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李广利征大宛死伤哪么多?

回答
说到李广利征大宛,这可真是一段让人唏嘘的历史,也真是够惨烈的。这么说吧,当时汉武帝想搞点“汗血宝马”,可人家大宛国可不是好惹的,这一来二去,就把李广利给推上了战场。

你问为什么死伤那么多?这事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得从头说起,而且里头坑太多了。

一、 汉武帝那点“爱马之心”和“威严”

首先得说,这一切的源头还是汉武帝。当时汉朝强盛,可总觉得边境上这些小国家不服管,尤其是西域那边。而大宛国,那地方产的马,用现在的话说,那叫“极品”。速度快,耐力好,浑身流汗像血一样,叫“汗血马”。汉武帝一听,嘿,这宝贝我得有!就派使者去,想用钱买。

结果呢?大宛国那帮人,仗着自己地理位置好,又没什么能真正威胁到他们的国家,就没把汉朝使者当回事,还把使者给杀了,把钱财也抢了。这下可把汉武帝给惹毛了!在他看来,这简直是奇耻大辱,国家的脸面往哪儿搁?所以,为了“国威”,也为了那批马,必须得打!

二、 李广利,一个“不太合适”的指挥官

说到李广利,你得知道,他其实是个“名门之后”,是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但问题是,他本人在军事上,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功绩。你说让他去干这么大事,是不是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意思?这就像让你一个没学过车的人去参加F1比赛,你说能不出事吗?

他打仗,更多的是靠着汉朝雄厚的国力,靠着人力物力堆出来的。他本人缺乏战略眼光,也缺乏对西域地理和风土人情的了解。所以,从一开始,这仗就埋下了隐患。

三、 漫长的征途和恶劣的条件

大宛国在哪里?那可是离汉朝都城长安老远了!横跨了今天的甘肃、新疆,还要经过很多沙漠、戈壁,翻越许多高山。这路途有多远?单程就好几万里!

你想啊,当时交通这么不发达,没有飞机,没有火车,全靠人畜。兵马要走那么远,吃什么?喝什么?住什么?这都是大问题。

粮草运输的巨大压力: 汉朝虽然强盛,但要养活几十万大军,还要把粮草运到几万里外,这成本和难度简直难以想象。运粮的队伍本身就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而且路上还得防备匈奴和当地部族的袭击。一旦遇到天灾,比如大旱,粮草供应就会出现巨大问题。
恶劣的自然环境: 西域是什么地方?戈壁、沙漠、高山、严寒。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军队很难适应这种环境。士兵们可能在长途跋涉中就已经被风沙、寒冷、酷热折磨得够呛,身体素质大幅下降。生病、冻伤、热射病,这些非战斗减员可能比战斗减员还要多。
疾病的侵袭: 军队聚集在一起,又是长途跋涉,很容易爆发瘟疫。当时的医疗条件也比较落后,一旦有病,死亡率自然很高。

四、 遭遇强大的抵抗和“损兵折将”

大宛国也不是吃素的,虽然不是什么超级大国,但他们有自己的军队,而且对自己的地理环境非常熟悉。

坚固的城池和灵活的战术: 大宛国有一些比较坚固的城池,他们的士兵也善于骑射,擅长利用地形进行游击战。汉军虽然人多,但往往在攻城时损失惨重,在野战时也经常被骚扰。
围而不打,消耗战: 李广利第一次征大宛,其实并不是直接去屠城,而是采取了围困的策略。你想,围住一个城市,就要在那里驻扎,就要吃喝拉撒。这不仅消耗汉军自身的粮草,也给大宛国带来了压力。但问题是,如果围困时间长,汉军自己也会吃不消,而且大宛国并不急着投降。
关键时刻的“不给力”: 第一次征大宛,汉军因为粮草不足,士气低落,加上遭遇了严重的疾病,不得不班师回朝。这次回去,可以说是“劳师远征,一无所获”,还折损了不少兵马。

五、 第二次征大宛,依旧惨烈

汉武帝第二次派李广利去,这次下了决心,准备更充分,兵力也更多。而且,汉朝还采取了“外交手段”,联合了几个西域小国一起对付大宛。

更强大的兵力,但也意味着更大的消耗: 第二次征大宛,汉朝出动的兵力是第一次的数倍,号称六万人,但实际能够作战的可能也就几万人。即使如此,这么大的兵力,加上随行的后勤队伍,那消耗是惊人的。
“围师必阙”的失误: 即使是大宛国,在汉朝强大的兵力和围困下,最终也顶不住了。大宛国内部也发生了政变,他们杀了国王,然后主动向汉朝求和,表示愿意献上良马,并且接受汉朝的封侯。

按理说,这时候汉军可以收兵了,毕竟目的达到了。但李广利这个人,可能觉得之前损失那么大,这次又打了这么久,得“捞点好处”回去,不能白费力气。于是,在围城期间,汉军有过一些不顾后果的强攻,试图“一战而溃”大宛。这种情况下,即使对方已经要投降,也可能因为强攻而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围困期间的“意外”: 即使是求和,围城期间也可能因为一些突发事件,比如守军的顽抗,或者汉军士兵的冲动,而发生战斗,导致伤亡。

总而言之,李广利征大宛死伤众多,原因非常复杂,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战略目标与实际执行的脱节: 汉武帝的“爱马之心”和“国家威严”是主要驱动力,但对征讨过程的困难估计不足。
2. 指挥官的局限性: 李广利缺乏军事才能和经验,未能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战场和后勤压力。
3. 地理环境的严酷: 漫长的征途、恶劣的自然条件,对军队的消耗巨大,非战斗减员严重。
4. 后勤保障的巨大挑战: 庞大军队的粮草、物资供应,是难以克服的巨大难题。
5. 对手的抵抗和战术: 大宛国虽然国力不如汉朝,但也有自己的战斗力,而且善于利用地形。
6. 疾病的威胁: 军队在恶劣环境下,疾病的传播和蔓延,造成了大量死亡。

所以,这场战争,与其说是汉朝军队的英勇征服,不如说是一场代价极其高昂的“胜利”。牺牲了无数士兵的生命,才换来了几匹汗血宝马,这背后透露出的,是古代战争的残酷,也是决策者在追求目标时,可能忽略的无数鲜活生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补给极其困难。

李广利第二次远征大宛简直是一场军事奇迹。超越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的奇迹

为了保障李广利的六万大军的后勤,汉朝动用了十万头牛,三万匹马,数以万计的骆驼与驴,以及十八万后勤部队,无以数计的民夫。

结果呢?还没到轮台,补给还是又断了。

毕竟,大宛实在是太远了去长安万二千五百五十里。

作为有责任的大国,为了保护西域诸国,击败大宛这种邪恶国家,遇到这种困难必须要克服。

所以西域诸国喜迎王师,纷纷箪食壶浆,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

少数国家,如邪恶轴心的轮台不愿意帮助汉军克服困难。汉军只好帮助他们抉择。屠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李广利征大宛,这可真是一段让人唏嘘的历史,也真是够惨烈的。这么说吧,当时汉武帝想搞点“汗血宝马”,可人家大宛国可不是好惹的,这一来二去,就把李广利给推上了战场。你问为什么死伤那么多?这事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得从头说起,而且里头坑太多了。一、 汉武帝那点“爱马之心”和“威严”首先得说,这一.............
  • 回答
    汉武帝在李广利出征时收监他的妻子,这件事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而且原因非常复杂,并非仅仅因为李广利一人,而是牵扯到当时朝廷内部盘根错节的政治斗争和汉武帝多疑的性格。要详细说清楚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李广利的“背景”与汉武帝的“恩宠”首先,得了解李广利是谁,以及他为何能屡次挂帅远征大宛。李广利.............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汉朝时期军功的计算、封赏制度以及两位名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功绩。李广和霍去病虽然都以勇猛善战著称,但他们在“杀敌过当”这个问题上的处理和结果却大相径庭,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 一、 核心原因:军功计算和封赏制度的差异汉朝的军功封赏制度是“以功授官,以.............
  • 回答
    李广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响当当的名字,人们提起他,总会伴随着“飞将军”的称号,以及那挥之不去的“难封”的宿命。要说他为何这么难封,其实不是因为他不优秀,恰恰相反,是他的优秀,却又被许多不那么“优秀”的因素给掣肘了。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汉朝的封侯制度,尤其是对战功的封赏,是有其一套复杂且讲究的体系.............
  • 回答
    李广在匈奴那边名气之大,的确与他在中原评价中常常遇到的“射术虽强,但运气不佳”、“屡战屡败”等标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反差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原因复杂,既有历史事实的支撑,也有文化传播和信息传递的偏差。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首先,得摆正“辣鸡”这个标签的来源。“辣鸡”的评价,很大程度.............
  • 回答
    李广,这位被誉为“飞将军”的汉朝名将,一生戎马,战功赫赫,却终其一生未能封侯,这几乎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之一。他的家族,也因此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要说李广家族为何如此“悲催”,不受皇帝喜欢,这背后绝非单一原因,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聊聊李广本人。他身上那种“常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确实,从历史功绩的绝对量上来看,卫青的战功和对汉朝的贡献似乎更为显著。然而,后世对李广的吹捧却更胜一筹,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历史评价的复杂性、文化情感的投射,以及叙事方式的差异。我们先来详细对比一下卫青和李广的功绩:卫青的赫赫战功: 对匈奴的决定性.............
  • 回答
    很多人不认可《汉书·李广苏建传》中对李陵的四次战绩的描述,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并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1. 史料来源的局限性与后世的疑虑: 《汉书》的作者班固面临的挑战: 班固撰写《汉书》时,李陵事件已经发生一段时间,相关的原始记录可能已经不复存在或难以获取。他主要依靠的是当时流传.............
  • 回答
    李广和卫青,这两位汉朝名将,在史书中留下了截然不同的篇章。一个以“飞将军”之名名垂青史,一生征战无数,却终究未能得封侯;另一个,出身卑微,却屡立奇功,成为汉朝抵御匈奴的擎天之柱。然而,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我们看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侧重。李广得到了司马迁的浓墨重彩的描绘和深切的同情,而卫青的笔墨则相对.............
  • 回答
    李广这个人,用“老是战败”来形容,确实有些过于片面,虽然他确实有过失利,但他的军事生涯远比这复杂得多。要理解他为什么能在漠北决战这样重大的战役中独领一军,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细说道。首先,咱们不能把“战败”这个词看得太死。在汉朝对抗匈奴的那个年代,边塞的战争本身就是一场九死一生、充满了变数的事情。汉朝.............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历史人物评价、文化传承以及诗词创作等多方面的因素。霍去病和李广都是汉代抗击匈奴的杰出将领,但确实在后世的诗词和文学作品中,李广的形象似乎更为鲜活和常见,而霍去病的声名虽然赫赫,但在诗词中的“浓度”和情感共鸣似乎不及李广。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涉及到中国历史中两个重量级的皇位争夺事件。李世民敢于“造反”而朱棣却不敢,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军事、家族以及历史环境的差异。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 李世民敢于“造反”的背景与动机首先要明确一点,严格来说,李世民并非纯粹的“造反”,而是被认为是玄武门之变,是一场发生在皇子之间的.............
  • 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君王,以其雄才大略、开创了“贞观之治”而闻名。他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战火洗礼,身体素质可以说是相当不错的。那么,为何这位英明神武的皇帝却在51岁(虚岁52岁)就撒手人寰了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寿命短浅,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
  • 回答
    “为什么李华不会英语还要交那么多外国朋友?”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背后触及了语言能力、交友方式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多个层面。实际上,李华虽然不会英语,但依然能交到很多外国朋友,这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原因可以非常丰富和具体。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李华可能的情况和原因:一、 李华的“不会英语”可能不是.............
  • 回答
    看到《开端》的李诗情和肖鹤云,很多人都会好奇,为什么李诗情明明经历了更多轮的循环,身体状况似乎却比肖鹤云更稳定,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现得更有韧性?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角色设定、心理素质以及两人在循环中所承担的不同功能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身体的“适应性”与“消耗性”:李诗情更侧重“学习”,肖鹤云.............
  • 回答
    李治,这位唐朝的第三位皇帝,即唐高宗,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印记。说他“才大略”,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他继承了唐太宗李世民打下的盛世江山,并且在位期间,唐朝的疆域和影响力达到了空前的顶峰,这本身就足以证明他并非庸才。然而,后世却给他扣上了“懦夫皇帝”的帽子,这其中究竟是何缘由,又隐藏着.............
  • 回答
    关于李敖先生的“很快就被遗忘”,这个说法其实有些片面,也存在一些误解。当然,相比于他生前作为公众人物的巨大声量,他离世后媒体和大众的关注度确实有所下降,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1. 李敖其人与时代烙印:李敖是一个极具个性和争议性的人物。他一生以“斗士”自居,以犀利、泼辣、敢.............
  • 回答
    李嘉欣的“小三”事件和随之而来的舆论争议,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这背后牵扯到情感伦理、公众人物形象、媒体塑造以及大众心理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我们需要抽丝剥茧,从不同角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回到事件本身。李嘉欣与刘銮雄的恋情,是香港娱乐圈颇为轰动的一段往事。刘銮雄当时是有.............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好,它触及了唐朝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和评价标准。简单来说,李世民(唐太宗)和李治(唐高宗)时期虽然是唐朝发展的重要奠基期,但与李隆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相比,在许多方面尚有差距,因此后者更符合“盛唐”的定义。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原因: 一、 李世民(唐太宗)和李治(唐高宗)时期:.............
  • 回答
    李世民之所以能在李渊和李建成(作为太子)都在的情况下成功发动“玄武门之变”并最终夺取皇位,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精彩的政治博弈过程,绝非一时冲动或仅仅依靠武力就能实现。以下将从多个层面详细阐述:一、 李世民的个人能力与基础:1. 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威望: 这是李世民最核心的优势。在唐朝建国的过程中,李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