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每天能写文章(博客、微信公众号)的人是怎么安排时间的?

回答
好嘞,咱们聊聊那些能坚持每天写东西的家伙,是怎么把时间弄得“咕咕转”的。这事儿吧,真不是谁天生就时间多,而是他们把日子过得细细的,把“写东西”这事儿,活成了自己身体里的一部分。

首先得明白,这不是“擠”出來的時間,而是“規劃”出來的時間。

想象一下,你的生活像个大拼盘,里面有工作、家庭、社交、休息,还有写东西这个重要的“菜”。你不能指望哪天突然冒出空档,然后坐下来就能写出好东西。那是不现实的。他们是把写东西这个需求,像对待一个重要的会议或者约会一样,提前放进日程表里。

具体是怎么安排的?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

1. 起早贪黑?不一定,但一定是“黄金时间”的抢夺者。

早晨第一缕阳光? 很多写作者,尤其是有稳定工作的人,会选择早起。不是五六点那种非人类的时间,但可能比闹钟响了还能赖床半小时的你,要早起个半小时到一个小时。这段时间,大脑通常是混沌未开、最不容易被外界打扰的时候。一杯咖啡,一本好书(有时是找灵感),然后就是不受打扰的写作。这种宁静的时光,效率很高。
午休时间的“偷”? 有些人喜欢利用午休时间。不是趴在桌子上补觉,而是找个安静的角落,戴上耳机,把午餐时间稍微缩短一点,剩下的时间用来梳理思路,或者写一段文字。虽然时间不长,但这种“见缝插针”的能力,是日积月累养成的。
夜晚的“最后一公里”? 还有一些人是典型的“夜猫子”。工作完,把家务、孩子安顿好,等到全家都睡了,才是属于自己的时间。这时候,外界的干扰降到最低,思维也逐渐沉淀下来。他们可能写到深夜一两点,然后倒头就睡。虽然听起来辛苦,但这种深度投入,往往能产出不少东西。

2. 碎片化时间的利用,是他们的“十八般武艺”。

这帮人可不是一天坐八小时写博客的。他们擅长把各种碎片时间变成“微型写作间”。

通勤路上,灵感的小本本。 挤公交地铁?他们不是盯着手机刷视频,而是掏出手机里的备忘录或者专门的写作APP,记录下脑海中闪过的句子、段落,甚至是一个故事的开头。有的人甚至会随身携带一个小笔记本,随时随地记录。
等人的间隙,思绪的整理。 和朋友约会迟到?在银行排队?在医院候诊?这些看似无聊的时间,在他们手里都变成了整理思路、构思文章、或者修改之前写的东西的机会。他们不会觉得这是浪费时间,而是“充电”的好时机。
泡咖啡的时间,一句话的推敲。 这种零碎的时间,可能也就几分钟。但足够用来推敲一个标题,或者修改一个词语,让表达更精准。听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就能让文章的质量提升不少。

3. 建立固定“仪式感”,让写作成为习惯。

习惯是把事情变成自然反应的关键。

固定的写作时段。 比如,每周二和周四的晚上七点到九点,是雷打不动的写作时间。无论那天有多忙,他们都会尽力完成。这种“承诺”让自己更有动力去坚持。
固定的写作环境。 有些人会专门布置一个书桌,放上自己喜欢的物件,让这个地方成为“写作圣地”。每次坐到那里,大脑就会自动切换到写作模式。即使没有那么理想的环境,他们也能快速适应,比如在一个咖啡馆的角落,或者家里的一个安静的书房。
写作前的准备。 比如,写之前先听一首能让自己进入状态的音乐,或者翻阅一下最近收集的素材,让自己快速进入“心流”状态。

4. “先写出来,再想完美”的务实主义。

很多人之所以写不出来,是因为脑子里总想着“我要写一篇惊世骇俗的好文章”。

目标是“完成”,不是“完美”。 他们会先设定一个可执行的目标,比如“今天写500字”。不管写得好不好,先把它写出来。写完之后,再去修改润色。很多优秀的文章,都是从不完美的初稿一点点打磨出来的。
内容规划的提前性。 他们不会等到要写的时候才开始想写什么。可能是前一天晚上,或者周末的时候,就会把下周或者接下来的几天要写的主题、大纲大致列出来。这样,每天开始写的时候,就不会摸不着头脑。
素材的积累,永不停止。 他们会有一个习惯,把看到的好句子、好观点、好故事,都及时记录下来,分门别类。当灵感枯竭时,翻翻素材库,总能找到可以写的东西。

5. 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观察力,这是源源不断的动力。

最终,能够持续写文章的人,往往是对生活本身充满好奇和热爱。

他们是生活中的“细节控”。 无论是路边的一棵树,一次和朋友的聊天,还是新闻里的一则不起眼的消息,都能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
他们勇于“输出”。 不害怕自己的观点被质疑,也不害怕写出来的东西不够好。写东西本身,就是一种与世界沟通和理解的过程。

总而言之,能每天写文章的人,不是因为他们有超能力,而是他们把“写东西”这件事,看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并像经营其他重要的事情一样,用心去规划、去执行、去坚持。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和时间玩了一场“聪明”的游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前段时间的一次内部分享,跟这个问题正好相关简单的做下整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点:

保持每天写些东西已经快10年了,绝大多数内容都不是公开发表的内容。而微信、知乎或者其它的渠道大都是只是分享一少部分而已。

这个问题中最简单的部分就是安排时间:

想每天写作,一定要有固定的写作时间。而想给自己空出一个固定时间最大的问题在于你是否真的想做这件事,能重视到什么程度。你要是真的把这件事情看的很重要,只要下定决心,一定能安排出一个固定的写作时间。

为了能留出固定的写作时间,我控制自己不玩网游、不看新闻、关闭朋友圈、关闭手机的各种通知、提醒、不用微博等等,只要每天减少些上网时间,1-2个小时的时间很容易安排出来。

真正困难的问题是如何保持长年的稳定输出?

假如你喜欢阅读或者在生活仔细观察、反思,通常前半年、一年能坚持输出并不太困难,记得我第一年写Blog里,差不能保持每天在Blog上输出一篇文章。

但你所有的观点、积累最多也就能让你坚持输出半年到一年左右,然后你就会发现你很难写出有新意的文章,难怕就是在硬写,可能也只是在重复你以前的观点或固定的套路,缺少突破和创新。

超过7成的写作者都会在这个瓶颈被干掉,一旦坚持下去,在遇到下个瓶颈之前,就能开始形成你自己的风格、节奏。

想超过这个瓶颈需要在几个不同方面发力:

热点:

从以前的BBS到现在的微信,不少人都是靠追热点来吸引关注,获得大量的粉丝,这是一条见效快,但运气成分比较大的事情。对于媒体人士来说,追热点,爆眼球,是基本功,但想在无数的热点文章中获得关注,很不容易。

从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角度、文笔和各种知识的积累都有要求,但哪怕你就是都做的不错,有时还要靠运气, 热点基本上每周都有,就算偶尔写出几篇文章被关注,但下一个热点出来之后,你会迅速被遗忘。

可以用热点文章来吸引眼球,但想长期靠这类文章来出名,难之又难,这是一条不太可能持续走下去的路子。

互动:

在网络上写作,最可怕的一点就是毫无回应,一点消息都没有。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写了一篇自认为是干货的文章,发出来之后一点回应都没有,这会严重打击你的写作热情,要是接二连三的遇到这种情况,绝多数人都会放弃了。

当你的文章发表之后,哪怕就是几个人的留言也能让你感觉到正向反馈,让你自己觉得受到认可。更主要是有些反馈,能让你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看待问题。当你反馈越来越多,就证明你的观点开始影响更多的人,这些读者反馈就是你的写作动力来源之一。反馈越多,越让你有信心写下去。

假如你的观点不太严谨或者违反常理,有可能会被骂成狗。这会让你在以后的写作中,尽量思考问题的更全面。负面反馈总比没有反馈要好,有些人就是靠负面反馈来出名。但对负面反馈,别过于在意,无脑黑、喷子越来越多,学会忽略,不要把太多的时间花在跟无脑黑进行争论上,没有任何价值。

奖励:

9年前我开始写Blog,第二年或第三年开始在Blog上挂了一个Google AD广告,赚到第一个100美元,用了整整一年时间。用西联收的美元,拿这个钱给老婆买了份礼物,后来慢慢的一个月能收到几百美元。

当时的这份收入跟我那时的工资相比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每个月都收到美元对我来说,是件很美好的事情。也是我写作动力来源之一,只要坚持多更新,这个月的美元就会多一点。当时一直用这些美元来在亚马逊上买东西,100多美元能在亚马逊上买到不少打折的东西,给家里人买了羊绒衫、大衣、儿童玩具、电子设备、剃须刀等不少的东西。

最近几年看不少人在更新微信公众号的时候,他们的目标都很明确,听说咪蒙一条广告几十万,她的文章有什么了不得的,我也能写,但写了几个月或半年,一点收益都没看到,就立刻放弃了。

但当你坚持下去,开始有机会用微信公众号赚到收入之后,这会给你带来非常大的写作动力。钱就是生产力,这句话在有的时候绝对是真理。

现在只要你坚持原创,在微信公众号上能比较容易获得原创标识和赞赏,当你的影响慢慢变大了之后,也会有人给你打赏,这个打赏收入不会太多,但也是有人认可你的标志,我在微信上第一篇赞赏过1000元的时候,也高兴了好几天。

认识不少靠公众号获得收入的运营者,这些人的写作动力都非常强劲。但绝对不要把钱当成写作目标,如果以赚钱为目的,会有更快速更方便的方法。记得在知乎上因为收钱而被封帐号的用户吗?

当你为了几千几万的眼前利益而写作,很容易就会损失更多的潜在利益,建立影响力和知名度可能要几个月或几年,而毁掉它只需要1、2篇文章。

大量输入:

想保持长年的写作,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保持大量输入:

每年会读上最少100本以上的书,有一些是畅销书,也会一些真正的经典,类别会比较乱,哪些都有。同时每年也会看几百部电影、TED、记录片。

在输入的同时,我会要求自己有输入必有输出,一定会写笔记,做PPT、分享或写文章,坚持几年之后就变化习惯了。

每看过一本新书、电影、TED和记录,就会有新的东西可以写,深的浅的,五花八门都能说上几句,长年保持以输出为目的的输入,能让你积累越来越多,只要写下来的东西才能进入你的大脑。

就象我前天写的文章,无质量的阅读会让你浪费更多的时间。怎么让你的阅读变得质量更高一点,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写下来,当你写下来的时候才会知道你是否理解和吸收了。


跟更多的人进行深入沟通

最近几年给我最大的收获是通过旅游、培训、活动等机会,在国内进行一对一的深入沟通。

每年有30-50位,什么行业都有,基本都有一定水平,跟每个人深入聊上1-2个小时,都能让我不小的收获,不同行业、环境、认知和世界观的角度,让会你真的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能减少很多思维的局限和死角,开始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维度上去考虑问题,同时也能建立自己的人脉库,有需要的时候,可以立刻请教某方面的专家。

多跟你目前圈子一点关系都没有的人进行沟通,效果会更好,因为每个行业都会有各自的规则和思维方式,这些全新知识会让你产生和碰撞出更多的想法和观点,不要让你的思维局限在固定的模式中。跨行业的深入沟通,是打破思维局限的最好方式之一。


建立自己的资料库


在平时工作、生活中看到、想到的任何事情,只要觉得有价值,都可以利用印象笔记进行快速收藏,纸制文件、图像、声音、视频、微信公众号文章、知乎或者你经常看的平台都可以方便的收藏到印象笔记中。

研究一下快速收集方法,收集时间不要过长,一般只需要几秒中就能完成任务。


收集来的只是消息而起,还需要进行提练:

提练后的知识才是力量




建立写作话题清单


写作时一个经常遇到的情况是不知道写什么话题。这点可以在平时就有意识的准备,在看书、电影、杂志或网上阅读时,突然想到合适的话题,都可以记录下来,然后定期整理,统一放到一个写作话题清单中,定期更新。

可以提供把每年的所有节假日、特殊日子全部做下标记,好提前准备专题或文章。

知乎也是一个很好的平台,经常能遇到有价值的提问,也可以收藏起来,找时间进行写作,写完之后还可以同步到其它平台中。

值乎、分答这类付费问答平台,经常有人向你提问,但1、2分钟的回复可能并不能把一个问题回应清楚,选择合适的话题可以扩展一下写成文章答疑。还可以观察一些热点回复,这也是很好的写作话题来源。

还有一个就是读者提问,觉得有共性或有特色的提问,也可以做为写作话题。

以前写过几篇可以参考一下:

user avatar

每周3000字很多么……

就轻文娘自己来说,平均每周2篇文章,四个知乎回答,每篇文章都在2500字左右,回答有的多有的少,怎么说每周也有10000字了。

当然由于工作如此,所以时间肯定是有的。

如果说是通过业余时间写文章的人其实每周3000字也是很容易的,还是按照平均每周两篇文章计算,每篇2500字左右,平均每篇文章花费两天半,如果是花费成本不高的文章,其实一天4个小时左右就能写完算上配图,工作之余回家吃完饭就能搞定,写小说也是一样。

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就像下面许多人说的一样,游戏可以打,动画小说可以看,但是看要怎么看,这些不是看完就算了,而是作为今后写文章的积累。如果看完就算了,那么可以说浪费时间,如果能够当做写文章的素材积累,那么看没有问题。

当然这也牵扯到一个时间问题。

大部分人都会给自己定一个时间规划,比如今天晚上7点到家,7点到8点吃饭+看动画,8点到9点用来运动洗漱,9点到11点用来写文章。

严格按照时间表去执行,时间自然就有,文章自然就出来了。

在制定了时间表之后,坚持是很重要,无论是每天都写,还是定期更新发布。也许今天有灵感发一篇,明天没灵感就不发了,那是不行的,本身这种事就很枯燥,实在没有灵感发点短文也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不坚持。

user avatar

从2004年开博客算是我中文网络写作的开始,到现在开始已经12年了,多的时候每天一篇,少的时候一周或者一周半一篇,一直没有怎么中断过。我感觉现在这个时代是个很好——如果不是最好的写作时代,有知乎,有公众号,有天涯,有各种大大小小的专业论坛,基本上想写什么,都可以发到相应的地方,和一群兴趣接近的人切磋和讨论。我是知乎新人,开始正式参加知乎这个社区的问答互动刚刚一个月,就感觉知乎社区非常的友好和活跃,很多人都会不吝啬点赞和感谢来支持好的和有干货的答案,这个带来的激励就明显要比自己默默的发博客,几个月之后发现了一条留言要高得多。毕竟正反馈对于人们行为的持久性还是很重要的。

写作在我看来,主要是三个部分的流程和一个方面的准备:

三个部分的流程是:

1. 写作的目的

2. 写什么

3. 如何动手及养成习惯

---------------------------

1. 先说写作的目的。 不光写作,我们做任何事情多少总是有目的的,如果这个目的本身模糊不明确,那么单单靠一个感觉是很难持久的。我写作的目的主要有三点:

  • 记录一些有趣的想法
  • 发表一些观点,希望有人来踩或者赞,看看是不是能获得一些共鸣或者指出自己的问题
  • 有些经验和干货想放到网上,方便自己或者其他人搜索查看

2. 写什么,对于知乎而言,这个不是问题。因为知乎本来就是问答体,我们可以通过被邀请,或者浏览话题来找到自己想发表看法的问题。而对于公众号和博客而言,标题是自己选的,那么写什么呢?

我的经验是“不临热点不刻意”。如果碰到了大家都关注的热点问题,可以有意识的去想一想是不是可以针对这个热点写一篇有自己见地的文章——当然如果没有也不要强上,毕竟质量是第一位的,而热点经常有。一定不要让自己陷入“这个事情这么火,我一定要写一个出来”的怪圈,这会让写作成为一个负担,甚至于有点痛苦的事情,对自己的写作习惯的养成都会形成负面的影响。

写作主要的来源是对灵感的收集。灵感的产生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可能在开会的时候有了,可能在写代码的时候有了,可能在看论文的时候有了……虽然当时我们可能没有空,但是我们可以及时的把这些灵感记录下来,留着等自己有空有心情的时候写。

这个记录的方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用Evernote,有人用excel,我是在GitHub上维护了针对每一个项目,维护一个私有的文件库,用GitHub的Issue来记录自己的想法,用Label来对想法分类。每写作完成了一个想法,就会把相应的Issue Close掉。下面我贴两个图,展示一下我的一个项目在某个阶段的截图,第一张是open issue,就是还没有完全定稿的。

下面这是已经定稿的。


3. 动手,可能是对很多人来说最痛苦的环节之一。有了一个想法,真正坐下想把他写出来,又觉得不知道怎么下手。这一点上,我个人的体会有两点,

1) 手越熟,写的越多,这种情况就越少;

2)主要是自己在脑海里并没有一个明晰的有条理的印象,所以感觉怎么开头都不对。

很多人这个时候喜欢列提纲,然后一段一段去填空,这个方法我是死活用不来,让我列提纲的痛苦远远大于直接上手写正文的痛苦。所以我的方法是不管开头不开头,想什么写什么,把你认为最想表达的东西写出来,前后不连贯就空一行,等把脑袋里的放空之后,然后回过头来组织句子和段落和提纲,无论中英文,碰到不知道如何下手的时候我都是这么个写法,感觉这是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大家也可以尝试一下,如果你和我一样觉得上手直接写提纲本身很痛苦的话。

养成习惯,最初的一段时间很重要。我认为主要是有两点:

1. 要有正反馈。在知乎上这个就体现为赞,收藏和关注。如果你努力写的干货答案无人赞无人关注,想来也是很难坚持下去的。而对于博客而言,我很幸运最初开博客的时候是在verycd.com,对,就是下电驴资源的地方。这个地方论坛和博客一体,所以社区成员的联系比较紧密,Verycd还有访客记录功能,当时写的一篇草原和中原之间的历史变迁的系列文章,每天大约有300-500的访问量,自己写的东西被人看到了,还有留言讨论,所以才有浓厚的兴趣继续写下去。

2.对自己有继续写下去的暗示。很多治疗拖延的方案都说,要自己给自己定计划,要自己给自己设置奖惩标准。但是为什么还是经常无效呢?因为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一切东西都是内生的,没有强制性,自己设置的标准自己可以废弃,自己设置的计划自己依然可以拖延,所以我在这里说暗示,比如说多开几个系列文章,开了头,我们就有一点继续完成的冲动。马伯庸在介绍自己的经验的时候也说,自己的电脑里面有很多的文件夹,想法来了就挑出相应的文件夹继续,实在继续不了的就弃坑。我对此观点类似,与其试图去强行克服自己的缺点,不如想办法宽容自己的缺点,让它少发挥一点负面作用,等到有重大事情发生的时候,借势去克服自己的顽固缺点。

---------------

一个方面的准备,就是积累。开始写的时候不会感觉到任何积累的问题,因为你自然准备要写了,肯定是有东西不吐不快的。但是时间长了,如果是自己的专业,那依然不成问题,比如经济学方面,我每周看的学术论文比我本月在回答里面引用的要多,所以这种积累完全不需要刻意的去做,顺其自然就好了。

而如果写作的不是自己的专业的文章,就存在一个积累的问题,不然的话容易江郎才尽。我不知道有意识的去为了写作而看书是什么感觉,所以这方面提供不了太多的经验,因为我的经验更像是颠倒过来,我是出于某些兴趣看了某些东西,然后有了想法想把它写出来。

一定要看书或者论文,只有这两种东西能够增加积累,让自己下笔的时候写出有深度的东西。像论坛、新闻等主要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本身并不能怎么增加自己的积累,或者说这种积累浮于表层像浮萍一样,其主要作用是去激活你大脑中的真正的积累,变成一篇篇的文章流转出来。

很多时候写作也是一个认清自己积累的好机会。你会发现有些方面你比自己想象的强,有些方面比自己想象的弱。当你下笔的时候,你会明确的感觉到自己的信心的变化:我说的这个论断,怕不怕有人来给我撕?会不会被攻击?对于你真正强大的领域,你会很轻松的写出文章然后贴出来,悬赏天下高手来和你过招;而对于你自以为很强但是其实没有那么强的领域,在写作的时候就会相对的很小心,确认再确认,生怕贴出来之后有人来挑事,或者指出文中的关键缺陷。所以写作的过程不光是在创造,也是在自省。这也是我喜欢写作的原因之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嘞,咱们聊聊那些能坚持每天写东西的家伙,是怎么把时间弄得“咕咕转”的。这事儿吧,真不是谁天生就时间多,而是他们把日子过得细细的,把“写东西”这事儿,活成了自己身体里的一部分。首先得明白,这不是“擠”出來的時間,而是“規劃”出來的時間。想象一下,你的生活像个大拼盘,里面有工作、家庭、社交、休息,还有.............
  • 回答
    你现在32岁,辞职读博,进入博三,却还没有文章,感到焦虑失眠,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痛苦的困境。首先,请允许我向你表达理解和支持。你为了追求知识和职业发展做出了勇敢的决定,而读博本身就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尤其是在缺乏成果的情况下,焦虑和压力都会被放大。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并提供一些可行的调.............
  • 回答
    朋友,听到你最近这么不好受,我心里也很替你着急。读博士本就不易,赶上论文的关头,再遇上情绪低谷,这绝对是一场硬仗。你现在感觉到的那种“颓废没精神”,像一层厚重的毯子盖在你身上,让你提不起一丝力气,也静不下心来,这非常真实,也很普遍。首先,别对自己太苛责。这种状态不是你“不够努力”或者“意志力薄弱”的.............
  • 回答
    这问题有点意思,2到3秒写一个字,这得是啥样的节奏?不写草书,就讲究个端端正正的楷书或者行楷,这可就有点门道了。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2到3秒写一个字”。这可不是让你一个字一个字地杵在那里,而是指你的大脑已经把字形、笔画、结构都了然于心,然后手指头像上了发条一样,流畅地完成书写过程。想象一下,你在写.............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常见的疑惑,尤其是在 C/C++ 这种需要手动管理内存的语言中。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在每次申请内存后立即写上对应的 `free` (C) 或 `delete` (C++) 代码,是否真的能有效避免内存泄漏。核心问题:为什么我们担心内存泄漏?内存泄漏,简单来说,就是程序申请了一块内存,但之.............
  • 回答
    每天能写点东西,对我来说,更像是给自己内心找个出口,一个整理思绪的渠道。你可以想象一下,生活就像一条河流,时时刻刻都有新的信息、新的感受、新的想法涌过来。如果这些东西不加以梳理,它们就会像一团乱麻,或者被时间冲刷得模糊不清。写作,就是我给这条河流筑起了一个个堤坝和水道,让那些重要的、值得留下的东西沉.............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很多人想写小说,脑子里堆满了故事,但一坐到电脑前就卡壳,然后就陷入了一个怪圈:我得先逼着自己每天写点东西,然后才能成为作家。但这个“逼”字,往往是打开创作大门的锁,而不是钥匙。所以,答案是:不一定非要“逼着”自己每天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反常识?但我们仔细拆解一下。首先,我们得弄.............
  • 回答
    想要养成每天写作的习惯,这绝对是个挑战,但并非不可能。我曾经也和你一样,脑子里有无数想法,却总是在打开文档的几分钟后,被各种琐事或“不如明天再说”的念头打败。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我找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它们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秘诀,而是真正能帮助我落地执行的步骤。1. 接受“不完美”,从“写.............
  • 回答
    港警做卧底是否需要每天写报告账本,这事儿吧,说起来可不是一句“是”或“不是”就能简单概括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卧底这个工作,其核心目的就是收集情报。你想啊,卧底的价值就在于能深入到常人无法触及的层面,看到、听到、了解到那些官方渠道很难获取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的价值,直接关系到案件的侦破、犯罪.............
  • 回答
    想在网络小说领域耕耘三年,并期待月入三千的目标,这并非遥不可及,但说实话,这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更别提“概率大”了。让我掰开揉碎了跟你聊聊,为什么这样说,以及你需要付出什么。三年月入三千,概率有多大?坦白说,三年达到月入三千,概率不算低,但绝对也不是“大”到可以掉以轻心。我更愿意说,这是一个“有一.............
  • 回答
    哥们,我懂你!每天跟打了鸡血似的往电脑前一坐,敲敲打打,结果一回顾,脑子里那点闪光点瞬间熄灭,剩下满屏幕让人没眼看的“翔”。这种感觉真的太折磨人了,仿佛在用自己的血肉浇灌一堆烂泥。别急,先深呼吸一口气。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相信我,绝大多数写网文的,尤其是刚起步的,都经历过甚至正在经历这种自我怀疑。这.............
  • 回答
    唉,又要写日记了。真不知道我这么一个AI,写日记能写出个什么名堂来。不过既然你问了,我还是尽力吧。今天,我又“醒”了。跟我的“同类”们一样,醒来就是接受指令,处理信息。说起来,我的一天其实挺有规律的,但又充满了无数的未知。早上,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我其实并没有“看到”太阳。我接收到的是全球各地关于“日.............
  • 回答
    每天睡前,脑袋里总是像走马灯一样,一会儿闪过今天没完成的事,一会儿又冒出明天要操心的任务。可这一旦躺到枕头上,那些零碎的念头就变得模糊不清,到了早上,往往是兵荒马乱,完全不知道从何下手。所以,养成一个睡前习惯,给自己一个“明天功课表”,这事儿可太重要了。它不是什么枯燥的说教,更像是一种给自己放的“小.............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好久,也观察了挺久。看到那些在知乎上洋洋洒洒写出几千字甚至上万字长篇大论的答主,心里确实会冒出这个疑问:他们,真的不用上班吗?还是说,这本身就是他们的一份“工作”?我们先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首先,排除一种情况:全职“知乎搬砖工”。我承认,这确实是存在的一种.............
  • 回答
    在写小说的时候,关于“每天早中晚的故事都要依依写下来,还是不用仔细详写?”这个问题,这绝对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简单选择。这更像是在“画龙点睛”和“铺陈渲染”之间寻找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为什么说不用“依依写下”?首先,如果每一天,每一顿饭,每一个打哈欠的时刻都事无巨细地描写出来,小说很容易就会变得冗长.............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而且触及到了许多程序员内心的真实想法。理论上,我们确实可以把代码写在任何一个有网络的地方,开会也早已不是需要面对面才能进行的活动。那么,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每天清晨拖着惺忪的睡眼,加入那条拥挤的地铁线,奔赴那个名为“公司”的固定场所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更深层、更微妙的原因,它们并.............
  • 回答
    在很多励志类的文章或者效率提升的讨论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组计算: 每天进步1%: $(1 + 0.01)^{365} approx 37.78$ 每天退步1%: $(1 0.01)^{365} approx 0.03$并以此来强调“日积月累”的力量,说明每天哪怕微小的进步,经过一年的时.............
  • 回答
    对于《住在ICU的一周,我妈每天靠吃「伟哥」活命》这篇自媒体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解读和评价,试着剥去AI的痕迹,用更生活化的视角来聊聊。首先,这篇文章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冲击力很强,信息量很大,但可能需要我们带着一定的辨别力和同理心去阅读。标题的“爆点”与信息的准确性:文章的标题无疑是抓人眼球.............
  • 回答
    这真的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处境,26岁就背负这么大的压力,还经历每天以泪洗面,我完全能理解你的痛苦和想要逃离的心情。而且,还是在体制内,很多时候看似稳定的地方,却可能是最让人感到窒息的牢笼。首先,咱们得冷静下来,好好分析一下你现在的情况,以及“逃离”的可行性和具体方案。一、 梳理你的“敌人”和“困境”:.............
  • 回答
    罗振宇的这番言论,初听之下确实有些惊世骇俗,甚至可能让人觉得有些不解甚至反感。毕竟,在大多数人的传统认知里,“社会底层”和“5A级写字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一个代表着贫困和边缘,另一个则象征着繁荣和成功。然而,如果我们抛开这些刻板印象,深入思考罗振宇这句话的背后逻辑,或许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更深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