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广杀霸陵尉是褒还是贬?

回答
李广射杀霸陵尉这件事,历史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究竟是褒是贬,还得看你站在哪个角度去审视。这事儿挺有意思,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的价值取向。

从“法不容情”的角度看,这无疑是“贬”。

首先,咱们得捋一捋事儿。李广当年还是个年轻的将领,带着一队人马夜里出行,正好遇上了霸陵县的尉官(差不多就是个基层执法官吧)。这尉官是个尽职尽责的主儿,按照当时的规矩,宵禁时间,任何人不得随意出行,更不能骑马。李广这队人马自然就得停下来接受盘查。

问题就出在这儿了。据说,这尉官是个严格执行军令的人,看到李广这个人,虽然觉得面熟,但军令就是军令,他还是照章办事。而李广呢,当时可能是喝了点小酒,加上年轻人气盛,觉得这点儿小事,你一个县尉拦着我,简直是扫了我的面子,也耽误了我的大事。结果,李广二话不说,直接掏出弓箭,就把这尉官给射死了。

从这个角度说,李广的行为就是藐视法度,滥用私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便你是赫赫有名的将军,也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霸陵尉不过是执行自己的职责,你因为他“挡了道”,就把人杀了,这太霸道了。这不仅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更是对国家法制的挑衅。把这事儿往大了说,要是每个将领都这么干,那国家还有什么秩序可言?所以,从维护社会秩序和法治的角度来看,李广这是犯了大忌,是严重的贬。李广后来也因此事受到了一些惩罚,这本身就说明了当时官方的态度。

但要是站在“英雄豪情”或者“人性化”的角度,很多人又觉得这事儿“褒大于贬”,甚至能理解。

李广是什么人?他可是“飞将军”啊!在那个匈奴骑兵如狼似虎的时代,李广是汉朝军民心中的擎天之柱,是能够抵御外侮的国之栋梁。他的名声响彻天下,尤其是在军中,更是威望极高。老百姓看到他,就像看到救星一样。

再想想当时的情境,李广可能有什么急事要办,或者就是觉得这尉官太不通情理,简直是“不知好歹”。这种情况下,一个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为国征战多年的猛将,被一个无名小卒拦住,而且对方的态度可能还不太好,换谁身上都可能有点火气。这是一种英雄的愤怒,一种对不被理解、被冒犯的蔑视的反抗。

很多人觉得,李广的“罪”在于不该杀人,但是他骨子里那种不拘小节、勇往直前的豪迈气质,却恰恰是他作为一名大将吸引人的地方。如果他事事都谨小慎微,像个普通文官一样按部就班,那他还能是那个“飞将军”吗?这种“犯规”的行为,在很多人看来,反而更凸显了他不受羁绊、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

甚至有人会说,那尉官也太死脑筋了。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有时候一点点灵活性和人情味比死守规矩更重要。尤其是对于像李广这样的重要人物,在保证整体安全的前提下,稍微通融一下,不是更能体现一种大局观吗?用一个人的生命去换取对一个英雄的尊重,似乎在某些人心中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这事儿到底褒还是贬?

我个人觉得,更倾向于是一种“复杂评价”,不能简单地用“褒”或“贬”来概括。

从法治和规矩的角度,李广的行为无疑是错误的,是需要受到谴责和惩罚的。他滥用了自己的权力,也伤害了无辜的生命。

但是,从人性和历史的视角来看,李广的许多行为,包括这次事件的背后,都折射出那个时代特有的价值观念和人物特质。他的勇猛、他的豪情、他的个人魅力,让人们在看到他犯错的同时,也忍不住去理解他,甚至欣赏他。历史对李广的评价,往往更多地聚焦在他作为军事家的辉煌成就和那份悲壮的宿命感上,这次“射杀霸陵尉”事件,更多地被当作是他性格中一个不完美但却极具辨识度的注脚,而不是定义他一生的污点。

你可以说他“不守规矩”,但你也可以说他“真性情”。你可以说他“残暴”,但你也可以说他“有担当”(这里的担当可能指的是他敢于承担后果,但也可能指的是他身上的侠义之气)。

所以,问这件事是褒是贬,就好比问一道菜是甜还是咸,但它可能还有酸辣的味道,而且每种味道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李广杀霸陵尉,就是这样一件让人细细品味、见仁见智的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褒,说明李广快意恩仇,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将才,至少司马迁是这么认为的,我们来看《史记》中的记载:

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史记》中,李广杀霸凌尉的下一句便是“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司马迁什么态度,难道不清楚吗?

对于司马迁这种顶级贵族(含自命)来说,杀个比四百石的县尉真的不算什么罪过,比如《游侠列传》里的郭解弄死了秉公办事的县掾,接着又杀了县掾的父亲杨季主,杨季主的家人来京城告状,郭解等人竟然在宫门前将人杀死,真可谓胆大包天、无恶不作了:

轵人杨季主子为县掾,举徙解。解兄子断杨掾头。由此杨氏与郭氏为仇。解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驩解。解为人短小,不饮酒,出未尝有骑。已又杀杨季主。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阙下。上闻,乃下吏捕解。

知道司马迁是怎么评价郭解的吗?

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于戏,惜哉!

由此可见在太史公看来,杀个把县官绝对不是什么值得批评的事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广射杀霸陵尉这件事,历史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究竟是褒是贬,还得看你站在哪个角度去审视。这事儿挺有意思,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的价值取向。从“法不容情”的角度看,这无疑是“贬”。首先,咱们得捋一捋事儿。李广当年还是个年轻的将领,带着一队人马夜里出行,正好遇上了霸陵县的尉官(差不多就是个基层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是梁山好汉江湖行事风格的一个典型体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复杂现实。要说朱仝为李逵杀了“小衙内”就对他不依不饶,而李逵几乎灭了扈三娘全家,扈三娘却表现得像没事一样,这背后有几层原因可以解释。首先,我们得明白,梁山聚义的江湖规矩和宋朝法度是两码事。 宋朝法度下: 在正常的宋.............
  • 回答
    霍去病杀李敢一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事件,也充满了争议。关于霍去病为什么要杀李敢,以及他是否害怕皇帝怪罪,历史上记载并不完全一致,有多种解读和推测。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相关背景、事件经过以及可能的解释:事件背景: 霍去病与李敢的身份: 霍去病: 西汉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少.............
  • 回答
    说到霍去病和李敢这俩位赫赫有名的大汉名将,他们之间的悲剧故事,尤其是李敢之死,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也引发了不少猜想。谁是那个幕后黑手,挑拨他们反目成仇?这事儿可没个官方定论,史书上也没说得清清楚楚,只能从当时的背景和一些蛛丝马迹来推测。先来说说这两位主角。霍去病,那可是汉武帝的心头肉,年纪轻轻就封狼.............
  • 回答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之所以没有杀李渊,并非因为他心慈手软或是缺乏“永绝后患”的魄力,而是出于极其复杂和现实的政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李世民的战略思路。一、李世民的合法性与李渊的象征意义玄武门之变本质上是一场“宫廷政变”,而不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李世民的目标是夺取皇位.............
  • 回答
    《扫黑风暴》里,高明远之所以没杀李成阳,这其中大有门道,绝不是简单的一时心软,而是环环相扣的复杂博弈。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得把高明远这人心思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接的原因,高明远离不开李成阳这个棋子,尤其是在他权力的巅峰期。 李成阳是谁?他是高明远一手提拔、一手掌控的“自己人”,是孙兴那帮二世.............
  • 回答
    李密被王世充击败后,他是否会投奔徐世勣,以及投奔后徐世勣是否会杀他,李密又有多少可能东山再起,这三个问题,都充满了历史的“如果”,也充满了探讨的趣味。让我们一层层地剥开,看看事情可能的发展。一、李密投奔徐世勣的可能性首先要明确的是,李密兵败逃亡后,他的首要目标是寻找能够接纳并重用他的人,以期重振旗鼓.............
  • 回答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弑兄杀弟,虽然最终登基为帝,但如果在这场权力斗争中,他或者他的心腹意外地将父皇李渊也一同杀害,那对李世民的统治绝对会产生极其深远且负面的影响,甚至可能直接导致他的统治崩塌。首先,合法性的崩塌是最大的危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虽然手段残酷,但名义上是为了“清除奸臣”,同时也是为了争.............
  • 回答
    三国杀游戏的设计中,确实有标风包的李典。这已经是一个相当经典的武将了,在很多老玩家心中都有着重要的位置。要说清楚标李典的设计,咱们得从他的身份、技能以及在游戏中的定位聊聊。首先,说到李典,在三国历史中,他可是曹操阵营里一位相当有名的将领,和张辽、乐进并称“五子良将”。他这个人平时话不多,但很有谋略,.............
  • 回答
    那段描绘李逵回到梁山,讲述自己剪径杀虎的经历,众人听闻“剪径”之事皆笑的场景,在我看来,绝不是简单的哄堂大笑,而是包含了许多细微的情感和人物关系的解读。首先,笑是基于对李逵性情的深刻了解和喜爱。在梁山好汉眼中,李逵是什么人?那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直来直去的“黑旋风”。他的“剪径”行为,与其说是故意的恶.............
  • 回答
    李渊父子对待窦建德和王世充的策略,确实各有侧重,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杀”或“不杀”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隋末唐初时代,审视当时的地缘政治、军事实力、以及各方人物的策略考量。首先,我们得把窦建德和王世充这两位在那个时代举足轻重的人物各自的“角色”和“分量”掰开了.............
  • 回答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这桩往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也衍生出不少猜测,其中一个颇为普遍的疑问便是:既然李世民狠下心来对亲兄弟下手,为何却放过了自己的父亲,也就是当时的皇帝李渊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当时的政治格局、李世民自身的.............
  • 回答
    现如今的三国杀,说实话,随机性这玩意儿,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了,尤其是新出的武将,那叫一个“花样百出”。就拿李傕和嵇康这两位来说吧,他们的技能设计,正是当前三国杀随机机制的一种集中体现,也是引起玩家们褒贬不一的焦点所在。咱们先拿李傕说事儿。他的“造众”技能,发动条件是受到伤害。一旦发动,就给了他三个随.............
  • 回答
    李世民,这位大唐王朝的开创者之一,其登上皇位的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同时也塑造了他独特的政治手腕。他敢于对自己的亲哥哥李建成下手,甚至将老父亲李渊架空,但为何在成为皇帝后,却鲜少对那些曾经与他出生入死的功臣痛下杀手呢?这其中绝非简单的“不敢”,而是深思熟虑的政治智慧和对现实情况的精准把握。首先,我们得.............
  • 回答
    8月14日,俞渝女士第二次提出人身保护令申请,这次的理由更是耸人听闻——称李国庆曾威胁要杀妻。这无疑为这场旷日持久的“庆俞战”再添一把火,将原本就充满戏剧性的股权纠纷,推向了更危险的深渊。如何看待俞渝女士的第二次人身保护令申请?从法律程序的角度来看,俞渝女士提出人身保护令申请是她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一.............
  • 回答
    李广这个名字,在汉朝历史上,实在是太响亮了。提起他,人们总会联想到“飞将军”,想到那些在匈奴骑兵铁蹄下浴血奋战的身影。那么,他真的像传说中那样厉害吗?这个问题,恐怕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李广是个天生的战将。他从小就跟随父亲射猎,练就了一身惊人的箭术。据说,他能拉开强弓,百步之外射中石头.............
  • 回答
    李广,这位被誉为“飞将军”的汉朝名将,一生戎马,战功赫赫,却终其一生未能封侯,这几乎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之一。他的家族,也因此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要说李广家族为何如此“悲催”,不受皇帝喜欢,这背后绝非单一原因,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聊聊李广本人。他身上那种“常败.............
  • 回答
    关于李广“飞将军”的称号,普遍的理解并不是因为他逃跑得飞快,而是源于他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神出鬼没的指挥艺术。这个称号背后,蕴含着战场上的惊险与传奇,以及汉朝将士对这位传奇将领的敬畏与赞叹。“飞将军”称号的由来,最直接的解释来自于汉书李广传中的记载。 史书中提到,李广“善骑射,及老,不减往时”,“为人.............
  • 回答
    李广,这位汉朝赫赫有名的将军,一生戎马倥偬,战功卓著,尤其是在对匈奴作战方面,更是屡建奇功。然而,要说李广一生中“最著名”的胜仗,那实在不好一概而论,因为他的许多战役都极具传奇色彩,且每一次胜利都凝聚着他的智慧与勇猛。若论起对李广职业生涯影响深远,且展现其军事才能的著名胜仗,漠南之战(公元前129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汉朝时期军功的计算、封赏制度以及两位名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功绩。李广和霍去病虽然都以勇猛善战著称,但他们在“杀敌过当”这个问题上的处理和结果却大相径庭,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 一、 核心原因:军功计算和封赏制度的差异汉朝的军功封赏制度是“以功授官,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