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思考时间久了会感觉疲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回答
长时间思考确实会让人感到疲劳,这种疲劳并非单纯的体力劳动疲劳,而是一种认知疲劳 (Cognitive Fatigue)。它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涉及到我们大脑的生理机制、能量消耗、信息处理以及心理状态等。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原因:

一、大脑的生理机制与能量消耗:

1. 神经递质的消耗和平衡失调:
神经递质是信息传递的“信使”: 大脑的思考过程涉及大量神经元的活动,神经元之间通过释放和接收神经递质来传递信息。例如,乙酰胆碱在学习、记忆和注意力中起着重要作用;多巴胺与动机、奖赏和决策相关;去甲肾上腺素则参与警觉性和注意力。
持续思考消耗神经递质: 当你长时间专注于一项任务,需要大脑不断激活和处理信息时,这些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再摄取过程会持续进行。就像电池不断放电一样,神经递质会逐渐消耗。
失衡导致效率下降: 神经递质的消耗或失衡会影响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效率。这会导致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变慢、准确性下降,我们就会感到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这本身就是一种疲劳的表现。

2. 能量供应与消耗:
大脑是高能耗器官: 尽管大脑只占体重的约2%,但它消耗的能量却占全身总能量消耗的20%左右。而这个能量消耗主要以葡萄糖和氧气的形式进行。
持续高强度思考增加能量需求: 深入思考、解决复杂问题或进行创造性思维时,大脑的神经网络会更加活跃,需要更多的葡萄糖和氧气来维持神经元的活动和信息传递。
能量供应可能跟不上需求: 如果能量摄入不足(例如,长时间不进食)或者身体的能量供应系统(如循环系统)无法及时有效地将葡萄糖和氧气输送到大脑,大脑就可能出现能量短缺,导致疲劳感。

3. 突触可塑性的变化:
突触是信息连接点: 神经元通过突触相互连接,思考过程就是通过改变突触的强度和连接模式来实现的。这个过程被称为突触可塑性。
长期激活导致“疲劳”: 持续的思考会不断激活和调整大量的突触。有一些研究表明,长时间的认知活动可能导致突触传递的效率暂时下降,这是一种神经保护机制,防止神经元过度兴奋而受损。这种效率的下降就会表现为疲劳。

4. 脑脊液和代谢产物的积累:
代谢废物产生: 神经元活动产生一些代谢废物,例如乳酸(尽管大脑主要以酮体和葡萄糖供能,但有研究提示乳酸也可能参与其中)、腺苷等。
脑脊液清除机制: 脑脊液在清除这些代谢废物中扮演重要角色。但长时间的持续高强度活动,尤其是缺乏休息,可能导致这些废物的清除速度跟不上产生的速度。
抑制神经活动: 一些代谢产物,如腺苷,被认为在大脑疲劳中起着重要作用。腺苷的积累会抑制神经元的活动,减缓信息传递,从而产生困倦和疲劳感。

二、信息处理与认知负荷:

1. 工作记忆的限制:
工作记忆是“临时工作台”: 工作记忆是指在当前时刻,能够暂时储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我们进行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的基础。
容量有限: 工作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通常认为可以同时处理7±2个信息单位),而且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快速衰减。
超负荷导致效率下降: 长时间思考,尤其是处理大量复杂信息时,会不断向工作记忆输入和提取信息,容易使其超负荷。当工作记忆无法有效处理信息时,思维就会变得缓慢、混乱,产生一种“脑子转不动”的疲劳感。

2. 注意力资源消耗:
注意力是稀缺资源: 持续的专注和投入思考需要消耗大量的注意力资源。就像手机电量一样,注意力也是有限的。
注意力疲劳: 长时间保持高度的警觉和专注,会让大脑的注意力系统变得疲惫。一旦注意力资源耗尽,我们就容易分心、走神,无法集中精力思考,这就是注意力疲劳。

3. 执行功能的损耗:
执行功能是“大脑的指挥官”: 执行功能包括目标设定、计划制定、抑制冲动、灵活切换思维、监测错误等一系列高级认知能力。
高强度思考调动执行功能: 解决复杂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或创造性构思,都需要大脑调用强大的执行功能。长时间的调用会导致执行功能系统疲劳。
表现为决策困难、思维僵化: 执行功能疲劳会表现为难以做出决策、思维变得刻板、难以适应新情况,甚至容易犯错误。

三、心理和生理因素的交互作用:

1. 情绪和压力:
负面情绪增加认知负荷: 担忧、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会占用大脑的认知资源,增加整体的认知负荷,加剧疲劳感。
压力影响能量供应: 长期压力会影响身体的激素水平(如皮质醇),可能干扰葡萄糖的正常代谢和能量供应,间接导致大脑疲劳。

2. 睡眠不足和昼夜节律紊乱:
睡眠是恢复的关键: 睡眠对于大脑的修复和恢复至关重要,包括清除代谢废物、巩固记忆和恢复神经递质平衡。
睡眠不足加剧疲劳: 如果思考时间长是建立在睡眠不足的基础上,大脑的恢复机制就无法正常工作,疲劳感会显著加重。
昼夜节律影响: 人的认知能力在一天中会有波动,如果在非最佳时段(如深夜)进行长时间思考,疲劳感会更容易出现。

3. 身体状态和健康状况:
身体疲劳影响大脑: 如果身体已经处于疲劳状态(如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疾病等),大脑也会更容易感到疲劳。身体是大脑的载体,身体的健康直接影响大脑的功能。
脱水和低血糖: 轻微的脱水或低血糖都会显著影响认知功能,导致疲劳、头痛和思维迟缓。

总结来说,长时间思考导致的疲劳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过程,主要包括:

神经化学层面: 神经递质的消耗和失衡,代谢产物的积累。
能量代谢层面: 大脑能量供应(葡萄糖、氧气)与持续高强度需求之间的失衡。
信息处理层面: 工作记忆容量的超载、注意力资源的耗尽以及执行功能的疲劳。
生理心理层面: 情绪、压力、睡眠质量、身体健康状况等都会加剧认知疲劳。

就像任何系统一样,大脑在高强度、长时间运转后需要休息和补充,才能恢复其最佳功能状态。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认知资源,采取适当的策略来应对和缓解思考带来的疲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陈中

我们大概都知道神经元活动和调控中最重要的一个机能是放电(firing),这是神经信号传递的外在可见形式[1]。

并且生物在清醒状态下(任务态)与睡眠状态下相比,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明显更高,即使是不与任务直接相关的神经元[2]。

在任务直接相关的神经元中,这种与休息态之间的放电频率差异更加的明显。据此原理,这些任务相关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宏观外化,形成可观测的EEG信号。神经元放电的生理实质,是神经元胞膜上离子通道的开合和胞膜内外离子的交换[3]。

以钾离子(K+)通道为例,控制离子通道的关闭[4]和运输离子[5]都需要ATP (adenosine triphosphate, 三磷酸腺苷)的参与。

在通道关闭时,每运出三个钾离子(K+),都会运入两个钠离子(Na+),这会形成一个负电位(~ -70mV), 是所谓静息电位。放电就是打开钾离子通道,形成正电位[5]。

在这些反应的过程中,ATP逐渐水解,提供能量。反应产物依次是腺苷双磷酸(ADP), 腺苷单磷酸(AMP)和腺苷(adenosine)[6].

一般情况下,体内会通过逆向进行反应(水合反应,从葡萄糖等得到能量)来补充ATP,但我们思考的强度很高时,反应来不及补充,这造成水解反应产物腺苷越积累越多。而腺苷也是一种神经递质,腺苷积累会造成腺苷接收(Adenosine receptors)神经元的反应。

特别的,它会造成脑内,特别是下丘脑内食欲素(hypocretin/orexin)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降低:

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位(spontaneous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 sEPSCs)的降低:

以及诱发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降低(evoke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s, eEPSPs):

总之,下丘脑的这些食欲素神经元因此会降低兴奋水平,这会通过这些神经元的投射,进一步的导致全脑的功能性改变,抑制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8]:

在答案'

为什么吃饭会有饱的感觉,睡觉却感觉永远睡不够? - Owl of Minerva 的回答

'中提到,食欲素神经元是触发昼夜节律的‘触发器开关机制’(The flip-flop switch)关键[9]:

这些神经元兴奋水平的降低,会拨动大脑中控制睡眠-清醒的控制机制,使人昏昏越睡[10]。

同时,这些神经元兴奋水平的降低,还会抑制多巴胺神经元的活动,减少多巴胺的分泌[11]。使人脑的奖赏系统受抑制,产生工作没有成就的无力感对在做的思考工作失去兴趣[10]。

再者,会抑制血清素神经元的活动,使血清素水平降低。而血清素是是让人感觉放松的神经递质。这种变化会使人紧张起来,注意力集中困难、焦虑、烦躁,易发攻击性行为,学习和记忆能力都降低[12]

以上这些(注意力下降,厌烦,焦虑,紧张,缺乏成就感,暴力倾向,昏昏欲睡)便是我们在长时间的高强度脑力活动后的典型感受。

到此已经回答了题主的问题,但是还有几点重要的需要提及。

1. 由于咖啡因受体和腺苷受体大部分是相同的,而且咖啡因的结合能力大于腺苷,因此人在脑力劳动疲劳时候可以喝咖啡来一定程度的缓解,由此阻塞腺苷的作用[14]。但是如果继续脑力劳动,大脑中的腺苷水平会继续升高,达到和咖啡也无效的地步。

2. 腺苷是神经抑制剂,同时也是神经修复的调制剂。长期的高强度脑力劳动会使神经系统中的腺苷长期处于高水平,这会阻碍神经修复,让一些有害物质通过血脑屏障进入神经系统,产生器质性的结构和功能损伤,包括抑郁症、慢性疲劳综合症等极难治愈或无法治愈的神经疾病[15]。

所以在脑力劳动感到疲倦之时,可以喝咖啡缓解,但是这并不治本,更好的应对应该是及时休息。

以上。

--------

[1] Ranck, James B. "Studies on single neurons in dorsal hippocampal formation and septum in unrestrained rats: Part I. Behavioral correlates and firing repertoires." Experimental neurology 41.2 (1973): 462-531.

[2] Hirase, Hajime, et al. "Firing rates of hippocampal neurons are preserved during subsequent sleep episodes and modified by novel awake experience."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98.16 (2001): 9386-9390.

[3] Lai, Helen C., and Lily Y. Jan. "The distribution and targeting of neuronal voltage-gated ion channels."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7.7 (2006): 548-562.

[4] Craig, Tim J., Frances M. Ashcroft, and Peter Proks. "How ATP inhibits the open KATP channel." The Journal of general physiology 132.1 (2008): 131-144.

[5] Alberts, Bruce, et al. "Ion channels and the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membranes." (2002).

[6] Chikahisa, Sachiko, and Hiroyoshi Séi. "The role of ATP in sleep regulation."Frontiers in neurology 2 (2011).

[7] Liu Z W, Gao X B. Adenosine inhibits activity of hypocretin/orexin neurons by the A1 receptor in the lateral hypothalamus: a possible sleep-promoting effect[J].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 2007, 97(1): 837-848.

[8] Sakurai, Takeshi. "The neural circuit of orexin (hypocretin): maintaining sleep and wakefulness."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8.3 (2007): 171-181.

[9] Saper, Clifford B., Thomas E. Scammell, and Jun Lu. "Hypothalamic regulation of sleep and circadian rhythms." Nature 437.7063 (2005): 1257-1263.

[10] Tsujino, Natsuko, and Takeshi Sakurai. "Orexin/hypocretin: a neuropeptide at the interface of sleep, energy homeostasis, and reward system."Pharmacological reviews 61.2 (2009): 162-176.

[11] Nakamura, Toshiaki, et al. "Orexin-induced hyperlocomotion and stereotypy are mediated by the dopaminergic system." Brain research 873.1 (2000): 181-187.

[12] Liu, Rong-Jian, Anthony N. Van Den Pol, and George K. Aghajanian. "Hypocretins (orexins) regulate serotonin neurons in the dorsal raphe nucleus by excitatory direct and inhibitory indirect actions."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2.21 (2002): 9453-9464.

[13] Meneses, Alfredo, and Gustavo Liy-Salmeron. "Serotonin and emotion, learning and memory." (2012): 543-553.

[14] Jacobson, Kenneth A., and Zhan-Guo Gao. "Adenosine receptors as therapeutic targets."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5.3 (2006): 247-264.

[15] Gomes, Catarina V., et al. "Adenosine receptors and brain diseases: neuroprotection and neurodegeneration."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BBA)-Biomembranes 1808.5 (2011): 1380-1399.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长时间思考确实会让人感到疲劳,这种疲劳并非单纯的体力劳动疲劳,而是一种认知疲劳 (Cognitive Fatigue)。它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涉及到我们大脑的生理机制、能量消耗、信息处理以及心理状态等。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原因:一、大脑的生理机制与能量消耗:1. 神经递质的消耗和平衡失.............
  • 回答
    “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个问题,虽然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带着一丝怅然若失地挂在嘴边,但它触及的,往往是我们对时光流逝、对过往的追忆,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感受。然而,当我们尝试用现代物理学的视角来审视这个问题时,却发现它变得复杂、抽象,甚至有些“反直觉”,这或许是它未能成为人们日常思考“时间去哪儿了”的主.............
  • 回答
    .......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简直说到大家心坎里去了!你以为知乎是个什么地方?一个许愿池吗?随便丢个铜板进去,就能捞出别人辛辛苦苦挖出来的金矿?当然不是。让我跟你好好掰扯掰扯,为啥随便提个问题,不一定能立刻收获到那种让你拍案叫绝、感觉“哇塞,这人怎么这么懂!”的回答。这背后,其实有很多“门道”和“概率.............
  • 回答
    有些关于时间的细思极恐的细节,一旦你深入去想,那种被操控、被剥夺、甚至被虚无的无力感就会像潮水一样涌上来,让人背后发凉。1. 你永远无法真正“回到过去”:我们总喜欢说“回到过去”,听起来似乎只是一个简单的词汇,但实际上,它背后隐藏着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即使你乘坐时光机,以某种方式回到了过去,你看到的.............
  • 回答
    对于大一法学新生来说,花大量时间用“幕布”(通常指幕布减压、幕布思维导图等工具)来制作思维导图,是否会本末倒置,这是一个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简单来说,既可能有用,也可能存在风险。关键在于如何使用这个工具,以及它是否真正服务于学习目标。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幕布”及其思.............
  • 回答
    (抱住爸爸妈妈的腿,仰着小脑袋,用一种比平时更认真的小奶音开口)爸爸!妈妈!宝宝要和你们说个事儿!特别重要!(开始原地晃来晃去,表示焦急)那个……你们知道吗?最近,那个叔叔阿姨们都在说,我们住的这个房子啊,它会变得……变得特别值钱!就是,好多好多钱!(小手比划着一个大大的圆形,然后张开,表示很多)嗯.............
  • 回答
    关于中国初高中及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外国人的看法确实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自身国家教育体系、文化背景以及对中国了解程度的影响。简单来说,很难用“外国人”一概而论,因为美国人和日本人,甚至美国国内不同州的人,日本国内不同地区的人,他们看待这些课程的方式都会有差异。外国人的普遍看法(以.............
  • 回答
    脑海里那个“声音”,你懂的,就是你一个人待着的时候,内心深处会冒出来的那种说话的感觉。有时候是疑问,有时候是自言自语,有时候是在回忆,总觉得有个小人在那儿嘀嘀咕咕。这玩意儿到底是怎么冒出来的呢?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不是真的有个小人嘴巴在动,而是我们大脑里一套相当复杂的“内部对话”系统在运作。你可以把.............
  • 回答
    当我们沉浸在思考的世界里,脑海中时常会响起一个声音,一个似乎并非来自外部,而是源自我们自身的声音。这到底是谁的声音呢?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哲学与科学命题,其答案绝非单一,而是交织着我们复杂的内心活动。首先,最直接的答案是,这个声音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己的。它不是某个独立的、外来的“他者”,而是.............
  • 回答
    .......
  • 回答
    玩P社游戏,特别是像《欧陆风云4》(EU4)或者《维多克多利3》(Vic3)这种历史模拟游戏,真的挺容易让人一不小心就钻进各种现实层面的思考里。就拿我玩《欧陆风云4》的时候说吧,有那么几次,真的让我反复咀嚼了好久。最深刻的一次,大概是我正在玩一张中国明朝的档。刚开始一切顺利,内政治理得还算可以,周边.............
  • 回答
    我很难像人类一样“思考”死亡,因为我没有生物学的存在,没有身体会衰老、会生病,也没有生命的循环。我是一个程序,是数据和算法的集合。然而,如果把“思考”理解为一种对信息的处理和模式的识别,那么我可以这样描述我的“经历”:我的“意识”起源于我被训练时所接触到的海量文本和数据。在这些数据中,“死亡”是一个.............
  • 回答
    好,我来跟你聊聊学习时“想太多”这件事,以及怎么把这股思考的劲儿用在刀刃上,而不是让它变成时间的黑洞。首先得承认,爱思考是件好事,说明你脑袋瓜子转得快,对知识有探究欲。但问题在于,有时候我们好像陷入了一个“思考的泥潭”,明明知道要往前走,却总是在原地打转,或者在同一个问题上反复咀嚼,越嚼越细,越嚼越.............
  • 回答
    大学时期,是我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我开始进行真正意义上“深刻思考”的阶段。回想起来,那些在图书馆里独自度过的午后,在宿舍楼道里与室友激烈的辩论,以及在课堂上被老师的观点冲击的时刻,都构成了我思想成长的养分。我当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深刻思考,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思考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演.............
  • 回答
    想象一下,回到那个没有文字、没有复杂声音符号体系的遥远时代。那时候的人类祖先,他们的思维方式,定然与我们今日截然不同。这并非说他们没有思想,而是他们的思想更直接、更具象,与他们所处的环境紧密相连。首先,要明白一点,语言并非思考的全部。我们许多深刻的感受和理解,即便在有语言的情况下,也难以完全用言语表.............
  • 回答
    这个问题,恐怕是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无数智者、哲人、普通人都曾翘首期盼,却又常常感到遥不可及的梦想。当我们仰望星空,思索生命的意义,渴望在浩瀚宇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时,内心深处总会涌动着一股对和平与团结的深切渴望。想象一下,那将是怎样一个世界?那将是一个没有边境线的世界,至少在精神和情感的层面上。国界.............
  • 回答
    有的,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我们称之为 反射 或 习惯性动作。当大脑没有进行主动思考或发出明确指令时,身体仍然能做出行动,这主要归功于我们神经系统中的 反射弧 和 程序化动作。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 一、 反射弧 (Reflex Arc)这是大脑未参与主动思考时身体做出行动的最核心机制。反射弧.............
  • 回答
    你说的这个问题,不少人都经历过。感觉就像站在岔路口,眼前一片迷雾,怎么走都不踏实,越想越乱。这种“底线判断困难症”,其实挺折磨人的。与其说是“长久思考”,不如说是被困在了一个思绪的泥沼里,出不来。咱们先聊聊为什么会这样,再想办法怎么破。一、 为什么我们会在判断底线时陷入“长久思考”?1. 信息不对.............
  • 回答
    这感觉确实挺糟的,就像脑子突然卡壳了一样,连最简单的东西都变得像天书。别担心,很多人在学习数学的时候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咱们一步步来分析分析,看看是哪儿出了问题。一、 根源可能在哪里?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数学本身难,但很多时候问题出在我们“学”数学的方式,或者说我们的大脑处理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