的重要手段。1981年5月,在陕西姚家沟救护了一只屡次从巢中掉落的朱鹮雏鸟,将其送往北京动物园进行人工饲养,1981-1988年先后将6只野生朱鹮送往北京动物园。1989年,世界上首次人工繁殖朱鹮在北京动物园获得成功。截至2015年,在13个地区建立起了19个人工饲养种群,人工饲养朱鹮种群数量超过了1100只(国内800只,韩国和日本300只)。


朱鹮的人工饲养种群分布图, 图:小叶叔叔


陕西洋县人工饲养朱鹮种群,图:小叶叔叔


(3)再引入

孤立的朱鹮种群非常脆弱,一旦发生突发疾病和自然灾害等恶性的事件,后果是毁灭性的,所以在开始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之后,我国也陆续开展了朱鹮的野化放飞的工作,先后在陕西洋县华阳、铜川、宁陕、宝鸡、河南董寨、浙江德清等地野化放飞200余只朱鹮,日本在佐渡岛也陆续放飞了200余只。目前野化放飞的朱鹮都繁殖成功,种群数量稳定增长。


朱鹮的再引入分布图,图:小叶叔叔


相比日本,国内的朱鹮比较幸运,最早发现的地方人迹罕至,栖息地质量较好,加上中国政府、科研人员、一线保护工作者及广大人民群众好几代人的积极探索,艰辛付出,克服了栖息地保护,人工繁育,野外放飞等一系列的难题,让其濒危状况有所缓解,中国朱鹮的拯救工作是世界濒危动物保护史上成功的典范。

回顾朱鹮的保护历程,每次和前辈们聊天都被其默默的奉献而感动,我们也相信,中国朱鹮的保护工作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华夏儿女的努力下,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飞行的朱鹮,图:小叶叔叔


在此,对所有为朱鹮保护事业奉献的人们深表诚挚的敬意!


参考文献:

刘荫增 (1981). 朱鹮在秦岭的重新发现. 动物学报 27:273.

丁长青 (2004). 朱鹮研究.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丁长青,李峰 (2005). 朱鹮的保护与研究. 动物学杂志 40:54-62.

史东仇,曹永汉 (2001). 中国朱鹮.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朱鹮保护35周年专家研讨会暨培训会(2016). 陕西汉中.

张智,丁长青 (2008). 中国朱鹮就地保护与研究进展. 科技导报 26:48-53.

BirdLife International. Threatened birds of Asia: the BirdLife International Red Data Book. Cambridge, Uk: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01:315-329.

Wingfield, J., S. Ishi, M. Kikuchi, S. Wakabayashi, H. Sakai, N. Yamaguchi, M. Wada, and K. Chikatsuji (2000). Biology of a critically endangered species, the Toki (Japanese Crested Ibis) Nipponia nippon. Ibis 142:1-11.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