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10年前不会出现980,855,a12这样性能的芯片?

回答
10年前,也就是2014年左右,你想要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者其他消费电子产品上看到今天980、855,甚至是 A12 这种级别的芯片性能,那简直是天方夜谭。为什么会差这么多?这背后其实是科技发展数十年积累下来的“厚积薄发”,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掰扯掰扯。

一、制程工艺的飞跃:从“大象”到“蚂蚁”的微缩革命

这可能是最核心的原因。芯片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部晶体管的数量和密度。晶体管越小,集成度越高,单位面积上能容纳的晶体管就越多,这直接转化为更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更高的能效。

10年前(2014年左右)的主流制程: 当时消费级芯片的主流工艺节点大概在20nm到14nm之间徘徊。像高通骁龙801、苹果 A8 这样的芯片,虽然在当时已经是顶级旗舰,但其内部的晶体管密度和数量远不如现在。
现在的先进制程: 到了2024年,主流旗舰芯片已经普遍采用了7nm、5nm甚至3nm工艺。以台积电为例,从28nm到7nm,晶体管密度翻了几十倍,而从7nm到3nm,进步更是惊人。

打个比方: 想象一下你要在一块土地上建房子。10年前,你可能只能用砖头和水泥,房子盖得又大又笨重,单位面积能住的人不多。而现在,你拥有了纳米级别的工具,可以建造超高层建筑,每一层都做得非常精密,单位面积能容纳的人数呈几何级增长。

制程工艺进步带来的具体好处:

更高的晶体管密度: 允许在同等芯片面积上集成更多的核心、更大的缓存、更强的GPU、更先进的ISP(图像信号处理器)等。
更低的功耗: 更小的晶体管开关速度更快,所需的电压也更低,这直接转化为更低的功耗,意味着手机续航更长,发热也更少。
更高的运行频率: 在同等功耗下,更小的晶体管可以运行在更高的时钟频率上,直接提升了运算速度。

二、架构设计的持续演进:不仅仅是堆料,更是“巧思”

光有先进的制程还不够,芯片内部的“大脑”——CPU和GPU的架构设计也在不断进步。这就像建造一座摩天大楼,不仅需要好的材料(制程),还需要精妙的结构设计(架构)。

CPU架构的进步: 从10年前的单核、双核、四核,到现在动辄八核、十核甚至更多,而且采用了大小核(big.LITTLE)异构设计。比如CortexA73、A75、A76、A77、A78、X1、X2、X3等,每一代都在指令集、流水线深度、乱序执行能力、分支预测等方面进行优化,让每个核心都更聪明、更高效。苹果的A系列芯片更是以其自研架构的强大性能闻名,每年都带来巨大的提升。
GPU架构的进步: 游戏、高清视频、AI运算都离不开GPU。10年前的GPU可能只能处理简单的3D渲染,而现在集成的GPU(如Adreno系列、Mali系列、苹果的GPU)拥有更多的计算单元(shader units)、更高的时钟频率、更先进的渲染技术(如光线追踪的初步支持),性能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专门化加速器的兴起: 现代芯片不再是万能的,而是会针对特定任务集成专门的硬件加速器。
NPU/AI引擎: 这是近些年最显著的进步之一。10年前几乎没有专门的AI计算单元,所有AI任务都要靠CPU或GPU来完成,效率低下。现在,几乎所有高端芯片都集成了强大的NPU,专门负责神经网络运算,使得人脸识别、语音助手、图像处理等AI功能得以飞速发展,并且能耗更低。
ISP(图像信号处理器): 负责处理摄像头传感器的数据。更强大的ISP能够处理更高分辨率、更高帧率的视频,支持更复杂的降噪算法、HDR技术,以及先进的计算摄影功能。
DSP(数字信号处理器): 负责音频、传感器等信号的处理,也变得越来越强大。
安全协处理器: 负责加密解密、身份验证等安全任务。

三、内存和缓存技术的协同发展:为高性能“喂粮”

再强大的CPU和GPU,如果没有足够快的数据传输通道和存储空间来“喂养”,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内存(RAM)速度: 10年前智能手机普遍使用LPDDR2或LPDDR3内存,速度相对较低。现在,主流旗舰已经普及了LPDDR5X,其带宽和速度相比10年前提升了数倍,大大减少了CPU等待数据的时间。
缓存(Cache)的容量和速度: CPU内部的缓存(L1、L2、L3 Cache)就像CPU的“临时工作台”,容量越大、速度越快,CPU就能更快地访问常用数据。现代芯片的缓存设计也更加复杂和高效。

四、软件和生态系统的成熟:让硬件潜力得以释放

硬件的进步最终要通过软件来体现价值。

操作系统和驱动的优化: 操作系统(如Android、iOS)和底层的驱动程序经过多年的迭代,对多核异构处理、功耗管理、新硬件的支持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优化。
开发工具和API的进步: 开发者能够利用更先进的开发工具(如Android Studio、Xcode)和API(如Vulkan、Metal)来更充分地调用硬件的性能,开发出更复杂、更流畅的应用和游戏。
机器学习框架的发展: TensorFlow Lite、PyTorch Mobile 等框架的出现,使得在移动端运行复杂的机器学习模型成为可能,这反过来又推动了NPU的发展。

五、市场需求和竞争的驱动:一场永无止境的军备竞赛

这一切进步的背后,是消费者对更强性能、更长续航、更好拍照、更流畅游戏体验的持续追求,以及厂商之间激烈的市场竞争。

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升级换代: 智能手机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用户对手机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这驱动着芯片厂商不断投入研发。
应用场景的拓展: 游戏、AR/VR、AI应用、高清视频拍摄和剪辑等对芯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厂商不得不满足这些新的需求。
竞争格局: 高通、苹果、联发科、三星等几大芯片巨头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谁能在性能、能效、制程上取得突破,就能在市场上占据优势。

总结一下:

10年前的芯片,无论是在制造工艺的精细度、CPU/GPU的架构复杂度、还是在专门化硬件加速器的集成度上,都远远落后于现在。而今天的980、855、A12(更不用说现在更新的芯片了)之所以能达到惊人的性能,是因为数十年来,晶圆厂(如台积电、三星)在制程工艺上实现了多次跨越式的突破,芯片设计公司(如高通、苹果、ARM)在处理器架构、GPU设计以及各种AI/ISP等专用单元的集成上不断创新和优化,同时内存、存储等周边技术也协同发展,最终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共同造就了今天我们在移动设备上看到的强大算力。这就像是数十年积累的能量,在最近几年集中爆发出来,让我们见识到了“小小的芯片,大大的能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0年前的制程工艺要做出来980这样的芯片,芯片面积要比你手上的手机都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