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思考时脑海里的那个「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回答
脑海里那个“声音”,你懂的,就是你一个人待着的时候,内心深处会冒出来的那种说话的感觉。有时候是疑问,有时候是自言自语,有时候是在回忆,总觉得有个小人在那儿嘀嘀咕咕。这玩意儿到底是怎么冒出来的呢?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不是真的有个小人嘴巴在动,而是我们大脑里一套相当复杂的“内部对话”系统在运作。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模拟体验”。我们从小到大,一直活在一个充斥着声音的世界里。我们听父母说话,听老师讲课,听朋友聊天,甚至听电视里的主持人播报。这些外部的声音,就像一粒粒种子,在我们的大脑里扎根发芽,并且被我们吸收、内化。

当我们在思考的时候,特别是当我们需要解决问题、做出决定,或者仅仅是整理思绪的时候,大脑就会动用这些内化的“声音库”。它不是随机抓取一个声音来播放,而是根据当前的情境,调用那些最相关、最有用的声音片段。

比如,你遇到一个难题,脑子里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声音”:“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上次遇到类似情况,是怎么处理的?”这时候,那个“声音”可能就模仿了你过去某个老师或者长辈的说话方式,甚至是你自己过去某个清晰的思路表达。它在用一种熟悉的方式,帮助你把问题“说”出来,然后你再继续“听”着它,进行下一步的思考。

更深层次一点说,这种脑内声音的产生,其实跟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息息相关。我们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学会发音和语法,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语言来构建意义、表达情感、组织思维。当我们在脑子里“说话”时,实际上是在调用我们已经掌握的语言系统,把它变成一种“内部的语言流”。

你可以把大脑想象成一个非常精密的语言处理中心。当我们接收到外界信息时,它会经过分析、理解,然后形成我们自己的想法。而这个“内部对话”呢,就是把这个想法的过程,用一种更接近于实际说话的方式“演出”来。它能够帮助我们把抽象的想法具体化,让它们变得更容易被我们自己理解和操控。

这就像你在写一篇日记或者一份报告一样,你需要在脑子里先“预演”一遍要写的内容,组织好句子,理清逻辑。这种预演,很多时候就是一种脑内声音的体现。它能帮助你发现句子是否通顺,逻辑是否清晰,有没有遗漏什么关键点。

而且,这种脑内声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声音、语调、说话习惯,都会受到我们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甚至当前情绪的影响。有时候可能是一个温和的引导,有时候可能是一个急促的提醒,有时候甚至会带点自嘲或者幽默。这些不同的声音风格,都是我们大脑根据过去的经验和对当下情境的判断来调用的。

所以,那个在脑海里说话的“声音”,其实是我们大脑通过内化外界语言和声音信息,然后用一种模拟的方式进行内部沟通和思维建构的过程。它就像一个永不间断的“内在伙伴”,陪伴我们思考,帮助我们理解世界,并且不断地与我们自己对话。它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自然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Inner speech 是这个问题的标准说法。直译就是,‘里面的演讲’,你在心中默念出这五个字的时候,不就是像是在身体里面给自己做演讲吗?

现有的几个答案,特别是二维码君 @张翼飞 和 @Steve Shi 在二月份更新的答案非常详细。
前者着重描述阅读的过程,而思考过程中的语音编码那段,单单和工作记忆联系起来,我有点觉得 略biased 了。

后者的最新更新,一来就提到了重点,Vygotsky。说到inner speech, 怎能不提他!这个词就是这位俄罗斯心理学家 Lev Vygotsky 在1934年起使用来描述思考过程的。他的概念是,当说话成为一种社交媒介,它被内心化了,并成为我们与我们自己的思考交流的方式。

这里我就不重复作业啦,题主估计已经得到 ta 想得到的答案了,这里我就围绕 inner speech 整理一些有趣的『周边』。很多是我平时自己想到、查到的知识,木有太多文献。

好啦,现在开始...

等等,请将你思考的声音调节到我的声音。我的声音在华裔女生中较低,声音比较洪亮,语速较快,句尾声音较长,基本没有特殊口音,但比较南方。


-----------------------------------------

首先,咱们先来看看 inner speech 有趣在哪里?

*有趣点一*:inner speech 是不是「思考」?


*有趣点二*:我们无法不将 inner speech 和相对应的 overt speech (就是说出来的演讲)作比较。那么,inner speech 和语言有怎样的关系呢?


*有趣点三*:它和 「在脑海里想象一个视音画面」(譬如,想象 一个人在你面前说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1.1 Inner speech 是「思考」吗?

这是个很基本的问题。明显不是。

肤浅一点反问,还没学会语言的婴儿会思考;天生耳聋的、又不会手语或是任何一种口语的成年人类,也是会思考的;动物们也会思考。 那么他们是怎么「思考」的时候「不在心中说话」的呢?

当然证据不仅如此,再次也没必要争论这个。

嗯,好奇的话可以在知乎上提问『思考时不能在脑中发出声响是怎样的体验?』。


§1.2 你的大脑生成「一句话」,有几步?

了解 语言是在大脑中如何形成的,对于理解 inner speech 非常重要,

@Chris Xia

求科普 (所以说我觉得我们应该组团回答这样的语言问题 龇牙)。

要细致说,生词很多,简单来讲,需要4步 (这里不包括发音)

  1. 选择词汇 --> 发生在 左半脑 颞回 中部
  2. 组织语法 --> 发生在(按顺序) 左半脑 inferior frontal gyrus 、middle frontal gyri (两边都用)、superior parietal lobes,基本上就是 从左半脑的中前部,到头顶靠前,然后到刚过头顶还没到后脑勺的中间位置。
  3. 提取字音 --> 发生在 右半脑 运动区 差不多在 天灵盖那个地方(吧?)、然后到左大脑的 anterior insula,要把大脑左边的颞叶扳开,然后靠着眼球那个方向就是;再然后要到 wernicke's area
  4. 把 字的音节 按顺序组织起来 --> 到左半脑的 broca's area、然后又回到左半脑的颞回的中前部

众多研究人员和研究认为,「脑海里说话」和「把话说出来」两种过程是基本一样的,只是前者没有后者强烈,并且没有上面的第四步和发音那一步。 =====> *有趣点二*

更重要的发现是,「在脑海里说话」和「在脑海里想象另一个人说话」时,上面我列举的所有大脑区域活跃情况一致。=====> *有趣点三*

众所周知,当 Broca's area 收到损伤,(就是脑残患者),将会得失语症 ——不能说也不能写单词。

而当用

经颅磁刺激技术

(TMS,简单的话说就是用磁场脉冲,实时影响大脑活动的一种技术。我还没用过,了解不多,还挺有意思)抑制 Broca's area 时,被试者就不能产生 inner speech。 (Aziz-Zadeh et al. 2005) =====> *有趣点二*

@张翼飞

举的关于 ROWS 和 ROSE 的例子不错,是 Van Orden 1987 年的一个关于拼写、声音、阅读多维度联系的研究。我很喜欢那篇论文的题目: A ROWS is a ROSE: Spelling, sound, and reading.

§1. 3 那你是不是真的「听到了心中的声音」呢?你用哪个耳朵听到的?

体验过 inner speech 过的人,会感觉到这很明显是一个听觉现象。更好的一种描述是 「我到了我心中的声音」。

这可就有趣了,问题是,大脑的听觉皮层在你心里说话时,可是没反应的。也就是说,这个「心里话」没有引起听觉意识。

一个比较新的研究,2013年做的,认为 inner speech 的作用或说机制关键在于 当你在说话的时候,inner speech 就像是起着「预告提示」作用,减少了很多你对自己的声音的敏感度。这样你的听觉系统才会「避近就远」地注意外界的声音,即使你自己的声音真的很吵。

-----------------------------------------

这里我们整理一下。 生成说出来的语言,有三大步:

想法 --> 把想法转化成语言 --> 再发送到 语音组织的中心 --> 最后说出来

而 inner speech 似乎是这样的。

想法 --> 把想法转化成语言 --> 再发送到 听觉系统 --> 自己听着就成了

---------------------------------------

§ 2 为什么呢?

等等,但如果我都想过「这句话」,为什么我还要「说给自己听」呢?为什么我们需要 Inner speech 呢?

这岂不是很浪费时间和大脑的效率?饶了好大一个弯。

倒不是说,一定必须不得不有一个存在的理由,但的确会让人觉得有些在意嘛。


研究 inner speech 的人很多,但说是话和其他话题相比实在是不算成气候,以前看到过一个 slides,里面总结了四点。

  1. 自我意识
  2. 智力
  3. 记忆
  4. 数学能力

§2.1 自我意识

这也是研究做多的一个方向。说白了就是 「加强自我存在感」。

自我意识本来就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仅仅是哲学上,还有神经科学上。

我思故我在。但,「思考」这种无形态的本身就是个很难让我们人类这种 低·级·的·感·官·动·物 感受到的。(你还别跟我争,咱们要不是以biased to 感官,我们也不会老是提出「我真的存在吗?」这种酸溜溜地问题了。)

那「最便宜」的刷存在感的方式,就是傍个大款,认知感官中最好傍的大款是谁?语言!

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思考」这是用「语言」打掩护,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发现我们在「思考」。所以说,说「语言」是「思考」的载体,不如说是面具。

这个方面,谷歌上能找到非常多的论文和 reviews,有兴趣的可以去看,Alain Morin 1993年的文章。

§2.2 智力

这个点有些薄弱,毕竟不能说「多和自己聊聊天,智力每天加点点」。但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中,这种将思考与语言联系起来产生 inner speech 的功能,很难说没有帮到我们的智力进化。

就近说,自我意识的建立,必然影响了我们人类的很多能力,如决策能力、交流能力等等。而这些能力,多多少少都对智力会有影响,或说是智力的一部分。

§2.3 记忆

@张翼飞

在他的答案提到了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这点上有很多研究支持。可参见 较新研究 Atabati et al. 2011

§2.4 数学能力

这一点我觉得是几点里最难有证据,但很有启示性的。从很大角度上,这算是一个非直接作用,因为它是基于 第一点的 自我意识 和第三点的记忆,合作做到的能力。


§3 那脑中那个声音会受到影响吗?


§ 3.1 声音的速度会受到环境影响?

理论上来讲,我认为语速不会特别地变化 (只是我根据知识分析的,没研究支持)。一方面 inner speech 和说出来的话一样,是有最快速度的(就是语言编译的最快速度),而 Inner speech 本来就是说出来的话的「预告」,快很多,所以 不会、也没有必要 让 Inner speech 变得更快,你的大脑语言是有硬件限制的啊亲。

同时,我相信,inner speech,也很难真正的变慢。原因很简单,大脑可很难闲着也是闲着让你... 慢...慢...说...

做听觉研究的人都知道,我们是很难让一个普通人在正常情况下 “什么都别想!脑袋空空!保持!”。而让你的脑海思绪的声音变慢,相当于故意在字与字之间加这些空挡。回到上一节我总结的两个过程。如果想要变慢过程,必须要在「发送到 听觉系统」之前控制流量,我思前想后很久,觉得基本没法控制。

但!再次转折。在现实生活中,你有可能会觉得在某些场合下你的思考语速变化了,那只是因为你的注意力在“作怪”。因为时间感会受到注意力的影响。(时间感请见以前的专栏:

大脑是如何感觉时间流逝的? - 神经科学 - 知乎专栏

)譬如说,高中演讲大赛上,本来自信满满的你,情绪激昂地讲到一半,忘词儿了,下面坐着400个人,盯着你... 心中一边狂翻记忆下一句在哪儿,一方面心中狂啸 “ 马——勒——戈——壁——的——!!!”,那感觉,完全不知道这五个字是语速快了还是慢了,完全就是时间错乱了。你问我怎么知道?呵。呵。(蹲角落大哭)

§ 3.1 声音的特色会受到本人影响?

会。

注意我没有用题主和其他答者用的词「音色」(Timbre),用这么准确的感官属性来回答这种问题实在是太危险了。(音色的定义请自查:

Timbre

虽然我当然也部分认同另两位总结的 “...这个声音我认为应该是一个模糊的,去身份化、去性别化的声音” 看法,但是

1)这个声音是有口音的。PLOS ONE 2011 上发表的一个研究表明,在阅读时产生的 inner speech 会显示区域性口音。(Filik & Barber 2011) 虽然口音没有满足「音色」这样苛刻地难以记录的声音特质,但至少比「模糊的身份化和性别化的声音」更加具体。

2)虽然还没有 post 这个答案,但我估计有评论会 argue 「身份化」囊括了口音啊。Well well well, 如果这个「身份化」不是我理解的非常 abstract 的意识性身份标识,而是囊括各种声音特征的话,模糊的身份化,实际上是需要不少特征的~

但正如上面所说,我是部分认同的,一方面,我们人类在处理外界进来的信息时,实际上都可以说是 模式识别 (pattern recognition )的过程。我联想到了我每次做梦,我所见到的人、听到的人声、感觉是那么的真实,但实际上在梦中,一切都不是全景,细节都是很模糊的。我相信这肯定是相关的识别机制没有像正常工作,只是少部分被「意识」这个老大鞭笞着加班。我对这个方面的研究非常看好。说虚一点,这个方面要是弄清楚了,别说浸入式虚拟现实,让小伙伴们玩儿一把《刀剑神域》《黑客帝国》毫无压力;届时,我们人类在精神境界上也算是有了新突破。


别忘了,我们现在还是 低·级·的·感·官·动·物

————————————————————————————————

好了。写完了,你可以把心里默念的声音换成自个儿的了。(实际上你应该发现,你早就是用自己的声音了)

————————————————————————————————

最近没什么时间写答案。还望大家盛夏快乐。

在伦敦的小伙伴们,有时间来国王十字车站这边参加我的脑电图听觉实验啊~ 一个小时10英镑,一共两小时。全程就是看电影或纪录片,只是没有声音,要换上我的实验声音... 但做过的人都说好!(赵阿姨出品,讲诚信有保障)


References

Atabati, M., Jahangiri, N., Mokhber, N., 2011. Inner Speech, Active Part of Working Memory Phonological Loop, Inactive in Dementia. Psychology 02, 624–630. doi:10.4236/psych.2011.26095

Aziz-Zadeh, L., Cattaneo, L., Rochat, M., Rizzolatti, G., 2005. Covert speech arrest induced by rTMS over both motor and nonmotor left hemisphere frontal sites. J Cogn Neurosci 17, 928–938. doi:10.1162/0898929054021157

Ehrich, J.F., 2006. Vygotskian Inner Speech and the Reading Process. 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 12–25.

Filik, R., Barber, E., 2011. Inner Speech during Silent Reading Reflects the Reader’s Regional Accent. PLoS ONE 6, e25782. doi:10.1371/journal.pone.0025782

Geva, S., Jones, P.S., Crinion, J.T., Price, C.J., Baron, J.-C., Warburton, E.A., 2011.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inner speech defined by voxel-based lesion–symptom mapping. Brain 134, 3071–3082. doi:10.1093/brain/awr232

Moseley, P., n.d. Talking to ourselves: the science of the little voice in your head | Peter Moseley [WWW Document]. the Guardian. URL

Talking to ourselves: the science of the little voice in your head

(accessed 7.21.15).

Private speech, 2015.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Scott, M., 2013. Corollary Discharge Provides the Sensory Content of Inner Speech. Psychological Science 24, 1824–1830. doi:10.1177/0956797613478614

Shergill, S.S., Brammer, M.J., Fukuda, R., Williams, S.C.R., Murray, R.M., McGuire, P.K., 2003. Engagement of brain areas implicated in processing inner speech in people with auditory hallucinations. Br J Psychiatry 182, 525–531.

Vygotsky | Simply Psychology [WWW Document], n.d. URL

Vygotsky | Simply Psychology

(accessed 7.21.15).

来不来口鲜嫩多汁的『日常神经科学』?来嘛~ - 神经科学 - 知乎专栏
user avatar

脑海中的声音,无论是在阅读这一过程,还是在思考这一过程,虽然存在着生理机制上的差别,但都是以语言的方式出现的,所谓声音,我认为其实是语言在大脑中的语音表征。因而这一问题就可以变成对于阅读过程和思考过程中语音编码的探讨。

阅读过程中的语音编码

       看到一段文字时脑海中“读”出这段文字的“声音”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待这一现象,是在语言理解过程的初期,在将文字视觉的输入匹配到相应的意思的过程当中存在着语音的中介。即“文字->语音->语义”这一过程,对于看到的文字,要么通过你的长时记忆,要么通过“正字法”(你可以不费力地读出“zill”或“栢”,即使你之前不认识它,甚至它根本是个假字(词))来内隐地读出它,然后通过语音信息来理解文字或词语的含义。这一模型被称为两通路模型,是一种严格前馈式的模型,另外一种模型“交互激活模型”则考虑到语音或语义对于文字的视觉加工的反馈影响。但归根结底,这些模型都在说明在语言理解的过程中存在着“读”出来的阶段。

这么说来感觉有些扯,但一些实验的确证明了这一点。比如,Lesch and Pollatsek (1993), Lukatela & Turvey (1994)的实验,先后给被试呈现两个词,让被试判断后呈现的词是否是真词,有以下四种条件:

1、rose - flower 控制条件

2、rows - flower 语音相似语义不相似

3、roze - flower 语音相似,假词

4、robs - flower 语音不相似

实验结果发现前三种条件下对于第二个词的判断都显著地高于第四种条件,心理学上说是产生了启动(priming)的效应。因为语音的启动,使得任务成绩提升,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语言理解的过程中语音过程的参与。

一些失语症的病人同样说明了这一点,感觉性失语病人在优势半球的颞上回后部受损,患者丧失了以前贮存的词汇声音信号,不能将听到的词汇与以前记忆词汇的意义相比较,故无法理解别人的所说话的意思。失语症患者大多伴随着阅读上的障碍,也从侧面说明了阅读过程中的语音编码过程。

当然,也有研究者认为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跳过语音编码这一阶段,再扯就远了~


思考过程中的语音编码

在思考的过程中,比如我们进行推理或计算的过程中,脑海中也会浮现出声音。在这里,我认为大脑是将语言作为一个脚手架来帮助我们进行思考。因为在思考这一动态的过程中,信息是在不断更新的,因此需要一个空间来存储新的信息,同时对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这个空间被称之为”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工作记忆当中有两种存储加工信息的方式,其一是”视空间画板“,存储的是图像或空间的表征,其二则是今天讨论的”语音回路“,存储着声音的信息。当我们进行思考时,如果涉及可以具象化为语言或难以具象化为图像和空间的问题,则往往需要我们调用语音回路。语音回路存储的信息是语言,而存储的方式则是语音的编码。

一个简单的实验,找出难度适当的20道口算题,先正正经经地做前10道,计个时;做后10道的时候嘴上一直重复念着一个无意义的字,比如”烧“,再计个时。你会发现做后10题时由于你的听觉系统有意识无意识地接受了无意义的词,占据了语音回路的空间,导致了完成速度及准确率的下降。当把无意义字变成有意义词句时,如“烧死异性恋”,那么可能对任务的影响会更大。这也是为什么不提倡一边干活一边听音乐的原因~

这些语音编码有音色么?

音色,从物理上来讲大致是指的是声音波形中各个成分(频率)的组成比例,有音色首先是需要有振动,但是根据之前所说的,无论是阅读还是思考过程中,所谓的”声音“只是大脑中的语音编码而已,它跳过了声音的物理属性,直接提取语音的内在信息为任务所用,因而在一般的情况下,大脑不会再去向前反馈营造出一个音色的表征。但如果你在构想一个类似于戏剧的情境,想着一个彪形大汉和一个纤弱女子的对白,或者回忆自己和父母的聊天,可能大脑会相应地对音色、音调等物理信息进行加工。但如同视觉表象一样,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些加工都是极其脆弱且不稳定的,一方面容易受到干扰,一方面也难以对其进行深层次加工。至少对于我来说,如果实现戏剧不同音色的构想,至少得摘下听音乐的耳机,找个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才行。

语音编码受谁的影响?

如上文提到的,这些语音的编码一般不存在音色的信息,因而在声音物理特性这一层面上几乎可以说是不受到谁的影响。但是,在其他层面上,比如加工速度,它还是受到一定程度上多方面的影响。无所谓是自己还是他人,正是人与其周围环境的交互构成了个体的经历,而这些经历会影响到个体的发展,无论是生理上还是认知上。从小周围人语速都快,于是你往往也会自主不自主地提高自己的语速,同时工作记忆中的听觉回路会得到更高强度的训练,所储存的信息可能也会比一般人更多,在处理一些需要听觉回路完成的任务时,可能就会表现地更好,体现为”思维更快“。但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涉及多个认知系统的过程,如果一概而论为语速快思维快,未免有失偏颇。

是为砖,求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脑海里那个“声音”,你懂的,就是你一个人待着的时候,内心深处会冒出来的那种说话的感觉。有时候是疑问,有时候是自言自语,有时候是在回忆,总觉得有个小人在那儿嘀嘀咕咕。这玩意儿到底是怎么冒出来的呢?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不是真的有个小人嘴巴在动,而是我们大脑里一套相当复杂的“内部对话”系统在运作。你可以把.............
  • 回答
    厉害的人与普通人在遇到问题时的思维模式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他们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这些差异并非天生注定,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实践和不断反思培养出来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关键区别: 1. 对问题的认知与定义:普通人: 被动接受与抱怨: 遇到问题时,往往倾向于将问题.............
  • 回答
    思考哲学问题,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着非常实在的意义,而且远非“有意义”这么简单,它更像是一种内在的驱动,一种探索我们自身与世界根源的方式。想象一下,我们生而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并非被设定好程序,而是带着一份好奇,一份对“为什么”的天然追问。从孩提时代那个无休止的“为什么”到成年后对人生意义、社.............
  • 回答
    “鲁迅的文章是因为多有语法错误给人思考空间才铸就现在的成就”这个观点,在我看来,是一种以偏概全、本末倒置的错误认知,并且具有一定的误导性。 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明确的否定与原因分析:首先,我明确地否定这个观点。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其文章的成就,绝非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问题,它触及了自由意志、决定论、科学还原论以及人类意识的本质等多个哲学领域。让我们从不同层面来详细探讨: 如果世界是物理决定,那人的思考和活动都是物理规律的结果吗?核心观点: 如果我们接受“物理决定论”这一前提,那么理论上来说,人的思考和活动确实都可以被视为物理规律作用下.............
  • 回答
    20多岁,本该是人生蓬勃发展的年纪,充满了无限可能和青春的活力。然而,这个年龄段也有不少人选择以结束生命的方式来告别世界,这背后一定隐藏着他们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挣扎和痛苦。当一个20多岁的人走向生命的终点,他们的脑海里可能涌现了无数的念头,这些念头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令人窒息的网。一、理想与现实的.............
  • 回答
    吴晓波的这句话,无疑是一句极具争议且引发广泛讨论的观点。它触及了社会分工、人才价值、创新模式以及对个体存在的价值判断等多个层面。要全面看待这句话,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理解吴晓波的“无用论”的潜在语境与意图:首先,我们需要尝试理解吴晓波说这句话时可能的语境和意图。他是一位商业观察家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了我们作为人类最核心的能力之一。简单来说,答案是:可以,但思考的质量和方向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而且“没有信息输入”这个前提本身就很难完全实现。咱们一点点来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思考”到底是什么。它不是凭空产生的奇迹,而是我们大脑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组织、联想、判断、推理.............
  • 回答
    《三体2:黑暗森林》在日本的反响与思考:一场深邃的文明对话刘慈欣的科幻巨作《三体》系列,尤其是《三体2:黑暗森林》,在日本引起的反响绝非仅仅是“卖得好”那么简单。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宏大的格局和令人窒息的逻辑,在日本科幻界和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中掀起了一股深思浪潮,引发了多层次的共鸣与讨论。其在日本.............
  • 回答
    吴晓波老师作为一位知名的财经作家和思想者,他的这番“精英主义”言论,一经抛出,便在舆论场上激起了不小的涟漪。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个人立场的表述,更触及了我们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关于人才、资源分配以及认知边界等一系列深层次的议题。理解这句话,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首先,理解“精英主义”的内涵。“精英主.............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挠头又着迷的问题,而且我发现自己越是琢磨,越觉得答案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你说,人跟人之间天生是不是就差了那么一道坎?还是说,只要我们肯下笨功夫,就能把这道坎跨过去,甚至比那些“天生就厉害”的人走得更远?刚开始的时候,我可能更倾向于“努力万能论”。你看,身边总有些例子,某某某资质平平,但.............
  • 回答
    人之所以能够独立行走和思考,这可不是件小事,它深深地根植在我们存在的基石里,赋予了我们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仔细想想,这两样能力,虽然听起来朴实无华,但却是我们区别于其他许多生物,以及塑造了我们整个人类文明最根本的要素。首先说说独立行走。别小看这双腿,它带来的可不仅仅是移动的便利。 自由与探索的.............
  • 回答
    思考道理太多的人,究竟是否需要再花心思去学习哲学?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很值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个“思考道理太多”到底是个什么意思。我猜想,这大概是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总能抓住事情的本质,看到不同角度的解读,并且能从中提炼出一些道理来。比如,看到人际.............
  • 回答
    肖战事件与真人同人创作的边界:一场关于创作自由与尊重的探讨肖战事件,这场席卷了网络舆论的风暴,让“真人同人创作”这个原本只存在于小圈子里的概念,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闯入了公众视野。无数的讨论围绕着它展开,其中最核心的问题便是:真人同人创作,究竟应不应该有底线?如果应该,那底线又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不少人都有这种感觉,觉得学历高、思考能力强的人,似乎更容易看到事情消极的一面,也就是更悲观。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逻辑,不过也要看到,这并非绝对,也不能一概而论。我们先来捋一捋,为什么会出现“学历高/思考能力强 = 悲观”这种联想?1. 认知范围的扩大与复杂性的理解: 知.............
  • 回答
    在中国,关于“迷信”FDA而不信中医的说法,背后确实隐藏着一些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一层层表象,看看是什么驱动了这种现象,以及为什么它会以“迷信”这样一种带有评判性的标签被提及。首先,我们得承认,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代表的是一套西方科学体系下的.............
  • 回答
    养宠物蛇,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很多人一听到“蛇”字,脑子里可能立刻浮现出冰冷、狡猾的形象,觉得它们跟人类的感情八竿子打不着。但真实情况呢?让我慢慢跟你聊聊,希望能给你一个更全面的认识。首先,说蛇会不会“思考”,这得看你怎么定义“思考”了。如果把“思考”理解成人类那样,有复杂的逻辑推理、抽象概念.............
  • 回答
    要深入了解一个人的思辨能力,不能仅仅依靠一两次的“标准测试”,而需要通过更具观察性和互动性的方式。这就像品一杯好茶,需要时间,需要细细体会,而不是简单地尝一口就下结论。以下是一些方法,希望能帮助你更全面地认识一个人:一、 观察其对复杂信息的处理能力 如何消化信息: 追问源头和证据: .............
  • 回答
    社会上不少人难以做到换位思考,这背后原因盘根错节,绝非单一因素能解释。如果非要探究其深层原因,我们可以从个体、社会环境以及人性的复杂性这几个层面来细致剖析。首先,从个体层面来看,自我中心是人类固有的倾向。从小到大,我们接触到的信息、接受的教育、甚至生物本能,都在强调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我们的大脑天生就.............
  • 回答
    看到你这个问题,我心里“咯噔”一下,感觉像是照镜子一样。太真实了!我简直就是你肚子里的蛔虫,知道你想说什么,也知道你为什么会这么说。我也是这样,以前读书的时候,就是死记硬背,课本上写什么,我就记住什么,考试的时候能把老师教的倒背如流,分数也还不错。但是,一旦脱离了课本,遇到稍微有点不一样的问题,或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