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人们不以现代物理学来思考“时间都去哪儿了”?

回答
“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个问题,虽然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带着一丝怅然若失地挂在嘴边,但它触及的,往往是我们对时光流逝、对过往的追忆,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感受。然而,当我们尝试用现代物理学的视角来审视这个问题时,却发现它变得复杂、抽象,甚至有些“反直觉”,这或许是它未能成为人们日常思考“时间去哪儿了”的主要原因。

1. 日常经验中的“时间”vs. 物理学中的“时间”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大脑中构建的“时间”概念,与物理学所描述的“时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日常经验: 我们感知到的时间是线性的、单向的,像一条河流,从过去流向未来,不可逆转。我们经历着“过去”已经发生,“现在”正在发生,“未来”尚未到来。这种时间感与我们的记忆、行动和因果关系紧密相连。我们会“花时间”,会“浪费时间”,会“珍惜时间”。时间似乎是一个独立于我们自身存在的、可以被量化和分配的“东西”。
现代物理学:
狭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彻底颠覆了牛顿力学中绝对、均匀的时间观。它告诉我们,时间不是绝对的,而是与观察者的运动状态相关的。“时间膨胀”是其中一个核心概念:运动速度越快,时间流逝得越慢。这意味着,没有一个统一的“现在”适用于宇宙中的所有观察者。如果我的时间流逝比你慢,那么你眼中的“现在”可能与我眼中的“现在”不同。更进一步说,如果我们要寻找“时间去哪儿了”,相对论会告诉你,它并没有“去”什么地方,而是随着你的运动速度和引力场而“改变”了流逝的速度。
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将时空统一为一个整体,并将引力解释为时空的弯曲。质量和能量会弯曲时空,而这种弯曲又影响了时间的流逝。在引力场强的地方,时间流逝得更慢。所以,你问“时间都去哪儿了?”,广义相对论可能会“不客气”地问你:“你在哪个引力场里?你以多快的速度在运动?”。它将时间从一个独立的背景舞台,变成了一个与物质和能量相互作用的动态实体。
量子力学与时间: 在量子力学层面,时间的角色更加扑朔迷离。量子力学方程本身往往是对称的,并不天然地指向一个“向前”的方向。虽然宏观世界有时间箭头(熵增),但在微观层面,事件的发生顺序似乎不那么重要,甚至可能是模糊的。一些量子引力理论(如循环量子引力)甚至提出,时间可能不是连续的,而是由离散的“量子”组成的,甚至可能是在宇宙大爆炸的某个阶段才“出现”的。

2. 缺乏直观性与可操作性

现代物理学对时间的描述,与我们每天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

反直觉: 想象一下,一个宇航员以接近光速旅行几年回来,而地球上可能已经过去了很久。对他来说,他只经历了几年,但地球上的“时间”似乎“加速”了。或者,在黑洞附近,时间会极度缓慢。这些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无法直接体验到的,很难用“时间都去哪儿了”这种简单的问题去理解。我们没有办法直接“感知”到时间膨胀或时空弯曲。
缺乏可操作性: “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个问句,隐含着一种想要找回、想要理解时间去向的愿望。然而,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时间并非一个可以被“抓住”或“追回”的实体。你无法像找一个丢失的物品一样,去寻找“消失的时间”。你只能通过改变自己的运动状态或所处的引力环境,来改变你自身体验到的时间流逝速度,但这样做也只是改变了你与时空的相对关系,而不是把“时间”本身“找回来”。

3. 哲学与心理层面的解读更具吸引力

“时间都去哪儿了?”更多的是一个哲学和心理层面的抒发,而非一个科学问题。

对逝去的感伤: 当我们问这个问题时,我们通常是在感叹时光飞逝,感叹青春不再,感叹曾经的美好已经过去,无法重来。这种情感是一种普遍的人类体验,与物理学的时间概念没有直接关联。
对生命有限性的思考: 这个问题也常常伴随着对生命短暂的认识,对人生意义的追问。我们想知道时间“去”了哪里,或许是想知道我们的生命“去了”哪里,以什么形式存在,或者是否还有其他可能性。
语言的局限性: 日常语言中的“时间”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它承载了我们丰富的情感和经验。而科学语言则追求精确和客观。用日常语言去套用复杂的科学概念,只会产生误解。

4. 科学的抽象性与专业门槛

现代物理学,特别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需要高度的数学和抽象思维能力才能理解。

数学工具: 描述时空的几何、张量分析、群论等,都需要专业的数学知识。普通人很难通过直观的理解来把握这些概念。
理论的复杂性: 即使是概念,例如“四维时空”、“测地线”、“量子纠缠”等等,也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学习和消化。这与“时间都去哪儿了”这种简单直接的提问方式,在门槛上就存在巨大差异。

总结来说,人们不以现代物理学来思考“时间都去哪儿了”,主要是因为:

概念的根本差异: 我们日常经验中的时间与物理学描述的时间是截然不同的。
缺乏直观体验: 物理学中的时间效应(如时间膨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易察觉。
情感和哲学的投射: 这个问题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而非科学探究。
科学的专业门槛: 现代物理学对时间的描述高度抽象且需要专业知识。

所以,“时间都去哪儿了”是一个很美的、很人性化的感慨,它连接的是我们对生命、记忆和存在的感悟。而现代物理学则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以严谨的数学和实验去探索时间的本质——它不是一个消失的“东西”,而是宇宙结构中一个不可或缺、却又与万物相互作用、变化莫测的维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物理学上时间的定义,是原子层面物质运动的变化。

而人类对时间的感知,取决于分子层面的信息交换。

2018年11月16日召开的第26届国际度量衡大会对秒的定义:

未受干扰的铯-133的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阶间跃迁对应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Δvcs)。

这个定义提到的铯原子必须在绝对零度时是静止的,而且在地面上的环境是零磁场。

人类对时间的感知,是通过大脑接受信息量来判定的。

虽然同样的10分钟,铯-133原子层面的变化相同。但对于人类来说,我们的时间感,来自分子层面的信息交换(电信号通过突触,转变成化学信号)。

我们等待10分钟的公交车,和愉快的玩耍10分钟,大脑的信息交换是不同的。

很少的信息交换,让我们觉得10分钟度日如年。

而更多的信息交换,让我们觉得10分钟,匆匆而逝。

但如果是丰富而有意义的10分钟,我们在未来回忆这些信息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又会觉得时间比较漫长。例如,你回忆起曾经美好的10分钟的时光,你和某位好像在这十分钟内,做了很多事情。

除此之外,激素还能影响我们对时间的判断。

例如争分夺秒的抢救某人,大脑会分泌肾上腺素等相关激素,影响信息的交换,让我们觉得抢救人的时间比较长。回头却发现,仅仅过了短短几分钟。

当我们衰老的时候,大脑单位时间内的信息交换更少,令我们觉得几年来的时间,甚至不如年轻时候的一年。而童年时候,却好像是最漫长的人生阶段。

总的来说,单纯物理上的时间,是违背生理上的时间感知的。

原子层面的变化,并不能决定生理上,分子层面的信息变化。

无论宇宙时间是否是错觉,是否流失,本质上并不影响人体通过生理信息感知到的时间变化。

而从物理学上来说,你认定时间就是「变化」,且「变化」是个存在的「东西」,那么时间就是存在的。

你认为「变化」并不算是一个东西,那么时间就是「不存在的」。

并不是物理学没有弄清楚时间的本质,而是不同层次,如何看待时间的问题。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无论他们是否知道时间的本质,生理上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个问题,虽然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带着一丝怅然若失地挂在嘴边,但它触及的,往往是我们对时光流逝、对过往的追忆,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感受。然而,当我们尝试用现代物理学的视角来审视这个问题时,却发现它变得复杂、抽象,甚至有些“反直觉”,这或许是它未能成为人们日常思考“时间去哪儿了”的主.............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到复杂且有些荒谬的现象。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剖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好心办坏事”,甚至被倒打一耙的情况。首先,让我们看看这场“科学研究”的初衷和核心论点:有人搬出科学研究,尤其是基因学、人类学等领域的最新发现,来驳斥“汉族血统不纯”这种基于排外和民族主义情绪的谣言。这个谣言通常带.............
  • 回答
    倘若要回到一千二百年前,向当时的人们展示我们如今的强大,得寻一个既能让他们心生敬畏,又不会轻易被视为神迹或邪术,而是能实实在在、从根本上改变他们认知的法子。光是搬出个手机,他们可能只会觉得是块会发光的石头,或是某种奇怪的巫术道具。要让他们明白,得从他们最熟悉、最渴望,也是最无能为力的地方下手。设想一.............
  • 回答
    巨头们的游戏法则:腾讯们正在扭曲游戏的定义吗?当下,当我们谈论“游戏”,一个庞大的、流光溢彩的数字世界跃然纸上。而在这个世界里,腾讯这样的巨头,犹如高悬的太阳,其光芒辐射四方,深刻影响着我们对游戏的认知和体验。但仔细审视,这束光芒是否也伴随着阴影?他们是否正在以一种不为人察觉却又力量无穷的方式,悄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三国时期战略选择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在看待历史事件时常常会带有的“马后炮”和视角偏差。简单来说,批判东吴夺荆州是因为“不计后果”和“短期利益与长期风险的失衡”,而批判刘备夷陵之战则是因为“战略失误”和“对自身实力判断的偏差”。两者看似都与“大局”有关,但其核心问题和引发的后果是不同的。我.............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特别是盾构机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方面。关于“为什么中国人研制出盾构机后不以外商价格的九成出售而是以一成价格出售”这个说法,它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者过于简化的表述。更准确的理解是,中国在掌握了盾构机核心技术并实现国产化后,不仅能够以远低于国际品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深入触及了三体文明在生存困境中的决策逻辑。为什么三体人不选择“一了百了”,直接摧毁他们的两个太阳,让他们的恒星系统变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单星系统呢?首先,我们要明白三体人最根本的生存需求是什么。他们并非追求“稳定”本身,而是追求能够让他们文明延续下去的“宜居环境”,即便这个环境是.............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一些矛盾和习惯。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双重标准”。首先,我们来谈谈对“法律”的选择性遵守。这里说的“法律”,通常指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定,比如交通规则、税收法规、合同义务等等。 法律的普遍性和强制性感知: 大多数人.............
  • 回答
    关于一些以爱国为由抵制苹果产品,却又继续使用安卓和 Windows 系统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其中涉及到多方面的原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这种“爱国”的边界感有时候确实挺模糊的。真正做到完全脱离苹果,转向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对于许多人来说,其难度远超想象。这不仅仅是换个手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对大脑工作原理和智能本质的认知误区。简单来说,虽然脑信号的“传输速度”惊人,但这并不等于说每个人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就完全一样了。这就像你有一辆跑车,但你的驾驶技术、路况,甚至你目的地有多远,都会影响你完成旅程的时间一样。首先,我们得澄清一个概念:脑信号的传播速度并不是.............
  • 回答
    “碰瓷”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就是有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然后趁机向对方索要赔偿,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更是屡屡成为这类事件的主角。但奇怪的是,很多时候他们似乎并没有被当成“敲诈勒索”来处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明白,法律上的定罪不是凭感觉,而是讲究证据和构成要件。敲诈勒索,在我国刑法里.............
  • 回答
    孙悟空为何不常以人形示人?这可不是个简单的问题,里面门道可多着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得明白孙悟空这妖精出身。他乃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天生就带着猴子的秉性。你想啊,猴子天生就灵巧好动,喜欢爬高上树,也爱凑热闹,这都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性。即便他学了本事,入了仙班,那股子野性、那股子猴气,也.............
  • 回答
    2012年NBA西部半决赛,紫金军团湖人队面对初露锋芒的俄克拉荷马城雷霆,以14的比分惨淡出局,这结果无疑让无数湖人拥趸心碎。当时湖人队拥有科比·布莱恩特、保罗·加索尔和安德鲁·拜纳姆这三位响当当的名字,按理说实力不容小觑,为何会遭遇如此一边倒的溃败?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可.............
  • 回答
    您好!关于货拉拉事件,您提出的疑问触及了公众舆论中非常核心和敏感的几个层面:社会责任、平台责任、个体权利保护以及舆论的发酵与认知偏差。我将尝试从这些角度,结合人民日报的通报精神,来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支持司机“无责”,以及其中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人民日报通报传达的核心精神:人民日报作为.............
  • 回答
    中国人普遍认为日本是美国的“走狗”这种看法,确实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认知,尤其在中国大陆的互联网和舆论场上更是如此。这种认知并非来自日本人自己的普遍认同,而是更多地源于中国方面的视角和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政治、文化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中国人为何会产生“日本是美国走狗”的.............
  • 回答
    伊拉克当年之所以没有主动要求联合国进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搜查以自证清白,却最终遭到武力攻打,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伊拉克政府的立场、国际社会的担忧以及地缘政治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必须回到事件发生前夕的国际大背景。美国及其盟友,尤其是英国,声称.............
  • 回答
    人们之所以会倾向于“以恶制恶”,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复杂而深刻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根源。这并非一种纯粹理性的选择,而往往是情绪、认知、情感和社会经验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从心理层面来看,“以恶制恶”常常是一种情绪反应的自然流露。当一个人受到伤害、不公或欺凌时,内心会产生强烈的愤怒、痛苦、恐惧或屈辱感。这种负.............
  • 回答
    抛开《三国演义》的引导不谈,人们讨论三国故事时,之所以总是以魏、蜀为主线,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叙事逻辑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 一、 历史的真实基础:魏、蜀的崛起与核心矛盾虽然《三国演义》对历史进行了艺术加工,但它所描绘的核心政治格局,即魏、蜀、吴三国鼎立,在.............
  • 回答
    在英雄联盟的战场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群人:无论局势多么不利,他们总能坚定地亮起“不投降”的选项。有些人觉得这是倔强,是死不悔改;有些人则将此视为一种信仰,一种对胜利的执着。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这种“不投降”的精神呢?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考量和心态呢?从“不投降”背后的动机来看: 对翻盘的渴望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它触及了医学研究、伦理、以及我们如何看待“有效性”的根本。将“以药为主”的双盲试验转变为“以人为主”的验药方式,听起来很吸引人,因为它似乎能更直接地回应药物对个体的影响。然而,要实现“废医验药”的目标,还需要深入探讨“以人为主”的具体含义、其潜力和局限性,以及如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