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李广难封,什么原因?

回答
李广,这位汉朝的传奇将领,一生戎马倥偬,屡立战功,却始终未能获得与他的战功相匹配的封赏,后世称之为“李广难封”。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这并非仅仅是运气不好,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一、 时代背景与汉初的政治格局:

要理解李广为何难封,首先要看看他所处的时代。汉初,经过秦末的战乱,百废待兴。汉武帝时期,虽然国力强盛,但对外族(尤其是匈奴)的战争仍然是国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因此,能够独当一面的军事将领自然受到重用。

然而,汉朝在建立之初,对于功臣的封赏有一个既定的思路。刘邦为了巩固皇权,对那些功劳过大的异姓王进行了清洗。虽然这种清洗在李广的时代已经过去,但那种对拥有过于强大军事实力的将领的警惕心理,以及对封侯标准的一套不成文的规则,依然是存在的。

二、 李广的军事才能与局限性:

李广的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他勇猛过人,身先士卒,“善骑射,出入无时,独来独往”,给匈奴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称为“飞将军”。他多次以少胜多,在与匈奴的对阵中表现出色。例如,在一次对阵匈奴的战斗中,李广率领一支百余人的小部队,凭借出色的骑射技巧,将人数是己方数倍的匈奴军队击溃,甚至让对方的首领都感到震惊。

然而,李广的军事才能也有其局限性。他更擅长于野战和个人勇武的发挥,但在战略规划和全局掌控方面,似乎稍显不足。他常常冲锋在前,享受战斗的刺激,却可能忽略了后勤补给、战术配合等更细致的层面。

更重要的一点是,李广虽然骁勇,但其军事生涯中,未能获得决定性的、一劳永逸的胜利。他多次与匈奴交锋,虽然小有胜负,但始终未能对匈奴主力造成重创,也未能为汉朝赢得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决定性战役的胜利。这在以“功劳”作为封赏重要依据的汉朝体系中,无疑是影响封侯的重要因素。

三、 个人性格与政治智慧的缺失:

李广之所以“难封”,除了军事上的原因,他的个人性格和政治智慧的不足也是关键。

刚愎自用与不善变通: 李广以勇猛著称,但也因此显得有些刚愎自用。在一些关键时刻,他可能因为固守自己的作战方式或判断,而错失了更好的机会,或者未能与其他将领进行有效的协调。例如,在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崛起后,汉朝的对匈奴战争开始走向体系化、大规模化,需要的是能够协同作战、听从统一指挥的将领。李广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过浓,可能与这种更强调整体配合的战争模式存在一定的摩擦。

官场上的失误与被排挤: 李广在官场上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因触犯法律被判死刑,后被赦免为庶人,后又重新被启用。这种经历本身就会影响他在政治上的声望和信任度。

更重要的是,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等一批将领通过与皇帝的亲密关系和赫赫战功逐渐崛起,成为了汉朝军事上的中流砥柱。而李广作为老一辈的将领,可能在权力斗争和政治站队上未能占据优势。历史记载中,他似乎更像是一个纯粹的军人,对官场的权谋和皇帝的心思把握不足。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当卫青成为大将军后,李广虽然位列其下,但却因为“失道”(迷路)而未能与大部队汇合,导致被匈奴俘虏,这成为他人生中的一大污点,也直接影响了他最后一次北伐的命运。很多人认为,这次“失道”并非偶然,而是可能与他在军中地位的微妙变化,以及与卫青等人的配合默契程度有关。

“骄其功”与“不忍杀降”的争议: 《史记》和《汉书》都记载了李广在攻打匈奴时,曾“骄其众”,并且“不忍杀降”。虽然从人道主义角度看,不杀降卒似乎值得称道,但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尤其是在与匈奴这样凶残的敌人作战时,这种“不忍”可能会被视为一种软弱,甚至是一种对战局的潜在危险。在以军功为主要衡量标准的时代,这种“不忍”很可能就被看作是未能最大化战果的证据。

四、 命运的捉弄与历史的评价:

最后,我们也无法完全排除命运的因素。有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可能就是一种巧合,但这种巧合却对当事人的命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李广最后的悲剧,是在与匈奴大单于的决战中,由于未能及时抵达战场,错失了立大功的机会,反而让匈奴逃脱。事后,他认为自己未能报答汉武帝的知遇之恩,羞愤之下自刎而死。他的死,更是加深了后世对他“难封”的惋惜和慨叹。

总结来说,李广难封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军事上,他虽然勇猛善战,但未能取得决定性的战略胜利,且在体系化战争中,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过浓。
政治上,他可能缺乏足够的政治智慧和手段,在汉武帝时期新兴的政治军事格局中未能占据有利位置,并且其职业生涯中存在一些法律污点。
性格上,他的刚毅勇猛也伴随着一定的固执和不善变通,以及在官场上的不够圆滑。
命运的捉弄,也为他的人生结局增添了悲剧色彩。

正是这些因素,使得这位“飞将军”虽然声名远播,却始终未能获得那梦寐以求的封侯。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关于个人才华、时代局限和命运多舛的经典案例,引人深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同意楼上,确实战绩太差,甚至比李广利这类等级的还差。

封侯就相当于现在的大将级别了,所以大兵团作战的战绩必不可少。但是如果我们看《李将军列传》就会发现,李广几乎没有率领大兵团作战的经验:从“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人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开始,李广一直是以“从”身份而存在。吴楚之乱时“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汉匈战争中“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从大将军青击匈奴”……“从”含金量很低的,朱元璋在给他先祖立碑的时候,就能把区区的一个陈姓小兵说成是“从张世杰征”。而我们熟悉的有关李广的故事,无论是箭射石虎,还是连射匈奴骑兵,展现的都是李广个人的勇力,而非带兵的技术。这和卫青,霍去病等人动不动就来个“斩首万余”“生擒单于”大功劳相比,实在是九牛一毛……

但这也仅仅是一个方面。曹操帐下的名将乐进,也是一生从征,却能成为五子良将之一,就在于他能够每战皆胜,打好辅助。连李广的从弟李蔡,也是靠从征有功而封侯,最后位列三公,可见李广战绩之差。“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并且李广壮烈的死,也是因为带兵走错了方向……这些还是因为司马迁个人对于李广有着很高的景仰之心,所以在篇幅中增强了很多对李广个人勇力的描写,否则以他的战绩和经历来看。几乎都不足以单独列传。

平心而论,李广确实是个有着一定能力的优秀将领,可谓是一代名将。李广难封,也有着一定的时代背景原因(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但李广的能力本身的确有限,无论是从资历还是从战绩上来看,还是远达不到封侯标准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广,这位汉朝的传奇将领,一生戎马倥偬,屡立战功,却始终未能获得与他的战功相匹配的封赏,后世称之为“李广难封”。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这并非仅仅是运气不好,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时代背景与汉初的政治格局:要理解李广为何难封,首先要看看他所处的时代。汉初,经过秦末的战乱,百废待兴。.............
  • 回答
    “李广难封”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指的是西汉名将李广虽然作战英勇,屡建奇功,却一生未能获得封侯的显赫地位。这个现象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他个人性格和处事方式的因素,也有政治环境和历史机遇的制约。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些原因:一、 李广的个人特质与作战风格1. 勇猛有余,谋略稍逊?(争.............
  • 回答
    李广,字少卿,陇西成纪人,西汉时期的名将。他以勇猛善战、爱兵如子而闻名,一生参与了数场重要的对匈奴战争,为汉朝的边疆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尽管他功勋卓著,却一生未能获得封侯的殊荣,这成为了史学界和民间津津乐道的一个“未解之谜”,人们称之为“李广难封”。要详细讲述李广“难封”的原因,需要从多个层面.............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汉朝时期军功的计算、封赏制度以及两位名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功绩。李广和霍去病虽然都以勇猛善战著称,但他们在“杀敌过当”这个问题上的处理和结果却大相径庭,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 一、 核心原因:军功计算和封赏制度的差异汉朝的军功封赏制度是“以功授官,以.............
  • 回答
    李广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响当当的名字,人们提起他,总会伴随着“飞将军”的称号,以及那挥之不去的“难封”的宿命。要说他为何这么难封,其实不是因为他不优秀,恰恰相反,是他的优秀,却又被许多不那么“优秀”的因素给掣肘了。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汉朝的封侯制度,尤其是对战功的封赏,是有其一套复杂且讲究的体系.............
  • 回答
    李广在匈奴那边名气之大,的确与他在中原评价中常常遇到的“射术虽强,但运气不佳”、“屡战屡败”等标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反差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原因复杂,既有历史事实的支撑,也有文化传播和信息传递的偏差。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首先,得摆正“辣鸡”这个标签的来源。“辣鸡”的评价,很大程度.............
  • 回答
    说到李广利征大宛,这可真是一段让人唏嘘的历史,也真是够惨烈的。这么说吧,当时汉武帝想搞点“汗血宝马”,可人家大宛国可不是好惹的,这一来二去,就把李广利给推上了战场。你问为什么死伤那么多?这事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得从头说起,而且里头坑太多了。一、 汉武帝那点“爱马之心”和“威严”首先得说,这一.............
  • 回答
    李广,这位被誉为“飞将军”的汉朝名将,一生戎马,战功赫赫,却终其一生未能封侯,这几乎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之一。他的家族,也因此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要说李广家族为何如此“悲催”,不受皇帝喜欢,这背后绝非单一原因,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聊聊李广本人。他身上那种“常败.............
  • 回答
    汉武帝在李广利出征时收监他的妻子,这件事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而且原因非常复杂,并非仅仅因为李广利一人,而是牵扯到当时朝廷内部盘根错节的政治斗争和汉武帝多疑的性格。要详细说清楚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李广利的“背景”与汉武帝的“恩宠”首先,得了解李广利是谁,以及他为何能屡次挂帅远征大宛。李广利.............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确实,从历史功绩的绝对量上来看,卫青的战功和对汉朝的贡献似乎更为显著。然而,后世对李广的吹捧却更胜一筹,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历史评价的复杂性、文化情感的投射,以及叙事方式的差异。我们先来详细对比一下卫青和李广的功绩:卫青的赫赫战功: 对匈奴的决定性.............
  • 回答
    很多人不认可《汉书·李广苏建传》中对李陵的四次战绩的描述,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并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1. 史料来源的局限性与后世的疑虑: 《汉书》的作者班固面临的挑战: 班固撰写《汉书》时,李陵事件已经发生一段时间,相关的原始记录可能已经不复存在或难以获取。他主要依靠的是当时流传.............
  • 回答
    李广和卫青,这两位汉朝名将,在史书中留下了截然不同的篇章。一个以“飞将军”之名名垂青史,一生征战无数,却终究未能得封侯;另一个,出身卑微,却屡立奇功,成为汉朝抵御匈奴的擎天之柱。然而,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我们看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侧重。李广得到了司马迁的浓墨重彩的描绘和深切的同情,而卫青的笔墨则相对.............
  • 回答
    李广这个人,用“老是战败”来形容,确实有些过于片面,虽然他确实有过失利,但他的军事生涯远比这复杂得多。要理解他为什么能在漠北决战这样重大的战役中独领一军,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细说道。首先,咱们不能把“战败”这个词看得太死。在汉朝对抗匈奴的那个年代,边塞的战争本身就是一场九死一生、充满了变数的事情。汉朝.............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历史人物评价、文化传承以及诗词创作等多方面的因素。霍去病和李广都是汉代抗击匈奴的杰出将领,但确实在后世的诗词和文学作品中,李广的形象似乎更为鲜活和常见,而霍去病的声名虽然赫赫,但在诗词中的“浓度”和情感共鸣似乎不及李广。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 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中的“飞将”之所以被解释为李广,并非某一个具体的人“首次”做出如此明确的断言,而是一个历史悠久、深入人心且在文学解读中逐渐形成的共识。这个共识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史书记载、历代文人的引用和发挥,以及李广本人非凡的声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讲述:1. 史书记.............
  • 回答
    卫青和霍去病,作为汉武帝时期最为杰出的两位将领,他们的功绩辉煌,在很多人眼中他们是宽容豁达的代表人物。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复杂而多面的,将“害死李广父子”这一悲剧完全归咎于卫青和霍去病,可能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政治环境、军事决策、以及李广父子自身的处境。一、 .............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