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人们只吃鲨鱼鱼鳍而不吃鲨鱼的其他部分?

回答
人们之所以只吃鲨鱼鱼鳍而不吃鲨鱼的其他部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经济、甚至生物学和环境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原因:

1. 悠久而根深蒂固的文化和传统:

“海味”中的尊贵象征: 在许多亚洲文化中,尤其是中国,鲨鱼鱼翅(或称鱼翅) long has been regarded as a delicacy and a symbol of wealth, prestige, and hospitality. 它的珍贵程度体现在其价格昂贵、烹饪复杂以及在特殊场合(如婚宴、宴请)上作为主菜出现。
象征意义: 鱼翅不仅仅是食物,它还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在一些文化中,食用鱼翅被认为能够带来好运、健康、长寿,甚至是提升社会地位。这种象征意义使得鱼翅在满足口腹之欲之外,还具有精神层面的价值。
历史的演变: 虽然鱼翅作为食材的历史并非遥不可及,但它真正成为“名菜”并被广泛推崇是在近几十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负担得起这种昂贵的食材,使得其消费量迅速增长。

2. 经济和商业驱动:

高昂的市场价格: 鲨鱼鱼翅由于其稀有性和制作工艺(需要复杂的处理才能食用),在市场上可以卖出非常高的价格。这使得捕捞鲨鱼并提取鱼鳍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生意,即使这意味着要丢弃鲨鱼的其余部分。
产业链的形成: 围绕鱼翅的捕捞、加工、贸易和销售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全球产业链。许多人依赖这个产业生存,从渔民到加工商再到餐馆老板。这种经济利益链条使得人们更倾向于专注于生产和销售最赚钱的部分。
其他部位的利用率低: 相较于鱼翅,鲨鱼的其他部位在传统烹饪中并不是主流。鲨鱼肉的质地和风味可能不如其他鱼类受欢迎,而且其处理也可能更具挑战性。因此,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渔民和商家更倾向于将资源和精力集中在价值最高的鱼鳍上。

3. 物理特性和烹饪方式:

鱼鳍的独特质地: 鲨鱼的鱼鳍(主要是背鳍、胸鳍、尾鳍)由软骨构成,经过特殊的烹饪(通常是炖煮)后,会产生一种Q弹、滑糯的口感,这是其他鱼类难以比拟的。这种独特的质地被许多人所喜爱,并被认为是鱼翅的“精华”。
烹饪的复杂性: 鲨鱼鱼鳍在烹饪前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处理,包括去皮、去血、浸泡、炖煮等,以去除其腥味并达到理想的口感。这些复杂的工艺也增加了其价值,并使其成为一种需要精心准备的菜肴。
其他部位的口感和风味: 鲨鱼的肉质通常比较坚韧,而且可能含有尿素,这使得它需要特殊的处理才能变得美味。在一些地区,鲨鱼肉也会被食用,但其受欢迎程度和市场价值远不及鱼鳍。

4. 对鲨鱼其他部位的认知和利用不足:

缺乏市场需求: 由于长期以来对鱼翅的过度关注,其他鲨鱼部位的食用习惯和市场需求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培育。大多数消费者并不了解或不熟悉如何处理和烹饪鲨鱼的其他部位。
技术限制: 有些鲨鱼部位可能需要更先进的加工技术才能转化为可口的食品,而这些技术可能尚未普及或成本较高。

5. 环境和伦理的负面影响(不应鼓励,但解释了现象):

尽管上述原因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倾向于只吃鱼鳍,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行为对鲨鱼种群和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飞鱼”行为的残忍: 许多情况下,渔民在捕获鲨鱼后,会直接割下鱼鳍,然后将没有鱼鳍、无法游动的鲨鱼尸体丢回海里。这种行为被称为“飞鱼”(finning),是对动物极度不人道的虐待。
导致鲨鱼数量锐减: 对鱼翅的过度需求是导致许多鲨鱼物种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鲨鱼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的数量下降会对整个海洋食物链产生连锁反应。

总结来说,人们之所以只吃鲨鱼鱼鳍而不吃鲨鱼的其他部分,主要是由于:

文化传统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鱼翅的高经济价值和由此形成的商业链条。
鱼鳍独特的烹饪口感和处理方式。
对鲨鱼其他部位的认知和市场需求不足。

然而,这种单一的消费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后果,促使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停止食用鱼翅,保护鲨鱼及其赖以生存的海洋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哈哈哈哈哈哈 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问题

保护地球环境,拒绝鱼翅的广告我们已经听过很多次了。但还是有一个疑问困扰着很多人。为什么这么大一条鲨鱼,只切下几片鱼翅而把鱼肉整体丢弃呢?浪费掉好大一块肉啊,心疼。

事实上人们并不是故意浪费鲨鱼肉,丢弃鲨鱼肉是不得已为之。

一方面鲨鱼难以处理且肉的味道并不好,另一方面如果处理不恰当可能会引发食物中毒。

鲨鱼其实是有鳞片的,但是鲨鱼鳞片非常小,以至于难以被发现。现实生活中感受鲨鱼鳞片的方式应该是逆向抚摸鲨鱼鱼皮。这时候应该会发现鲨鱼体表那些细小且致密的鳞片。在处理鲨鱼的时候一般会选择用热水烫鲨鱼皮然后逆向细致刷掉,不然吃起来会有沙子一般的口感,这可能就是鲨鱼名称的由来。

鲨鱼体表遍布这些细小的盾鳞,使得去鳞这个步骤的要求非常高,要求非常严格细致,稍有不注意就会严重影响成品的口感。

除了少数几种鲨鱼(如鲨鱼中最凶猛的种类公牛鲨)以外,几乎所有的鲨鱼都生活在海洋中。而海洋在地质作用和全球水循环的影响下,积累了很多的盐离子,浓度非常高。人类都不适合直接饮用海水,否则会越喝越渴。

要想生活在浓度如此之高的环境中,鲨鱼有一套独特的渗透压调节体系。鲨鱼的体液浓度是略高于海水的,为了维持高体液浓度,鲨鱼体内有大量的尿素,它们是蛋白质代谢产物,鲨鱼的肾脏可以重吸收尿素,也有研究[1]表明,鲨鱼可以通过鱼鳃吸收外部环境中的氨并将它们转换成尿素。虽然鲨鱼血液中盐离子的浓度只是略高于海水硬骨鱼类,但是鲨鱼血液中的2%含量以上的尿素有效地提高了鲨鱼体液浓度,使得鲨鱼体液浓度略高于海水浓度。海水可以缓慢地通过鳃和皮肤渗入鲨鱼体内。

当鲨鱼体液浓度高于海水时,水分通过鳃和皮肤渗入鲨鱼体内,排尿量增加,尿素流失,体液浓度降低。当鲨鱼体液浓度低于海水时,进入鲨鱼体内的水分减少,排尿量减少,尿素含量增加,体液浓度升高。如此循环往复,鲨鱼可以维持自身的渗透压。

很多科普文章提到鲨鱼没有尿道,其实这是一种非常投机的话术。按照目前的研究来看,由于鲨鱼的排尿、生殖和排便的开口都位于泄殖腔(cloaca),的确不像人类那样具有膀胱和尿道。但是鲨鱼依然是具有肾脏和输尿管的。鲨鱼的输尿管一般被称做中肾管或者吴夫管,英文名称一般表述为mesonephric duct或者 Wolffian duct。

注意观察上图中间部分,肾脏(kidney)连接着中肾管(mesonephric duct),直通到泄殖腔(cloaca),鲨鱼果然像传说的那样没有尿道,然而这完全不影响鲨鱼产生和排出尿液。

上文中提及的投机话术一般完整表述为——鲨鱼没有尿道,所以它们通过皮肤排尿。这样组合起来应该属于谣言的范畴。因为鲨鱼有完整的用于排尿的生理结构,体液浓度也略高于海水。是可以排尿的,而且尿素并不是尿液的全部。这种说法可能是受到了尿素可以帮助鲨鱼保持皮肤湿润的相关研究的影响,而且鲨鱼死亡之后散发出来的如人尿一般的味道可能误导了他们。

上述错误的逻辑产生了一种说法——鲨鱼肉充满了尿液。这也是一种误解,事实上鲨鱼肉难闻的气味主要是由于鲨鱼死亡之后,鲨鱼体内高浓度的尿素代谢成氨产生的味道。纯净的尿素是没有味道的,而代谢产生的氨味会让鲨鱼肉质变得很难闻。由于人体中也存在尿素循环,人体排出尿液之后也会产生氨散发出尿骚味。这让人们认为鲨鱼肉充满了尿液。这是软骨鱼类特有的味道,料理起来也很难以去除。同时死亡的鲨鱼也会产生三甲胺和二甲胺,这两种物质也会让鲨鱼肉变得难闻。作为对照,死亡的硬骨鱼类体内尿素含量远远低于鲨鱼,它们产生腥味的主要原因是三甲胺和二甲胺,跟氨关系不大。

很多人会问,人体中尿素难以排出会得尿毒症,那么鲨鱼会不会得尿毒症呢?尿素的确会对鲨鱼体内的蛋白质产生影响,这时候氧化三甲胺就会发挥作用了[2]。氧化三甲胺会保护鲨鱼体内的蛋白质,研究人员认为氧化三甲胺可以充当表面活性剂,降低水的表面张力,维持蛋白质的折叠状态。

尿素和氧化三甲胺的存在不仅可以调节鲨鱼的渗透压,还可以作为抗冻剂帮助鲨鱼抵抗寒冷的环境,同时也可以帮助鱼类对抗深海压力。这在格陵兰鲨鱼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体内尿素和氧化三甲胺含量非常高。格陵兰鲨鱼也就是传说中最恐怖的发酵食物——冰岛发酵鲨鱼肉最重要的原料。

氧化三甲胺的存在使得吃未经处理的格陵兰鲨鱼肉会出现食物中毒,表现出醉酒的症状。应对方法是多次换水煮沸、风干或者发酵数月。所以冰岛人会选择用石头压住鲨鱼肉让汁液流出,这可以减弱氧化三甲胺的影响。但是这种料理方式对氨还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冰岛发酵鲨鱼肉会有非常浓重的氨味,由于人们对于自身尿液的了解,这种味道也被表述为尿垢的味道。

基于以上原因,人们很少会选择食用鲨鱼肉。不过还是有一些小型鲨鱼经过细心料理之后是可以食用的,这些鲨鱼一般都是新鲜的、小型的、生活在浅水区的鲨鱼。这些鲨鱼体内的尿素和氧化三甲胺含量较少,料理它们最重要的步骤是去鳞,用热水泡过之后仔细刮鳞,这使得料理鲨鱼的难度下降,同时热水浸泡也会降低尿素和氧化三甲胺的影响,料理方式跟普通硬骨鱼类差异不大。对于大型鲨鱼,如果要吃,一般会选用重口味的料理方式来压制鲨鱼肉奇怪的味道,比如使用柠檬或者牛奶浸泡、大量的盐腌制、烟熏或者长时间发酵,即便是这样,口感也并不会很好。

参考

  1. ^Chris M. Wood et al, Feeding through your gills and turning a toxicant into a resource: how the dogfish shark scavenges ammonia from its environment,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2016). DOI: 10.1242/jeb.145268 https://jeb.biologists.org/content/219/20/3218
  2. ^Liao, Y.-T., Manson, A. C., DeLyser, M. R., Noid, W. G., & Cremer, P. S. (2017). TrimethylamineN-oxide stabilizes proteins via a distinct mechanism compared with betaine and glycin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4(10), 2479–2484. doi:10.1073/pnas.1614609114  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7/02/21/1614609114.full
user avatar

鲨鱼的尿是通过身体皮肤排除的。一个块肉用尿泡了几十年你能下口?

user avatar

我吃过鲨鱼,别人请的,还让我猜是啥。

嫩是嫩的,但是口感像比较好的草鱼肉贴上了一层2000号砂纸。

我说这么砂,不会是鲨鱼吧……

看来古人取名字逻辑是比较直接的。

user avatar

《现代辛巴达航海记》

你会知道,老外也是吃鲨鱼的(

user avatar

很多知友——譬如 @五莲花开 ——试图从鲨鱼肉质的角度解答这个问题,论证鲨鱼肉的异味等对饮食习惯的影响。这些回答当然精彩,但……

以这个角度回答这个问题,从根本上就是错的。

我建议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属于软骨鱼类、同样拥有浓厚异味、且异味成因和鲨鱼完全一致的鳐鱼类,依旧是非常受欢迎的海鲜?其中的不少种还颇为高档?



除此之外,还请允许我列举两个数据——第一是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的统计,国内干鱼翅贸易规模已经从2004年的4776吨/年下滑到今天的不足40吨/年。第二则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统计,从2000至今,全球鲨鱼捕捞量始终在70万~90万吨间浮动。一个断崖式下滑,一个则基本不变,说明了什么问题?


所以我要再复读一遍知乎名句: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实际上,如果从重量上计算,鲨鱼肉正是被人类吃掉的所有鲨鱼制品中占比最多的那一部分,它所占的比例几乎占到所有被食用的鲨鱼制品的一半还多(即便是在对鱼翅格外青睐的东亚地区也是如此);紧随其后的榜眼也轮不到鱼翅来座(即便是鱼翅贸易最兴旺的时候),鲨鱼肝制品也比鱼翅多得多更不要提在鱼翅贸易已经日益衰退的今天,餐桌上的鲨鱼肉(及其他非鱼翅类鲨鱼产品)所占的比例其实比以往更高。鱼翅从来不是人们“唯一”食用的鲨鱼部位,当然也就不存在什么“因为异味所以不喜欢吃”的事了。


英国国粹炸鱼薯条到了殖民地就变了味,图中这一份是澳大利亚版本,用星鲨肉替代了原版的鳕鱼。有意思的是,英国原版也经常使用白斑角鲨的肉
鲨鱼皮粗糙影响口感?不存在的。英国大厨丹·海耶斯对白斑角鲨评价颇高,他认为鲨鱼肉是制作炸鱼薯条的更好材料,因为在油炸过程中,鲨鱼肉不会像鳕鱼或大比目鱼肉太快脱水。图片: P. Bagi
在台湾大溪鱼市上待售的鲨鱼。这个市场买卖鲨鱼非常正常,不正常的或许是……在被卖掉之前,它们幸运的被一位路过的鱼类研究者发现,而经过确认,这是一个新物种——Squalus formosus。图片:William White
一说到吃鲨鱼肉,冰岛的发酵鲨鱼肉Kæsturhákarl就常常被提及,但是考虑到冰岛那少得可怜的人口,他们对鲨鱼肉的消耗在墨西哥、西班牙这样真正的鲨鱼消费大国面前几乎不值一提。图片:Shutterstock
国内、或者具体的说大陆有吃鲨鱼肉的传统吗?当然了,厦门八市出售的大吻斜口鲨,便宜的时候十几块钱一斤。图片 : Megalodon-Eric


为什么包括提问者、回答者在内,许多知友产生了“人们不吃鲨鱼肉”的错误认识?


导致这个错觉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宣传过多的集中在鱼翅上。最近十几年,针对东亚地区鲨鱼贸易所产生的动物福利问题,许多环保组织进行了批判,最有成效的当属环保组织“野生救援”投放的一则题为“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的公益纪录片,由著名篮球员运动员出演的这则广为人知的纪录片让中国的老百姓见到了活体取翅背后的残酷——远洋渔船上的渔民在捕捞到鲨鱼后,会直接切掉可以制作鱼翅的背鳍、胸鳍,而鲨鱼躯体则被直接丢弃,没有鱼鳍的鲨鱼失去了游动的能力,在它缓缓沉入海底的过程中,无力的扭动和喷涌的鲜血让观者感受到巨大的震撼。此那时起,对于东亚地区鱼翅贸易的讨伐声高涨,而许多中国消费者也主动放弃了鱼翅消费。


被切掉鱼鳍的双髻鲨


这则公益广告说的是不是事实?是。它能不能反映鲨鱼贸易的全貌?不能。

如果这则公益广告的预期目的是为了抵制产生诸多动物福利问题的鱼翅贸易,那它无疑是成功的。如同我开头说过的一样,中国的干制鱼翅贸易在最近十几年急剧下滑。但“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的初衷虽好,却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当我们将目光更多的投注在鱼翅贸易上时,更多“隐形的鲨鱼”被我们有意无意的忽视了。


鱼翅价格昂贵,这很容易让我们想当然的认为——是渔民为了获得更高昂的利润,只捕捞和切割鱼翅这样又小又贵重的部位,其他部位因为没有高利润的吸引而被抛弃。这个逻辑有合理之处,但并不完全正确。实际上,当前的渔业作业,很少有船专门去捕捞鲨鱼,鲨鱼较为分散的游动习性也让它们很难像沙丁鱼一样被一网打尽,如果一条渔船专职捕捞鲨鱼取鱼翅,那效率将会低到令人发指的地步。这个特性导致鲨鱼无法像许多常见海产品一样,被系统、批量的出售和推广普及。


那么市面上的鲨鱼肉是从哪来的呢?是“意外地收获”,也就是兼捕


什么是“兼捕”?假设我们希望驾船到公海大洋里捕捞经济价值很高的金枪鱼,但无论是使用渔网还是鱼钩,捞上来的都不可能只有金枪鱼,这些其他的“意外渔获”就是兼捕,它特指在渔业生产过程中把不是原本目标的水产品也一同捕捞上来的现象。

在今天,主要的渔业生产方式有拖网、围网、刺网和延绳钓四种。顾名思义,拖网就是一艘或多艘船拖拽着一张巨大的网前进,将路途中的鱼群一网打尽的方式;围网则主要针对那些喜欢聚集成群的鱼类,几条船合力用一张大网把鱼群围在中间打捞出水;刺网是把一张网固定在海底,期待在鱼群游动的时候撞到网上;延绳钓则是是用一根超长的鱼线,线上捆绑上几千个鱼钩和鱼饵来吸引那些凶猛的掠食性鱼类,相当于我们使用钓鱼竿钓鱼的超级加强版。

根据这几种渔业生产方式的不同,它们总能兼捕到不同的其他生物。比如拖网,常常会兼捕到在水中自由游动的海龟、海豚;围网则会捕获那些喜欢追逐鱼群的海狮;刺网由于主要被安放在近海,所以最常成为在近海生长的鱼类幼苗的杀手;延绳钓的鱼饵会吸引到海鸟和海龟。

那么鲨鱼会被哪种方式兼捕到呢?答案是——所有方式。

鲨鱼是一个庞大又极其成功的家族,在今天,人们已经发现至少500种鲨鱼,而新的鲨鱼物种还在不断增加中。无论是寒冷的极地还是烈日炙烤下的珊瑚礁,无论是阳光充沛的表层海面还是幽暗深邃的千米深海,你都能发现形形色色的鲨鱼存在。而它们的习性也不一而足,鲸鲨和姥鲨滤食微小的浮游生物,虎鲨则敢于向庞大的鲸下手,独居的豹纹鲨甚至可以在没有雄性参与的情况下孤雌繁殖,而双髻鲨却像许多鸟类一样喜欢聚集成群。广泛的分布、丰富的生态习性展现出鲨鱼对环境的高度适应,这也无怪乎历经4.5亿年的沧桑巨变,曾与鲨鱼共享这片蔚蓝大洋的蛇颈龙、沧龙相继陨落,鲨鱼们却依然可以笑傲江海了。

但当面临“兼捕”的威胁时,鲨鱼的广泛适应却成了它们的软肋。无论人们在哪片海域使用哪种方式捕鱼,总是无法避免鲨鱼兼捕——热带地区的捕虾渔业使用的是沉在海底的底拖渔网,这就容易把喜欢在海底觅食的热带鲨鱼兼捕上来;沿海地区是幼年双髻鲨和真鲨的托儿所,这里的刺网常常让它们无法脱身;使用鱼钩的延绳钓模仿的是金枪鱼凶猛的掠食习性,但这样的习性又恰恰和许多鲨鱼(譬如大青鲨)重合。


热带捕虾兼捕到的鲨鱼


可不要小看兼捕的鲨鱼捕获量,根据估算,在一些金枪鱼延绳钓捕捞区域里,对鲨鱼的兼捕重量近乎达到金枪鱼重量的40%,而在北大西洋捕捞剑鱼的渔船在作业过程中兼捕到的鲨鱼是目标渔获剑鱼的4倍。还有一些研究者发现,联合国联农组织(FAO)估算的全球鲨鱼年捕捞量(也就是前文提到的70-90万吨/年)只包含一些受到严密监管的捕捞行业中的数据,在非洲等缺乏监管地区的近海捕捞中,还有许多鲨鱼兼捕根本没有被统计在内,真实的鲨鱼捕捞量恐怕要比这个数字高出好几倍。



既然兼捕都能捕捞到这么多鲨鱼,那么为什么这些渔船不整船整船的运回鲨鱼肉,为什么我们的市场上鲨鱼似乎还是很不常见呢?


其实这个从兼捕的字面意思来看就明白了——在捕捞过程中获得了一些渔民们并不需要的东西。鲨鱼肉极易腐败,必须依靠大型渔船上的冷冻舱保存,但这些大型渔船上宝贵的冷冻舱容积原本是为它们原本的目标——价值更高的金枪鱼、大型鱿鱼或秋刀鱼等准备的,如果都用来存放鲨鱼,自然也就没地方存放原本计划捕捞的金枪鱼、大型鱿鱼或者秋刀鱼。


如此看来,从渔民自己的利益出发,也应该主动采用这些改进措施,尽量的减少鲨鱼兼捕才对。


但现状显然不是这样。

在鱼翅贸易还盛行的时候,鲨鱼简直是完美的兼捕猎物,它们身上最值钱的鳍恰恰体积很小,兼捕上来的鲨鱼只要切掉鱼鳍直接扔掉,就可以在不增加船舱负担的同时额外获得一笔不菲的收入,这也是活取鱼翅背后的动力。这也是远洋渔船经常能见到只保留鱼翅的原因。

随着鱼翅贸易被民众抵制,以及不少国家相继出台了禁止切割鲨鱼鳍的法律,这样的行为的确在减少,但鲨鱼资源的开发也愈发全面起来。许多深海鲨鱼拥有的硕大肝脏成为另一个“财富源泉”,由其提炼的角鲨烯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多不饱和烃类,由于它具有高保湿性,所以常常被应用在日化用品中,虽然人体自身就可以合成角鲨烯,而许多植物里也有角鲨烯成分,但提炼它的成本很高,使用兼捕而来的鲨鱼肝脏提炼角鲨烯就成了一个“很有钱途”的行业。目前全球年消耗角鲨烯2000多吨,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由鲨鱼肝提炼而来的,而提炼1吨角鲨烯就至少需要3000条鲨鱼的肝脏,这就等同于600万条鲨鱼的捕捞量。 除此之外,鲨鱼肝提炼的鱼油、鲨鱼软骨中的软骨素,正日益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的保健品中


注意这些鲨鱼的腹部开口


此外,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也让渔民越来越不愿意丢弃兼捕到的鲨鱼——既然原本想捕的目标鱼不够,那干脆就用兼捕到的杂鱼来凑。近海渔船出海时间短,即便兼捕到鲨鱼,也有足够的时间整条带回港口售卖,只要不远途运输,沿海地区的居民是可以消费到还比较新鲜的鲨鱼肉的,这也是为什么对鲨鱼肉的食用习惯大多只局限在沿海地区、而很少出现在内部城市的原因之一。


可以看到,当兼捕也能产生足够的利润时,仅仅依靠渔民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是无法扭转鲨鱼兼捕的现状的,如果这个势头不遏制,市场上的鲨鱼肉肯定会越来越多。


实际上,这个势头已经非常明显,我本人已经在多地的海鲜市场见过非常正大光明售卖的鲨鱼整鱼,售价通常还都非常亲民,除了一些无危的非保育物种外,甚至也有一些濒危的鲨鱼售卖。而鲨鱼除了经常以鱼丸、红烧等方式登上沿海居民的餐桌,甚至已经出现在许多意想不到的地方——只要去某宝搜索一下,你就能发现给猫主子和汪星人吃的整条蒸煮小鲨鱼、冻干小鲨鱼肉,价格还不贵,一整条的蒸煮小鲨鱼就几十块钱,鱼肉冻干就更便宜。



平心而论,鲨鱼也的确是海洋资源的一种,人类当然可以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而出现在水产市场、餐桌甚至宠物用品店里的鲨鱼,有许多并不濒危,它的种群数量依旧很大,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渔民捕捞、出售,还是一些厂家把这些无危鲨鱼加工成宠物食品,至少在今天还属于合法行为。

但问题在于,这种开发利用是否可持续?

目前的以兼捕为主体的鲨鱼贸易利用距离“可持续”相去甚远。它既可以把数量庞大的斜齿鲨送到菜市场,也可以把极度濒危的双髻鲨逼上绝路,而这背后的根源就在于它的无差别捕捞。这也是为什么要杜绝以兼捕的方式获取鱼翅、鱼肝油或鲨鱼肉,这和白左不白左,双标不双标并没关系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才能对鲨鱼资源有序开发?首先要做的也必须是堵住无差别兼捕的利益链条。唯有如此,才能迫使渔业公司改进渔业技术降低兼捕率——实际上,这样的技术早就出现了许多,比如在延绳钓中,仅仅是把常用的鱿鱼诱饵换成鲭鱼,就可以显著地降低鲨鱼兼捕率,这是因为鲭鱼比鱿鱼更容易消散掉味道,鲨鱼也更容易对它失去兴趣,而目标渔获金枪鱼却几乎不受影响;如果换用更大的圆形鱼钩,鲨鱼即便被兼捕也很难把鱼钩吞进喉咙深处,这就降低了对内脏的伤害,被兼捕的鲨鱼也就有了更高的存活率,更适合放生,只是渔业公司没有感受到压力,也就有没有动力进行更改罢了。


正确的兼捕处置方式,图片 : Greenpeace / Alex Hofford


在此之后,我们更需要科学的评估和管理,来保证在对斜齿鲨之类的无危鲨鱼进行适度开发的同时,降低对存在灭绝风险的鲨鱼的危害。


显然,这副有序开发的未来图景和今天的现状差距甚远,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能做的也有限,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就是了解现状并关注它——两年之前,跨国巨头亨氏集团宣布放弃销售采用FAD方式(一种通过人工投放吸引鱼类聚集的漂浮物来捕获鱼的技术)捕获的金枪鱼,正是因为这种容易导致鲨鱼兼捕的捕鱼方式引发了公众关注的压力。一个人的关注看似毫无力度,但全社会的关注往往是推动改变的重要一步,当越来越多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开始关注鲨鱼、关注兼捕,当社会上再也不会出现“为什么人们只吃鱼翅”,并再也不会出现“我已经不吃鱼翅,我对鲨鱼就毫无威胁”的错误认识时,鲨鱼和其他饱受兼捕威胁的生物的未来才能日益明朗起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们之所以只吃鲨鱼鱼鳍而不吃鲨鱼的其他部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经济、甚至生物学和环境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原因:1. 悠久而根深蒂固的文化和传统: “海味”中的尊贵象征: 在许多亚洲文化中,尤其是中国,鲨鱼鱼翅(或称鱼翅) long has been regard.............
  • 回答
    关于人类能否仅凭一种食物健康存活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也是营养学界一直以来都在探讨的领域。如果真的存在这样一种“完美食物”,它的成分一定极其丰富且均衡,能够提供人体所需的所有宏量营养素、微量营养素、维生素以及其他必需的生物活性物质。我们来设想一下这种“理想食物”应该具备的特质:首先,能量.............
  • 回答
    人们为什么会一头扎进那香喷喷、油腻腻、甜滋滋的垃圾食品世界呢?这可不是件小事,背后牵扯到生理、心理,甚至还有一些我们都没太意识到的社会因素。让我来给你掰扯掰扯,把这些藏在薯片袋子和甜甜圈里的秘密一点点挖出来。首先,得从咱们身体最原始的“需求”说起。你想啊,在几万年前,食物可不像现在这么唾手可得。那时.............
  • 回答
    人们对那些极力劝说他人吃素的人心生反感,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个人选择、价值观传递、社会互动以及一些潜藏的心理机制。单拿“牛吃草,妨碍它长肌肉了吗?”这个比喻来解释,虽然有点意思,但未免过于简化了。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聊聊,看看为什么会这样。首先,最根本的一点是,尊重个人选择。吃饭这事儿,.............
  • 回答
    孙悟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英雄形象。但凡提到他,人们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便是那叱咤风云的齐天大圣,神通广大,不畏强权,保唐僧西天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然而,在我们津津乐道于他的英勇事迹时,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他作为妖精,早年也曾有过吃人的行为——却常常被人们选.............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生物学中一个非常根本的议题:演化与适应。为什么会有食草动物、食肉动物,而人类又可以两者皆宜?这背后是一场漫长而精妙的自然选择游戏。我们先从食草动物说起。想象一下它们远古的祖先。也许它们的祖先也能吃一些其他东西,但最开始,它们对植物的消化能力可能稍强一些。在那个时代,植物资源相对稳.............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涉及到社会公平、个人责任、政府职能以及福利制度的根本意义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方面:一、 西方福利国家的基本理念和运作模式:首先,要理解“福利国家”这个概念,它并非简单的“不工作就领钱”。福利国家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政府的干预和社会保障体系.............
  • 回答
    确实,这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一边是肃穆的告别仪式,一边却是热闹的聚餐。但实际上,这是中国传统丧葬文化中非常常见且富有深意的现象,并非“不合时宜”,而是有着多重文化、情感和现实的考量。下面我将详细地为您解释:一、 文化层面的理解:丧事中的“喜”与“祭”的融合1. “红白喜事”的文化观念: 在中国传统.............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为啥啊,高纬度那些地方的人,比如俄罗斯、北欧那些地方,好像不太爱整那些刺激的辣味,反倒是咱们南方,或者东南亚、印度这些热带、亚热带的哥们姐们,吃辣吃得那叫一个欢实。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透的,里头门道儿多着呢。首先,这跟气候和生理适应有很大关系。你想啊,在高纬度寒冷地区,天气冷.............
  • 回答
    .......
  • 回答
    战国时期,那可不是个太平盛世,但老百姓的日子照样得过,吃喝拉撒也得讲究。要说那时候的人吃什么,怎么吃,那可得好好掰扯掰扯了。一、 填饱肚子的基本盘:谷物说到底,填饱肚子才是头等大事。战国时期,人们的主食跟现在差不多,还是以谷物为主。不过,可不是咱们今天吃的那样精米白面。 粟(小米): 这是最普遍.............
  • 回答
    农民种地,这事儿说起来简单,但里面门道可深着呢。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结果常常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要么赶上老天爷不给面子,旱的旱死,涝的涝死,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要么就是风调雨顺,收成好了,结果市场上堆满了粮食,价格一落千丈,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连本都收不回来。这让农民的日子怎么过?农民的困境,环环相扣我们.............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真有意思!你家孩子脑瓜子转得够快的。快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准备年货,其中有一项特别有年味儿的,就是泡腊八蒜。一到腊八节,这绿莹莹的蒜就咕嘟咕嘟地泡在醋里,等待着过年时和饺子、面条啥的来一场“亲密接触”。你家孩子问,大人泡腊八蒜,到底是为了吃蒜,还是为了喝醋?这问题就有点像问“到底是为了包.............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深处的一个复杂症结,也折射出社会结构的现实。人们渴望拥有特权,而不是致力于消除特权,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它们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难以轻易打破的循环。首先,我们得承认,“特权”本身并非一个天然的贬义词。在许多语境下,它仅仅意味着某种优势、某种便利、某种被优先考虑的待遇。当一个人拥有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而且击中了很多人对小米的“痛点”。一个成立仅仅十年左右的公司,能做到全球前列,这是件了不起的事。但恰恰因为它的崛起速度和它自身的“互联网基因”,导致了很多人对它有着非常高的、甚至可以说是矛盾的期待。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背后的原因,尽量说得透彻一些,让你听着就像是和一位老朋友聊天,.............
  • 回答
    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说“全世界人们都只看男足不看女足”可能有些绝对了。事实上,女足的关注度和影响力正在稳步提升,但与男足相比,确实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是单一因素能完全解释的。首先,历史和传统的力量是男足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重要因素。足球这项运动在欧洲起源和发展,最初的参与.............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挺能触及到当下社会关于游戏讨论的一个挺微妙的角落。感觉就像是大家在聊“吃点甜的”,但都小心翼翼地避开“糖尿病”这个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我琢磨了一下,可能有这么几个层面的原因:首先,得承认,“适度游戏”这个说法,比起直接谈“电子游戏成瘾”,在情感上和传播上都更容易被接受。你.............
  • 回答
    关于唐朝开国过程中,史书中为何更侧重于李世民而对李渊着墨相对较少,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现象,也并非完全“只提李世民不提李渊”,而是视角和重点的不同。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1. 历史书写的主流视角与“英雄史观”:首先,我们要明白,大部分流传下来的史书,尤其是以“纪”和“传”为主要叙事形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