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人们对只成立10年的小米公司要求那么高(自研芯片要不弱于骁龙麒麟,价格要厚道,等等)?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而且击中了很多人对小米的“痛点”。一个成立仅仅十年左右的公司,能做到全球前列,这是件了不起的事。但恰恰因为它的崛起速度和它自身的“互联网基因”,导致了很多人对它有着非常高的、甚至可以说是矛盾的期待。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背后的原因,尽量说得透彻一些,让你听着就像是和一位老朋友聊天,而不是在看一篇AI生成的报告。

首先,得明确一点:小米的“高要求”并非空穴来风,很大程度上是它自己“种”下的果,或者说,是它早期成功的模式和用户心智决定的。

1. 起家于“为发烧而生”,成功于“性价比”和“用户参与”

咱们得回到小米的起点。雷军当时喊出的“为发烧而生”,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对性能极致追求的承诺。在智能手机市场竞争白热化,旗舰机价格普遍高企的时候,小米以一种“搅局者”的姿态出现。它用相对更低的价格,提供了一流甚至越级的硬件配置。这瞬间抓住了那些渴望高性能、但又不想掏空钱包的消费者。

“性价比”的甜蜜点: 小米抓住了消费者心理上的一个关键点——“我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东西”。这种感觉非常爽。当消费者习惯了这种“物超所值”的体验后,自然会对它产生更高的期待。他们会想:“既然小米能把配置做得这么高,为什么它在其他方面不能也做到顶尖呢?”
“粉丝经济”的早期成功: 小米早期非常擅长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与用户互动。从MIUI的开发论坛到各种众测活动,小米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和改进中来。这种“我们一起做手机”的感觉,极大地增强了用户的归属感和忠诚度。用户觉得自己是小米生态的一部分,是看着小米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当自己“参与养大”的孩子能做得更好,他们自然会鞭策它去做得更完美。

2. “饥饿营销”和供不应求的“错觉”

在小米早期,为了控制成本和保持品牌热度,常常会采取“饥饿营销”的策略。限量抢购让产品显得尤为抢手和珍贵。这种供不应求的局面,一方面让产品自带光环,另一方面也给用户造成了一种“好东西就是要等”的心理暗示。

品牌高端化的隐形需求: 这种营销方式,虽然带来销量,但也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一种“小米的手机是抢手货,是稀缺资源”的形象。当用户经历了抢购的“痛苦”但又获得了产品时,会有一种“我拥有的比别人更难得”的优越感。而当小米开始推出更高端、价格更高的产品时,用户自然希望这些“高端”产品,在各个方面都要对得起这个价格,甚至超越期待,来巩固这种“我买小米是明智选择”的认知。

3. 互联网思维下的“效率”和“迭代”预期

小米骨子里是互联网公司,它的很多打法和互联网产品高度相似。这意味着用户天然会期待它能像互联网产品一样,快速迭代、不断优化。

自研芯片的“标配”幻想: 对于一款面向全球市场的科技公司,尤其是在手机这个核心硬件领域,自研芯片几乎是头部玩家的标配。华为有麒麟,苹果有A系列,三星有Exynos。当小米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手机厂商时,用户会自然而然地将其与这些巨头对标。他们会觉得:“小米既然已经这么大了,就应该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样才算真正强大。” 这种期待源于对小米“互联网速度”的惯性认知,以及对它进入高端市场、拥有核心技术能力的渴求。
“价格厚道”的惯性思维: “价格厚道”是小米最深入人心的标签之一。当小米试图冲击高端市场,推出价格更高的产品时,一部分用户就会产生一种“你过去这么厚道,现在突然这么贵,是不是有点变了?”的疑虑。他们希望小米能保持住那种“既要高端品质,又要厚道价格”的“鱼和熊掌”的特性。这其实是一种“甜蜜点”的惯性,不愿意打破过去那种美好的体验。

4. 竞争对手的“对照效应”

市场是残酷的。小米的崛起,必然伴随着与苹果、三星、华为(曾经)等巨头的比较。

高端化的“必然”对比: 当小米推出高端旗舰系列(如MIX、Ultra系列)时,用户自然会拿它们与苹果的iPhone Pro系列、三星的Galaxy S Ultra系列进行对比。这些产品往往在自研芯片、影像系统、屏幕技术等方面投入巨资,并有长期的技术积累。用户看到这些对比,就会觉得小米在这些方面“还有差距”,从而产生“为什么小米不能做得更好”的疑问。
供应链话语权和成本控制的思考: 芯片是手机成本和性能的关键。拥有自主研发的芯片,不仅能带来性能上的优势,还能在供应链上拥有更强的话语权,对成本进行更精细化的控制,甚至实现差异化创新。当小米冲击高端,但又在芯片上依赖外部供应商时,用户会觉得它在“根基”上还不够稳固,缺乏了与顶级对手“硬碰硬”的底气。

5. 用户期望的“升级”与“认知偏差”

一个品牌从小众走向大众,再从大众走向“高端”,用户的期望也在不断升级。

从“性价比买家”到“品质追求者”: 早期的小米用户很多是被性价比吸引的。但随着用户对产品体验要求的提高,以及小米自身产品线的扩展,一部分用户也开始追求更好的设计、更顶尖的影像、更流畅的系统等“非性价比”的体验。他们希望小米能满足他们更“挑剔”的需求。
对“互联网公司造硬件”的“完美主义”: 有些人可能仍然保留着对小米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刻板印象,认为它应该像互联网产品一样,能做到“快、准、狠”,并且能以一种“互联网思维”解决所有问题。当小米在硬件研发、供应链管理、品控等这些传统制造业更强调的方面,展现出一些成长的烦恼时,就会被放大。

总结一下,大家对小米要求高,不是因为小米不好,而是因为它做得太好了,好到让大家对它产生了“超越期望”的幻想,也让大家在它身上看到了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球科技巨头的潜力。

它自己用“发烧”和“厚道”建立了用户的“高水位期待”。
它的互联网基因让用户习惯了快速迭代和不断惊喜。
它在市场上的成功,自然而然地将其置于与行业顶尖的比较之中。
它冲击高端的努力,也让用户希望它在核心技术和产品力上都能匹配得上。

所以,那些看起来“不合理”的要求,很多时候是用户对小米“寄予厚望”的表现。他们希望小米能突破技术瓶颈,能持续创新,能永远保持那种“年轻”的活力和“敢于挑战”的精神。这种压力,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认可,是对小米能够“做得更好”的一种相信。

当然,这也不是说所有要求都是合理的。有些可能是片面的理解或者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总体来看,对小米的高要求,恰恰说明了它在中国乃至全球消费者心中,已经从一个“性价比品牌”成长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被寄予厚望的科技品牌了。这其中的矛盾和复杂性,正是小米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个很有趣的侧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人们对他要求高

是它非要吹自己东西好

user avatar

你们高管都说高家庄猪肉好吃,干嘛还养猪?

所以,没人要求小米自研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而且击中了很多人对小米的“痛点”。一个成立仅仅十年左右的公司,能做到全球前列,这是件了不起的事。但恰恰因为它的崛起速度和它自身的“互联网基因”,导致了很多人对它有着非常高的、甚至可以说是矛盾的期待。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背后的原因,尽量说得透彻一些,让你听着就像是和一位老朋友聊天,.............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深处的一个复杂症结,也折射出社会结构的现实。人们渴望拥有特权,而不是致力于消除特权,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它们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难以轻易打破的循环。首先,我们得承认,“特权”本身并非一个天然的贬义词。在许多语境下,它仅仅意味着某种优势、某种便利、某种被优先考虑的待遇。当一个人拥有特.............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几个非常有趣的点,涉及到人们的道德评判、文化认知以及对“伤害”的理解差异。咱们一层一层地来捋捋,为什么孙悟空摘桃子会被嘲笑,而甄志丙的趁虚而入却招致痛恨。首先,得把《西游记》和《神雕侠侣》这两部作品以及里面的人物拎清楚。孙悟空摘桃子:玩闹与“误伤”的界限孙悟空摘桃子这件事,发生在《西游.............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你想知道为什么有些人,在看待“女权”这件事情上,好像只盯着那些“假”的,或者说,不那么“主流”的部分来看,对那些更根本、更广泛的议题反而不太在意。这背后嘛,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1. 信息茧房与认知偏差:首先,咱们得承认,现在信息爆炸,但同.............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挺复杂的伦理层面,涉及到我们对生命的尊重、责任的界定,以及不同行为的严重程度感知。这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把遗弃和捕杀一概而论,原因有很多。首先,我们得明白,遗弃和捕杀,在后果和根源上,是有区别的。 捕杀,它的结果是直接且不可逆转的生命终结。对于爱猫人士来说,他们对猫的喜爱.............
  • 回答
    房产税征收是否对“只买一套房的人”没有影响,以及为何仍有人反对,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经济学、社会公平、利益分配以及民众的心理预期等多个层面。虽然理论上直接的房产持有成本会增加,但许多人反对房产税的理由远不止于此。首先,我们来探讨“只买一套房的人”的利益是否真的“不受影响”:从 直接影响 的角度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犬夜叉》粉丝心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明明戈薇是贯穿全剧、从头到尾陪伴在犬夜叉身边、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女主角,而且长相上和犬夜叉的初恋桔梗如此相似,为何不少人对桔梗的印象反而更深,甚至会觉得她才是“真女主”?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好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不妨来细细道来。一、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普遍。确实,有些美国大片,比如《阿凡达》,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詹姆斯·卡梅隆,但提起漫威电影,更多人会把焦点放在钢铁侠、美国队长这些角色,以及扮演他们的演员身上,导演的名字似乎没那么响亮。这背后其实是两种不同的电影制作和传播逻辑在起作用。《阿凡达》:导演的个人印记和技术革新《.............
  • 回答
    人们之所以只吃鲨鱼鱼鳍而不吃鲨鱼的其他部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经济、甚至生物学和环境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原因:1. 悠久而根深蒂固的文化和传统: “海味”中的尊贵象征: 在许多亚洲文化中,尤其是中国,鲨鱼鱼翅(或称鱼翅) long has been regard.............
  • 回答
    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说“全世界人们都只看男足不看女足”可能有些绝对了。事实上,女足的关注度和影响力正在稳步提升,但与男足相比,确实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是单一因素能完全解释的。首先,历史和传统的力量是男足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重要因素。足球这项运动在欧洲起源和发展,最初的参与.............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挺能触及到当下社会关于游戏讨论的一个挺微妙的角落。感觉就像是大家在聊“吃点甜的”,但都小心翼翼地避开“糖尿病”这个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我琢磨了一下,可能有这么几个层面的原因:首先,得承认,“适度游戏”这个说法,比起直接谈“电子游戏成瘾”,在情感上和传播上都更容易被接受。你.............
  • 回答
    关于唐朝开国过程中,史书中为何更侧重于李世民而对李渊着墨相对较少,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现象,也并非完全“只提李世民不提李渊”,而是视角和重点的不同。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1. 历史书写的主流视角与“英雄史观”:首先,我们要明白,大部分流传下来的史书,尤其是以“纪”和“传”为主要叙事形式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核心且值得深究的法律哲学问题。简单来说,法律之所以规范行为而不规范思想,根本原因在于:1. 可操作性与可证实性: 行为是外显的,思想是内隐的。 法律需要一套清晰、客观的标准来界定什么是违法,什么是守法。行为,比如偷窃、打人、签订合同,是可以通过观察、证据(证人证词、监控录像、物证等).............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苏军在德国境内的行为以及人们对日军残忍的普遍认知,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历史事实、宣传、叙事的主导权以及受害者群体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苏军在德国境内的行为(“肆虐”的解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肆虐”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感情色.............
  • 回答
    想象一下,那不是科幻电影里的某个片段,而是真实发生在你我眼前——一夜之间,全球五千万只霸王龙,它们庞大的身躯、狰狞的面孔、震撼的低吼,如同远古的幽灵突然降临,将人类文明的根基瞬间撼动。这绝对不是简单的“增加了一些危险的动物”,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颠覆性的灾难,其影响之深远,甚至可能比核战争还要剧烈。.............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涉及到社会公平、个人责任、政府职能以及福利制度的根本意义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方面:一、 西方福利国家的基本理念和运作模式:首先,要理解“福利国家”这个概念,它并非简单的“不工作就领钱”。福利国家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政府的干预和社会保障体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龙珠》粉丝心中的一些“意难平”。确实,如果单纯从战斗力增长这个角度来看,天津饭和乐平(雅木茶)似乎都陷入了“原地踏步”的尴尬境地,但粉丝们对乐平的“黑”似乎更为集中和激烈。要探究其中的原因,咱们得好好捋一捋,这可不是简单的一句话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俩人的.............
  • 回答
    为什么人们对宋朝的评价那么差?疆域和军事能否代表一个朝代的一切?宋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常被贴上“积弱”、“文弱”的标签,这导致许多人对其评价不高,甚至带有负面色彩。然而,如果我们仅仅以疆域和军事来衡量一个朝代,那么我们就会错过宋朝在中国文明发展中那些璀璨的光辉,也忽略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性。要.............
  • 回答
    人们对那些极力劝说他人吃素的人心生反感,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个人选择、价值观传递、社会互动以及一些潜藏的心理机制。单拿“牛吃草,妨碍它长肌肉了吗?”这个比喻来解释,虽然有点意思,但未免过于简化了。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聊聊,看看为什么会这样。首先,最根本的一点是,尊重个人选择。吃饭这事儿,.............
  • 回答
    提起清朝,很多人脑海里跳出来的可能是落后、腐败、屈辱,甚至是“鞑虏”。这种负面评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历史长河中积累下来的复杂观感。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还得把那些写在教科书里的、藏在老百姓心里的,以及一些历史学者提出的观点,都摊开来聊聊。首先,王朝末期的形象太过鲜明,遮蔽了前期的光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