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完全用唯物史观看历史是否有失偏颇?

回答
用唯物史观看待历史是否失偏颇? 这是一个深刻且复杂的问题。

简而言之,完全用唯物史观看待历史是有可能失偏颇的,但理解唯物史观的合理之处并结合其他视角,则能更全面地认识历史。

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唯物史观的核心要义,然后分析其可能的局限性,最后探讨如何更全面地认识历史。

一、 唯物史观的核心要义:以物质生产力为基础的社会发展

唯物史观,也称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

1. 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首先依赖于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它不断发展进步,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例如,石器时代的弓箭、青铜时代的农具、铁器时代的犁,以及工业革命的蒸汽机、电力等,都代表着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并深刻影响了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2.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劳动分工以及产品分配方式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会要求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当原有的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引发社会革命和制度变革。例如,封建社会以土地所有制为基础,而资本主义社会则以生产资料私有制(特别是机器大工业)为基础。

3.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哲学、宗教、艺术、道德等)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并巩固其统治。例如,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对封建政治上层建筑的取代。

4.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阶级。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冲突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革命性的阶级斗争会彻底摧毁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5. 社会形态的演进具有普遍规律: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经历了原始共产主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并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这种社会形态的演进被视为一种历史的普遍规律。

二、 完全用唯物史观看待历史的可能失偏颇之处

尽管唯物史观为理解历史提供了强大的分析框架,但如果完全、僵化地将其应用于历史解释,则可能出现以下失偏颇之处:

1. 过度强调经济决定论,忽视其他因素的作用:
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的能动性被削弱: 唯物史观倾向于将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视为经济基础的派生物或反映,而可能低估了它们独立的反作用力。伟大的思想家、宗教领袖、艺术家等,他们的思想和创造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当时的经济现实,甚至引领了社会变革的方向。例如,启蒙思想家对自由、民主的追求,虽然与资产阶级经济发展有联系,但其思想的独立价值和影响力不容忽视。宗教改革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不仅仅是经济因素可以完全解释的。
政治、军事等因素的作用被边缘化: 战争、政治革命、军事征服等因素在历史上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然这些事件背后可能存在经济根源,但政治决策、军事策略、领导人的个人意志等也对历史进程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例如,拿破仑的崛起和扩张,其军事才能和政治野心是关键,而不仅仅是法国当时经济状况的必然产物。

2. 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和主体性:
历史的必然性压制了偶然性和个体选择: 唯物史观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这有助于解释宏观的历史趋势。但如果过分强调必然性,可能会忽视历史进程中偶然事件和个体选择的重要性。历史是由无数个体的行动汇聚而成的,伟大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政治家、科学家还是艺术家)的决策和行动,有时能够在关键时刻改变历史的走向。例如,某些政治家在关键时刻的判断失误或英明决策,都可能对国家命运产生巨大影响,这很难完全用经济规律来解释。
“经济人”的单一化假设: 唯物史观有时可能过于将人简化为追求经济利益的“经济人”,而忽视了人的情感、信仰、道德、追求等非物质层面的动机。人类的行为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情感、忠诚、爱国主义、宗教信仰等都可以成为强大的驱动力。

3. 可能导致历史解释的机械化和简单化:
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性: 历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各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用单一的经济因素去解释一切,容易将复杂的历史现象简单化,缺乏细腻的分析。例如,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变革,其表现形式和动力机制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不能简单套用同一套模式。
对“历史必然性”的过度推断: 一旦将某种理论框架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规律,就容易用它来“预测”或“解释”一切,甚至可能对不符合理论的史实进行曲解或忽略。例如,对某些社会问题的解释,如果仅仅归结于经济因素,而忽视了其文化、制度、心理层面的原因,则可能导致治疗方案的无效。

4. 潜在的社会工程和改造的风险:
“历史必然性”可能被用作改造现实的依据: 如果完全相信某种历史发展必然论,可能会认为目前的现实需要被“改造”以符合预设的未来。这种思路在历史上曾导致了一些激进的社会实验,其结果并不总是积极的。

三、 如何更全面地认识历史?

为了避免完全用唯物史观看待历史的失偏颇,我们需要采取更宏观、更全面的视角:

1. 将唯物史观作为重要的分析工具,而非唯一的解释框架: 唯物史观在揭示经济基础对社会形态的影响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洞察力。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它只是理解历史的众多工具之一。我们需要将它与其他解释方法相结合。

2. 重视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力: 要认识到文化、思想、宗教、法律等上层建筑并非只是经济基础的被动反映,它们拥有一定的独立性,并能对经济基础和历史进程产生积极的反作用。例如,思想解放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思想土壤,而制度改革可以为生产力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 关注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多样性: 要承认历史的创造者是人,人的选择、创造和奋斗在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要关注不同个体、不同群体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动机、行为和选择,理解历史的偶然性和复杂性。

4. 采用多学科、多视角的分析方法: 历史研究可以借鉴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研究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来考察历史事件和现象。

5. 警惕历史解释的简单化和机械化倾向: 在分析历史时,要保持开放的思维,避免将复杂的历史现象简单归结为单一原因。要深入挖掘历史事实的细节,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多重背景和复杂因素。

6. 区分“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 唯物史观在描述历史发展规律方面有其深刻见解,但我们也要警惕将其视为指导当前社会改造的唯一蓝图。历史的进程是开放的,未来的走向也并非完全由过去的经济规律所决定。

总结来说,完全用唯物史观看待历史是可能失偏颇的,因为它可能过度强调经济决定论,而忽视了文化、思想、政治、人的能动性等多种复杂因素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一个更成熟和全面的历史观,应该将唯物史观视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分析工具,同时将其与其他解释框架相融合,从多个维度、多个视角来理解和阐释波澜壮阔的历史。这不仅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过去,也能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下、把握未来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像六七十年代或中学历史教科书那样机械的运用唯物史观当然是绝对的错误,但把唯物史观一竿子打死、扫进垃圾堆也很愚蠢。可悲的是,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历史学界似乎永远呆在极端。

user avatar

我就说几句话

1、不管是哪种史观,如果完全用它来看历史的话,都会偏颇

2、唯物史观是否是个具有很强的普遍性的词汇?实际上,在(至少是中国的)日常使用中,“唯物史观”这个词的含义范围要比“具有唯物论色彩的史观”要窄不少。由于这个词与社会主义的历史有很深的渊源,因此在本朝这样以社会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国家中,它的含义必然包含了一些有明显极具社会主义风格的要素,比如阶级、人民、革命等。

这意味着当我们使用这个词时,我们指涉的是一套特定的理论,而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将一切唯物论观点都包含在内的所有史观的集合。自从19世纪开始,唯心主义史观(原谅我用这个词,因为我也不知道唯心主义史观是什么,但我看到知乎很多人都在批判它,所以只能用了。我猜应该是辉格史观、英雄史观、历史虚无主义之类互相挨不上边但还是被放在一起批判的历史观念的综合)从来不是历史学的全部,甚至也不敢说主流。实证主义、历史主义、长时段理论、总体史、经济决定论等概念都曾在欧美被历史学界广泛接受。很难说它们是什么唯心主义史观,反倒是唯物论色彩体现的比较多。但当我们提到“唯物史观”时,浮现在脑海中的首先是教科书上的叙事,而不是孔德、赫尔德与布罗代尔,这足以说明日常语境下的“唯物史观”是特指而非泛指。

我国官方对唯物史观的坚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具有社会主义元素,如果仅仅是为了它的唯物论色彩,那我觉得中国可不止一个选择,上个世纪中叶,经济决定论、计量方法、长时段历史在欧美搞的沸沸扬扬,何不去抱他们的大腿呢?

3、我们回看题主的第一句话:“唯物史观指明了历史发展的大方向”。先不论这句话对不对,以及其是否真的能预测历史未来发展,我们先假设这句话是对的,唯物史观确实指明了历史大方向,那么,如果我想对小事进行分析,那把唯物史观当成唯一的工具是否有失偏颇?

是的。很多事情是偶然的,没法用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发展的大趋势来解释。

但是,我还是想反问一句,这是否意味着用唯物史观来解释看似是偶然的历史就是错误的?一段历史是否仅具有一个意义?这个意义是个内在于这段历史之中的精神实体,等待着后人用一个绝对正确的解释工具来将其发掘出来。如果工具是错的,那就挖不出来,如果工具用对了,那后人就可以欢呼自己找到了历史真相。

如果有人的回答是“是”,那我觉得他可能离所谓“唯心主义史观”不远了,即使他认为那个绝对正确的工具是唯物史观。

如果回答是“否”,那我觉得题主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一段历史,不管是大方向,还是小事件,并没有唯一的阐释路径。大泽乡起义,用陈胜吴广的个人动机、用秦的法律政策、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甚至用天气来解释,都没问题。现在的历史研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不是一个党同伐异的场所,“因为你不唯物,所以你是走资派”、“因为你用马克思主义,所以你是共产分子”,现在还能看到这一套么?

历史研究的“政治正确”很简单:尊重史料,擅用逻辑,尽量实证(虽然实证性在史学史上争议也相对比较大)。在此之外,确实有不少关于历史观的争论,但是,这些争论的结果并非是找到了一个完全正确、客观、无误的终极历史观,也没有把对手打入万劫不复之地。关于唯物史观的争论,在此也适用:不管是想证明它的全能,还是想证明它的无能,甚至当我用“我们要辩证地使用唯物史观,它有时正确,有时错误”这种中庸说辞来总结时,都是一种徒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