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广难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回答
“李广难封”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指的是西汉名将李广虽然作战英勇,屡建奇功,却一生未能获得封侯的显赫地位。这个现象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他个人性格和处事方式的因素,也有政治环境和历史机遇的制约。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些原因:

一、 李广的个人特质与作战风格

1. 勇猛有余,谋略稍逊?(争议点)
善于近战和骑射: 李广以其出色的骑射技术闻名,在战场上能身先士卒,带领骑兵冲锋陷阵,极具个人魅力和鼓舞士气的作用。他的作战方式往往是凭借个人勇武和骑兵的机动性,在局部战场上制造优势。
缺乏战略眼光或长远规划: 有学者认为,相比于卫青、霍去病等其他名将,李广的指挥风格更侧重于战术层面的勇猛突击,而缺乏宏观的战略布局。他更像是战场上的一员猛将,而非全局的战略家。例如,他曾多次深入匈奴腹地,虽然展示了勇气,但有时也因为孤军深入、补给困难而陷入险境,未能取得决定性的战术成果。
“飞将军”的声名与其战绩的匹配度: 李广因为善于设伏、神出鬼没,被匈奴人誉为“飞将军”。这表明他在局部战斗中的确有独到之处,能够给敌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实际损失。然而,“飞将军”更多的是一种个人威慑力,而非能够奠定战略胜利的战功。

2. “无功”的争议:战功是否被低估?
对“封侯”标准的不同理解: 在汉朝,封侯通常需要“斩得万级”(斩杀敌人一万个以上),或者取得足以改变战局、重创敌人的战略性胜利。李广虽然多次杀敌,但他的战绩是否达到了这个标准,存在争议。
战功分散,未能集中: 李广的战功往往是零散的,例如在某次战斗中击溃敌军一部,或者救助了某位将军。这些都是重要的战术成果,但缺乏那种一举奠定胜局、俘获敌方重要首领或缴获大量物资的决定性战役。
战败的经历: 李广一生中也曾有过几次战败或被俘的经历,最著名的就是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随卫青出征,却因贪功冒进,导致部队迷路,未能赶上主力,反而损失了部分兵力,并被匈奴所俘(后自杀逃回)。这种“功过相抵”的情况,也是他难以封侯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 李广的个人性格与政治处境

1. 耿直、恃才傲物,不善于“自保”:
性格孤傲,不善交际: 李广性格耿直,不善于阿谀奉承,也缺乏政治上的圆滑。他更像是一位纯粹的军人,将自己的精力都放在战场上,而不是经营人脉或揣摩上级的心思。
恃才傲物,容易得罪人: 他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也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但这有时会让他显得有些骄傲,不轻易屈居人下,也容易在不经意间得罪同僚或上级。
不注重“表现”: 汉武帝时期,政治斗争激烈,臣子能否获得重用,不仅看能力,也看政治手腕和表现能力。李广似乎并不擅长在这方面“表现”自己,他的功绩往往是实打实的战场表现,而缺乏在朝堂上的宣传和解读。

2. 缺乏强大的政治靠山:
出身平民,非勋贵之后: 卫青是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的同母异父兄弟,本身就带有皇亲国戚的光环。霍去病则是卫青的外甥,同样沾了皇家的光。而李广出身平民,虽然家世也不算差(祖父李信曾是秦朝名将),但与汉朝开国功臣或皇亲国戚相比,他在政治上的根基要薄弱得多。
与卫青、霍去病的关系: 虽然李广是前朝老将,也与卫青等人共事,但他的地位和影响力似乎不如卫青那样能够主导战局。在汉武帝眼中,他更像是卫青手下的一名大将,而非能够独立承担战略任务的关键人物。
汉武帝用人的策略: 汉武帝用人,既看重能力,也看重忠诚度和政治上的可靠性。虽然李广忠勇,但他的个性以及在几次事件中的表现,可能让汉武帝认为他不是最适合承担封侯重任的人选。

3. “功不赏”,或“功不封侯”的政治考量:
抑制功臣,防止尾大不掉: 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但他也非常警惕权臣坐大。在北击匈奴这样规模宏大的战争中,汉武帝可能有意地不让任何一位将领获得过高的荣誉和权力,以避免出现功高震主的情况。
平衡各方势力: 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平衡策略,扶持卫氏集团的同时,也需要其他力量制衡。李广作为老将,虽然能力不俗,但其政治能量和影响力可能没有达到汉武帝期望的“封侯”级别,或者说,封侯可能会打破他原有的政治平衡。
“名”与“实”的取舍: 汉武帝给李广封了“冠军侯”的称号,虽然不是万户侯那样高的封侯,但也算是对其贡献的一种认可。但这个称号并非通过“斩首万级”的实际战功获得的,而是因为他“善于骑射,常以少击众,数得生虏”(《史记·李广传》),这说明了汉武帝对他的评价和恩宠,但这种恩宠并未达到封“万户侯”的程度。

三、 历史的巧合与偶然

1. 时运不济:
错过了最佳封侯时机: 李广一生征战多年,很多时候都处于一个关键的时刻,但他似乎总是差那么一点点。例如,在卫青北击匈奴时,他本可以有更大的作为,但因为一些意外(如迷路),未能如愿。
与卫青、霍去病同时代: 李广的英雄时代恰好与卫青、霍去病这两位传奇名将重叠。相比之下,卫青和霍去病的战功和影响力都更为突出,他们“斩得万级”或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次数也更多,这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李广的战绩在历史上的分量。

2. 最后的悲剧:
李广最后一次出征,是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他以副将身份随卫青出征。然而,在与匈奴单于的作战中,他的部队又一次迷路,未能正面遭遇单于主力。之后,他在率领骑兵前往支援另一路军队时,遭遇了优势匈奴兵,被围困。虽然他奋力作战,但最终被俘。虽然他随后自杀逃回,但这种“无功而返”的结局,彻底断绝了他封侯的希望。更令人悲叹的是,他因为在与匈奴单于作战时未能遭遇,反而被指责“失机”,最终悲愤自杀。

总结来说,“李广难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个人层面: 他虽然勇猛善战,但可能缺乏战略性的长远规划,战功分散,且有过战败被俘的经历。他的性格耿直,不善政治经营,也可能让他失去了获得更高封赏的机会。
政治层面: 他缺乏强大的政治背景,与汉武帝用人、平衡朝野政治的策略可能不完全契合。汉武帝对待功臣的态度也可能出于巩固皇权的考虑。
历史层面: 他所处的时代,涌现了卫青、霍去病等更加耀眼的人物,他的战绩在比较之下显得不那么突出。同时,历史的巧合和一些偶然的失误,也对他的人生结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广难封”不仅仅是一个个人悲剧,也反映了古代政治的复杂性,以及在权力场上,能力、性格、出身和政治手腕都至关重要。尽管未能封侯,李广的英勇事迹和“飞将军”的威名,依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无数人心目中不朽的战神形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业绩不行啊,先不说是能力问题,还是运气问题,反正就是没啥拿得出手的业绩

人家卫青有漠北大捷灭了匈奴主力

人家霍去病千里奔袭封狼居胥

你李广有啥?射石头?

user avatar

李广是文景时代的将领,不是武帝时代的将领,年龄因素似乎被很多人忽略了,元光年间和匈奴开战的时候这位都五十多了。

汉军早期面对匈奴的主要问题是“小部队打不过,大部队追不上”,实际上主力面对匈奴部队没有正面吃过什么亏,主要问题就在于聚集起来对方能有效避战,散开就是匈奴人靠着机动优势以多打少了。文景时代的将领一般情况下主要是靠坚壁清野,试图用要塞压缩匈奴人的机动空间,然后等候大部队,李广在大前提下也没什么特殊的,他的主要作用就是通过骚扰迟滞对方的行动,并且抓住对方分散的机会想办法吃掉若干小股部队。在坚持防守反击的大前提下,其实主要就是增加了一个短促突击的特种作战打法。

李广这个人成名到主要工作,其实都是在边疆担任太守时期,因此他的军事套路已基本这在个时代定型了。“飞将军”这个外号,根据史料稍微开一下脑洞,其实无非是善于用特种小部队玩短促突击,能经常在匈奴人小规模入侵或者分散掠夺(这个过程是必然的,集中掠夺必然浪费时间,匈奴人必须在汉军主力机动部队完成反应之前抢完东西撤退)的过程中用小股精锐进行短促突击,能够造成一定的反击杀伤,所以才得到匈奴人的重视(在反击中打出了相对其他将领更好看一些的伤亡数字,但显然这种小打小闹不会对匈奴军造成致命的杀伤)。

广行无部曲行陈,就善水草顿舍,人人自便,不击刁斗自卫,莫府省文书,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事实上可以看出李广那种带兵方式,用来带指派的相对陌生的大部队可以说是毁灭性的,但是对于长期追随精心培养的小股队伍而言,则是不错的,士兵对主将的信任和个体战斗力在特种作战中相对纪律是更有效的。在士兵们有恐惧情绪的时候,李广往往几句话或者自己冲锋一次就能缓解他们这种情绪,小股精锐作战,个人武力的作用也会更大。他李广虽然不是什么优秀的大兵团指挥官,但小队团战他的武力优势会放大很多。

分析一下这个时期的战例

匈奴侵上郡,上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者数十骑从,见匈奴三人,与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山,望匈奴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我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不我击。”广令曰:“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骑曰:“虏多如是,解鞍,即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解鞍以示不去,用坚其意。”有白马将出护兵。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白马将,而复还至其百骑中,解鞍,纵马卧。时会暮,胡兵终怪之,弗敢击。夜半,胡兵以为汉有伏军于傍欲夜取之,即引去。平旦,广乃归其大军。

这个其实就是短促突击,这一次基本实现了快速集结(只带了身边的一百名精锐)和快速战斗,但没有实现快速撤退,只好耍了个小手段吓退了敌人。或者说,李广算是解决了一个小股冲突能赢的问题,靠熟练的小股精锐去快速突击匈奴人的小队,然后赶在大部队到来前快速缩回堡垒。“飞将军”也无非就是让匈奴人也体会一下“小部队打不过,大部队追不上”的痛苦。然而这也终究是小打小闹,谈不上能大量歼敌,最多算零敲牛皮糖。

而且可以明显看出,李广的军事套路实质上是建立在防守反击下的小股特种作战上的,当军事形势变化时,他那些招式就没用了。大兵团作战中部队人数上来了,再靠将领个人培养感情拉关系边际效应下降是很严重的,而靠自己身体力行不熟悉的士兵也未必跟得上他的节奏;在出塞作战没有堡垒给他掩护,没有固定的友军给他提供帮助,至少李广是没有展现出能在塞内抓住匈奴人小部队的水平,在塞内可以靠着堡垒掩护和熟悉地形来去如飞,而大部队作战,可就不能“打了就跑”了(也没地方跑,草原上的水源地是固定的)。

所以到了汉武帝时代以出塞作战搞骑兵长途奔袭为主的战斗方式时(武帝时代主要是解决“大部队追不上”的问题,刘彻和卫青霍去病等人的解决方式是长途奔袭攻其所必救),李广这样的旧时代将领自然是不可避免的落后的,再加上年龄也大了,学习能力也不行了,对骑兵长距离无掩护作战理解不到位,打出来的战绩难看也实在没什么可以责怪别人的。

这位运气不好其实是时代因素,即自己吃饭的家伙适用的时代这一套战术本身不能制造更大的战果(事实是在文景时代对匈奴战略限于国力和大政方针必须基于防守反击来进行设计,这个时代的军功侯本来也很少),到了有机会立大功的时候发现自己学习过的技术不适用了,再学新的也来不及了,跟人倒是没什么关系。

还有,参照《惠景间侯者年表》,这里面九十多个封侯的人中间,靠打匈奴斩首封侯的,是0个,相关的只有父亲牺牲给儿子封侯的,匈奴贵族投降封侯的。换言之,这种战略下,反击杀伤本来就不是最重要的,重点是守护好境内的人民财产(而且确实也缺少在内地抓到对方进行主力会战的能力)。

平心而论,李广是个优秀的小股特种战指挥官和蹩脚的大兵团指挥官,这并不矛盾,辩证法是个好东西,真的。

user avatar

大概是汉武帝偏心李家,造成了李广只是运气不佳的错觉吧,毕竟刘彻耳根子软总给李广机会。

但李广用事实证明了,机会再多,水平有限还是不行。毕竟李广堂弟李蔡在刘彻眼皮子底下封侯拜相了,李广儿子李敢也凭战功封侯。你说刘彻针对他们老李家,那怎么就针对你李广一个呢?因为你履历不清白吗?但为什么又给你这么多机会呢?为了白送些良家子组成沙漠旅行团吗?没封侯是因为没有战功,死也属于畏罪自杀了,这都得怪刘彻我是没想到的,难道是要怪无论李广多菜还是愿意用他,给李广还有某些人造成了错觉吗?一次迷路是命不好,次次迷路,要不然还是告别出击匈奴吧。你说说,谁能看得出霍去病是长安长大的,而你李广是边防大将。刘彻要出击匈奴的信号恨不得罗马也知道,你李广天天和士兵们在边关快乐心里就没点数吗?真的是一点儿准备都没有啊,就等着去送人头吗?汉武帝他是个剥削阶级,他投资是要回报的,没任何回报还乐意用,刘彻是真的偏心他们老李家啊。

user avatar

政治上不可靠。

李广本身是一个政治将军。

李广的个人军事技能是比较突出的。史书记载在这方面写得很多。我就不多说了。

李广的军事指挥能力则属于明显短板。比如说他的很多传奇故事里,都是他个人取胜或者脱险,但是大部队要么没用上,要么被歼灭了。这个记载也很多,略。

我看很多人讲李广的问题是擅长防守反击不适应新时代云云。这个认知是错误的。我在这插一段讲讲。李广的本质是贪浊+无能,而不是军事策略错误。李广的问题就如同国民党将领。国民党将领有很多都是黄埔军校的优等生,但是经过蒋介石多年的调理都变成了“政客将军”,军事技能越来越差。问题不是出在他们的军事技能不适应时代了,而是他们政治上走上了邪路,所以在吃饭家伙上不肯下功夫,导致他们没有跟上时代。毛泽东讲红军兵源的时候,就指出红军征兵困难,他们希望的兵源是工人,差一点的也希望是自耕农,但是实际获得的往往只有流民。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毛泽东的办法就是针对红军加强政治教育,将流民转化为优秀的红军战士。毛泽东一边打仗一边建军,把他不满意的兵源逐渐带成了能攻善守而且特别擅长开展政治工作的天下强军。毛泽东创建红军,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而且非常成功的养成教育的例子。而国民党反动派把一批优等生带成了“政治将军”、“政客将军”,则是另一种“养成教育”。在李广这件事上,所谓李广擅长防守、不适应时代,这个观点本质上还是承认李广有足够的能力。这个思路还是“事务主义”的,并没有认识到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政治问题。李广的问题表面上看是事务主义,其实是政治路线问题。他在早年辉煌之后迅速变成了投机客。所以最后他把自己养成了一个整天只知道跟“左右”打通关节的人,而没有养成一个绝代风华的当时名将。路线错了,能力又不行,这才是李广的真正问题。

我们接着刚才说。

李广的政治将军属性从一开始就很强烈。比如说他以六郡良家子从军。他的堂弟李蔡也是这样从军的。并且,他们两人都得到汉文帝高度赞赏,被任命为武骑常侍。李广更是被汉文帝盛赞,说“万户侯岂足道哉”。这是典型的政治炒作。

汉文帝干了很多政治炒作的事。比如说他在周亚夫拒人千里之外的时候,说周亚夫才是真将军,盛赞细柳营,从而为后来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准备了军事统帅。又高度赞赏太子家令晁错,从而为后来晁错为国而不顾家、冒死坚持削藩奠定了基础。这个高度赞赏李广,很明显起到了收买六郡良家子的作用,笼络了基层军官的人心,为后来李广夺旗奠定了基础。

李广从这个时候起就不是一般的军人,而是带有了强烈的政治军人色彩了。

接下来汉景帝时期,由于太后支持,梁孝王与汉景帝展开了帝位攻防战。汉景帝面对诸侯的威胁,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汉景帝在宴会上公开说:“千秋万岁后,传于王(梁孝王)。”虽然此后马上就有大臣反对,汉景帝收回了这句话,但是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说是收不回来的。在当时,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就果断抛弃了汉景帝,弃官而逃,投奔梁孝王身边去了。而且司马相如还没有得到好的机会,只能围着那些先到梁孝王身边的文人后边打转转。后来梁孝王失败,司马相如落了空,就去骗了卓文君的家产,投资给了狗监杨得意,在汉武帝身边找人献书,然后汉武帝说可惜与作者不同时代,然后狗监就推荐说作者就在同时代,这就把司马相如推荐上去了。

在这个帝位攻防战期间投机失败的人里面,文的是司马相如,武的就是李广了。

李广在平定七国之乱时达到了人生最高光的时刻:夺旗。

夺旗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因为这不是斩将。斩将,你至少要硬碰硬击败敌将,夺旗就容易多了。相比于斩将来说,位置好就很容易夺旗。当然夺旗也是要遇到激烈抵抗的,但是这个抵抗和斩将不是一个层级。

这就是李广个人军事技能的巅峰:夺旗。

这个巅峰和霍去病的初战相比,就完全不是一个档次。霍去病初战,就斩了一批匈奴贵族。这还不是霍去病的巅峰。李广就军事能力来说,跟他差得远。

然而这还不是最大的短板。

最大的问题是李广同样在背叛汉景帝。

李广在夺旗这样一个不那么高光的高光时刻,接受了梁孝王给的将印。这就相当于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的大将喝了李建成赐给的血酒。

这就是背叛。

接着,梁孝王跑到长安去逼宫,要汉景帝传位,被汉景帝成功挫败,活活气死了。

李广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汉景帝调离了中央军,不再担任卫戍任务,去边境做太守去了。

我们看史书记载,看到的是李广立下了大功,然后却被发配到了作战压力极大的边疆苦寒之地抵抗匈奴主力去了。而且他的朋友还在汉景帝面前哭诉,好像汉景帝要借刀杀人弄死功臣。看上去汉景帝这个人可凉薄了。

但是仔细想想,中央警卫团的军官私下接受别国任命,不开除军籍就不错了。人家汉景帝很给面子了。

就这样的,难道还能留下来继续做卫戍部队?何况李广就会打仗,不让他去边疆,放在内地不打仗,那就真成闲置了!

何况让李广去边疆也不是让他屈居人下,而是让他做太守,做主官。这是可以自己做主出彩的。真要借刀杀人,就得是宋朝那样:种朴作为皇帝信重的皇城使,出任熙河兰会钤辖兼知河州,安抚洮西沿边公事。这是皇帝打算针对西北军事进行部署的手段。结果到任两天,熙帅胡宗回就强令他出战。然后敌我军情全然不明的状态下,“羌知朴来,伏以待”,敌军却知道种朴要来,预先设好埋伏。然后种朴就当场阵亡了。

你政治上不可靠,所以调离皇帝身边,这有问题吗?

你军事上吹得上天,所以派你去边疆做主帅,这有问题吗?

结果呢?

政治上你不行也就算了,军事上你就行了?是谁哭着喊着要死的?

后来北伐匈奴,人家卫青上去就是大胜,你李广的堂弟李蔡上去就因功封侯,你呢?

说什么匈奴知道李广厉害,特意集中兵力打击李广。不就是玩弄辞藻嘛!这我会。这事儿也可以说成这样:

“汉军大举,匈奴恐惧。单于以汉军诸部李广最弱,遂合兵击之,果然。汉军遂退。”

这样说有什么不对吗?

符不符合战场形势?

史书上记的是匈奴单于是个憨货,听说汉军里面李广最强,于是来和汉军硬碰硬。那既然李广最强,为什么人家卫青以少敌多就能收获大胜呢?漠北之战,李广与赵食其两将军失期不至,卫青在这样被动的情况下,大破匈奴单于所率主力。到底谁最强啊?你在书上写李广最强李广就最强了?解放军打运动战的时候经常先突破弱敌,比如说朝鲜战争期间我军就经常先突破环韩伪军,咋着韩伪军天下强将、美军不如吗?

说话要讲证据。不讲证据你可以说匈奴单于是集中主力对付最强的李广,我也可以说匈奴就是拣软柿子捏专门去打最弱的李广。从战场形势来看,遇到匈奴主力就结成圆阵不敢对抗的李广,明显不如在兵力劣势下依旧敢于张开两翼和匈奴打对攻的卫青,就不用说李广动不动就有机会展示如何在全军覆没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从匈奴军中逃脱的特种兵本领了。人家卫青骑奴出身,就从来没机会展示自己的飚车技术。高粱河车神屁股上还中了一箭呢,李广可是连尾灯都没让擅长骑射的匈奴骑兵看见。

李广难封,难就难在他政治上不可靠,军事上又缺乏指挥能力。

这种就能指挥两个营的步枪的投机将军,要是赶上好时候,有金主可以跪舔,倒也不失为一代枭雄。可惜到了硬碰硬凭本事说话的时代,就没什么好机会了。

李广后来在汉景帝死后东山再起,靠的是和司马相如一样的套路:

年幼的汉武帝问身边人,谁可以做卫戍部队长官,“左右”推荐了李广。然后汉武帝问先帝重用的程不识和先帝弃用的李广谁更优秀,“左右”继续鼓吹说,程不识那一套周亚夫的严谨治军办法都不行,李广这个跟周亚夫混过却完全不用周亚夫那一套的散漫办法才是好路子。

打个比方,这就相当于有人说:解放军不应该军纪严明令行禁止搞正规化,而应该学习李云龙的土匪习气。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打的是什么主意。

这和司马相如是一个套路。

史书上经常说卫青霍去病是因为“幸”才发迹的,说得好像人家卫青一个骑奴有什么家族势力去收买皇帝身边的人说好话造舆论一样。其实李广这种因“左右”而发迹的情况,才真正符合佞臣传的标准。

这就是话语权的重要性。

你一个平民百姓,一路上甚至有人要暗地里杀了你,好不容易才被救了下来,然后屡立奇功,结果别人非要说你是靠裙带关系上台的。但是人家真的是官宦之后贵族出身,皇帝身边这个人那个人给他打招呼说好话,然后吃啥啥不剩、干啥啥不行,别人却说他是凭本事上去的。

你说,没话语权行吗?

现在还有人问李广为什么难封的。

李广政治上不可靠,军事上无能,功劳上没有,除了靠裙带关系,他还能怎么封?

人家李蔡,同样是六郡良家子,同样是李氏家族,甚至直接就是李广的堂弟,人家就能封侯,而且做到丞相。谁问过李蔡难封?李蔡也有个姐姐妹妹做了妃子吗?那和李广的姐姐妹妹做了妃子不一样吗?

同等配置,人家李蔡怎么就不叛变?

叛徒神气什么?

user avatar

李广能力不够。

如果你看一下李广所有战争就会发现,李广是防守反击流将领。

防守某一城池,待其兵疲可大胜。

因此李广在内战以及边关郡守期间都有战功。

但是野战,进攻作战,寻迹歼敌,长途奔袭,脱离熟悉本土后再迷雾中寻敌能力则一塌糊涂。

同时从李广一生参与的战斗来看其能力上限是五千左右部队。达到或超过万人归其统帅的时候毫无亮点。

而汉武帝时期和匈奴的战争集中在草原。压根没有防御需求,因此需要的是卫青这样大军团展开,大兵团指挥的帅才以及霍去病侵略如火的天才。

草原不是大汉领地自然没有任何重点防御的城池,更何况大兵团防御卫青能力远远在李广之上。当汉匈战争攻守异势后李广再也没有用武之地了。

李广之所以进攻打的烂和其带兵风格有关,这点程不识已经评论过,而李广的风格在有城墙保护的城市中其弱点被城墙抵消了,其优势会放大。但是野外进攻作战则正好相反。

综上李广带一旅防御某个城池个人认为可硬抗一军。但是让其带一师进攻作战则完全浪费兵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广难封”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指的是西汉名将李广虽然作战英勇,屡建奇功,却一生未能获得封侯的显赫地位。这个现象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他个人性格和处事方式的因素,也有政治环境和历史机遇的制约。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些原因:一、 李广的个人特质与作战风格1. 勇猛有余,谋略稍逊?(争.............
  • 回答
    李广,这位汉朝的传奇将领,一生戎马倥偬,屡立战功,却始终未能获得与他的战功相匹配的封赏,后世称之为“李广难封”。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这并非仅仅是运气不好,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时代背景与汉初的政治格局:要理解李广为何难封,首先要看看他所处的时代。汉初,经过秦末的战乱,百废待兴。.............
  • 回答
    李广这个人,用“老是战败”来形容,确实有些过于片面,虽然他确实有过失利,但他的军事生涯远比这复杂得多。要理解他为什么能在漠北决战这样重大的战役中独领一军,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细说道。首先,咱们不能把“战败”这个词看得太死。在汉朝对抗匈奴的那个年代,边塞的战争本身就是一场九死一生、充满了变数的事情。汉朝.............
  • 回答
    李广射杀霸陵尉这件事,历史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究竟是褒是贬,还得看你站在哪个角度去审视。这事儿挺有意思,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的价值取向。从“法不容情”的角度看,这无疑是“贬”。首先,咱们得捋一捋事儿。李广当年还是个年轻的将领,带着一队人马夜里出行,正好遇上了霸陵县的尉官(差不多就是个基层执.............
  • 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中的“飞将”之所以被解释为李广,并非某一个具体的人“首次”做出如此明确的断言,而是一个历史悠久、深入人心且在文学解读中逐渐形成的共识。这个共识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史书记载、历代文人的引用和发挥,以及李广本人非凡的声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讲述:1. 史书记.............
  • 回答
    卫青和霍去病,作为汉武帝时期最为杰出的两位将领,他们的功绩辉煌,在很多人眼中他们是宽容豁达的代表人物。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复杂而多面的,将“害死李广父子”这一悲剧完全归咎于卫青和霍去病,可能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政治环境、军事决策、以及李广父子自身的处境。一、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确实,从历史功绩的绝对量上来看,卫青的战功和对汉朝的贡献似乎更为显著。然而,后世对李广的吹捧却更胜一筹,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历史评价的复杂性、文化情感的投射,以及叙事方式的差异。我们先来详细对比一下卫青和李广的功绩:卫青的赫赫战功: 对匈奴的决定性.............
  • 回答
    要说中国古代“第一将领”,这就像是在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谁是中国古代“第一位皇帝”一样,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每位名将都有其辉煌的战绩、独特的军事思想,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但如果要从影响力、战绩、军事才能的全面性来衡量,我们不妨细细品味一下这几位赫赫有名的将领。1. 战国四大名将之.............
  • 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关于诗中“飞将”究竟指的是卫青还是李广,历来有不同的解读,但更普遍且有力的说法指向的是李广。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结合这句诗所处的整体语境以及唐朝时期人们对汉朝名将的普遍认知。首先,王昌龄写这首诗的时候,距汉朝已有数百年之久。诗人选取“龙城飞将”.............
  • 回答
    李广,字少卿,陇西成纪人,西汉时期的名将。他以勇猛善战、爱兵如子而闻名,一生参与了数场重要的对匈奴战争,为汉朝的边疆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尽管他功勋卓著,却一生未能获得封侯的殊荣,这成为了史学界和民间津津乐道的一个“未解之谜”,人们称之为“李广难封”。要详细讲述李广“难封”的原因,需要从多个层面.............
  • 回答
    李广这个名字,在汉朝历史上,实在是太响亮了。提起他,人们总会联想到“飞将军”,想到那些在匈奴骑兵铁蹄下浴血奋战的身影。那么,他真的像传说中那样厉害吗?这个问题,恐怕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李广是个天生的战将。他从小就跟随父亲射猎,练就了一身惊人的箭术。据说,他能拉开强弓,百步之外射中石头.............
  • 回答
    李广,这位被誉为“飞将军”的汉朝名将,一生戎马,战功赫赫,却终其一生未能封侯,这几乎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之一。他的家族,也因此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要说李广家族为何如此“悲催”,不受皇帝喜欢,这背后绝非单一原因,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聊聊李广本人。他身上那种“常败.............
  • 回答
    关于李广“飞将军”的称号,普遍的理解并不是因为他逃跑得飞快,而是源于他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神出鬼没的指挥艺术。这个称号背后,蕴含着战场上的惊险与传奇,以及汉朝将士对这位传奇将领的敬畏与赞叹。“飞将军”称号的由来,最直接的解释来自于汉书李广传中的记载。 史书中提到,李广“善骑射,及老,不减往时”,“为人.............
  • 回答
    李广,这位汉朝赫赫有名的将军,一生戎马倥偬,战功卓著,尤其是在对匈奴作战方面,更是屡建奇功。然而,要说李广一生中“最著名”的胜仗,那实在不好一概而论,因为他的许多战役都极具传奇色彩,且每一次胜利都凝聚着他的智慧与勇猛。若论起对李广职业生涯影响深远,且展现其军事才能的著名胜仗,漠南之战(公元前129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汉朝时期军功的计算、封赏制度以及两位名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功绩。李广和霍去病虽然都以勇猛善战著称,但他们在“杀敌过当”这个问题上的处理和结果却大相径庭,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 一、 核心原因:军功计算和封赏制度的差异汉朝的军功封赏制度是“以功授官,以.............
  • 回答
    李广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响当当的名字,人们提起他,总会伴随着“飞将军”的称号,以及那挥之不去的“难封”的宿命。要说他为何这么难封,其实不是因为他不优秀,恰恰相反,是他的优秀,却又被许多不那么“优秀”的因素给掣肘了。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汉朝的封侯制度,尤其是对战功的封赏,是有其一套复杂且讲究的体系.............
  • 回答
    李广利,西汉武帝时期一位颇具争议的将领。谈及他的军事才能,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擅长”或“不擅长”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所承担的任务以及他实际的表现。时代背景与李广利所处的环境汉武帝时期,是中华帝国版图扩张和国家实力达到顶峰的时期。对外,汉朝面临着来自北方强大的匈奴威胁,收复河套、.............
  • 回答
    李广在匈奴那边名气之大,的确与他在中原评价中常常遇到的“射术虽强,但运气不佳”、“屡战屡败”等标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反差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原因复杂,既有历史事实的支撑,也有文化传播和信息传递的偏差。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首先,得摆正“辣鸡”这个标签的来源。“辣鸡”的评价,很大程度.............
  • 回答
    说到李广利征大宛,这可真是一段让人唏嘘的历史,也真是够惨烈的。这么说吧,当时汉武帝想搞点“汗血宝马”,可人家大宛国可不是好惹的,这一来二去,就把李广利给推上了战场。你问为什么死伤那么多?这事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得从头说起,而且里头坑太多了。一、 汉武帝那点“爱马之心”和“威严”首先得说,这一.............
  • 回答
    李广,这位西汉的传奇人物,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他的军事生涯充满着耀眼的光辉,也伴随着难以言喻的遗憾。李广最让人称道的,无疑是他那超凡脱俗的箭术。传说他能“抚弓止鹙,挽矢石,射石饮羽”,这绝非虚言。他的箭术精准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在战场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