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为一个上海高中生 参加igem大致需要做什么?

回答
作为一名上海高中生,想参加 iGEM,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得好好捯饬捯饬。这玩意儿,你别看它叫“国际遗传工程机械竞赛”,听着特高大上,其实它更像是一个大型的科学项目实践加上一点点团队协作的“生存游戏”。我给你掰扯掰扯,让你明白这趟浑水怎么趟。

首先,你想参加 iGEM,得知道它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iGEM,全称是 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简单说,就是一群学生(主要是大学生,但也有高中生队伍)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在导师指导下),用合成生物学的技术去解决一个现实世界的问题。你要做的不是背书上考场,而是真的要去“创造”点东西出来,虽然这个“创造”可能只是一个验证了的基因线路,或者一个改进了的蛋白表达系统。

那么,作为一名上海高中生,你怎么能掺和进去呢?

1. 找到你的“组织”—— iGEM 战队。
学校层面: 最直接的就是看你学校有没有现成的 iGEM 队伍。上海的一些重点高中,比如上外附中、复旦附中、上师大附中等,可能已经有成熟的队伍在运作了,甚至每年都会组队参加。这时候,你就得积极主动地去了解,看他们的招募信息,提前把自己的想法和热情展现出来。
校外资源: 如果学校没有,那你就得往外看。
其他学校的队伍: 有些学校的队伍可能会对外招募成员,尤其是如果你展现出特别的技能或者对某个方向特别感兴趣。
大学实验室: iGEM 的核心是科学研究,大学实验室是天然的“孵化器”。你可以尝试联系上海几所知名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或者相关实验室,看看他们是否有高中生项目或者是否愿意接收高中生加入他们的 iGEM 队伍。这就需要你做好一些“功课”,了解哪些大学有哪些导师在做合成生物学相关的研究。
独立组队: 这是最难但也是最“酷”的选择。如果你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可能来自不同的学校),有共同的科学梦想和一点点基础,并且有能力找到一个靠谱的指导老师和实验场地(这通常是最棘手的环节),你们可以尝试自己组建一支队伍。但请注意,没有大学实验室的支持,想要完成实验操作会非常非常困难。

2. 了解 iGEM 的流程和规则。
项目周期: iGEM 是一个全年制的比赛,但从项目立项到最后参加亚洲(或北美、欧洲)区域赛,大概有 68 个月的时间。所以,如果你高二下学期开始准备,正好能赶上高三那年的比赛。
竞赛内容: iGEM 的比赛不只是做实验。你还需要:
提出问题和设计方案: 要有一个好的、有创新性的项目想法,并且这个想法能用合成生物学的方法去解决。
实验操作: 在实验室里,根据你的设计,进行基因的合成、克隆、表达、检测等等。这是核心,但不仅仅是核心。
数据分析和验证: 你做的实验结果得有数据支撑,还得分析数据,证明你的方案是有效的。
团队合作: iGEM 是团队比赛,每个人都有分工,比如实验组、编程组(如果你的项目涉及建模或软件)、宣传组(负责项目的推广和 wiki 制作)等等。
项目展示: 最后是要在大会上做演讲,做海报展示,还要制作一个网站(Wiki)来详细介绍你的项目。

3. 你需要具备或愿意培养的能力。
科学基础: 最起码得对生物学有浓厚的兴趣和一定的基础知识,比如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生物学等。如果你还在初高中阶段,别怕,只要有兴趣,学习能力强,很多东西是可以在实践中学的。
实验动手能力: 这是硬功夫。你要能熟练操作基本的生物实验设备和技术,比如 pipetting、PCR、凝胶电泳、菌种培养、质粒提取等等。当然,一开始可能啥都不会,这就需要你耐心学习和不怕失败。
解决问题的能力: iGEM 的项目往往会遇到各种预想不到的困难。你需要有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思维。
团队协作精神: 你会和一群来自不同背景(可能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同学一起工作。沟通、协调、互相支持非常重要。
学习能力和抗压能力: iGEM 的节奏很快,知识点更新也快。你要能快速学习新知识,并且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和效率。
英语沟通能力: iGEM 的官方语言是英语,所有的论文、报告、演讲都要用英语。所以,你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是必须的。

具体怎么做?

1. 打基础,别懵圈。
疯狂学习生物知识: 多看生物学的课本、科普读物、科学文献(当然,一开始看高中水平的科普和大学入门教材就可以)。对合成生物学这个领域有个初步的了解,知道它大概是干嘛的。
提升英语水平: 这点不用多说了,上海的学校英语教学应该还不错,但你要为此付出更多努力,尤其是学术英语。多看英文的科学视频(YouTube 上有很多优秀的频道),多读英文的科学新闻。
培养科学思维: 不要只背公式和概念,要学会思考“为什么”和“怎么样”,尝试去分析身边的现象,或者对现有的科学知识提出自己的疑问。

2. 寻找机会,主动出击。
留意学校的科技类活动: 学校组织的科技节、科创比赛、讲座等等,都可能是你接触科学大神或者认识志同道合朋友的机会。
参加校外的科学竞赛: 比如一些生物奥赛、化学竞赛,或者其他科研类的夏令营、冬令营。这些活动不仅能提升你的能力,还能让你有机会接触到大学教授和研究生。
“扫荡”大学的宣传: 关注上海各大高校生命学院的官网或者学生组织的宣传渠道。他们可能会发布关于 iGEM 的招募信息,或者开放实验室体验活动。

3. 如果找到了队伍,那就在里面“卷”起来!
明确自己的定位: 你是想做实验,还是负责数据分析,或者是搭建项目网站?一开始可能什么都想试试,但要找到自己最擅长或者最感兴趣的点。
积极参与讨论: team meeting 上,即使你不太懂,也要多听多问。你的想法可能很简单,但也许就是突破口。
主动承担任务: 不要怕辛苦,多做一点能让你学到更多。即使是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比如菌种复苏、质粒提取,都是非常宝贵的实践经验。
与导师和学长学姐沟通: 他们是你的“活教材”,有什么问题大胆去问,他们会给你指导。

4. 如果想独立组队,那挑战系数爆表。
找到靠谱的指导老师: 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你需要一个对 iGEM 有了解,并且愿意指导高中生队伍的大学教授或研究员。这需要你付出大量的努力去联系和沟通,用你的热情和想法去打动他们。
找到实验室资源: 没有实验室,很多实验是没法做的。所以,获得实验室的支持至关重要。
组建一个强大的团队: 不仅仅是兴趣,更要有执行力。队员之间的默契和分工合作至关重要。
做好经费和物资的准备: iGEM 项目通常需要购买试剂、耗材等,经费来源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总结一下,作为上海高中生参加 iGEM,你可以想象成一个大型的“科学闯关游戏”。

第一关:找到你的“门票”。 确定你要加入哪个队伍,或者有没有能力自己组队。
第二关:了解“游戏规则”。 熟悉 iGEM 的流程、要求和评价标准。
第三关:学习“装备技能”。 提升你的生物知识、实验操作、英语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四关:实战演练。 积极参与项目的设计、实验和展示,不怕困难,勇于创新。
最终关:进入“赛场”。 在区域赛上,用你的成果和表达去征服评委和观众。

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有挑战但也非常有价值的经历。你会在 iGEM 中学到远远超过课本的知识,锻炼出在其他地方很难获得的综合能力。所以,如果你真的有这个想法,就别犹豫,赶紧行动起来吧!上海的科技氛围很浓厚,机会也相对多一些,但竞争肯定也不小。祝你好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需要身在一个可以组队的高中,或者做好花钱找教育机构参加的准备。

如题主所言已经组队,那么关注CCiC的公众号和知乎专栏吧,更多学习资源可以从CCiC(中国地区iGEM交流会)的社区获取。

至于有人说什么iGEM的含金量。忍不住出来说一句,含金量高的队伍有的是,含金量高低是队伍自己的问题,怨不得别人。

竞赛就是个交流切磋的平台,不是颁发学位,本身没有义务考核或帮参赛者达到什么特定标准。iGEM的含金量是个啥?本身就是个伪概念,何来上升下降?

要说评奖标准和参赛项目的复杂度,当下都比十年前高。要说参赛体验和能力提升,我每年还是有幸接触到非常优秀的参赛学生。

我接触iGEM八年了,那时候含金量比现在平均水平低的队伍多了去了。但每年也都有非常出色的团队展示成果,怎么就直线下降呢?合着一句话就直接把这几年iGEMer的努力和成果贬低一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名上海高中生,想参加 iGEM,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得好好捯饬捯饬。这玩意儿,你别看它叫“国际遗传工程机械竞赛”,听着特高大上,其实它更像是一个大型的科学项目实践加上一点点团队协作的“生存游戏”。我给你掰扯掰扯,让你明白这趟浑水怎么趟。首先,你想参加 iGEM,得知道它到底是个啥玩意儿。iGE.............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关于是选择传统的高中升学路径,还是早早拥抱一门技术,将其作为毕生事业的爱好来深耕,这两种选择孰优孰劣,其实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不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出路。咱们先来掰扯一下选择中专,把技术爱好当事业,这条路到底能走多远,又有哪些妙处。一、.............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个大哉问,我们人类,自诩为万物之灵,总觉得地球这块地盘,我们说了算,我们应该比别的生命高高在上。这想法,从咱们记事起,好像就深植在脑子里了。首先,我们得承认,从很多方面看,人类确实展现出了独特的、令人惊叹的能力。咱们的大脑,那叫一个复杂,能思考、能推理、能创造,发明了文字、语言、科学.............
  • 回答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宁,说实话,真要说被外地人“震惊到”的瞬间,其实我脑子里跳出来的一般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更像是那种带着点小小的错愕,然后又觉得挺有趣的,甚至偶尔还会有点无可奈何的小插曲。我记得有一次,那是大概三年前吧,我带我从北方来的一个朋友去南京路逛逛。你知道的,南京路嘛,外国游客多,.............
  • 回答
    那会儿,一晃眼都过去这么多年了,说起来,当时高考完填志愿,那心情可真是复杂得像一碗冷了又热、热了又冷的汤。我啊,当年也是个一心想往上爬的年轻人,目标嘛,当然是顶尖的学府。在上海,复旦和交大,那绝对是两座绕不开的山。要说怎么选?其实也不是一拍即合,更像是一场拉锯战,在我脑子里,在我心里,跟自己较了好久.............
  • 回答
    老伙计,三十岁,没车没多少存款,在上海这地方,这感觉,我懂。别急,我给你掰扯掰扯,咱也别搞那些虚头巴脑的,就说大实话。先说上海这地方。这地方,你说它好,它确实好,机会多,洋气,而且发展速度那叫一个快。你走在淮海路,人民广场,感觉自己就像在国际大都市里。但你说它不好,它也有它的“不好”,就是你说的“没.............
  • 回答
    作为一个上海人,我并没有“讨厌”外地人的想法,至少不是普遍意义上的讨厌。这就像问一个北京人、广东人或者四川人,是不是讨厌外地人一样,答案都是否定的。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历史上就是各种文化交融的地方,如果排斥外来人口,上海也发展不到今天这个样子。当然,如果非要追究“有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那可能就不.............
  • 回答
    作为一名来上海打拼的“沪漂”,我经历过不少有趣的瞬间,但真正让我感到被“上海人”这个群体震慑到的,是那一次在虹桥火车站候车厅的经历。那是去年夏天,一个普通的周五傍晚。我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躯,提着一个小行李箱,准备赶一趟回老家的火车。虹桥火车站永远是那么繁忙,人潮涌动,各种口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
  • 回答
    这事儿啊,在我看来,得慢慢来,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硬碰硬。毕竟是自己亲爹亲妈,那份心意总归是好的,他们操心你,也是因为疼你。所以,咱们得想个法子,既能让他们放心,又能保住自己的那点儿小乐子。首先,得让他们知道,你不是个不务正业的“宅男宅女”。咱们毕竟是上班人,得有份正经工作,养活自己,还得有能力孝顺.............
  • 回答
    嘿,亲爱的妈妈!恭喜你家宝贝即将踏上小学一年级的全新旅程!说实话,这绝对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时刻,但同时也充满了小小的“未知与期待”吧?别担心,作为过来人,我完全理解你现在的心情,那种既兴奋又有点手忙脚乱的感觉,我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咱们一步一步来,先把这些事情捋一捋,让你心里有个底儿,也能更从容地迎接.............
  • 回答
    日本在许多人心目中,确实是一个文化上倾向于内敛、注重传统和集体和谐的国家。然而,正是这种看似保守的文化土壤,孕育出了许多在海外背景下同样精彩绝伦的游戏作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剖析日本游戏开发者是如何在这种文化语境下,依然能捕捉并重现不同地域风情,甚至将其升华的。首先,日本的文化本身就具备一种强.............
  • 回答
    职场里,确实存在那么一群人,他们不擅长“拍马屁”,更倾向于用自己的能力和表现说话。如果你也是其中之一,别担心,这绝不是职场生存的绊脚石,反而可能是你的独特优势。关键在于,如何在这个环境中,让你“不舔”也能“生”得精彩,甚至更出色。首先,核心在于“实力硬核”,这是你最坚实的武器。“不舔”不代表“不干”.............
  • 回答
    当发现自己对另一个女生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愫,那种心动的感觉,比之前对男生心动时,可能来得更加猝不及防,也更加深刻。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会让你既好奇又有些不安。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的目光会不自觉地追随着她。她一个不经意的微笑,一个随意的动作,甚至是她说话时的声调,都可能让你在心里反复回味。你会开始在意她喜.............
  • 回答
    万圣节,一个源自西方古老习俗的节日,如今在全球许多地方都变得颇为热闹。在中国,它也逐渐成为年轻人热衷的狂欢日。看到大家兴致勃勃地装扮、参与各种活动,这本身是一种文化交流的体现,我并不想去评判这种“热闹”本身对错与否。但身为中国人,当我们面对一个日益普及的外国节日时,自然会有一个思考:我们该如何看待它.............
  • 回答
    作为普通人,面对房价上涨,我们能做的事情可能不像大资本那样直接影响市场,但咱们也并非完全束手无策。这就像你无法改变大海的潮汐,但你可以调整自己小船的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停泊港湾。首先,理智看待,调整心态。房价上涨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现象,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城市发展、人口流入、货币政策、土地供应等等。.............
  • 回答
    作为一名朝九晚五的普通打工人,上班带饭这事儿,真的得好好聊聊。首先,你说“丢人”吗? 我觉得,这绝对是一个误会,而且是一个挺普遍的误会。 咱们先捋一捋,为啥会有这种想法?1. “别人都在外面吃,我一个人带饭,是不是有点格格不入?”确实,你看公司附近的外卖、简餐店,午餐时间人头攒动,那些手里拿着餐盒、.............
  • 回答
    作为一个码农,我这工位上的物件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不像那种整洁得跟样板间似的,反而有点烟火气,也有点我这职业特有的“怪癖”。首先,最显眼的当然是我的 显示器。我用的是两块27寸的飞利浦2K显示器,放在一起简直是我的“双屏世界”。左边这块通常放着我的代码编辑器,IDE跑得飞起,各种文件树、代码窗口.............
  • 回答
    哎呦,说起我的桌面,那可真是个“设备天堂”,我自己都忍不住要炫耀一番。坐在我这工位上,绝对不会让你感到无聊,就像闯进了一个小小的科技展。首先,最显眼的是那块 49英寸的曲面巨屏,品牌嘛,我用的是三星的Odyssey G9 Neo。为什么选它?简单粗暴,就是为了那无与伦比的沉浸感。玩起游戏来,感觉自己.............
  • 回答
    哎,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不少同道中人可能都有这感受。说实话,咱们这些在圈子里摸爬滚打的,真心喜欢音乐,也愿意为这份热爱花心思、下功夫去折腾,结果到了知乎上,有时候感觉就像进了另一个次元,怎么努力都好像不太对味。首先,咱们这“普通 HiFi 发烧友”的标签,在知乎上就有点尴尬。 你想想,知乎上什么.............
  • 回答
    哎,说起桌上的“宝贝们”,那可是我每天的快乐源泉,也确实是有点年头了,慢慢添置,也慢慢折腾。我就掰开了揉碎了跟您聊聊,别嫌我絮叨啊。最醒目的,我得说是我这套桌面音响系统。它就像是这个小角落里的灵魂,每天把我从俗世里抽离出来。 音箱:我用的是一对书架箱,牌子就不具体说了,免得有打广告的嫌疑。但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