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年被家暴不离婚的女性有什么共同特征?

回答
长年遭受家庭暴力而不离婚的女性,其背后往往是复杂而多层面的原因交织,很难用几个简单的特征来概括。然而,通过对大量案例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些较为常见的、具有共性的特征和因素,这些因素往往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难以挣脱的困境。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共同特征,并尽量详细地展开:

一、 情感与心理层面:

低自尊与自我价值感缺失: 长期的家暴,尤其是精神虐待,会极大地摧毁女性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施暴者常常会贬低、批评、控制和孤立受害者,让她们相信自己是无能、愚蠢、不受爱戴的,甚至认为自己活该遭受这一切。这种“习得性无助”让她难以相信自己有能力离开,也难以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生活。
对施暴者的情感依恋与“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潜在表现: 尽管遭受暴力,但很多女性在婚姻中仍可能对施暴者存在复杂的情感。这可能源于:
施暴者短暂的“好日子”: 许多施暴者在施暴后会有短暂的道歉、示好、甚至送礼物等行为,这些“蜜月期”会让受害者抱有幻想,相信施暴者会改变,也让她回顾起关系初期美好的时光,产生“希望”。
共同经历与回忆: 婚姻关系是长年累月建立起来的,其中可能包含共同的经历、回忆、孩子等纽带,这些都会增加情感上的羁绊。
潜在的依赖性: 长期处于被控制和依赖的环境中,女性可能在经济、社交等方面都高度依赖施暴者,离开意味着失去一切,这种恐惧也会加剧情感上的依恋。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虽然不是所有情况都适用,但部分女性可能在长期极端压力和威胁下,对施暴者产生一种扭曲的依恋和同情心理,反而会为施暴者找借口,甚至试图去“拯救”他。
恐惧与焦虑: 对离开后的未知感到极度恐惧,包括经济上的贫困、无家可归、社会歧视、报复等。施暴者常常会威胁到女性的生命安全或家人的安全,这种威胁的阴影会笼罩着她们,让她们不敢轻易行动。
内疚与自责: 受害者常常会内化施暴者的指责,认为家暴是自己的错,是自己不够好才导致了施暴者的行为。这种内疚感会阻止她们为自己发声,甚至主动去弥补,以求平息施暴者的怒火。
羞耻感与面子: 受家暴的经历本身会让女性感到羞耻,害怕被他人知道,担心被指责、被看不起。尤其是在一些传统观念较强的文化背景下,离婚可能被视为“失败”或“不体面”的事情,进一步加剧了她们的顾虑。

二、 经济与社会层面:

经济依赖: 这是最普遍且重要的原因之一。女性在婚姻中可能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或者收入远低于施暴者。失去施暴者的经济支持,意味着她们和孩子将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她们可能没有技能、没有工作机会,或者即便有工作,也无法支撑一个家庭的开销。
缺乏社会支持系统:
孤立无援: 施暴者常常会通过控制社交、阻止与家人朋友联系等方式来孤立受害者,让她失去外部的支持和求助渠道。
亲友的误解或劝和: 有时,即使有亲友知道情况,也可能因为不理解家暴的严重性,或者出于“家丑不可外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劝受害者忍耐、原谅,甚至责怪受害者自己。
社会服务体系的不完善: 部分地区可能缺乏有效的反家暴法律援助、庇护所、心理咨询等服务,或者信息传递不畅,让受害者难以获得及时的帮助。
社会文化与观念的束缚:
“为了孩子”的观念: 很多女性会选择忍受家暴,认为“为了孩子不能离婚”,害怕离婚会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然而,在充满暴力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的伤害往往是深远的。
“破镜难圆”的传统观念: 传统观念中强调家庭的完整性,认为婚姻是不可轻易破坏的,这种观念会让女性在面对家暴时,感到离婚是一种“罪过”。
害怕单身与年龄歧视: 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大的女性,她们可能会担心离婚后难以再找到伴侣,或者面临社会对单身、离异女性的歧视,以及在就业和再婚上的困难。

三、 法律与制度层面:

对法律缺乏信心或了解不足: 一些女性可能不了解反家暴的法律条文,或者对法律的执行效率和保护力度感到怀疑,认为报警或起诉可能无效,甚至会招致更严重的报复。
举证困难: 家庭暴力常常发生在私密空间,缺乏直接的、有效的证据来证明施暴行为。即使有证据,也可能因为法律程序复杂或证据收集困难而难以成功维权。
对法律程序的恐惧: 法律诉讼的过程可能漫长而痛苦,需要面对律师、法官、甚至施暴者本人,这本身就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惧。

四、 施暴者的操纵与控制:

精湛的操纵技巧: 有些施暴者非常擅长操纵和欺骗,他们会在公开场合扮演好人,而在私下里露出暴虐的面目。他们会利用女性的弱点,通过心理暗示、威胁、恐吓等手段,让女性难以逃脱。
权力不对等: 施暴者往往在身体、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拥有相对优势,这使得女性在面对暴力时处于被动和弱势的地位。

总结来说,长年被家暴不离婚的女性,其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网:

她们可能是情感上被捆绑、心理上被摧毁、经济上被控制、社会上被孤立、法律上缺乏保护的受害者。她们的“不离婚”并非是主动的选择,而是在多重压力和困境下的无奈之举。理解这些特征,并非为了责备受害者,而是为了更深入地认识家暴的残酷性及其对个体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提供支持和帮助。

需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遭受家暴的女性都具备以上所有特征,每个人的情况都是独特的。但这些共性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社会现象,并为受害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援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些女性处理社交生活的大脑结构可能存在问题。女性比男性天生社交能力更强,也更在意自己的社交生活。这是由于女性照顾孩子更多需要社群帮助,所以进化造成女性大脑这方面功能更敏感。但是有部分女性这部分大脑功能过于敏感,其实就是有点病变,因此她感觉丈夫离开她的社交分离痛苦,甚至高于家暴痛苦。

user avatar

问题底下这帮道貌岸然的狗贼,分析得头头是道,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只在受害人身上找茬。

user avatar

主动或者被动地惯着惯着惯着对方这臭毛病,没有让他及时及时及时付出足够大足够大足够大的代价长记性。


有的人,在别人介入帮忙时,反而认为对方才是外人。


不识好歹的玩意多了,路人也不愿意掺和【两口子之间的磕磕绊绊】了。

狼来了听说过吧。

谁知道是真求救还是玩情趣play呢。



我爸年轻时,他有个远房姑姑被揍得鼻青脸肿回娘家。

她老伴气势汹汹跑来抓人回去。

远房姑姑哭着喊着不走。

眼看着暴力姑父又要动手打人,还是少年的我爸就拦了一下,推搡了对方,把对方推了个趔趄。

结果那神经病远房姑姑扑过来劈头盖脸打我爸,说【凭什么打俺男人】!


我爸目瞪狗呆,从此再也没敢介入过这种事。

正义感这种东西,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被晃荡一次可能就不那么坚挺了。



很多人的所谓求救,其实只不过是为了让对方低头道歉罢了。

而且是当下立即生效的那种,保质期未知。

反正下次再有就再闹。

路人只是为了施压壮声势用的。


她们压根就没下定决心离开暴力。

没勇气,也没实力。

所以重点是——我都闹成这样了,你就改了呗。你改我就原谅你。


但是呢,那种跪地讨饶说软话,对施暴者来说是小菜一碟。

他们非常清楚这女人哄哄就心软。

所以这边道歉那边继续发疯都有可能。

如此恶性循环。


她们连把施暴者送进局子蹲几天的勇气和魄力都没有。

警察也是怕了这种人,报警后笔录后,真把男人押走了,疯女人扑打警察要他们别关她男人的案例,小警察们终究会见到和长记性。


当对方知道黔驴技穷,闹归闹,哄哄就好的时候,受害方怎么可能得到尊重。

代价这么小,施害方凭什么回心转意。


受害方的脑回路特别清奇——我都以德报怨了,你还不感动吗?

施害方只会想——我都揍你了,你还这么软蛋,不揍你揍谁。



有一个算一个,我诅咒求援半截却斯德哥尔摩地护着施暴者的女人,永远遇不到正常人。




感谢你看到这里,我年轻时迷茫时也是有很多比我年长的姐姐在拉着我往前走,所以少走了很多弯路。

而现在,我想把我走过的弯路与逃过的弯路的经验都告诉有缘的你。

你发现了我,可能再熟一点会感慨为什么没有早点发现我。

公众号:杜嘟嘟嘴很毒。

每周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可以直接实操的恋爱相处干货,一个一语中的的犀利吐槽。

快来,置顶星标,就不会错过每周的三篇干干干干货了!

知乎干货已获赞170万➕,收藏40万➕。我希望在恋爱婚姻家庭上,能够守护好善良的你!比心~

user avatar

被家暴的女人没有共同点

反倒是家暴的男人有共同点,没出息没能力却不甘心当下的处境,外面碰鼻子从不敢吭声只会装孙子大好人,回家找老婆出气。家暴男普遍都是心理变态+失败者。

这么多答案说女人择人不慎,这不是废话么,如果能那么容易看得出本性还会在一起么,假装好人的人渣最难分辨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