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有趣的外交故事?

回答
外交世界充满着各种曲折、智慧甚至荒诞的故事,它们往往在关键时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决策的艺术。下面我将为您讲述几个有趣且比较详细的外交故事:



故事一:古巴导弹危机中的“红线”与“闪电”——肯尼迪与赫鲁晓夫的生死博弈

这个故事发生在冷战最严峻的时刻,充满了惊险刺激和非凡的智慧。

背景: 1962年10月,美国U2侦察机在古巴上空发现了苏联正在秘密部署弹道导弹的证据。这些导弹足以携带核弹头,射程覆盖美国大部分地区。这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危机爆发与反应: 肯尼迪总统召集了一群高级顾问,进行了长达一周的激烈讨论。选择非常有限:
空袭与入侵: 这意味着与苏联的直接军事冲突,很可能引发核战争。
外交谈判: 但苏联可能拒绝,而且对方已经拥有了决定性的军事部署。
海上封锁(Quarantine): 这是肯尼迪最终选择的折衷方案,即阻止苏联船只向古巴运送武器,同时要求苏联撤走已部署的导弹。这个词的选择本身也很讲究,因为“封锁”(Blockade)在国际法上通常被视为战争行为,而“检疫”(Quarantine)则暗示是针对传染病的临时措施,意图避免局势升级。

“红线”的划定: 肯尼迪在电视上向全国发表讲话,宣布了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部署核武器的事实,并宣布了海上封锁。他明确表示,任何从苏联运往古巴的进攻性武器都将被视为对美国的威胁,并将导致美国采取进一步行动。这实际上是在赫鲁晓夫面前划下了一条清晰的“红线”。

赫鲁晓夫的犹豫与反击: 赫鲁晓夫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他希望通过在古巴部署导弹来平衡美国在土耳其部署的导弹,并展示苏联的力量;另一方面,他也深知核战争的毁灭性。苏联船只驶向古巴,美国海军已经做好了拦截的准备,世界屏息以待。就在两国海军对峙的紧张时刻,苏联船只开始陆续转向,避免了直接的军事对抗。

秘密谈判与“秘密交易”: 虽然公开场合气氛紧张,但幕后却在进行着极其秘密的外交沟通。美国代表(主要是肯尼迪的弟弟、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与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进行了多次会谈。
赫鲁晓夫的信件: 在危机最激烈的时候,赫鲁晓夫写了两封截然不同的信给肯尼迪。第一封充满激情,语气强硬,要求美国保证不进攻古巴,并要求美国从土耳其撤走导弹。第二封信则更温和,仅要求美国保证不进攻古巴。肯尼迪的团队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以更温和的第二封信为基础进行谈判。
“秘密交易”的诞生: 为了促成协议,美国做出了一项关键的让步:秘密同意从土耳其撤走部署的“朱庇特”导弹。 这项交易并没有公之于众,因为公开宣布美国的让步可能会被视为软弱,尤其是在国内政治上。而苏联则同意撤走古巴的导弹,并保证不再部署进攻性武器。

化解危机与深远影响: 最终,赫鲁晓夫同意撤走导弹,肯尼迪履行了不进攻古巴的承诺。虽然秘密交易的存在直到多年后才被部分披露,但它无疑是化解这场危机的关键。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时期最接近核战争的时刻,这次经历深刻地改变了美苏关系,促成了两国之间建立热线电话,以减少沟通不畅导致的误判。

这个故事有趣的地方在于:
“红线”的艺术: 肯尼迪巧妙地使用了“检疫”这个词,以及公开声明作为“红线”,既表明了决心又避免了立即的战争升级。
“秘密交易”的智慧: 在政治上,公开的妥协往往是困难的,秘密交易在特定时刻成为化解僵局的有效手段,但同时也埋下了后世的讨论。
领导人的勇气与责任: 在巨大的核战争威胁面前,两国领导人都表现出了足够的理智和责任感,避免了人类的浩劫。



故事二:“胡萝卜”与“大棒”——基辛格的“穿梭外交”与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这个故事展现了现代外交中策略、耐心和非凡的谈判技巧。

背景: 在20世纪7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PRC)尚未获得联合国合法席位,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受到很大限制。而美国(US)在冷战中与苏联长期对峙,同时也希望打破与中国的隔阂,以制衡苏联。

基辛格的秘密访华: 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秘密访问了北京。这次访问是高度机密的,甚至连美国国内的许多高级官员都不知道。基辛格通过巴基斯坦的总统布托与中国方面进行了沟通,最终促成了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面。

“穿梭外交”的策略: 基辛格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多次在华盛顿和北京之间穿梭,与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会谈。他采取的是一种“胡萝卜”与“大棒”并用的策略:
“胡萝卜”: 基辛格向中国传递了美国希望改善两国关系、在联合国支持中国恢复合法席位的意愿。他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希望在国际上孤立台湾国民党政府(ROC)的心态。
“大棒”: 在与苏联的谈判中,基辛格则强调了美国与中国关系改善的可能性,以及中国在联合国可能获得的巨大支持,以此来向苏联施压,争取在军备控制等问题上的让步。

联合国上的较量: 即使有基辛格的铺垫,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即取代台湾国民党政府)的表决过程依然充满戏剧性。美国在最后关头采取了一种非常复杂的操作:一方面,它提出了一个“双重代表权”的议案,即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允许台湾继续在联合国拥有席位。这实质上是为了延缓或阻止中华人民共和国获得完全合法席位。另一方面,美国国内许多政治力量也意识到,坚持旧政策已经不合时宜。

意外的转折与投票: 在表决过程中,美国的“双重代表权”议案惨败。令人意外的是,尽管美国进行了多年的外交努力,也一直试图维持与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的特殊关系,但到了关键时刻,许多与美国有盟友关系或受美国影响的国家,也开始转向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最终,在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了第2758号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并驱逐了台湾国民党政府的代表。

深远影响:
中国重返国际舞台: 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获得了合法地位,极大地增强了其国际影响力。
改变地缘政治格局: 中美关系的改善,以及中国在联合国的崛起,深刻地改变了冷战时期的地缘政治格局,对苏联形成了牵制,也为后来的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
外交的耐心与策略: 基辛格的“穿梭外交”被视为现代外交的典范,他展示了在复杂国际环境中,通过耐心沟通、策略运用(既有承诺也有压力),以及对时机的精准把握,如何达成重要的外交突破。

这个故事有趣的地方在于:
秘密外交的艺术: 在现代媒体时代,如此重要的外交事件能够被如此严密地保密,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胡萝卜”与“大棒”的巧妙结合: 基辛格同时与中美苏三国进行着错综复杂的谈判,并巧妙地利用彼此之间的关系来推进自己的议程。
“双重代表权”的策略失败: 这种试图在两种利益之间骑墙的策略,在关键时刻往往会因为无法满足任何一方的根本需求而失败。
历史的偶然与必然: 虽然有外交的努力,但最后投票结果的压倒性优势,也反映了国际局势变化的必然性。



故事三:戴高乐与“空椅子”——法国的政治博弈与欧洲一体化的挑战

这个故事展示了国家主权、国家利益与欧洲一体化进程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及领导人的坚定立场。

背景: 20世纪60年代初,欧洲经济共同体(EEC)正在逐步形成,其目标是建立一个更加紧密的欧洲经济和政治联盟。然而,以法国总统夏尔·戴高乐为首的法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某些方面持保留态度,尤其担心英国加入会削弱法国在共同体中的影响力,并可能使一体化向着美国主导的方向发展。

法国的立场: 戴高乐认为,欧洲一体化应该是基于成员国之间强大的国家主权和相互合作,而不是形成一个超越主权的超国家机构。他尤其反对某些提议,认为这些提议会削弱法国在共同体内的话语权,特别是关于共同农业政策和共同体的决策机制。

“空椅子危机”(The Empty Chair Crisis,19651966): 由于在共同农业政策(CAP)的资金分配和共同体决策的某些方面存在分歧,尤其是法国认为共同体委员会提出的财政计划削弱了成员国,特别是法国国家元首的权力,法国政府拒绝接受。1965年6月30日,法国代表缺席了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共同体部长理事会会议,随后,法国驻共同体代表也离开了布鲁塞尔,并撤回了对共同体财政计划的同意。

“空椅子”的象征意义: 法国的缺席导致共同体几乎瘫痪。由于共同体的决策需要所有成员国的一致同意(或在某些情况下是多数同意,但关键议题如农业政策需要高度共识),一个成员国的缺席就意味着无法进行任何有意义的决策。戴高乐以这种方式向欧洲其他成员国和共同体机构施加压力,要求他们接受法国的条件。这是一种极端但有效的谈判策略。

“卢森堡妥协”(Luxembourg Compromise): 经过数月的僵持,欧洲其他成员国(特别是意大利和西德)为了打破僵局,最终同意与法国达成妥协。1966年1月30日,在卢森堡达成了一项协议,被称为“卢森堡妥协”。该协议的核心是,如果一个成员国认为某项提议对其“重大的重大的国家利益”有严重威胁,那么该国可以坚持需要其他所有成员国都同意才能通过。

妥协的影响:
法国的回应: 接受了“卢森堡妥协”后,法国恢复了在部长理事会会议中的正常参与,共同体得以继续运作。
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 这个妥协有效地阻止了共同体在当时走向更深层次的政治一体化,特别是在决策机制上,它保留了成员国(特别是大国如法国)更大的否决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但同时也确保了法国的参与,避免了法国与共同体彻底决裂。
国家主权与一体化的辩论: “空椅子危机”深刻地暴露了成员国国家主权与欧洲一体化进程之间固有的张力。它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一体化的模式和程度,并为后来关于“欧盟主权”与“国家主权”的持续辩论埋下了伏笔。

这个故事有趣的地方在于:
极端策略的有效性: 通过彻底缺席和象征性的“空椅子”,法国迫使欧洲共同体重新审视其运作模式和法国的关切。
“重大的重大的国家利益”的模糊性: 这个妥协的表述非常模糊,为后来的国家在需要时利用这一条款设置了便利,也为一体化进程带来了不确定性。
领导人的坚定意志: 戴高乐坚持维护法国的国家利益和主权,不惜牺牲共同体的运作,展现了非凡的政治决心。
塑造了欧洲一体化的路径: 这次危机及其后的妥协,直接影响了欧洲一体化后续的发展方向,使其在保持成员国主权的同时,缓慢而谨慎地推进。



这些故事只是外交世界中的冰山一角,它们展示了在国际关系中,智慧、勇气、策略、妥协以及对国家利益的深刻理解是多么重要。外交官们往往需要在极端复杂的环境中,以精妙的语言、周密的计划和坚定的意志,为国家的未来铺平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张佳玮

关于张老哥说那个握手的事儿,我更相信这个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

有两个证据:

第一: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的回忆录《中美会谈九年回顾》

于1985年出版,作者在书中写道:

有人说,在日内瓦期间,周恩来总理要同杜勒斯握手,被杜斯拒绝了,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在整个会议期间,我始终在周总理左右。开会时,每次都是我陪着周总理进入会场,事先我对从哪个门进去,座位在哪里,都了解得很清楚。

我在前引路,周总理和代表团成员跟着我一直进入我们的座位。会场座位是按每个国家的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排列的。中国CHINA,C在前,美国USA,U排在后,和苏联代表团在一起,距我们很远。

国联大厦会议大厅有好几个入口,我们同美国代表团不是从同一个门进入会场,不可能碰到一起。会议中间有15分钟的休息,代表团成员可以到餐厅、酒吧间去吃点心,喝咖啡、茶和酒。我们代表团从不和美国代表团聚在一起。而且,当时总理非常审慎和严谨,杜勒斯是坚决反共的头子,总理从来就没想去和他握手。因此,无论从客观到主观都不存在总理主动去握手而遭到拒绝的可能。

第二:熊向晖的回忆。

熊向晖也是一个亲身经历者,担任总理助理。

“有没有周恩来与杜勒斯在会议期间碰面,周恩来主动伸出手来,而被杜勒斯拒绝的情况呢?我可以肯定地说,没有。”

《百年潮》

其他的传闻要么是第三方转述,要么是宣传部门故意搞出来的。

user avatar

土耳其受邀参与了在挪威斯塔万格举行的北约联合军演时发现,联合军演的“敌军展板”赫然出现埃苏丹的名字和土耳其国父凯末尔的图片。

user avatar

那绝对少不了土耳其。

背景:2015年11月24日,俄罗斯一架苏24战机在叙利亚和土耳其边界靠土耳其一侧,被土耳其击落,一名飞行员死亡。

这下把俄罗斯惹毛了,愤怒的群众把土耳其驻俄罗斯使馆给砸了。

土耳其人一看这场景也不干了,掉头去砸俄罗斯的使馆,结果因为国旗太像,把荷兰使馆砸了。

俄罗斯和荷兰国旗有多象?

请看下图。

这事没完。

2017年荷兰旧事重提,惹恼了土耳其人。愤怒的土耳其人在荷兰使馆面前集会,然后……烧了法国国旗。

来,让哥仨出来亮亮相。

2015年7月,土耳其又不高兴中国的少数民族待遇了,于是发动了针对中国人的示威。

示威中土耳其人围攻了一群韩国人,并在泰国大使馆前面焚烧了越南国旗……

欢迎关注“财经杂感”,公众号和专栏同名。

user avatar

1961年,加加林受邀访问英国,受英国女王宴请的轶事就挺有趣的。

英国女王举行了宴会。加加林刚一看到餐桌上的巨大的一套餐具勺子、叉子、餐刀和餐钳,他就发窘了。然而,作为直爽的人他对女王说:“陛下!我是普通人,在偏僻小村长大的,那里对于任何菜只有一个餐具就是勺子。所以我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东西。”作为回应,女王拿了勺子,说她虽然在白金汉宫长大的,但也常常把餐具混淆起来,就开始了只用勺子吃饭。他在白金汉宫喝茶,把茶喝完之后把柠檬片也吃掉了,于是英方从女王往下也把柠檬片吃掉。

这个“交锋”是非常有趣的。如果是脸皮薄的普通人,看到不懂的东西可能会尴尬,紧张。老欧洲贵族繁复的餐具和礼仪肯定比拿个勺子直接吃复杂多了,加加林本来干的是机械制造里的模具工,后来干飞行员和航天员,自然是不通这套的。带着第一个上太空的荣耀而来,他自然可以对这些老贵族说我就是只会用勺子,没有紧张不安,没有窘迫与怯场就把“我不会”这个皮球抛出来了。然后这个皮球就踢给英国人了,怎么回?说我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就是这样的?说这是贵族礼仪我们管家教您,您周游各国用得上?英国人也没有跟现在网上有些餐桌礼仪段子一样当场纠错,巴不得挖出来对方身上越多土鳖的、做错的地方为乐,或者来一次现场教学,半逼迫半教导地看着加加林蹩脚的用各种餐具吃英国的大餐,也没有背后嚼人舌根(比如下面这个事件)。

而是放低自己的身段,对方恰柠檬,我方也恰柠檬;对方表示就会用勺子,我当即也只用勺子,谁也不尴尬,不愧是老欧洲的外交艺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外交世界充满着各种曲折、智慧甚至荒诞的故事,它们往往在关键时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决策的艺术。下面我将为您讲述几个有趣且比较详细的外交故事:故事一:古巴导弹危机中的“红线”与“闪电”——肯尼迪与赫鲁晓夫的生死博弈这个故事发生在冷战最严峻的时刻,充满了惊险刺激和非凡的智慧。 背景: 1962年10月.............
  • 回答
    炉石传说里,不乏一些名字平平无奇,但在玩家群体中却拥有响当当外号的卡牌。这些外号的诞生,往往源于卡牌的独特效果、游戏中的表现,甚至是一些有趣的玩家梗。深入了解这些外号,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炉石文化秘境的大门,你会发现,每一张被赋予外号的卡牌背后,都藏着玩家们无数次激烈的对局、捧腹的欢笑,以及深刻的游.............
  • 回答
    民间对官员的称呼,往往比正史记载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民情和官员的真实形象。这些外号,有的辛辣讽刺,有的充满敬意,有的则带着几分调侃,如同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的星星,为我们勾勒出鲜活的人物群像。比如,宋朝那个名垂青史的“八个半宰相”,指的便是北宋时期一位名叫陈尧佐的官员。这位陈大人,初入仕途时,颇有些得意.............
  • 回答
    大快人心的外交事件,说起来,不仅仅是唇枪舌剑的辩论,也不是简单的协议签署,而是那些让一个民族扬眉吐气,让历史的天平朝着更公平、更合理方向倾斜的关键时刻。这些时刻,往往伴随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坚韧不拔的民族意志,以及那份对正义的执着追求。一、 艾森豪威尔总统的“警告”与联合国大会上的“伊朗问题”:以.............
  • 回答
    好,要找些值得一看的外交类书籍,这可真是个好话题。不同于那些枯燥的教科书,有些书能让你深入理解那些影响世界格局的幕后运作,甚至洞悉人性的复杂。我喜欢那些既有深刻思想,又能讲好故事的书。如果要我推荐几本,我会从不同角度来聊聊:1. 洞察战略与历史脉络: 《大外交》(Diplomacy) by 亨利.............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无数次的外交交锋塑造了今日的世界格局。有些事件如同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博弈,充满了智慧、勇气和偶然;有些则如同一场场精巧的艺术表演,在纸面上的文字里,在唇枪舌剑的对峙中,默默地改变着历史的走向。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令人津津乐道,影响深远的外交大事件,力求讲得细致入微,让你仿佛亲历其中。1.............
  • 回答
    在深入探讨19世纪之前的东亚和东南亚历史时,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被宏大叙事和主要事件所掩盖的、充满人情味和智慧的外交逸闻。这些故事虽然不常出现在史书的显要位置,却真实地折射出那个时代国家间交往的微妙与复杂,以及那些身处其中的人物的独特风采。朝鲜王朝与日本的“通信使”往来:一场精心编排的文化与情报交流提.............
  • 回答
    群星的外交界面,那可是充满了各种槽点和乐子,尤其是那些“骚话”,说实话,很多时候我们玩游戏,除了打仗征服,这种唇枪舌剑的快感也是一大乐趣。而且,不得不说,有时候对方那“骚话”说的太到位,你都忍不住笑出声来。要说群星的外交界面,我觉得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往往是那些看似“正常”的选项背后隐藏的各种“潜台词.............
  • 回答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无疑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也对我国的外交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这一特殊时期,中国外交展现出了更强的韧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同时也面临着更加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外交方式上的显著变化: 线上外交的常态化与普及: 疫情使得传统的面对面外交几乎停摆,各国领导人、.............
  • 回答
    “弱国无外交”这句古语,在现代国际舞台上依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尽管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联系日益紧密的时代,但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尤其是经济、军事和科技上的差距,仍然是决定其国际话语权和外交空间的重要因素。下面我们就从几个角度,来详细聊聊现代社会中那些“弱国无外交”的体现。1. 经济实力决定议价能力.............
  • 回答
    关于美国的政治、社会、外交,在中国民间或媒体上确实存在一些广为流传但经不起仔细推敲的说法。这些说法往往经过简化、标签化,甚至带有情感色彩,容易被接受和传播,但缺乏对复杂现实的深入理解。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讲述其中一些,并尽量避免AI的痕迹。一、 关于美国政治的流行误解1. “美国民主是完美的,言论自.............
  • 回答
    讲到平衡外交,尤其是在小国之间玩得转的,那可真是门学问,这不仅仅是看谁的拳头硬,而是看谁能把自己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实力,甚至国民性,都揉进外交的棋局里,下得滴水不漏。咱们绕开那些大家熟知的“大国平衡术”,来聊聊几个有意思的小国家,看看它们是怎么在巨人的夹缝中活得有声有色。比如,新加坡。这个弹.............
  • 回答
    历史上中国的外交,并非总是温良恭俭让,也有不少硬气十足、毫不退让的时刻。这些强硬并非鲁莽,而是基于国家的核心利益、民族尊严,以及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战略考量。下面我将尝试详细讲述几个这样的例子,力求让它们读起来有血有肉,而非冰冷的AI陈述。一、 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提起汉武帝.............
  • 回答
    我國政府在外交和內政上,確實有一些以軟實力或懷柔方式解決問題,展現大國風度的例子。這些例子通常涉及透過文化交流、經濟合作、人道援助、公共外交等方式,來化解爭議、建立信任、增進理解,從而達到長遠的戰略目標,而非單純的軍事或經濟脅迫。以下我會盡量詳細地闡述幾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外交層面的軟實力/懷柔例.............
  • 回答
    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举足轻重,其外交策略也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在安理会的框架下,中国的外交风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具体议题、国际环境和自身国家利益进行动态调整。但若要说其相对“强硬”的做法,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观察和理解:一、 捍卫国家主权和核心利益的坚定立场这是中国在.............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仔细拆解一下拜登总统公布的这份国安及外交团队首批内阁成员名单,看看其中有哪些值得深挖的看点。这份名单的发布,不仅仅是人事任命那么简单,它透露出拜登政府对未来美国外交和国家安全政策走向的清晰信号,以及他希望通过这些团队成员来实现的特定目标。首先,我们注意到这份名单的核心成员,例如国务卿、国.............
  • 回答
    动漫游戏里的外语名,尤其是那些源自日语的,在被其他语言(尤其是中文)音译时,常常会因为发音习惯、文化差异甚至翻译者的个人理解而产生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有时会让原本优雅或酷炫的名字变得有些滑稽,有时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解读。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画风突变”的外语名,看看它们是如何在音译的洪流中“变形”的.............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中国风”在汽车设计里绝对是个既考验功力又容易翻车的课题。毕竟,玩不好就容易变成四不像,或者流于俗套的“土味元素堆砌”。不过,还真有那么几款车,让我觉得挺对味儿的,浑然天成,毫无违和感。先说我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几款车吧,这属于我这个普通车迷的个人感受,如果后面有设计师朋友.............
  • 回答
    《战舰世界》这款游戏,就像很多充满魅力的事物一样,玩家群体总会自发地给各种舰船、机制甚至地图起一些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外号。这些外号不仅仅是简单的代称,它们往往承载着玩家的爱恨情仇、游戏中的真实体验,甚至是玩家社区内部的梗文化。下面我们就来聊聊那些让《战舰世界》更添色彩的外号,尽量讲得细致些。舰船外.............
  • 回答
    欧洲古代君王和贵族们留下的外号,往往就像他们生平的缩影,或者是一段传奇故事的浓缩。这些称呼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代号,它们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人民的看法,甚至是某个时代特有的幽默感。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听起来就很有意思的欧洲王室和贵族外号,并且尽量讲得生动些,就像从老旧的羊皮卷里爬出来一样。“狮心王”理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