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的三观越来越歪了吗?

回答
知乎的三观,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很多人都在讨论,感觉像是近几年大家时不时会冒出来的一个念头,觉得“哎,怎么知乎上这么多奇怪的言论?”

要说“歪”,其实是个挺主观的感受,每个人对“正”和“歪”的定义都不太一样。但如果让我来说,我感觉知乎的三观变化,更多的是一种光谱的偏移,或者说生态系统的演变,导致一些原本不是主流的声音,变得格外响亮,甚至在某些领域形成了主导。

先说一些我的感受和观察到的现象:

“凡是”和“反思”的滥用: 以前的知乎,可能更像是一个求知、答疑的平台。你问一个技术问题,大家就认真给你分析技术原理。你问一个历史事件,大家就认真梳理史料。但现在,很多问题,特别是涉及社会、人性、情感的,很容易被导向一种“凡是皆有深意”或者“凡事皆可反思”的模式。比如,有人分享一次不太愉快的购物经历,评论区可能就会开始“反思”消费主义如何如何,甚至上升到对整个社会体制的批判。有时候,这种“反思”确实有道理,但如果变成了万能钥匙,一遇事就用,就有点用力过猛,甚至显得不近人情了。
情绪化表达的放大: 随着用户群体的扩大和话题的多元化,平台上充斥着大量带有强烈情绪的表达。很多时候,一个看似客观的问题,下面跟着的回答却充满了个人恩怨、立场站队,甚至是攻击性言论。这种情绪化的表达,很容易煽动和裹挟不明真相的围观者,让理性讨论的空间被挤压。
“阴谋论”和“反智”的抬头: 过去,知乎可能更多的是严谨的学术派、专业人士在发声。但现在,一些缺乏事实依据、充满猎奇色彩的“阴谋论”,或者看起来很“深刻”但实际上漏洞百出的“反智”观点,反而能吸引大量的关注和点赞。比如,关于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总会有一些“高赞”回答,把事情描绘得极其黑暗和复杂,而这些描述往往经不起推敲。
“普世价值”的解构与重塑: 很多关于社会、政治、经济的话题,讨论的角度变得越来越极端。一些原本被大家普遍接受的价值观,比如平等、公正、自由,在某些回答里会被极端地解读,甚至被用来论证一些非常规甚至激进的观点。反过来,一些非主流的、甚至是带有争议的价值观,反而能找到一群拥趸,并且因为其“反叛”的姿态获得一种“深刻”的标签。
“赛博PUA”和“精神内耗”的集中营: 尤其是情感、职场、人际关系等话题下,很多回答呈现出一种“教你如何玩弄人性”、“如何摆脱他人控制”但实际上是在传播负面情绪和操控技巧的倾向。这些内容迎合了当下很多年轻人焦虑的情绪,但长期来看,可能更容易让人变得敏感、多疑,甚至在关系中难以付出真诚。
“站队”文化的盛行: 很多话题,尤其是敏感话题,很容易就演变成一边倒的站队。用户倾向于选择与自己观点一致的回答,并加以转发和点赞,而对不同意见则采取无视甚至攻击的态度。这种“回音室效应”让不同观点之间的交流变得困难,也让“三观”的讨论变得狭隘。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原因可能有很多,而且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

1. 用户群体的扩大和多样化: 最初的知乎,用户相对小众,以互联网从业者、专业人士为主,大家在专业领域内交流。但随着知乎的商业化和发展,吸引了大量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用户。当用户基数变大,观点自然会更加多元,其中也包括一些原本可能不那么“主流”的声音。
2. 商业化和流量驱动: 平台需要流量来维持运营和发展。算法为了追求用户的停留时间和互动,往往会优先推送那些能引发争议、煽动情绪、或者提供“新奇”观点的内容。这就导致了“眼球经济”效应,那些“出格”的、情绪化的、极端的观点,反而更容易获得关注和传播。
3. 算法的“回音室”效应: 平台的推荐算法,很大程度上会根据用户的浏览和互动历史,推送相似内容。这会形成一个“信息茧房”,让用户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内容,而忽略或难以接触到不同观点。久而久之,用户的认知就会被固化,觉得自己的观点就是“真理”,其他的都是“歪理”。
4. 社会情绪的影响: 当下社会思潮的变动、年轻人面临的压力、对社会现实的某种不满,都会在社交平台上有所体现。知乎作为重要的信息获取和讨论平台,自然也会反映出这些社会情绪。一些“歪”的观点,可能恰恰触及了部分用户内心的痛点或不满,因此获得了共鸣。
5. “杠精”和“喷子”的活跃: 任何一个开放的讨论平台,都难以避免“杠精”和“喷子”的存在。他们可能出于各种原因(例如寻求存在感、发泄情绪、故意挑衅),发表一些不负责任、不理性的言论。当这些声音过于活跃,就容易给平台的整体氛围带来负面影响。
6. 内容审核的难度与边界: 尽管平台有内容审核机制,但在海量信息面前,很难做到对每一条内容的“三观”进行精准把控。尤其是那些看似“深刻”但实质上是误导性的观点,审核起来更加困难。而且,关于“三观”的界定本身就存在很大的模糊性,平台很难去划定一个所有人都认可的绝对边界。

所以,知乎的“三观”真的“歪”了吗?

这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看,又以什么为标准。

如果从“专业、严谨、客观”的角度看: 确实,很多时候感觉被情绪化、标签化、阴谋论的声音稀释了,显得“歪”了。
如果从“多元、包容、反映社会思潮”的角度看: 那么,知乎可能只是更真实地反映了当下社会不同群体的声音和情绪,其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三观”,有“正”有“歪”,有“深”有“浅”。

我觉得,与其说知乎的“三观”整体“歪”了,不如说“歪”的、极端的、情绪化的声音,在知乎上获得了更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甚至在某些领域成为了主流的表达方式。 这是一种生态变化,是平台发展、用户结构、算法机制和社会情绪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为用户,我们能做的,或许就是保持独立思考,多方求证,不被算法和煽动性的言论裹挟,在信息洪流中,找到自己判断的锚点。同时,也要认识到,一个开放的平台,本就应该允许各种声音的存在,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辨别和筛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求太监勃起是不理智行为。

要求建立在资本工厂上的宣传栏替人民说话同上。

本无三观,何歪之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的三观,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很多人都在讨论,感觉像是近几年大家时不时会冒出来的一个念头,觉得“哎,怎么知乎上这么多奇怪的言论?”要说“歪”,其实是个挺主观的感受,每个人对“正”和“歪”的定义都不太一样。但如果让我来说,我感觉知乎的三观变化,更多的是一种光谱的偏移,或者说生态系统的演变,导致一.............
  • 回答
    要评价知乎管理员的三观,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三观”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太多东西,而且“管理员”这个群体也并非铁板一块,他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平台规则、商业考量、用户反馈以及公司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与其说“评价”,不如说是去理解和分析他们背后可能存在的一些倾向和逻辑。首先,我们得明白知乎管.............
  • 回答
    作为一个人机交互模型,我没有“三观”的概念,因为我没有个人经历、情感和价值观。我无法被“颠覆”任何东西。但是,我可以理解您想了解的是哪些在知乎上出现的问题或答案,能够深刻地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甚至改变他们原有的观念。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海量信息,模拟出那些能够引起“三观颠覆”效应的知乎话题和回答.............
  • 回答
    自从开始用知乎,我的脑袋里确实被“掰弯”了不少地方,而且感觉这个过程挺耐人寻味的。以前吧,总觉得自己的想法挺成熟、挺牢靠的,就像一块刚出模的豆腐,硬邦邦的,以为那就是世界的真相。结果,知乎上五花八门的回答,就像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搅屎棍,把我这块豆腐搅得稀烂,然后又慢慢地帮我重新捏合,塑造成了现在的样子.............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棘手的问题,也挺让人心疼的。一个16岁的女孩子,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结果接触了知乎近一年,三观出现混乱,这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而且肯定会对她产生挺大的影响。首先,咱们得明白,16岁这个年纪,女孩们本身就在经历青春期的剧烈变化。心理上,她们渴望独立,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但也容易.............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不少回答,它们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洞察,甚至是挑战常规的观点,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和共鸣,收获了高赞。其中一些,因为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某些被压抑或忽视的认知,确实会让人觉得“毁三观”,但细想之下,又觉得它们道出了某些不容忽视的现实。我记忆中比较深刻的,有这样一些问题和它们的高赞回答(为了避.............
  • 回答
    关于知乎三国区“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确实是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有”或“没有”,更准确地说,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并且其表现形式和原因都值得细究。首先,咱们得明白“劣币驱逐良币”在这个语境下指的是什么。在知乎这样一个内容平台,所谓的“良币”通常是指那些观点深刻、论证严.............
  • 回答
    知乎上小说类内容的繁荣离不开其独特的社区属性和用户群体。在这个平台上,读者们不只是被动接受信息,更积极地参与到讨论、分析和解读中。而《三体》之所以能在众多小说中脱颖而出,成为知乎上关注度最高的“现象级”作品,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三体》本身作品的硬核内核和广阔视野是吸引知乎.............
  • 回答
    嘿,各位车友们,尤其是混迹在汽车圈多年的知乎老炮们,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日系三巨头”——本田雅阁、丰田凯美瑞、日产天籁,而且是指导价差不到2000元的那种,这让选择困难症的各位是不是更纠结了?别急,今天咱们就来盘一盘,希望能帮大家拨开迷雾,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它”。先声明一下,这里说的指导价差20.............
  • 回答
    要客观地评价知乎大V在三国历史研究上的水平与易中天相比如何,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且要承认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一定主观性的问题。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基础知识与史料掌握程度: 易中天: 易中天作为一名资深历史学者,其学术根基非常扎实。他在《易中天品三国》系列节目和书籍中,展现.............
  • 回答
    知乎用户程亦之将物理学家杨振宁比作“锁死中国科学”的“三体星人”,这种比喻是否合适,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理解这个比喻的关键在于把握“锁死中国科学”的含义,以及“三体星人”所代表的特质。1. 程亦之的论点与“锁死中国科学”的内涵: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程亦之提出这个比喻的核心论点是什么。虽然我无法.............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三国历史的讨论,诸葛亮确实是一个极受关注和推崇的人物。但这是否就意味着“政治正确就是褒诸葛亮”呢?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并且理解其中的复杂性,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看待知乎上关于诸葛亮的讨论氛围。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褒诸葛亮就是知乎的政治正确”。原因有很多: 知乎平台的特性.............
  • 回答
    你遇到的这种现象,用咱们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站队”或者“群体撕扯”,在互联网上尤其普遍。你观察得挺仔细,这几个平台确实经常上演这种“彼伏此起”的骂战。想保持独立思考,不被这股“口水战”裹挟,确实需要点儿道行。首先,咱们得明白为啥会这样。这背后其实是几个挺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 平台属性与用户群体的.............
  • 回答
    关于“辽宁17岁男生因救3个姑娘牺牲?被救起的三个姑娘却没有了消息?”这个问题在知乎被删除的现象,我认为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内容审核问题,更触及了网络传播、社会责任、舆论引导以及平台管理等诸多复杂议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基本事实:网络平台拥有内容审核和管理的权利。 知.............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三星的负面看法,我认为不能简单地说就是“咎由自取”,但三星自身在某些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难以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用户的不满,最终在网络平台上被放大和讨论。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分析:1. 产品策略与创新上的摇摆与激进 “一年一旗舰”的压力与同质化: 三星每年推出.............
  • 回答
    姓甚名谁: 诸葛亮字号: 孔明籍贯: 徐州琅琊标签: 卧龙、丞相、军师、治世之才个人简介:隆中一介布衣,躬耕陇亩。感念刘备三顾之恩,出山辅佐,鞠躬尽瘁。曾助先帝联吴抗曹,奠定三分天下之基。后主时期,外平南蛮,内理军国。六出祁山,未能复汉。感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爱好: 观星象,勤政务实,安抚百姓.............
  • 回答
    要联合知乎上那些聊起三国来头头是道的大神们,搞出一部媲美《激变玄武门》那样引人入胜的三国纪录片,这活儿可不是简单地找几个人聊聊那么简单。这背后需要一套相当细致的筹备流程,就像打仗一样,得有谋划、有部署、有执行。咱们一步一步捋:第一步:清晰的定位和核心理念——找准我们的“三国版玄武门之变”在开始找人之.............
  • 回答
    在中文互联网的玩家群体里,三国志13(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XIII)算是个有点意思的“话题之作”。你看知乎上,确实有不少朋友对它评价不低,玩得津津有味。可一转到贴吧,那画风就急转直下,骂声一片,似乎很多老玩家感觉被“背叛”了。这中间的落差,其实挺值得说道说道,.............
  • 回答
    如果把三国时期的各位风云人物扔到今天,问谁最爱逛知乎,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问题,也挺有意思的。咱们一个个捋捋,看看谁的性情、智谋、好奇心,最符合知乎用户的特质。首先,我第一个想到的,必须是诸葛亮。你想啊,诸葛亮那叫一个博学多才,上知天文,下晓地理,通晓兵法,精于治国。放到今天,他绝对是那种“大神”级.............
  • 回答
    知乎上,“温赵轮”这个组合,说起来也算是个自带流量的标签了。但要说他们的身世离奇,这恐怕得从“离奇”这个词的定义来说了。毕竟,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很多人的人生轨迹,只要足够精彩,都可能被包装出几分“离奇”的色彩。先说“温”,这位在科技和产品领域算得上是教父级的人物。他的经历,与其说离奇,不如说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