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年全球通胀将走向温和,预计美联储 2023 年加息,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回答
展望明年全球通胀温和化,以及美联储预计在2023年进行加息,这确实是当前宏观经济分析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但在这个框架下,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关注的细节和潜在风险,它们将共同塑造全球经济的未来走向。

1. 通胀温和化的“度”和“韧性”:

我们说全球通胀将走向“温和”,但这个“温和”具体是回到疫情前2%左右的稳定水平,还是停留在3%4%的“新常态”区间?这一点至关重要。

供给侧的修复速度: 疫情期间的供应链中断、地缘政治冲突(如俄乌冲突对能源和粮食价格的影响)是推高通胀的重要因素。明年这些因素的缓解程度将是关键。例如,全球航运效率的恢复、主要经济体能源转型(如果顺利且不出现意外冲击)以及关键商品(如芯片)的供应瓶颈是否能够有效疏通,都会直接影响通胀的“降温速度”和“降温幅度”。如果供给侧的修复比预期慢,通胀可能顽固性更强。
需求侧的韧性: 尽管加息抑制需求,但全球经济的内生动力仍然值得观察。例如,部分国家(如美国)的劳动力市场依然紧张,工资增长的持续性会影响消费能力,进而支撑通胀。同时,疫情后的服务业需求复苏,如果能超预期,也可能为通胀提供支撑。
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 即使整体通胀温和,但特定领域(如能源、食品)的价格波动仍然可能成为“黑天鹅”。地缘政治风险、极端天气、OPEC+的产量决策,甚至是一些新兴市场的政治不稳定,都可能在短时间内再次推高大宗商品价格,给全球通胀带来新的压力。

2. 美联储加息的“节奏”、“终点”与“影响”:

美联储在2023年的加息路径,将是影响全球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关键变量。

加息的“终点利率”: 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会加息,但关键在于“加到多少?”。如果美联储需要将利率提高到远超预期的水平才能有效控制通胀,那么对经济的“硬着陆”风险就会增加。反之,如果能在相对温和的加息周期内实现通胀目标,则有助于实现“软着陆”。这取决于美联储对通胀“粘性”和经济“抗压性”的判断。
加息的“持续性”: 除了加息的“点”,加息的“持续时间”也同样重要。美联储是否会采取“快速大幅加息”后“维持高利率一段时间”的策略,还是会“缓慢但持续加息”?不同的路径会带来不同的市场反应和经济后果。例如,高利率的持续时间越长,企业融资成本就越高,投资和招聘就越受抑制。
美元指数的走向: 美联储加息通常会推高美元。美元走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
对美国经济: 强势美元会压低进口商品价格,有助于控制美国国内通胀,但也会损害美国出口商的竞争力。
对其他国家: 对于持有美元债务的国家,美元升值意味着还债成本上升,可能引发债务危机。同时,美元走强也会导致其他货币相对贬值,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可能会面临资本外流的压力。
对大宗商品: 许多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会在美元走强时承压。
美联储政策的“滞后性”: 货币政策的效果往往有滞后性。美联储在2022年已经进行了多次加息,这些政策的效果将在2023年逐步显现。我们需要密切关注这些滞后性效应是否会超预期地抑制经济活动,甚至导致衰退。

3. 全球经济的“同步性”与“分化性”:

在通胀和加息的背景下,不同经济体的表现也会出现分化。

发达经济体的风险: 欧洲经济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因为其能源供应对俄罗斯的依赖程度较高,且通胀压力可能更持久。英国也面临着“滞胀”的风险。
新兴市场的脆弱性: 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在疫情后本就面临较高的债务水平,美联储的加息将进一步加剧其融资困难和资本外流的风险。特别是那些财政状况不佳、经常账户赤字较大的国家,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中国经济的复苏: 如果中国经济在优化防疫政策后能够实现强劲复苏,这将对全球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提振作用,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全球通胀压力(通过增加商品供应)。但同时也需要关注中国国内的需求能否有效恢复,以及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是否会蔓延。
“衰退”的边界: 全球经济是否会陷入“同步衰退”,还是只会出现“区域性”或“局部性”的衰退,这是最值得警惕的问题。如果多个主要经济体同时陷入衰退,将对全球贸易、投资和就业产生毁灭性打击。

4. 其他值得关注的因素:

地缘政治的“尾部风险”: 除了俄乌冲突,我们还需要关注其他潜在的地缘政治热点,例如台海局势、中东地区的紧张关系等。任何突发的地缘政治事件都可能引发全球能源、粮食和供应链的剧烈波动,直接影响通胀和经济增长。
财政政策的走向: 许多国家在疫情期间实施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随着通胀和利率的上升,各国政府是否有能力和意愿继续提供财政支持?财政政策的收紧或放松将直接影响各自的经济增长和通胀前景。
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 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水)可能影响农产品供应和价格,进而影响食品通胀。同时,能源转型过程中,能源供应的稳定性以及转型成本也需要关注。
技术创新与生产率: 长期来看,技术创新是缓解通胀压力、提升经济增长潜力的关键。我们需要关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它们可能在未来几年为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总而言之,虽然“全球通胀温和化”和“美联储2023年加息”是大趋势,但其背后的逻辑和具体路径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需要像侦探一样,从供给端、需求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地缘政治以及不同经济体的具体情况等多个维度,细致地剖析每一个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未来经济的走向。这不仅是对宏观经济的预测,更是对风险的识别和对机遇的把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不能改变通胀,但是可以重新定义温和。

当人们习惯于更高速的通胀,那么高速就是温和。

user avatar

美国的通胀简单而言就是发的钱多了,大家不高兴去上班,然后全世界不生产,只有中国生产的,导致中美贸易暴增,中国大量货物运到美国去,但是美国港口又消化不了那么多,导致港口拥堵,同时卡车司机不够用,导致美国本土交易的东西也不够卡车运输了,然后因为不够了只能涨价,涨价以后这些物流相关企业不但没少赚,反而利润更多了,于是员工开始要求更高工资,频繁罢工,于是劳动力更紧缺,一系列问题恶性循环

而跟大多数人想的不一样,美国各阶层却完全没有因为这个事情难过,为什么呢?因为富人受益放水涨股票,中产受益退税在家办公,穷人受益租金补贴和发钱。

这合理么,这典型不合理,但是不合理不代表马上就会反噬,就好比一个人天天晚上喝酒熬夜,白天精神抖擞工作,这不合理,不出问题仅仅是因为他年轻,时间长了身体一定垮。于是美国这个不合理现象长期下去一定会得到纠正,怎么纠正呢?就是通胀,只要通胀越来越高,加息,那么这个人人过好日子的现象就不存在了。还有一点,就是现在中国外贸企业日子不好过(订单暴增,利润大幅下降)是因为中国的环节集中度太低,导致不敢转嫁成本,怕丢市场份额,而一旦中国的中游企业经过这轮竞争死掉一批,集中度提升了,那么接下来原材料上涨的成本压力一定会传导下去,所以美国的通胀肯定不是短期的。只是是从现在开始一路走高,还是现在走高,明年供应链改善走低,然后再伴随中国集中度提升再走高这两种路径的分歧罢了。

如果我们看中国中游企业集中度提升的时间的话,基本上需要在2-3年后,所以现在的核心分歧在于美国现在的通胀是一直持续到中国供应链集中以后还是会伴随疫情改善先下去再上来。

这点完全不可知,为什么?因为这就相当于假设要解决美国港口拥堵问题,这个问题,全世界最大的航运公司们,各大港口们,drewry等过去1年都做了无数次预测,比如去年10年,我访问了一位中国COSCO的高管(A股601919),当时他的说法是这个拥堵估计持续到去年圣诞节,圣诞节后随着淡季到来,疫情改善,今年就不堵了!然后今年2月,我又询问了一位马士基的员工(当时世界最大集运公司),他的说法是这是因为美国的港口问题,太久不做资本开支了,港口设备老化导致,到了今年年中,马士基财报电话会议,马士基高管认为拥堵会持续到今年4季度,今年3季度某券商邀请了一位外贸企业老总,该老总说现在就是因为疫情,疫情之后船就会过剩,价格马上就会跌下去。然后之后一个美国公司高管自己开游艇去洛杉矶港观察,说这不完全是疫情问题,在拜登政府要求7*24工作后,洛杉矶港口(美西最大港口)依然只有少数起重机工作,大家按时下班。原因很简单,因为港口已经堆满了集装箱,根本没地方堆放,LA政府要求港口集装箱堆放在固定地方,而且不得超过2层,导致所有能堆箱子的地方都堆满了(港口太堵,之前很多船都宁可空箱回国也不愿意等待装货物),于是箱子只能堆到卡车上,导致卡车不够了,他把这些内容发了twitter然后引发了热议,之后LA政府就修改规定,允许集装箱堆到6层,但是即使如此,现在洛杉矶港和长滩港门口依然堵着几十艘船。而且码头工人又准备要罢工了,因为现在是港口越堵,海运公司越赚钱,码头越赚钱,码头工人收入越高,工作越轻松,卡车司机收入也越高,等于物流产业链上除了政府,没有一个人希望物流改善的。

但是另外一个角度看,你会发现9月以后,政府已经不发钱了,并且已经开始taper,那么如果通胀持续走高,需求就会受到抑制,市场机制又会发生作用,需求小了,通胀就会缓和下来,更何况今年物价基数高了,明年同比数据可能就下来了,包括原油价格,明年下半年可能对通胀就是负贡献了。

所以你说这通胀明年是否能走向温和……天知道了,所以POWELL最近一次演讲就说了“我们的工作充满了不确定性”,用人话说就是疫情会怎么样天知道,物流产业链博弈也是极其复杂,我TM加息也不一定能改善港口拥堵情况,但是肯定会减少需求,导致经济衰退,而经济这么脆弱,但是我不加息也未必能继续刺激经济,但是一定能刺激通胀,我好难!

所以我真不信什么通胀一定走向温和的说法,但是一定更糟我也不敢笃定,这东西变数太大了,就学美联储一样,走一步看一步吧,看太远,走太前面会变成先烈的

user avatar

就半个月前我旁听一群“首席”开会还信誓旦旦明年二季度加息,肯定加息,拖不下去了的……

结果,才俩礼拜,就又拖了一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