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李广杀敌过当只能混个军功自如,而霍去病杀敌过当能够加封 2200 户?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汉朝时期军功的计算、封赏制度以及两位名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功绩。李广和霍去病虽然都以勇猛善战著称,但他们在“杀敌过当”这个问题上的处理和结果却大相径庭,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

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

一、 核心原因:军功计算和封赏制度的差异

汉朝的军功封赏制度是“以功授官,以爵给禄”,核心是根据实际战绩来衡量价值。简单来说:

军功的量化: 汉朝的军功计算非常具体,主要包括斩首敌人数量、俘获敌人数量、缴获物资数量以及在战斗中的特殊贡献(如攻占城池、解围、俘获重要人物等)。
封赏的等级: 封赏的最高层级是“爵”,共有二十等,从“不更”到“彻侯”。爵位越高,食邑(可以征收赋税的土地)越多,地位越尊贵。霍去病最终被封为冠军侯,这是仅次于大司马的极高封爵。
“杀敌过当”的解释: 在古代战争中,“杀敌过当”可以理解为超出必要范围的杀戮,例如屠城、虐杀降卒等。这种行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被视为残暴,不符合战争的道义和法律(虽然古代的法律概念与现代不同)。

二、 李广的“杀敌过当”与军功自如

李广一生征战无数,战功赫赫,但为何他的“杀敌过当”没有带来更高的封赏,甚至在某些事件中被视为负面因素?

1. “杀敌过当”的性质和语境:
汉武帝时期的背景: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是以国家存亡为背景的。汉武帝以强大的国力发动了多次大规模北伐,目标是彻底击溃匈奴,巩固边疆。在这样的背景下,战士们通常被鼓励拼死作战,以求歼灭敌人。
李广的战争特点: 李广勇猛无双,常常身先士卒,是战场上的“飞将军”。他在一些战斗中确实斩杀了很多敌人,但他的困境往往不在于“杀敌过当”本身,而在于:
战败的记录: 李广一生虽然勇猛,但也有不少战败的经历,甚至有几次被匈奴围困,导致全军覆没或损失惨重(如北地郡遭遇匈奴袭击时,他丢失了百余人;在漠北之战中,他迷失道路导致全军覆没)。这在国家层面会影响他的整体评价,尤其是在对匈奴这种关键战场上。
未能完成战略目标: 很多时候,李广的部队虽然英勇,但未能完全达成汉武帝设定的战略目标。例如,在卫青的几次大捷中,李广作为偏师,虽然也打了胜仗,但往往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甚至因为迷路而错失了与主力会合并歼敌的机会。
领导能力与军事战略的局限性: 相比卫青和霍去病,李广在战略指挥和全局调度上略显不足。他的勇猛更多体现在个人武勇和局部战斗的指挥上。汉武帝需要的是能够承担起国家战略的统帅,而不仅仅是个人英雄。
“杀敌过当”的具体事例分析:
马邑之谋失败后: 在马邑之谋中,李广的部队虽然也参与了战斗,但由于伏兵暴露,导致计划失败。在撤退过程中,他也可能采取了一些强硬手段来保证部队安全,但这并非以“杀敌过当”为由剥夺他的功劳。
汉武帝评价的侧重点: 汉武帝对李广的评价是“然其射,边将尝或不能及”。意思是他的箭术天下无双,但“卒不能得一将军”(最后没能成为一品将军或封侯)。这个评价侧重于他作为军事指挥官的“成败”,而不是单纯的杀敌数量。李广多次与封侯失之交臂,更多是因为战术失误、迷路、或未完成关键战略任务,而不是因为他杀敌太多而被问责。
“军功自如”的解释: “军功自如”在这里更像是一种“虽然有功,但未获得更高封赏”的描述。他并没有因为“杀敌过当”而被严惩,依然获得了应有的军功和官职,但与卫青、霍去病等相比,他的最高成就未能达到封侯的级别。

2. 个人命运和性格因素:
“不封侯”的宿命: 李广一生戎马,战功卓著,但屡次与封侯擦肩而过,被认为是“运不佳”或“命不好”。他自己也常说:“广不材,久居人下。” 这种带有宿命论的色彩也影响了后世对他的评价。
性格的刚直: 李广性格刚直,有时会得罪权贵,这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仕途晋升,尽管这与“杀敌过当”的直接关系不大。

三、 霍去病的“杀敌过当”与加封2200户

霍去病的情况则截然不同,他年轻有为,战功彪炳,并且深得汉武帝的信任。

1. 战绩的绝对辉煌:
汉武帝的战略目标: 汉武帝将对匈奴的作战视为国策,就是要“扫六合”,将匈奴彻底赶出漠北,不留后患。霍去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敢打敢拼”、“不留活口”的风格,取得了惊人的战绩。
歼灭战的规模和质量: 霍去病两次率军深入漠北,作战风格极其凌厉。他敢于深入不毛之地,以少量兵力对匈奴主力进行围歼。例如: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 首次出征,斩杀2020人,俘获单于叔父、相国、都尉等10余人。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 两次出击河西地区,大败匈奴浑邪王、休屠王,斩杀8900人,俘获王子、相国、都尉等,逼降了匈奴的浑邪王、休屠王等部近4万人。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随卫青出征,深入漠北,单独作战,斩杀匈奴折兰王、休屠王等8300余人。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 在漠北追击,斩杀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等2万余人,最后病死于军中。
总计战果: 霍去病一生以少胜多,以轻兵深入,斩杀匈奴总计约11万余人,俘虏了数位匈奴王子和众多贵族官员,彻底解除了匈奴对北方的威胁。

2. “杀敌过当”的性质与汉武帝的意图:
战略上的“不留活口”: 在汉武帝看来,对付匈奴这样的强大敌人,就是要尽可能地歼灭其有生力量,防止其卷土重来。霍去病的“杀敌过当”更多体现在“斩尽杀绝”、“不留后患”的军事策略上,而并非虐杀降卒或屠城。
汉武帝对匈奴政策的体现: 汉武帝的政策是“有战必胜”,并且是“攻之”、“灭之”。霍去病完全符合了这一战略意图。他的残酷作战方式,正是汉武帝所需要的,能够有效打击匈奴的军事实力和士气。
个人风格的契合: 霍去病的年轻气盛、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风格,正好契合了汉武帝对抗匈奴的急切愿望和高压态势。汉武帝欣赏他的勇猛和胆略,并赋予他极大的信任和自主权。
“加封2200户”的来源: 霍去病在一次对河西地区的战役中,战功卓著,被封为“冠军侯”,食邑高达2100户。在他一生中,除了冠军侯的爵位,他还因为其他战功获得了额外的封赏,累计的封户数也相当可观。例如,他多次随卫青出征,每次都有斩获。虽然2200户具体对应哪一次战役的精确数字可能需要更细致的史料考证,但总体而言,他的封赏是因为大量的歼灭战和俘虏战绩。

3. 霍去病的特殊地位:
汉武帝的宠幸: 霍去病是汉武帝的“外甥”,加上他出色的军事才能,深得汉武帝的宠信和倚重。汉武帝给了他极高的平台和机会,让他能够尽情施展才华。
军事改革的体现: 霍去病代表了汉朝军事改革的成功。他注重骑兵的运用,大胆深入,敢于突破常规,这些都是汉朝在与匈奴长期战争中学习和发展出来的军事思想。

四、 总结比较

| 特征 | 李广 | 霍去病 |
| : | : | : |
| 核心功绩 | 以身作则,勇猛善战,多次击败匈奴,但也有战败和迷路等失误,未能完全达成战略目标。 | 连续出击匈奴,以少胜多,歼灭匈奴主力,战果辉煌,彻底改变了汉匈力量对比。 |
| “杀敌过当”的性质 | 在整体战略和战术执行中,有时可能存在超出战术需要但并非大规模残杀的行为。更重要的负面因素是战败、迷路、错失战机。 | 主要体现在“斩尽杀绝”、“不留活口”的战略层面,旨在彻底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符合汉武帝对外匈奴的强硬国策。 |
| 汉武帝的评价与需求 | 赞赏其勇武和箭术,但对其军事指挥能力和战略执行力有保留。需要的是能够稳定边疆、完成战略任务的统帅。 | 完全符合汉武帝“扫六合”、“灭匈奴”的战略需求,其凌厉的攻势和辉煌战绩得到了汉武帝的高度肯定和奖赏。 |
| 封赏结果 | 战功不菲,但因战败、迷路等原因,未能封侯。 “军功自如”是指他获得了应有的军功,但未达到最高封赏级别。 | 战功极其卓著,被封为冠军侯,食邑数千户(如2200户),是当时最受恩宠和封赏最高的将领之一。 |
| 个人因素 | 战败记录,军事战略的局限性,以及带有宿命论的“不封侯”之说。 | 年轻有为,与汉武帝有亲戚关系,军事才能出众,深得信任和宠幸。 |

总而言之,李广的“军功自如”和霍去病的“加封2200户”,并非仅仅是“杀敌过当”这一个行为的简单对比。它背后反映的是汉朝对军功的量化计算方式、对不同性质战功的价值判断、以及对不同将领在国家战略中的作用和贡献的评价。

霍去病之所以能获得如此丰厚的封赏,是因为他以极其辉煌的战绩,精准地契合了汉武帝对抗匈奴的战略需求,他的“杀敌过当”被理解为“高效歼灭”,是国家战略成功的保障。而李广虽然英勇,但在战略执行和战绩的稳定性上存在不足,导致他的军功虽然被认可,但未能达到封侯的最高荣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题主我跟他交流过。

总是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最后两看相厌,就不理会他了。

李广卫青的事情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觉得大家已经说得很全面了,很多地方比我说得到位多了。如果哪位朋友有兴趣整理起来,完全可以出本书,彻底搞定这个事情。我也谈过很多次了,这回就说点新的角度。

李广的运气相当好。李广自古以不得志的俊杰形象出现,但是他的实际身份是这样的:

世家子弟。

李广家族至少自先秦时代就是军事贵族。即便到了汉代,也有不少族人以从军显贵。比如说李广的堂弟李蔡,因功封侯,官至丞相。

可以说,李广的家世,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这与很多人所想象的“良家子”或者什么平民英雄是不同的。

李广不是寒门,没吃过真正的苦。

对于个人来说,这样的机会和生活不好吗?

李广一生,机会极佳。

很多人觉得李广从军入仕以后的机会不好,但是其实他的机会极佳。

比如说他从军时,轻松获得了进入中央军的机会。

就是以良家子从军,然后战场表现优秀,就迅速被提拔进了汉朝的中央军,做了直属皇帝的扈从军官。

这要是机会不好,什么叫机会好呢?

比如说他年青时,获得了汉文帝的超规格盛赞。

汉文帝出于各种政治压力的考虑,努力为太子汉景帝配置各方面力量。

在大的层面上,汉文帝亲临太子府,盛赞提出对匈奴作战方略的太子家令晁错,为太子树立政治羽翼;在被冷落的情况下,依旧主动拉近与军方大佬周亚夫的关系,为汉景帝准备统军大将。

在较小的层面上,汉文帝在十分勉强的情况下,仅仅打个猎,就超规格称赞年轻将领李广,说他遇到战事足可以封为万户侯。这个重大政治广告,等于以皇帝之尊,号召大家亲近李广、支持李广、帮助李广。

朋友们可以想想一下,这种级别的称赞意味着什么。

万户侯是什么人做的?那可是周亚夫接班人的节奏!

这就是未来的帝国统帅!

那么李广凭什么拿到这个称赞的呢?

打猎?

打猎!

汉文帝为了拉拢军方、为了汉景帝进行铺垫,可谓不遗余力!这样的事情在几千年的历史上都是很少见的。

李广竟然得到了这样的机会!

这运气真的没法比了。

这还不算什么。后来李广不是得罪了汉景帝吗?可是汉景帝没几年就死了,汉武帝是个年轻人,很多事情都被身边人设计。比如说曾经背叛汉景帝的司马相如,就设计让汉武帝看到自己的文章,然后借机通过狗监杨得意的推荐重返皇室。李广也在汉景帝死后,被汉武帝“左右”的人推荐,做了他此前从未做过未央宫尉、直接戍卫宫廷,后来还做了郎中令。司马长卿、司马子长这样的人围绕在汉武帝身边,也为后来西汉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李广真是好运气,汉文帝时代赶上了皇帝的盛赞,汉武帝时代赶上了皇帝的耳朵软。

这运气真的不能算差了。

我就问问网友们,你们想想,你们谁要是有这运气……这任谁也不能说自己运气差,对吧?

古代文人经常感叹“怀才不遇”。李广这样的实在是谈不上“不遇”。

他这“遇”得也太好了。

李广真正的问题是能力太差。

有的网友批评说,李广的战场表现甚至还不如李广利。

还有的网友举出的例子更加强大,直接说唐朝灭东突厥就是按照卫青的打法进行的,名将李绩就是执行的李广的任务。

明代黄淳耀指出,李广不过一裨将。

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够亲民。

从军事才能上来说,李广差不多也就是一个副连长。或者就是个排级干部。

连长他都干不了。

当然,论起喝酒来,他能当营长。

对于李广的问题,我在以下这个文章里写得很清楚了,各处转载也很多,不多说了:

如何评价「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 风大 可稍息否的回答 - 知乎


有人头铁,就多转个回答:

为什么李广难封? - 风大 可稍息否的回答 - 知乎

user avatar

因为提问者你没有不好好研究历史文献,

能和霍去病相提并论的都是孙子、韩信,李靖这样的人物。

霍去病的战绩、战果且自身对大汉与匈奴战争局势的影响都强过李广,而李广如提问者所上述的那样,不是迷路了、被俘虏,就是损失惨重,所以凭什么说李广强过霍去病。

看了提问者在其他回答下的评论,我觉得你就是希望大家贬低霍去病而抬高李广,为什么呀,大家都是有脑子的人啊,在这寻求此等认同感殊为不智。

以上

哈哈哈哈哈哈哈首答①

user avatar

李广那一仗是元朔6年的事,与左贤王4万骑兵偶遇,打了一架,要不是张骞援军至,李广传可能就此终结了,班固总结说“广军几没”,所以不止你说的死伤过半。霍去病打架以少胜多是家常便饭,不论军事能力政治觉悟还是关系背景,李广跟霍去病都相去甚远。不能一概而论。

最后,世界上是有“天赋”这种东西存在的,霍去病18岁封侯,王希孟18岁画出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还有王勃等一大票天赋爆棚的人,李广只是一个有点能力的普通将军而已,加上他孙子和司马迁关系好,阿迁又为他孙子投降的事被去了势,李广一生未封侯郁郁,阿迁感情上对李广同情和拔高是正常的,你别太当真。同时代的将领,在帝国双壁面前,都是渣渣。

user avatar

李广的下场是自己作的,汉朝也好,刘彻也好 ,卫青也好,甚至是汉景帝,对李广一家都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

汉景帝时期,李广私自接受诸侯王赏赐的官印,在政治斗争中站错队。这种原则性的政治错误,换成是哪个没有容人之量的君主 ,李广全家恐怕都要死得很难看,但是李广遇上的是贤君汉景帝,所以他没事。

后来到了汉武帝时期,大规模反攻匈奴,本来是武将们立功升官的大好机会,武帝也给了李广机会, 但是李广屡次战败,还有全军覆没,自己被俘虏的经历,如果汉朝没有用钱赎罪的政策,李广就是长了十个脑袋都不够砍的 ,还有霸陵尉,真是无辜啊,秉公执法也被杀,汉武帝明知道李广滥杀无辜也包容他了,甚至李广多次战败还是一再给他机会让他领兵。要知道汉武帝可不是什么仁慈之君,武帝朝的高官善始善终的屈指可数,哪怕官居丞相之位,稍有不慎都是杀身之祸,但是刘彻就是对李广很包容。

漠北决战,卫青让李广独立带一支侧翼军队执行合围匈奴军队的任务,但是李广迷路失期,让卫青的漠北军团侧翼暴露,虽然卫青稳住了打赢了战争,歼敌一万九,(汉书上说歼敌四万九)。但也造成了汉军严重的伤亡还放跑了单于,这样的罪名,放到哪个时代,都是死罪,区别就是要不要诛连九族罢了。卫青是在班师回朝的路上遇到了仍然处于迷路状态中的李广部队。本来大将军的权限,把贻误战机造成重大损失的将领就地正法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卫青没有这么干,甚至都没有叫执行军法的官吏把李广关押起来 ,而是很客气很礼貌的派人带着酒肉看望李广,请李广来交代一下迷路的事情。 可是李广拒不交代,卫青也没有治李广违抗大将军军令的罪,还是很客气的请李广的副将去说明迷路的事情,结果李广摆出一副我迷路我有理,年纪大了不想被刀笔吏指责的样子,自杀了!李广自杀后,汉武帝对李广失期放跑了单于的事情也没有追究,李敢的儿子居然还有脸跑去找卫青的麻烦,卫青不找李家的麻烦都不错了,李敢行刺大将军,这个行为,放到现代,肯定是被警卫当场击毙。 放到古代,夷三族都很正常,卫青没有追究,刘彻没有追究,只是霍去病忍不住杀了李敢,李敢和李家还真没有资格叫屈。


关于漠北决战,李广迷路的事情,我不得不吐槽一下某些人的神论。

以下内容转载自乐乎博主罗落。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漠北决战。


这一战也是各种有意思的一战,就连战前都那么有意思。


本来说好的嘛,单于归霍去病,5万精骑捡好的挑,结果都准备好了霍去病出定襄,抓到一个俘虏说,单于往东边去了。


刘彻一听坏了,没撞上霍去病碰上卫青了,赶紧换,卫青出定襄,霍去病出代郡。


等换完了出塞了,结果我们都知道了,霍去病一路奔到了瀚海也没看见一只猹的影子,一只猹在漠北跟卫青进行命运的决战呢。




所以说这个俘虏怎么出现的这么是时候呢,单于派来的奸细吧。


不过这个从侧面多少也能看出来,一只猹也不太想跟霍去病杠。


这倒不是说战场上卫青就比霍去病好对付,只不过卫青手下的配置不如霍去病。

卫青带的骑兵都是霍去病挑剩下的。

两路大军并发,霍去病带着5万精骑一路疾驰,卫青带着大军浩浩荡荡穿越了广漠,然后就遇到了以逸待劳的单于主力。


说真的,打了这么多年仗打到最后你要说卫青不想决战单于恐怕也不太现实,但问题是,霍去病手下才是打单于的配置,他手下这些,不说残兵胜勇吧,也是霍去病挑剩下的,而且刚穿越广漠就碰见了主力,真不知道卫青是想哭多些还是想笑多些。

不过他心里哭了也好笑了也好,面上总是要不动声色的,唯有一战。


值得一提的是,卫青一改往日奔袭战闪电战的风格,先纵左右两路合围单于,又令武刚车自环为营,由此可见,卫青不管从战略层面,还是战术层面都都相当的眼光和建树,不同于只会一个劲往前冲的名将,更不是什么“不败由天幸”。

这一场战争卫青到底是胜了,可右路军失道,跑了大单于,不得不说是这场战争甚至是整个汉匈之战最大的遗憾。


本该是一场划时代的流传千古的大胜只得了一个尴尬的收场,不得单于,一把火烧了赵信城也烧不尽三军将士乃至整个大汉王朝的遗憾。

更尴尬的是李老将军自裁。

而且居然还有不少以司马大大为首的李广粉把矛头指到卫青身上?逗我玩?


可能司马大大比较偏科吧,逻辑不大好。要不就是,偶像面前,三观全乱逻辑滚蛋。


卫青抢功?没有向导?还有什么刘彻卫青联手暗害李广?


这想象力比起司马大大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不去写小说真是可惜人才。


ps我对李广和司马迁总体来说还是抱着尊敬态度的,但有些话呢不吐不快,对事不对人。



卫青抢功?太可笑了。不管是自己抢还是为公孙敖抢都太可笑了。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赢了才有功,一旦输了,别说功劳,什么就都浮云了。


汉军的精英都在霍去病那,霍去病手下才是打单于的配置,卫青手下一对上单于就先处于劣势了OK?




大战在即劣势之中,不争胜先争功?谁这么有才?


汉字已经无法表达我的惊恐之情,此处应有洋文,dou wo wan?


先说好,卫青没有这么有才。


放过他吧,他虽然是个传奇,但这么有才的主意真的太难为他了。

调走两路军队合围单于这是战争需要战争需要战争需要,是为了争胜不是争功。


调李老将军右路同理,赵小将军第一次当将军,这么重要的事让他一个人带?这心得多大呀。


更何况,想争功更要先争胜,如果合围成功,大单于伏诛,这将更是一次里程碑式的大胜,谁的好处都少不了,功劳大大的有,包括李广也包括公孙敖,当然好处最多的还是卫青,三军统帅,荣辱一肩。


抢功顾名思义是让自己有功而不是豁出去自己功劳不要了也要别人拖下水,没什么不共戴天之仇谢谢。


其次谁都抢不走谁的功劳,李老将军不仅抢不走卫青的,公孙敖的他也抢不走。


假如啊,假如没有战术需要,假如不走包抄,都在中路,正面厮杀,那就是倾巢而出,对着砍呗。


怎么,李老将军一人之力还能把对面单于主力全砍完了不成?


不能吧,砍瓜切菜也没有以万计数的,老将上战场是收割小麦去了?


不能吧,那要是不能他还能拦着公孙敖不让公孙敖立功?


也不能吧,那把他调到右路军跟公孙敖跟抢功有什么关系。


最后,是有人觉得应该把公孙敖调到右路?

不好意思,李广是名将公孙敖不是,李广是四将军之一公孙敖也不是。


怎么,右路难走,那就不走了?仗难打,那就不打了?


不是,李将军不是能打嘛,能打不打嫌难打,这就是名将风范?


四个将军,右路分了两个,还要怎样?是不是卫青应该扔下大军不管替他走右路?


没睡醒吧?


卫青领大军是给匈奴造包围圈,李老将军冲,怕不是又要进了匈奴的包围圈吧。


什么仗不难打,什么战争可以不劳而获?


因为他们赢了而且看起来付出的代价很小你就觉得他们的仗好打?


因为是声名在外的老将军,全军覆没、失道失期、贻误战机就怨天怨地怨难打?


一句话。


命是败者的借口,运是胜者的谦词。


要不是卫青一场龙城大捷,谁敢冲进匈奴腹地。


卫青此举前所未有,难道好打?


还是有谁觉得千里奔袭闪电作战玩似的?


霍去病英年早逝,卫青也不算长寿,他们在用生命换胜利。


他们拿命打下来的胜仗难道是理所当然的?


怎么,他们豁出命去得来的胜利不值一提,倒是老将军不容易,不能去打难打的仗。


打输了。


怪名声太响引来匈奴围攻不说自己不会挑地方,霍去病名声也响,怎么没人围攻他呢?


怪张骞太慢不能及时救援不说自己不顾全大局跟后方断了联系,李老将军一代名将两路行军都协调不好,张骞本来就是一个外行(张骞老本行是外交,不是打仗),还指望他去协调,合着打仗这回事上李老将军还不如张骞?


怪路不好走,怪卫青不让打中路,怪吧,还能怪谁都怪吧。


不让你上你非上,上了还打不了这打不了那,当战场什么地方?


对,卫青是不该,卫青错就错在错看轻信了李老将军的实力。


只打好打的仗?好一个名将!


没有向导?是卫青穿越广漠不带向导还是卫青有向导不给李广用?


首先,卫青不可能不带向导就穿越广漠,卫青不脑残不脑残不脑残不像某些人谢谢。


其次,卫青有向导为什么不给李广用,他是觉得闭着眼睛都能赢了所以自断一臂?他跟李广没仇,没有理由跟李老将军过不去,他除了匈奴就不会跟任何人过不去。而且如果真跟李老将军过不去卫青绝对不会把右路军交给他,交给他了他就牵系着右路军,而右路军牵系着整个战局,这样一来跟李老将军过不去就等同于跟战局过不去,跟战局过不去就是跟卫青自己过不去。


卫青真的不脑残,两军形势问题我也不想在重复一遍,往上拉谢谢。大战在即,没有什么比战胜更重要。卫青身为三军统帅会为了区区一个将军拿三军将士外加自己的身家性命来开玩笑?别逗了好吗?


最后, 虽然说没有右路军最后也一样赢了,但一个向导换一个大单于这样的买卖,卫青不会不干的。


没有向导,不如说向导跑了或者死了比较靠谱吧,这也怪卫青?


还有人说武帝和卫青合谋逼死李广?


这个论断已经不仅仅是逻辑的问题了,我都不知道这是什么问题了,被害妄想症?


刘彻和卫青怎么得罪你们了,质疑他们的品格也就罢了,居然还这么诋毁他们的智商,就他们俩算盘打得那么精,怎么可能会干这种亏本生意。


这简直就是在诋毁他们连一加一都不知道等于几了,这简直是对搭档了半辈子的刘卫组合最为严重的侮辱。


豁出一场大胜不要,豁出一个大单于跑了,就为了弄死一个李广,还做得不干不净,留着把柄让人骂?


这李广到底是什么人啊,难不成还有什么牵动世界末日王朝覆灭的神秘力量?能让帝国权力顶峰的两个人如此不惜本钱不择手段也要弄死他?


武帝杀了那么多人,灭了那么多族,想杀谁不是一句话的事,还用得着这么不惜本钱?这样质疑人家的专业性真的好吗?


还阴谋论,连卫青碰到大单于都是巧合好吗,精英都跟霍去病走了谢谢,卫青的配置本来就是打算去对付左贤王的,他碰见伊稚斜的时候还不知道是想哭多还是想笑多呢。


大战在即劣势之中自断一臂,是想说卫青为争功先找死还是想说这是一场闭着眼睛不费力气就能赢的战争。


前者,卫青不脑残不脑残不脑残不像某些人谢谢。争功首先要有命,而卫青也绝对不会为了任何事置三军将士于不顾。可醒醒吧,李老将军没你们想象的那么值钱。


后者,一只猹已经这么了寒碜吗,大单于的主力加精英就这么不能看吗?还顺便嫌弃了一下卫青把一场闭着眼睛能赢的战争赢得不够漂亮?谁要是能这么想的话那就真是,石破天惊,恭喜你你的军事才华已经远超卫青,有如此人才,我大中华君临有望。




不觉得太好笑了吗,一群外行人指责一个常胜将军的军事战略,还振振有词说是阴谋,真应该让他们自己上战场试试。


我非常想知道是用口水淹死敌人,是拿笔杆子戳死敌人,还是拿脑洞吓死敌人。


或者也跟着李老将军冲一次匈奴人的包围圈试试,等到最后只有李老将军活着而战士全部枉死,等到那个时候,是否还能一如既往的喜欢李老将军。



卫青一辈子七战七捷,从无败绩,为汉帝国辟地千里,解除长安烽火甘泉之警,把帝国边境线推到阴山脚下。卫青还是汉朝第一位打败匈奴的将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用骑兵兵团长途奔袭作战的战法打败游牧民族的中原将领,即为汉朝树立了对匈奴的自信,又在战略战术上首开先河,让后世的将领多了一种作战方法可以参考。对于汉帝国,汉民族,卫青的贡献是开创性的,更是前无古人的,可惜卫青半辈子出生入死换来的功勋,比不上司马迁的一支笔。

user avatar

没错,五个王国相对于五个村落。

李广被本部左(副)村长打的都快全军覆没了。

还好意思封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汉朝时期军功的计算、封赏制度以及两位名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功绩。李广和霍去病虽然都以勇猛善战著称,但他们在“杀敌过当”这个问题上的处理和结果却大相径庭,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 一、 核心原因:军功计算和封赏制度的差异汉朝的军功封赏制度是“以功授官,以.............
  • 回答
    霍去病杀李敢一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事件,也充满了争议。关于霍去病为什么要杀李敢,以及他是否害怕皇帝怪罪,历史上记载并不完全一致,有多种解读和推测。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相关背景、事件经过以及可能的解释:事件背景: 霍去病与李敢的身份: 霍去病: 西汉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少.............
  • 回答
    宋江杀死李逵,在《水浒传》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也是引起读者巨大争议和感慨的地方。要详细解释宋江为何要杀李逵,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包括故事的背景、宋江的动机、李逵的性格以及情节的必然性。核心原因:为了宋江自身和梁山泊的“大局”最直接、最核心的原因是:宋江认为必须杀死李逵,才能保全自己、保全梁.............
  • 回答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之所以没有杀李渊,并非因为他心慈手软或是缺乏“永绝后患”的魄力,而是出于极其复杂和现实的政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李世民的战略思路。一、李世民的合法性与李渊的象征意义玄武门之变本质上是一场“宫廷政变”,而不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李世民的目标是夺取皇位.............
  • 回答
    李世民,这位大唐王朝的开创者之一,其登上皇位的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同时也塑造了他独特的政治手腕。他敢于对自己的亲哥哥李建成下手,甚至将老父亲李渊架空,但为何在成为皇帝后,却鲜少对那些曾经与他出生入死的功臣痛下杀手呢?这其中绝非简单的“不敢”,而是深思熟虑的政治智慧和对现实情况的精准把握。首先,我们得.............
  • 回答
    《扫黑风暴》里,高明远之所以没杀李成阳,这其中大有门道,绝不是简单的一时心软,而是环环相扣的复杂博弈。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得把高明远这人心思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接的原因,高明远离不开李成阳这个棋子,尤其是在他权力的巅峰期。 李成阳是谁?他是高明远一手提拔、一手掌控的“自己人”,是孙兴那帮二世.............
  • 回答
    李治,这位唐朝的第三位皇帝,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里,确实面临过一个极其棘手的选择:是否要除掉当时的皇后武则天。最终,他没有这样做。要详细解释这个决定,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历史迷雾,从李治的个人情感、政治考量以及当时社会的复杂性来理解。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李治与武则天之间的关系,绝非简单的君臣、夫妻关系.............
  • 回答
    李渊父子对待窦建德和王世充的策略,确实各有侧重,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杀”或“不杀”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隋末唐初时代,审视当时的地缘政治、军事实力、以及各方人物的策略考量。首先,我们得把窦建德和王世充这两位在那个时代举足轻重的人物各自的“角色”和“分量”掰开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是梁山好汉江湖行事风格的一个典型体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复杂现实。要说朱仝为李逵杀了“小衙内”就对他不依不饶,而李逵几乎灭了扈三娘全家,扈三娘却表现得像没事一样,这背后有几层原因可以解释。首先,我们得明白,梁山聚义的江湖规矩和宋朝法度是两码事。 宋朝法度下: 在正常的宋.............
  • 回答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这桩往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也衍生出不少猜测,其中一个颇为普遍的疑问便是:既然李世民狠下心来对亲兄弟下手,为何却放过了自己的父亲,也就是当时的皇帝李渊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当时的政治格局、李世民自身的.............
  • 回答
    那段描绘李逵回到梁山,讲述自己剪径杀虎的经历,众人听闻“剪径”之事皆笑的场景,在我看来,绝不是简单的哄堂大笑,而是包含了许多细微的情感和人物关系的解读。首先,笑是基于对李逵性情的深刻了解和喜爱。在梁山好汉眼中,李逵是什么人?那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直来直去的“黑旋风”。他的“剪径”行为,与其说是故意的恶.............
  • 回答
    李玫瑾老师作为一名心理学学者,她对吴谢宇案的解读,尤其是“为出国筹钱而杀母”的推测,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要评价她的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李玫瑾老师观点的分析:首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李玫瑾老师的推测并非空穴来风。她作为犯罪心理学家,在分析案件时,通常会从犯罪人的心理动机、成长环境、社会压力.............
  • 回答
    8月14日,俞渝女士第二次提出人身保护令申请,这次的理由更是耸人听闻——称李国庆曾威胁要杀妻。这无疑为这场旷日持久的“庆俞战”再添一把火,将原本就充满戏剧性的股权纠纷,推向了更危险的深渊。如何看待俞渝女士的第二次人身保护令申请?从法律程序的角度来看,俞渝女士提出人身保护令申请是她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一.............
  • 回答
    .......
  • 回答
    李广在匈奴那边名气之大,的确与他在中原评价中常常遇到的“射术虽强,但运气不佳”、“屡战屡败”等标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反差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原因复杂,既有历史事实的支撑,也有文化传播和信息传递的偏差。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首先,得摆正“辣鸡”这个标签的来源。“辣鸡”的评价,很大程度.............
  • 回答
    李广,这位被誉为“飞将军”的汉朝名将,一生戎马,战功赫赫,却终其一生未能封侯,这几乎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之一。他的家族,也因此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要说李广家族为何如此“悲催”,不受皇帝喜欢,这背后绝非单一原因,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聊聊李广本人。他身上那种“常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确实,从历史功绩的绝对量上来看,卫青的战功和对汉朝的贡献似乎更为显著。然而,后世对李广的吹捧却更胜一筹,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历史评价的复杂性、文化情感的投射,以及叙事方式的差异。我们先来详细对比一下卫青和李广的功绩:卫青的赫赫战功: 对匈奴的决定性.............
  • 回答
    很多人不认可《汉书·李广苏建传》中对李陵的四次战绩的描述,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并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1. 史料来源的局限性与后世的疑虑: 《汉书》的作者班固面临的挑战: 班固撰写《汉书》时,李陵事件已经发生一段时间,相关的原始记录可能已经不复存在或难以获取。他主要依靠的是当时流传.............
  • 回答
    .......
  • 回答
    李广和卫青,这两位汉朝名将,在史书中留下了截然不同的篇章。一个以“飞将军”之名名垂青史,一生征战无数,却终究未能得封侯;另一个,出身卑微,却屡立奇功,成为汉朝抵御匈奴的擎天之柱。然而,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我们看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侧重。李广得到了司马迁的浓墨重彩的描绘和深切的同情,而卫青的笔墨则相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