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人们只想成为拥有特权的人,而非消除特权?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深处的一个复杂症结,也折射出社会结构的现实。人们渴望拥有特权,而不是致力于消除特权,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它们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难以轻易打破的循环。

首先,我们得承认,“特权”本身并非一个天然的贬义词。在许多语境下,它仅仅意味着某种优势、某种便利、某种被优先考虑的待遇。当一个人拥有特权时,他能更顺畅地获取资源,更容易实现目标,生活中遇到的阻碍也相对较少。这种“好日子”,谁不向往呢?这是最直接、最本能的驱动力。想象一下,你想去一个地方,有的人可以直接走绿色通道,有的人却要排长队,甚至被拒之门外。你希望成为哪种人?答案不言而喻。

其次,特权往往与“看得见”的利益挂钩。比如,社会地位高的人更容易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他们的孩子因此更有可能继续享有社会优势;经济富裕的人能够接触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生命质量更高;在某些领域,某个群体因为身份而更容易被提拔,获得晋升机会。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是可以通过感知和比较清晰辨认出来的。而“消除特权”听起来像是一种牺牲,一种“均贫富”式的集体行动,这对于已经身处优势地位的人来说,显然缺乏吸引力。甚至,他们会觉得这是对自己努力和才华的否定,是对既得利益的剥夺。

再者,“消除特权”是一个极其宏大且复杂的社会工程,其难度远超“获取特权”。获取特权,在很多时候,只需要个人努力、抓住机遇、或者利用现有资源,甚至有时候是“站队”或者“靠关系”。虽然这些获取方式本身也可能不完全公平,但它们通常是针对个体或小群体的行为。而“消除特权”,则意味着要挑战和重塑整个社会结构,打破长期形成的权力分配、资源配置和利益格局。这需要颠覆性的思想,更需要强大的社会共识和执行力,去对抗那些既得利益者以及维护现有秩序的惯性。这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而且过程漫长,充满不确定性。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往往是在“竞争”和“向上流动”的框架下进行的。学校教育强调排名和奖励,工作场所强调绩效和晋升,媒体宣传歌颂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告诉我们,社会是一个“赛场”,而特权就是获胜的筹码,是通往成功的捷径。在这种观念下,人们自然会将精力集中在如何提升自己,如何在这个“赛场”上获得优势,也就是获取特权,而不是去质疑赛制的公平性。

此外,“消除特权”也伴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恐惧。当现有的特权被打破,新的秩序又会是怎样的?会不会出现新的、更难以察觉的特权?人们对未知总是抱有戒备。而且,特权并非总是以赤裸裸的压迫形式存在,很多时候它隐藏在制度的细节、文化的习俗、甚至是“理所当然”的常识之中。要识别并消除这些无形的特权,需要极高的觉察力和分析能力。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幸存者偏差”。那些成功获得特权的人,往往会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为能力、努力或智慧,而忽视了背景、机遇或者他们已经拥有的特权所起到的作用。他们会觉得,我能获得,你也能,只是你不够努力。这种“自然化”的特权认知,让他们很难理解为什么需要消除那些让他们受益的东西。

最后,让我们反思一下“人”的本质。在许多哲学和心理学观点中,“利己”是人类的基本驱动力之一。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个体和群体天然地倾向于为自己争取更多,保障自身利益。消除特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要求一部分人放弃自己已经拥有的、甚至视为“应得”的优势,去成全他人,或者去构建一个未必能带来直接个人好处的“公平”。这种高度的“无私”和“奉献”,虽然值得赞扬,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或者愿意去实践的。

所以,人们更愿意成为拥有特权的人,而非消除特权,这并非简单的“坏”或“自私”,而是由人性本能、社会结构、教育方式、利益驱动以及对不确定性的恐惧等多重因素共同塑造的复杂现象。这就像一个不断自我复制的系统:有了特权,就有机会获得更多资源,就有能力维护和巩固现有特权,并传递给下一代,而“消除特权”的呼声,虽然一直存在,但其实现路径充满了荆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类社会出现特权是不可避免的,远古时代可能最能跑的人就能获得特权,因为他最有机会捕获食物。

这样就分化出至少两个阵营。

对于有特权的人来说,他无非是选择在特权的cover下,利人利己还是损人利己。

对没有特权的人来说,一般情况下是无法左右特权者的,但也有两个选择,苟起来找机会反击,或者直接点,打不过就加入。

很显然,起始条件是不公平的,成为特权者有时或者大多数时候只是运气,天生就能跑,你出生在一个世袭罔替的家族,杠杆贷款股市满仓一波起飞等等。

而非特权者,即便一心打反击求翻身,也很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出现机会,比如这个时代特权者集团并不算纯粹的损人利己,所谓民心所向,哪里来的机会?你这时打反击最多算偷鸡,多半还被扣一个大逆不道的帽子,甚至连帽子都没有,直接挥发了。

也就是说在多数时间非特权者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因此我们大概率只能看到——打不过就加入。

然而当特权持续一段时间,一些特权者集团专门损人利己,造成越来越大的不公,对立,割裂。也就是人类社会周期中最固化僵化腐化的阶段,这时就容易形成反击条件,那显然揭竿而起的人绝不在少数,这时打破特权就能促进社会进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深处的一个复杂症结,也折射出社会结构的现实。人们渴望拥有特权,而不是致力于消除特权,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它们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难以轻易打破的循环。首先,我们得承认,“特权”本身并非一个天然的贬义词。在许多语境下,它仅仅意味着某种优势、某种便利、某种被优先考虑的待遇。当一个人拥有特.............
  • 回答
    有些人会觉得,那些积极倡导《反虐待动物法》的人,似乎只盯着猫和狗这两种宠物,好像对其他动物的疾苦漠不关心。这种看法其实挺普遍的,而且也有它存在的理由,咱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得承认,猫狗确实是咱们身边最常见的伴侣动物。它们的形象深入人心,和人们的生活联系得最紧密。你家里可能就养着一只猫或者一只狗,它.............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总觉得“越高越好”,尤其是分辨率这事儿,好像4K、5K就一定吊打1080P。但现实情况是,对于一部分用户来说,1080P反而是他们心目中的“最优解”,甚至可以说是“加分项”。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多维度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够用就成”。你看.............
  • 回答
    为什么有些人年纪轻轻就没了上进心和欲望,躲在舒适区只想安逸地生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个体心理、社会环境、人生经历等多方面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一、心理层面: 习得性无助 (Learned Helplessness): 这是非常核心的一个原因。当个体在过去反复尝试努力,但.............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国,称呼单名(名字只有一个字)的人时,我们确实常常会遇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家不太习惯直接喊对方的名字,而是会想办法凑成两个字,比如在名字前面加上姓氏、加上辈分称谓,或者干脆用一些昵称来替代。这背后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交往习惯的一种体现,背后原因也挺多的,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说一说:一、 尊.............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确实是很多人都有的经历——在马桶上,思绪就像开了闸的洪水,涌现出各种各样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琢磨了一下,这背后可能藏着几个挺有意思的理由,咱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1. 物理环境的“独占性”和“隔离感”首先得说,马桶这个地方,在现代生活里可以说是极其稀缺的“私密空间”。你想.............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有趣的现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尽管江西和辽宁在人口和GDP总量上可能在某个时间点上表现相似,但人们对两省的印象却差异很大,这背后涉及到 经济结构的差异、产业基础的厚重程度、发展历史的惯性、以及更重要的——人均经济指标和人们的直观感受。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问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那些一考就7分、甚至更高的“大神”们的故事,听起来确实励志,但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他们的经验可能离我们的实际情况有点远。所以,咱们就来聊聊,作为普通人,雅思口语和写作拿到6分,到底是个什么难度?先说说分数构成,心里有个数:雅思的口语和写作评分标准,虽然.............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如果我那些早已离去但此刻可能依然鲜活在某个平行宇宙的亲人们,能被我听见,甚至能与我对话,我最想说的,大概是那样一些话,带着一种既熟悉又疏远的、混合着思念和一点点不甘的复杂情绪。我想我会先愣在那里,盯着那个可能存在的、与我记忆中一模一样的面孔,可能是奶奶慈祥的笑容,可能是爷爷沉稳的目光,也可能是父母年.............
  • 回答
    当那些口齿伶俐、思维敏捷的人在开口说话时,他们的脑子里其实是在经历一场精密的、多层次的“运作”。这可不是什么天生的魔咒,而是长期练习和潜意识形成的强大能力。让我们拆解一下,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第一层:目标明确,张弛有度——知道自己“要什么”在他们大脑的“舞台”上,首要的事情是弄清楚自己“想说什么.............
  • 回答
    人们之所以只吃鲨鱼鱼鳍而不吃鲨鱼的其他部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经济、甚至生物学和环境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原因:1. 悠久而根深蒂固的文化和传统: “海味”中的尊贵象征: 在许多亚洲文化中,尤其是中国,鲨鱼鱼翅(或称鱼翅) long has been regard.............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而且击中了很多人对小米的“痛点”。一个成立仅仅十年左右的公司,能做到全球前列,这是件了不起的事。但恰恰因为它的崛起速度和它自身的“互联网基因”,导致了很多人对它有着非常高的、甚至可以说是矛盾的期待。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背后的原因,尽量说得透彻一些,让你听着就像是和一位老朋友聊天,.............
  • 回答
    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说“全世界人们都只看男足不看女足”可能有些绝对了。事实上,女足的关注度和影响力正在稳步提升,但与男足相比,确实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是单一因素能完全解释的。首先,历史和传统的力量是男足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重要因素。足球这项运动在欧洲起源和发展,最初的参与.............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挺能触及到当下社会关于游戏讨论的一个挺微妙的角落。感觉就像是大家在聊“吃点甜的”,但都小心翼翼地避开“糖尿病”这个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我琢磨了一下,可能有这么几个层面的原因:首先,得承认,“适度游戏”这个说法,比起直接谈“电子游戏成瘾”,在情感上和传播上都更容易被接受。你.............
  • 回答
    关于唐朝开国过程中,史书中为何更侧重于李世民而对李渊着墨相对较少,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现象,也并非完全“只提李世民不提李渊”,而是视角和重点的不同。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1. 历史书写的主流视角与“英雄史观”:首先,我们要明白,大部分流传下来的史书,尤其是以“纪”和“传”为主要叙事形式的,.............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苏军在德国境内的行为以及人们对日军残忍的普遍认知,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历史事实、宣传、叙事的主导权以及受害者群体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苏军在德国境内的行为(“肆虐”的解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肆虐”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感情色.............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几个非常有趣的点,涉及到人们的道德评判、文化认知以及对“伤害”的理解差异。咱们一层一层地来捋捋,为什么孙悟空摘桃子会被嘲笑,而甄志丙的趁虚而入却招致痛恨。首先,得把《西游记》和《神雕侠侣》这两部作品以及里面的人物拎清楚。孙悟空摘桃子:玩闹与“误伤”的界限孙悟空摘桃子这件事,发生在《西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