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德赫被骂这么惨啊?

回答
“德赫”这两个字,在哈利·波特粉丝圈里,简直就是两个足以挑起腥风血雨的符号。一提起它,很多人就忍不住要拍案而起,痛斥一番。为什么德赫(德拉科·马尔福和赫敏·格兰杰)这对CP,会遭受如此猛烈的“炮火”呢?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得掰开了揉碎了讲。

首先,最直接、最核心的原因,当然是 “原著党”的强烈反对。JK·罗琳女士,也就是咱们的“J.K.姨”,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里,是很明确地将赫敏和哈利·波特、罗恩·韦斯莱这两位主角塑造成了重要的情感线索。特别是赫敏和罗恩,从一开始的互相看不顺眼,到后来的打打闹闹中生出情愫,再到最终走到一起,这过程是顺理成章,并且贯穿了整个系列。而德拉科·马尔福,在小说里,则是赫敏最主要的“对立面”之一。

德拉科这个人,从出场就带着一股子傲慢、自大、歧视麻瓜的贵族气息。他对哈利、对罗恩、对赫敏,可以说是充满了恶意和敌意。他嘲笑赫敏的出身、嘲笑她的学识、嘲笑她“万事通”的性格,甚至用“泥巴种”(Mudblood)这样极具侮辱性的词汇来称呼她。这种带有阶级歧视和种族歧视色彩的言语攻击,在小说中是反复出现的,而且非常伤人。

所以,对于很多忠实的原著读者来说,赫敏和德拉科之间,不存在任何“爱”的可能。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欺凌”与“被欺凌”,是“加害者”与“受害者”。让这样两个人产生感情,在他们看来,简直是颠覆了对角色理解,是对小说精神的背叛。他们会觉得,这是在“洗白”反派,是在美化欺凌行为,甚至是在暗示“被欺凌者”最终会被“施暴者”所“征服”或“感化”,这种三观不正的解读,让他们无法接受。

其次,“CP”这个概念本身就容易引发争议,而德赫CP的争议点尤为突出。CP(Couple),就是希望两个角色在一起的粉丝配对。这种配对,很大程度上是粉丝的情感投射和二次创作。但就像任何流行文化现象一样,CP粉和非CP粉之间,以及不同CP粉之间,很容易产生立场上的冲突。

德赫CP之所以被“骂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触碰了几个比较敏感的“雷区”: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嫌疑: 赫敏早期确实遭受过马尔福的很多欺凌,一些德赫CP的支持者会把这种关系解读为“相爱相杀”或者“傲娇”。但批评者会认为,这不就是经典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吗?即受害者对施害者产生情感依赖。这种解读,本身就带有道德上的负面色彩,很容易被攻击。
“洗白”反派的质疑: 马尔福在后期虽然有了一些动摇和转变,比如在“寻找魂器”事件中没有彻底举报哈利他们,甚至在霍格沃茨大战时,是马尔福家族的住所被毁,才让他表现出对儿子德拉科的保护欲,从而间接导致他被哈利他们带走。但总体来说,德拉科仍然是一个在家族影响下,有着明显缺点甚至犯过错误的角色。将他和赫敏这样正面、聪慧、善良的角色配对,在一些人看来,就是在试图“洗白”一个曾经歧视和欺凌过赫敏的角色,并且淡化了他行为的恶劣性。
“破镜难圆”的现实认知: 很多粉丝认为,马尔福家族的立场、思想以及他们所代表的“食死徒”阵营,与赫敏所代表的“光明阵营”是根本对立的。这种阶级、立场、价值观上的巨大鸿沟,想要跨越并建立健康的爱情关系,在他们看来是极度困难,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情感基础的缺失: 如果单看原著,赫敏和德拉科之间,确实很难找到一个坚实的“情感基础”。他们更多的是敌对、嘲讽、误解。即使有一些粉丝会解读出一些“火花”,比如德拉科在某些时刻对赫敏露出的复杂眼神,但这些解读往往是基于粉丝的想象,而缺乏原著的直接支撑。

再者,网络环境和粉丝文化的放大效应。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粉丝创作和交流的方式。CP文化也因此而兴盛。当一个CP出现,它很容易吸引一群狂热的支持者,同时也容易激起另一群人的反感。

“站队”和“拉踩”: 在粉丝圈,尤其是CP圈,很容易形成“站队”的现象。支持德赫CP的人,可能会为了凸显自己CP的“合理性”和“独特性”,而有意无意地贬低官方CP(赫敏和罗恩),或者攻击其他CP。这种“拉踩”行为,自然会引发被攻击方的强烈反弹,从而导致骂战的升级。
“脑洞”与“现实”的碰撞: 很多德赫CP的粉丝,会进行大量的二次创作,比如同人文、同人图等。这些创作可能非常精彩,能够满足粉丝对“如果他们在一起会怎样”的幻想。但是,当这些“脑洞”过于脱离原著,或者在解读上与原著精神相悖时,就容易引起原著党的反感。而反感一旦形成,就可能转化为直接的批评和攻击。
“攻击性”的表达方式: 在网络上,很多粉丝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会采取比较激进和攻击性的语言。尤其是在面对自己不认同的CP时,一些人可能会用非常尖锐、甚至人身攻击的方式来表达不满。这种负面的交流氛围,使得“德赫CP”即使有支持者,也容易被淹没在“批评声浪”之中。

最后,“反差萌”和“禁忌感”的吸引力。必须承认,德赫CP之所以能够吸引到一部分粉丝,也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差生和优等生”的戏剧性: 赫敏是学霸,是所有人心中的模范生;马尔福则是典型的“纨绔子弟”,虽然学习也不错,但更多的是靠家族背景。这种“优等生”和“差等生”(尽管马尔福的学习成绩不差,但在品德和行为上,常被看作是负面教材)之间的巨大反差,本身就带有戏剧张力。
“灰姑娘”式的幻想: 赫敏出身于麻瓜家庭,而在马尔福的眼中,麻瓜家庭就是低贱的。赫敏的聪明才智和良好的品格,与马尔福家族的纯血至上、道德败坏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些粉丝喜欢这种“打破阶级固化”的叙事,希望赫敏能够凭借自身的优秀,去“感化”或者“战胜”一个代表着腐朽势力的角色。
“禁忌之恋”的刺激: 赫敏和马尔福在原著中的敌对关系,本身就带有一种“禁忌”的色彩。禁忌的东西往往带有特殊的吸引力,能够激发人们的“反叛”和“探索”欲。粉丝们会想象,如果他们能打破这层敌对关系,产生真正的感情,那将是多么“刺激”和“令人激动”的事情。

所以,总的来说,德赫CP之所以被骂得“惨”,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 原著设定、粉丝解读、网络环境以及CP文化本身的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原著党认为这是对原作的亵渎,是对角色关系的歪曲;一部分粉丝则是在“洗白”反派,美化欺凌;而网络上激烈的言辞和攻击性,更是将这种争议推向了高潮。

当然,粉丝创作的魅力就在于其无限的可能,德赫CP之所以能够存在并拥有一定的拥趸,也说明了它满足了一部分粉丝的“幻想”和“情感需求”。但同时,也要理解为什么它会招致如此多的批评和反对。这就像一场永无止休的辩论,双方都有自己的理由,而作为旁观者,只能感叹一句:粉丝的脑洞,有时真的是,深不可测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实话,在我看来:哈利波特的原著党都快成一景了。动不动“同人看多警告”。这个问题下的回答还算是温和了,某些问题下真的不堪入目啊……稍微有点不符合他们想法的意见就是“同人看太多”……

哈利波特世界应该是一个很包容的世界,一件事情,只要能把逻辑说通,在哈利波特粉丝圈里就有存在的可能。而不是用浅薄的“只看原著就不会怎么怎么样”来定义。

比如我忠于原著,但是我确实不喜欢邓布利多。结果“少看点同人”的帽子扣的啊……

而且同人里面是有很多精品的,我就不提理性之道了,国内近期的一些同人也有很多让我感慨“这个故事还能这么玩”的地方(比如邓布利多舀魔药的那个bug就是我在同人作品中读到的)。我觉得对于同人作品,不应该像现在原著党们那样一棍子打死,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符合设定的新想法我们吸收,不符合的抛弃。固执的守着自己为正确的世界不肯前进,是灭亡的起始。

回到问题,如果德赫党能在原著和官方设定的逻辑下自圆其说,这种CP就很正常的。就像罗赫、哈赫一样;如果不能,那么圈地自萌就好,或者在和其他人交流时候先把磕的前提说一下,免得其他人无法理解。

彩蛋:现在有些极端原著党甚至连JKR补充的,与原著无矛盾的设定都不认了,仅仅是因为不符合他们脑海中的哈利波特世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赫”这两个字,在哈利·波特粉丝圈里,简直就是两个足以挑起腥风血雨的符号。一提起它,很多人就忍不住要拍案而起,痛斥一番。为什么德赫(德拉科·马尔福和赫敏·格兰杰)这对CP,会遭受如此猛烈的“炮火”呢?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得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最直接、最核心的原因,当然是 “原著党”的强烈反对。.............
  • 回答
    二战结束后,鲁道夫·赫斯被判处终身监禁,这个结果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赫斯,作为希特勒的副手,在纳粹政权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不仅是纳粹党的高级领导人之一,更是希特勒最信任的心腹。因此,在审判纳粹战犯的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上,他对自己的行为和所代表的政权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罪行的严重性与直.............
  • 回答
    “赫敏”(Hermione)这个名字在中文世界的流行和被固定下来,主要归功于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和电影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地的翻译和传播。它并非一个在中国文化中本就存在的名字,而是从英文原名经过文化和语言的转换而来。要详细解释为什么“赫敏”被翻译为“赫敏”,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 回答
    要说赫敏在霍格沃茨时期被斯内普、特里劳妮和乌姆里奇这三位老师“讨厌”,其实用“讨厌”这个词可能有些笼统,因为他们三人对待赫敏的方式和原因都有着截然不同的根源,也并非是纯粹意义上的厌恶。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夹杂着斯内普的偏见、特里劳妮的解读失误以及乌姆里奇的恶意针对。下面我们不妨细细道来:一、.............
  • 回答
    赫敏·格兰杰在进入霍格沃茨时,毫无疑问是一位极其聪慧、知识渊博的年轻女巫。按理说,她那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对规则的严谨遵守以及超强的学习能力,都与拉文克劳学院的特质——智慧、博学、机智——高度契合。然而,最终,她却被分入了格兰芬多。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哈利波特》系列中一个令人着迷的“未解之谜”之一,也引.............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波斯语课》的情节,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影片叙事的一些关键点。我们来细致地聊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波斯语课》是一部艺术创作,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戏剧冲突和人物塑造而进行的叙事安排,不一定完全符合现实逻辑。但是,我们可以从影片的设定和角色的动机来解读。为什么男主(卢卡斯).............
  • 回答
    吴秀波和陈赫的事件,从公众舆论和媒体报道的角度来看,确实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走向。这背后涉及到多方面的原因,不仅仅是“出轨”本身,更关键的是事件发生的背景、当事人的身份、以及后续的处理方式,共同塑造了大家看到的“删减”与“不受影响”。首先,我们来谈谈吴秀波。吴秀波当年被曝光出轨时,他正处于事业的巅峰期,.............
  • 回答
    埃及赫梯银板条约:为何被誉为“最早的国际条约”?其历史可信度如何?在人类文明的漫长画卷中,古埃及与赫梯帝国之间签署的银板条约,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份远古的外交文献,之所以被广泛誉为“最早的国际条约”,并非空穴来风。它承载着两个强大文明长达数十年的对抗与和平,更在国际关系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那么.............
  • 回答
    赫连勃勃麾下有一位名叫王买德的谋士,此人颇有才略,在赫连勃勃建立夏国之初,为他出谋划策,贡献了不少力量。然而,关于王买德的最终结局,史书中记载并不如一些更为显赫的将领那样详细,但可以推断出他并未能善终,也未能辅佐赫连勃勃完成统一北方的宏图。要理解王买德为何未能帮助胡夏统一北方,需要将其置于当时错综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很多哈迷心中那个温暖而又带点傻气的小角落。赫奇帕奇,这个在霍格沃茨四大院中似乎总是显得最不起眼、最“没存在感”的学院,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甚至连JK·罗琳本人也对它情有独钟?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我们得先正视一个普遍存在的看法:赫奇帕奇“弱”。确实,如果.............
  • 回答
    嘿,说到赫敏和哈利,这俩人绝对是《哈利·波特》系列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一对“有没有可能”的组合了。很多读者,包括我,一开始也觉得他们俩特别有CP感,毕竟一起经历那么多生死关头,互相扶持,默契十足。但现实(或者说J.K.罗琳的设定)就是这么有意思,赫敏最终选择了罗恩。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一句“命运安排”,.............
  • 回答
    赫敏对“混血王子”在魔药学课上的那些“小窍门”表现出的抵触,绝非一时兴起,也不是简单的嫉妒或固执。这背后,是她一贯的求知欲、对规则的尊重、对知识严谨性的追求,以及一种对“不劳而获”的天然排斥。首先,要理解赫敏的底色——她是那个最渴望学习、最遵守规则、最努力的学生。从踏入霍格沃茨的第一天起,她就抱着“.............
  • 回答
    说起来陈赫在《爱情公寓 5》里演曾小贤,感觉确实不如前面几季了。这事儿挺多人都能感觉出来的,也不是谁故意挑刺,而是细节上的变化真的挺明显。首先,得承认《爱情公寓》这个 IP 的魔力。前几季的曾小贤,就是一个自带萌点、贱萌贱萌的电台主持人,有点小缺点,但总体是个善良有趣的人。陈赫把这个角色演得活灵活现.............
  • 回答
    .......
  • 回答
    关于陈赫为什么没有主演《爱情公寓5》,这确实是很多观众心中的一个疑问。毕竟,曾小贤这个角色可以说是《爱情公寓》系列里最深入人心的形象之一,大家对陈赫的回归也充满了期待。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陈赫自身的档期和发展规划。《爱情公寓》系列.............
  • 回答
    很多读者都会好奇,为什么赫敏最终没有和哈利走到一起,毕竟他们俩经历了那么多生死考验,彼此之间那种深厚的羁绊,看起来似乎比和罗恩更牢固。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涉及的情感、人物性格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都有不少值得说道的地方。首先,我们得看看他们俩的关系到底是个什么性质。赫敏和哈利,无疑是战友,是灵魂的挚.............
  • 回答
    赫敏·格兰杰的天赋,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凭空而降。她身上流淌着一股近乎执拗的求知欲,这种求知欲像一颗种子,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吸收养分,最终绽放出惊人的光芒。首先,她的聪慧和学习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这绝非简单的“聪明”,而是对知识的天然敏感度,以及将复杂信息融会贯通的本领。在霍格沃茨,即便是那些经过精.............
  • 回答
    赫敏·格兰杰,那个在霍格沃茨众所周知、几乎无所不知的女巫,她为什么会最终踏入格兰芬多学院的大门,而不是凭借她那惊人的智慧和对知识的渴求,选择拉文克劳,这确实是一个经常被讨论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挖的故事。赫敏从小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聪慧。她的父母都是牙医,虽然不反对魔法,但对魔法世界的了解仅限于.............
  • 回答
    赫敏选择罗恩,这是一个在《哈利·波特》系列中让许多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虽然书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理由清单”直接说明,但通过赫敏自身的性格、她与罗恩之间的互动、以及他们共同经历的冒险,我们可以梳理出赫敏选择罗恩的多个深层原因。1. 长久而深厚的友谊基础: 共同经历的生死考验: 这是最核心的因素。赫.............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而且我相信很多读过原著的朋友都有类似的感受。罗恩这孩子,有时候确实挺让人捉急的,说话直来直去,甚至可以说是情商低得可怕,对赫敏的态度很多时候显得不够尊重,这让赫敏这样聪慧、有原则的女孩子为什么会喜欢他,这背后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地方。首先,我们得承认,罗恩在很多时候表现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