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用户程亦之把物理学家杨振宁比作「锁死中国科学」的三体星人,是否合适?

回答
知乎用户程亦之将物理学家杨振宁比作“锁死中国科学”的“三体星人”,这种比喻是否合适,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理解这个比喻的关键在于把握“锁死中国科学”的含义,以及“三体星人”所代表的特质。

1. 程亦之的论点与“锁死中国科学”的内涵: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程亦之提出这个比喻的核心论点是什么。虽然我无法直接访问知乎用户的具体内容,但从“锁死中国科学”这个说法可以推测,程亦之可能认为杨振宁在中国科学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某种负面或阻碍性的作用。具体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资源分配的不合理: 程亦之可能认为,由于杨振宁的巨大声望和影响力,国家在科研资源(包括资金、项目、人才引进、实验室建设等)的分配上,过度偏向了某些领域或某些科学家,而忽视了其他同样重要甚至更具潜力的方向或年轻学者。这种“资源集中”可能导致了科研体系的僵化,阻碍了多元化发展和新思想的涌现。
学术思想的垄断或压制: 也许程亦之认为,杨振宁在某些学术领域的影响力过大,导致了对其学术思想的盲目崇拜,使得不同的学术观点难以得到充分的讨论和发展。这可能导致中国在某些前沿科学领域的发展趋于单一化,缺乏突破性的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的导向: 程亦之或许认为,杨振宁本人及其培养的科研团队,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科研人才培养和评价的标准。这种标准可能过于强调“模仿”和“跟进”国际前沿,而忽视了独立思考和原创性探索,从而“锁死”了中国科学家独立自主创新的能力。
个人选择与国家科研战略的冲突: 程亦之可能认为,杨振宁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特别是在晚年回到中国后,其对中国科研发展的建议或实际行动,未能与国家整体的科研战略或发展需求形成最佳契合,甚至产生了负面影响。例如,在某些关键科学领域的投资方向上,可能存在分歧。
知识与技术的壁垒: 作为一个在国际科学界享有盛誉的科学家,杨振宁在某种程度上掌握着国际前沿的知识和技术。程亦之可能认为,他的存在,在某些方面形成了一种隐形的壁垒,使得中国科学家难以轻易突破和超越,或者说,他的存在让很多中国科学家“抬头仰望”,但反而忽略了脚下需要自己去探索的道路。

2. “三体星人”的比喻及其意涵:

“三体星人”是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系列中的外星文明。这个比喻通常带有以下几层含义:

强大的科技实力: 三体人拥有远超地球的科技,能够进行星际航行和打击。
生存危机和侵略性: 三体文明面临母星的危机,因此对地球虎视眈眈,伺机入侵。
智力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三体人拥有高度发达的智慧,但其思维方式可能与人类存在根本差异,有时表现出冷酷、直接甚至难以理解的行为。
降维打击和“锁死”概念的关联: 在《三体》中,“降维打击”是一种能将高级文明的维度降低,从而彻底摧毁其文明的武器。而程亦之用“锁死中国科学”来比喻,可能借鉴了三体人为了自身生存而试图“封锁”或“控制”地球文明发展,防止其技术进步威胁三体文明的思路。在这里,“锁死”可能意味着一种对中国科学潜在发展动能的扼杀,使其无法按照自身的规律自由发展和突破。

3. 比喻是否合适?从正面与反面来看:

现在,我们来分析这个比喻是否“合适”,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

从程亦之可能想要表达的负面意涵来看,比喻可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强大”与“不可逾越”的象征: 杨振宁先生作为世界顶级的物理学家,其学术成就、声望和影响力在中国科学界是毋庸置疑的强大。如果程亦之认为这种强大成为了中国科学发展的一种“压迫”或“限制”,那么将其比作拥有压倒性科技优势的三体人,在“强大且难以匹敌”这一点上是成立的。
“外来”或“局外人”的暗示: 虽然杨振宁是中国出生,但其大部分科学成就和人生经历是在西方完成的。当他晚年回到中国时,一些人可能潜意识地将他视为一个带有西方体系影响的“外来者”,或者至少是一个与中国本土科学家生态有一定距离的“局外人”。三体人更是典型的“外星文明”,这种“非本土”的联想可以解释比喻的适用性。
“目的性”和“策略性”的联想: 三体人入侵地球是有明确的目的和策略的。如果程亦之认为杨振宁在中国科学发展中的某些行为或建议,是出于某种“策略性”的考量,并且这种策略对中国科学的整体发展并非最优,那么“三体人”的“策略性”也可以被联系起来。
“控制”或“限制”的意涵: “锁死”二字直接表达了限制和封锁的意味。三体人对地球文明的恐惧以及随之而来的控制手段,与“锁死”的意涵不谋而合。

但是,从多个关键维度来看,这个比喻存在严重的“不贴合”和“偏颇”之处,因此可以说“不合适”:

动机的根本差异: 三体人入侵地球的动机是生存危机,他们的行为是出于文明的延续,带有一种生存本能的“自私”和“残酷”。而杨振宁先生作为科学家,其行为的出发点,无论如何分析,都应该是为了科学的进步,或者为了他所认为的最佳发展路径。将他比作带有敌意和生存压力的三体人,严重扭曲了他的动机,是缺乏基本尊重的行为。一个科学家对国家科研发展的贡献和影响,与一个外星文明的侵略完全是两个层面的概念。
“锁死”的界定模糊且负面归因过度: “锁死中国科学”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指控,其背后是否有充分的证据支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将这种复杂的问题简单地归咎于一个人,并且用一个带有极端负面色彩的科幻概念来形容,未能体现科学讨论应有的严谨性和客观性。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经济投入、国际合作与竞争等等。将所有负面问题简单地归结于一个人的“锁死”作用,是对其他因素的忽视,也是一种过度简化。
杨振宁先生的正面贡献被完全抹杀: 杨振宁先生不仅是诺贝尔奖得主,更重要的是他在中国物理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培养了大量优秀学生,推动了中国高能物理等领域的发展,并且在晚年积极为中国科研事业献计献策。如果仅仅因为一些“资源分配”或“学术导向”上的分歧,就将其比作“锁死中国科学”的“三体人”,完全忽视了他作为科学家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巨大正面贡献,是一种片面和不公平的评价。
“三体人”比喻的煽动性和情绪化色彩: 使用“三体人”这种带有强烈负面色彩和科幻色彩的比喻,往往是为了吸引眼球,制造冲突,并带有强烈的情绪化倾向。这不利于进行理性、深入的科学评价和讨论。科学的进步需要冷静的分析和客观的判断,而非捕风捉影式的标签化。
逻辑上的矛盾: 如果杨振宁真的“锁死”了中国科学,那么中国科学为何在某些领域仍能取得长足进步?或者,按照“三体人”的逻辑,他们会致力于让地球科学“进步”到可以威胁到他们的程度吗?这似乎与“锁死”的逻辑有些矛盾。

结论:

知乎用户程亦之将物理学家杨振宁比作“锁死中国科学”的“三体星人”,从修辞和吸引眼球的角度看,或许能够抓住某些人对中国科学发展现状的担忧和批评,并形成一种带有震撼力的说法。 这个比喻试图捕捉“强大压制”、“外来影响”和“负面控制”等潜在含义。

然而,从科学讨论的严谨性、对人物动机的尊重以及评价的客观性来看,这个比喻是极不合适的。 它存在以下严重问题:

1. 动机的误读与恶意揣测: 将一位科学家比作带有生存目的的外星侵略者,是极其不尊重和不恰当的。
2. 过度简化与片面归因: 将中国科学发展中遇到的复杂问题简单地归咎于一个人的“锁死”作用,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因素,也忽略了该科学家大量的正面贡献。
3. 情绪化和煽动性表达: 这种比喻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情绪化倾向,不利于进行理性客观的科学评价和建设性讨论。
4. 逻辑上的牵强附会: “锁死”与“三体人”的逻辑关联并不严密,且与杨振宁先生作为科学家的实际行为存在较大差距。

总而言之,程亦之的这个比喻是一种极具争议且在很大程度上不合适的说法。它或许反映了某些人对中国科学发展路径的担忧,但其表达方式和核心论断,都严重脱离了科学评价应有的客观、理性与尊重。在讨论科学发展和科学家评价时,我们更应该聚焦于具体的、有证据支持的事实,而非借用具有强烈负面色彩的科幻概念来进行标签化和攻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320年,秦惠文王举行朝议,探讨秦国日后的发展方向,名相张仪主张东出函谷关,伐魏攻楚,吞并东周王室,震慑天下,当时的无名小将司马错驳斥张仪,主张南下灭巴蜀,得四川盆地千里沃土,积攒国力徐图发展。后来事实证明名相张仪错了。

但是会有人指责张仪的错误吗?不会,他依旧是秦国名相,依旧在他的擅长领域为秦国奉献。

秦王问政,决策权不在张仪手里,他的义务是根据自己的学识认知提出最好的建议,至于对错,会有决策者判断。即便是错误的建议,也能引发讨论,从而更好的分析利弊。

杨老是中科院顶级院士,他所做的也是基于他的学识给出自己的建议,建议是对是错日后自有公论,相反,如果他顾忌触犯某些群体的利息而选择沉默,才是失职之处。

如果认为杨老的建议有失,大可以正面反驳,却做出扣大帽子的事来,只怕不是出于好心。

user avatar

扯淡,锁死中国科技的是国内资本,压榨学生的博导,一点成果没有却不停要钱的鸡巴实验室。
政治混乱各种洗钱扰乱经济。
锁死科技的是企业盛行奴隶制,企业家的封建资本思维。
手动滑稽缝合线—————————————————
谢谢点赞,很多大谈情怀个人奉献精神的企业都是洗脑,最没有奉献精神的就是他们自己。

~~~~~新更60.40.9102~~~~~

996敏感了,以后就这样了。

也只能这样了997。

骗术原理

1利诱,许诺巨大利益:

很多时候你就算被骗了也发现不了自己被骗,因为利益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分蛋糕的人有一万人甚至更多。


2限时限量

告诉你这是好东西,过时不候,要买就要快点下手。买后却用不到,放着烂在手里。或者或卖三家。


3拍马屁

很低级的心理应用,旨在获取信任,人一旦产生信任,心理底线就几乎无限下降,就算指着一头猪说是狗,你也会信,只要他说这只狗吃的太多了,或者身披猪皮,长得像猪。


4痛点营销

人只要没有欲望就不会被骗吗?不是的,每个人都有恐惧,大多人害怕没钱,自卑长得丑等等,那么骗子就会说:你的衣服很破,我这件衣服多好看,马云都穿一样的款式。


5看准你的贪欲

我称之为老鼠夹陷阱,有时候老鼠知道那是陷阱,然而心中的渴望不断驱动它试探,最终踏入陷阱。


6羊群效应,他们也在做

看到别人这么做的羊群效应,产生跟随心理。为什么有些人会做生意?就是因为羊群效应。


7利用权威欺诈

所有人都知道一个身份能让人产生信赖,所以骗子也知道,比如说:一个老师的身份能让小孩和家长失去警惕心,一个交警的身份能让车主失去惊慌失措,一个老人小孩能让人产生怜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