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水浒传的人入了伙战斗力都下降了?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读者在读《水浒传》时会产生的一个疑问。表面上看,梁山好汉聚集了一大批曾经叱咤风云的江湖人物,按理说应该是强强联合,战斗力爆表才对。但仔细推敲,你会发现,很多原本单打独斗时威震八方的好汉,一旦上了梁山,似乎就没有那么“闪耀”了,甚至有些人的战斗表现反而不如从前。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入了伙战斗力就下降”。更准确地说,是 梁山这个平台和整体环境,改变了这些好汉们以往的作战方式、发挥空间和个人价值的体现,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稀释了他们个体的“光芒”。咱们细细道来:

1. 作战模式的转变:从“单挑王”到“阵营战”

个体武勇的边际效应递减: 在上梁山之前,很多好汉都是在各自的地盘上单打独斗,或者带领一小撮人。他们的武艺、策略和勇气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比如武松醉打蒋门神,那是个人能力极致的展现;林冲在野猪林遇险,凭一人之力杀出血路。在这些时刻,他们的“战斗力”是百分百的,甚至超常发挥。
上了梁山,变成了团队作战: 梁山泊的打仗,往往是大部队集结,协同作战。虽然也有个人单挑的环节,但更多的是需要阵型、配合和整体调度。这意味着,即使一个人的武艺再高,也需要服从大局安排,不能随心所欲地冲锋陷阵。个人的武勇,在这种整体作战中,就如同大河中的一滴水,其作用被稀释了。你一个人再能打,也打不过敌方几万大军的围剿。
牺牲个体表现换取整体胜利: 为了整体的胜利,有时候需要个体去做一些牺牲,或者执行一些不是那么“闪光”但却很重要的任务。比如一些人负责牵制敌方、堵截退路,这些任务可能没有那种“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刺激,但同样是战斗力的一部分。但读者关注的往往是那些直接的、戏剧性的个人表现,所以这些方面的“战斗力”就不那么显眼了。

2. 角色定位与发挥空间的变化:从“主角”到“配角”

每个人都有“人设”,但不是所有“人设”都适合冲锋陷阵: 梁山好汉有一百单八将,每个人的背景、性格、特长都不尽相同。上山之后,他们被赋予了不同的职位和职责。有些是冲锋陷阵的先锋、头阵,他们的战斗力自然得到体现。但也有很多好汉,他们的特长不在于厮杀,比如军师、管理人员、或者一些性格偏向于守成、智谋型的人。
“文将”和“武将”的分工: 像吴用、朱武、樊瑞这样的军师,他们的“战斗力”体现在谋略上,而不是战场上的刀枪相见。戴宗擅长“神行法”,在传递信息、侦察敌情方面作用巨大,但在正面战场上他的“战斗力”也有限。他们的价值不能用传统的“武力值”来衡量,但如果我们只关注武力,就会觉得这些人“战斗力下降”。
“五虎将”、“八骠骑”的定位: 梁山有一个明确的武将体系,比如“二十四将”中有“五虎将”和“八骠骑”。这些顶尖武将虽然依旧勇猛,但他们也要顾及到其他人的表现,以及整体的战术安排。不像之前单干时,可以毫无顾忌地展现自己的巅峰实力。

3. 士气与斗志的波动:从“被逼上梁山”到“招安求功名”

最初的斗志:“官逼民反”,不成功便成仁: 很多好汉上梁山是因为被官府逼得走投无路,身上背负着深仇大恨。这种“背水一战”的斗志,让他们在战场上往往能爆发出超常的战斗力,抱着必死的决心去拼杀。
招安后的顾虑与目标变化: 随着梁山势力的壮大,尤其是宋江上山后,梁山的精神内核开始发生变化。从“替天行道”到“招安求功名”,很多好汉的目标不再是单纯的对抗官府,而是希望通过战争来获取功名和政治地位。这种心态上的转变,自然会影响到他们冒险犯难的决心和拼杀的凶猛程度。
忠诚度的分散与内部矛盾: 梁山聚义的初衷是“兄弟”,但随着人数增多,成分复杂,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虽然表面上宋江是首领,但并非所有人都心甘情愿地听他指挥,或者与他的目标完全一致。一些好汉可能更怀念过去的日子,或者对招安后的前景感到迷茫,这都会影响到他们在战场上的投入程度。

4. 战争的复杂性与对手的变化

对手实力并非一成不变: 梁山好汉前期遇到的对手,很多是地方性军阀、土匪头子,或者一些腐败的官军。但后期,他们面对的都是朝廷的精锐部队、名将领兵,比如呼延灼、童贯、高俅的亲自出马。对手的实力越强,梁山的整体压力越大,个体的好汉在对抗更强大的对手时,表现出的优势就没那么明显了。
战争的策略与战术: 梁山好汉擅长的是江湖野路子和个人勇武,但面对有组织、有谋略的官军时,也需要更精密的战术配合。有时候,即使个人武力超群,也可能因为战术上的失误而功亏一篑。

5. 故事叙事的侧重点:

“英雄史诗”到“群像描写”的转变: 《水浒传》的作者在描写早期好汉上山的过程时,往往会突出他们个人的传奇经历和超凡武艺,因为那是吸引读者的亮点。但当梁山成型,变成一个大家庭后,叙事的重心会转向群像的互动、组织的发展以及整体的命运走向。在这种情况下,个别好汉的“个人秀”就会相对减少。
“精彩”与“真实”的平衡: 作者也需要在塑造一群各有特色、但又都是顶尖武力值的好汉,与描绘一场真实、复杂的战争之间找到平衡。如果每个好汉在每场战斗中都像开了挂一样,那反而失去了真实感。

举个例子来说:

想想鲁智深。他最初在五台山醉打金刚,那是个什么样的场面?简直是无人能挡!然后是倒拔垂杨柳,更是展现了惊人的力量。等他上了梁山,他依然是一员猛将,冲锋陷阵,降妖伏魔。但是,你还会觉得他“鲁智深一个人就能摆平一切”吗?在梁山大军中,他更多的是一个强大的“单兵作战单位”,需要配合整体战术,而不是那个可以凭借一己之力改变战局的孤独英雄。他的强大依然存在,只是在“梁山模式”下,这种强大不再是压倒性的个体光芒。

所以说,与其说“战斗力下降”,不如说是一种 “个体光芒的稀释” 和 “作战模式的转型”。梁山提供了一个平台,让这些原本散落在民间的英豪能够汇聚一堂,共同干一番事业。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英雄主义的光辉,必然会与集体协作的光辉交织,甚至被集体的光辉所覆盖。这或许也是《水浒传》想要传达的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于“江湖”与“组织”、“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思考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请问哪里战斗力下降了?


卢俊义上梁山前就是个井底之蛙,单挑水平虽然没的说,但是总以为靠单挑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头上绿成一片草原都不知道,自我感觉还特别好,到处吹牛说要踏平梁山,结果一遇到正儿八经的军阵就是秒怂:


又见双鞭呼延灼,金枪手徐宁,也领一彪军马,摇旗呐喊,从山西边杀出来;吓得卢俊义走头没路。看看天又晚,脚又痛,肚又饥,正是慌不择路,望山僻小径只顾走。


上梁山后卢俊义才真正从一个“武夫”变成“武将”,武力、统率、智力、经验全面提升,征辽时期单挑耶律四兄弟,孤身一人杀散上千辽兵,征方腊时期斩杀厉天闰、击败司行方,完全没有下降的意思。


卢俊义下马,拔刀割了耶律宗霖首级,拴在马项下。翻身上马,望南而行,又撞见一伙辽兵,约有一千余人。被卢俊义又撞杀入去,辽兵四散奔走。


关胜、林冲、鲁智深、武松、花荣五大高手,后期基本上未尝一败。


武松在狮子楼上还被西门庆一脚踢飞了刀,在蜈蚣岭杀王道人还用了十几个回合,到后期砍人基本上都是一刀一个:


忽地城门里突出一员猛将,乃是方天定手下贝应夔,便挺枪跃马,接住武松杀。两个正在吊桥上撞着,被武松闪个过,撇了手中戒刀,抢住他枪,只一拽,连人和军器拖下马来,咔察的一刀,把贝应夔剁下头来。


武松被包天师的法术伤了一臂,不属于实力问题,鲁智深更横,直接把装备都抢过来了,把包天师战斗力废掉大半,后来被凌振一炮炸飞:


包道乙便向鞘中掣出那口玄天混元剑来,从空飞下,正砍中武松左臂,血晕倒了。却得鲁智深一条禅杖,忿力打入去。救得武松时,已自左臂砍得伶仃将断,却夺得他那口混元剑。


呼延灼虽然战绩没什么明显提升,江湖仍然人称呼延五五开,但是开发出了新的武器技能“长枪”,就问你惊不惊喜:


韩存保善使一枝方天画戟。两个在阵前,更不打话,一个使戟去搠,一个用枪来迎,两个战到五十余合……正斗到浓深处,呼延灼一枪,望韩存保前心刺去。


秦明是和方杰单挑时被杜微暗器偷袭,分散了注意力最后被杀,秦明水平本来就不如关胜,一挑二打不过很正常。


董平、张清完全属于头铁,你要说他们智商下降还可以,但是武力可没有下降,张清都把辽军打出心理阴影了。


洞仙侍郎道:“那蛮子队有那个穿绿袍的,惯使石子,好生利害,可以提防他。”天山勇道:“这个蛮子,已被俺一弩箭,射中咽喉,多是死了也!”洞仙侍郎道:“除了这个蛮子,别的都不打紧。”


杨志、穆弘、杨雄发挥算是马马虎虎,也没什么明显污点。


朱仝武力有明显提升,苏州之战斩杀飞云大将军苟正、生擒飞熊大将军徐方,统率能力估计也提升不少,后来还跟随刘光世破金。


史进和石秀一起死于乱箭,都不是个人能力问题,完全是卢俊义瞎指挥,中了庞万春的埋伏。


徐宁算是比较挫的,征辽之战被阿里奇三十回合完败,但是征方腊时二十回合杀死吕师囊,算是挽回一点面子。最后为了救郝思文身中毒箭而死,属于正常发挥,换成反应快的关胜、呼延灼或许就不会中箭了。


其实徐宁不应该如此频繁的去单挑,他的特长是镰钩枪战法,梁山军不缺单挑的人,这个锅宋江和吴用也得分一点。


索超死于石宝流星锤,当时关胜已经看出来石宝有后招不能追,索超看不出来,也是正常发挥。


急先锋索超平生性急,挥起大斧,也不打话,飞奔出来,便斗石宝。两马相交,二将猛战,未及十合,石宝卖个破绽,回马便走。索超追赶,关胜急叫休去时,索超脸上着一锤,打下马去。


刘唐是因为性急在攻打杭州城时被城门压死,再次提醒我们,做人不能头铁。


李应上山后主要都在管后勤,出手不多,睦州之战用飞刀杀死守将伍应星,可见转管理岗位之后传统手艺也没有丢,应该表扬。


李逵人品虽然不行,战场上清兵还是很不错的,后期和几个副将的配合也有提高,属于大杀器级别。但是李逵的智商并没有什么长进,多次被活捉。


天罡里面唯一要说可能下降的就是雷横,没有任何亮点,最后被司行方三十回合砍死,表现还不如很多地煞。


孙立征辽反杀寇镇远之战表现非常出色,比当年单挑呼延灼毫不逊色,后期也有多次斩将记录,战役结束带着孙新回登州当官,从提辖升到都统领,堪称人生赢家。


黄信作为地煞次席,表现非常亮眼,征辽之战中是杀死贺统军的头号功臣:


贺统军欲退回西门城边,又撞见双枪将董平,又杀一阵。转过南门,撞见朱仝,又杀一阵。贺统军不敢入城,撞条大路,望北而走。不提防前面撞著镇三山黄信,舞起大刀,直取贺统军。贺统军心慌,措手不及,被黄信一刀,正砍在马头上。贺统军弃马而走,不想胁窝里又撞出杨雄、石秀两步军头领,齐上把贺统军捻翻在肚皮下。宋万挺枪又赶将来。众人只怕争功,坏了义气,就把贺统军乱枪戳死。


此战之后黄信终于想明白了,只要能打群架就绝不单挑,当年老子就是被燕顺、王英、郑天寿群殴吃了败仗一直抬不起头,从此以后老子就专打群架。


征王庆时期跟在林冲屁股后面,斩杀潘忠;苏州战役八对八团战,黄信和关胜、秦明、花荣一起出战,稳稳苟到朱仝刺死苟正,又刷一功;歙州之战和林冲、孙立、邹渊、邹润一起围殴王尚书,奥尼尔说把黄信换成我奶奶都能赢。


征方腊战役结束黄信毫发无伤,调回青州当都统领,坐上当年秦明的位置,美滋滋。


宣赞就没黄信、孙立那么能苟,苏州破城的时候,宣赞居然和郭世广同归于尽了。也不知道宣赞怎么想的,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把命搭上了。


武力提升最明显的是吕方,先是五六十回合杀了厉天佑,再和石宝单挑了五十回合才落下风,可惜最后和白钦一起摔下山同归于尽,没有机会继续成长了。


凌振打炮的准星也有明显提高,征梁山的时候打了三炮都打飞了,此后不断磨练技术,征王庆时期轰死猛将袁朗,征方腊轰死包天师,证明了什么叫做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其他副将就不具体展开了,总的来说“战斗力下降”这个说法是不太成立的。

——————————————

评论区有人说卢俊义看到梁山人多势众跑路很正常,这里专门补充答复一下。


打不过确实很正常,跑路也很正常,但我这里重点说的是卢俊义的心态变化。细看一下这回书,和梁山交手之前,卢俊义是什么心态?


梁山泊那伙贼男女,打甚么紧!我观他如同草芥……一朴刀一个砍翻,你们众人与我便缚在车子上。


然后双方刚交手,卢俊义的心态仍然是非常自信的:


三个头领,丁字脚围定,卢俊义全然不慌,越斗越健。


但是打着打着,他的心态开始不行了,被宋江、吴用玩得团团转。这是卢俊义平生第一次遇到重大挫折,很可能也是第一次见到军阵,最后他的心态彻底崩溃了:


吓得卢俊义走投没路。看看天色将晚,脚又疼,肚又饥,正是慌不择路,望山僻小径只顾走。约莫黄昏时分,烟迷远水,雾锁深山,星月微明,不分丛莽。正走之间,不到天尽头,须到地尽处,看看走到鸭嘴滩头,只一望时,都见满目芦花,茫茫烟水。


注意施耐庵的这段景色描写,特意借着景物表现卢俊义的心情(手法类似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之前吹牛要踏平梁山形成了鲜明对比。


卢俊义这里的心情不止是害怕、打不过,而是那种今日方知天外有天的彻底崩溃。因为卢俊义面对的是梁山的降维打击,我不跟你玩一对一单挑,而是利用计谋、地形、兵力、阵型、伏兵、弓箭,把你安排的明明白白——对于此前只知道练武但从没真正打过仗的卢俊义来说,这就是颠覆三观。


大人,时代变了。


这种心情,有点类似于《笑傲江湖》里面封不平闭关几十年出山打算争夺五岳剑派盟主,结果遇到独孤九剑的令狐冲,一战之后心如死灰。


再看后来征讨辽国,同样是孤身一人,同样是面对千军万马,卢俊义就完全不怂了,直接反杀。这个时候的卢俊义,如果面对的不是一千而是一万辽兵,他可能也会害怕,也会逃,但不会再像当年那吓到崩溃了。


这就是卢俊义上梁山之后,从武夫到武将的成长。


更多回答:

user avatar

你看的是小说,不是历史。

《水浒传》的前半部分,都是人物传记。可以划分成《林冲传》《武松传》《鲁智深传奇》《宋江传》等等。

这里面都一个人一个人的写,重点都在刻画人物上。

而描写他们的战斗力,这就是作者的笔力和用意了。

比如说金庸的小说和古龙的小说,都是武侠小说。金庸善于描写一招一式,古龙善于营造气氛,多角度叙述,最后到真打的时候,就是那么几招,战斗就结束了。但是,同样都看得过瘾。甚至认为古龙笔下的英雄人物的功夫了不起。这就是给予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

《水浒传》当然是了不起的前辈作品,在前面写人物志的时候,不仅是写打斗,而是全方位刻画,包括周围景物,气氛,前因后果,英雄的心理描写等等,看起来过瘾,内心充满了崇拜之情。

林冲风雪山神庙,武松醉打蒋门神,武松打虎,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鲁达倒拔垂杨柳等等,前无古人,后面根本看不到有人可以赶得上。

如此细致传神的描写,没人敢质疑他们的武功。

但是到了后半部,就不是人物志,而是将整个梁山好汉作为一个整体来描写,大量的战斗场景没有那么细致的铺垫,也很少特意去突出某一个人,三言两语就交代了,你不会想象这场战斗是个什么样子,而继续跟着情节发展,很快就进入到下一个环节。

战斗的规模越来越大,个人的作用越来越低,权术计谋逐渐更为突出,梁山内部不和谐的声音越来越大。随着故事逐渐收尾,无数英雄倒下了,死去了,甚至是很仓促地就死了。掉进了一个陷阱里,从马上摔下来,飞来了一支箭等等,就没了。

越看越丧气,越看越觉得这些人怎么就不行了。

因为作者必须把这本书写成悲剧,英雄死得狼狈,死得悲惨,死得一文不值,悲剧的意味才浓厚。

刻意渲染出的悲剧,这样的文学作品往往价值不高。

这就是名著和网文的差别。但是,很明显,看网文的人太多,看完一整本名著的人太少,所以认知出现了偏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