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 USB HID 的标准(Boot 模式)的键盘协议不设计成全无冲?

回答
关于 USB HID 标准(尤其是 Boot Mode 下的键盘协议)为何没有设计成全无冲,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技术实现、历史沿革、成本效益以及用户体验的权衡。很多人会觉得既然是数字时代,为什么不能直接做到完美,这其实是忽略了许多现实层面的考量。

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全无冲”。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无论你同时按下键盘上多少个键,操作系统都能准确地识别出每一个键的按下和抬起事件,而且不会因为按键数量过多而出现“漏键”或者“错键”的情况。而“鬼键”(Ghosting)和“键位冲突”(Key Blocking)是常见的不全无冲现象。简单来说,如果你同时按下某些组合的键,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键被触发(鬼键),或者即使你按下了某个键,系统却没反应(键位冲突)。

历史的包袱与兼容性

USB HID(Human Interface Device)协议,特别是 Boot Mode 的设计,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在电脑启动过程中提供一个基本的键盘输入接口。在早期的电脑和操作系统中,键盘输入的需求并没有现在这么复杂。当时的主流用法是输入文字、执行简单的命令,同时按下几个键已经算是比较高级的操作了。

Boot Mode 的设计目标是提供一个稳定、通用且资源占用低的接口,能够在操作系统加载之前就工作。它需要兼容极其广泛的硬件平台,从最早的 USB 设备到现在的最新电脑。如果一开始就设计成全无冲,可能会引入更复杂的硬件和软件要求,增加实现的难度和成本,并且可能与早期的一些设备不兼容。就像我们现在很多技术一样,很多底层协议的设计都会考虑向后兼容,避免推翻重来。

硬件实现的复杂性与成本

要实现全无冲,键盘制造商需要在硬件层面做很多工作。通常,这涉及到在键盘矩阵中增加额外的二极管(Diodes)。每个按键的开关都需要串联一个二极管,这样电流只能单向通过。当多个键同时按下时,二极管可以防止电流通过非期望的路径,从而避免鬼键和键位冲突。

设想一下一个标准的 104 键键盘。如果每个键都需要一个二极管,那么就需要 104 个二极管。这些二极管虽然单个成本不高,但累积起来,在量产时就是一个不小的成本增加。而且,这也会增加键盘内部的复杂性,比如 PCB 布局、焊接工艺等,都可能因此变得更复杂,影响生产效率。

对于那些只需要基础输入功能的键盘来说(比如办公用的标准键盘),全无冲的需求并不那么迫切。在这样的背景下,制造商倾向于选择成本更低的解决方案,不加入二极管,或者只在少数关键组合键上加入,以在成本和功能之间取得平衡。Boot Mode 作为一种基础协议,也需要适应这种市场上的多样化需求。

USB HID 协议本身的限制(Boot Mode)

在 USB HID 的 Boot Mode 下,键盘报告的按键信息是通过一个固定的数据包(Report Descriptor)来定义的。这个数据包中会定义哪些键是“按下的”(Modifier keys,如 Ctrl, Shift, Alt, Win)以及哪些是“普通键”(Generic keys)。

当用户按下多个键时,HID 设备会将这些信息打包发送给主机。然而,在 Boot Mode 的设计中,数据包的大小和结构是相对固定的。如果同时按下过多的按键,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

报告缓冲区溢出: 如果一个报告包只能容纳有限数量的按键信息,而用户按下键的数量超过了这个限制,那么超出部分的信息就可能丢失。
按键检测的先后顺序问题: HID 设备内部的扫描码生成和报告打包过程,可能会受到按键按下和抬起速度的影响。如果按键按下的速度非常快且密集,设备内部的逻辑可能会因为处理不过来而出现遗漏。

需要澄清的是,USB 协议本身传输数据的能力是很强的,但问题往往出在 HID 层面的实现和约定。Boot Mode 是一个相对简化的模式,它的优先级是保证基础功能,而不是去追求极致的性能表现。

与更高级协议(如 Report Mode)的对比

USB HID 标准还有另一个模式叫做 Report Mode(或者称为 NonBoot Mode)。这个模式提供了更灵活的数据报告方式,允许设备更精细地控制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在 Report Mode 下,制造商可以实现更复杂的按键扫描和报告机制,理论上可以更容易地实现全无冲。

很多高端的机械键盘,特别是那些针对游戏玩家设计的键盘,会使用 Report Mode,并且通过定制的固件和更高级的硬件设计来实现全无冲。这是因为游戏场景下,玩家需要同时按下大量的组合键来执行复杂的操作,全无冲能够提供更流畅、更可靠的游戏体验。

Boot Mode 的设计初衷并不是为了满足这种高强度的输入需求,它更像是为电脑提供了一个最基础的“身份证”,让你在没有复杂驱动的情况下也能控制它。

用户体验的权衡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用户来说,同时按下超过三个键且这三个键都需要被准确识别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在日常办公、上网浏览等场景下,即使有轻微的键位冲突,也很难被用户察觉到。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增加二极管、提高生产成本而实现全无冲,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感知到的价值并不高。

厂商会根据目标用户群体的需求和市场定价来决定是否采用全无冲设计。对于入门级或办公键盘,更看重的是成本效益和基础功能的稳定性。而对于游戏键盘或者专业级键盘,全无冲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卖点,愿意为此支付更高的价格。

总结一下,USB HID 标准 Boot Mode 的键盘协议没有设计成全无冲,是多方面因素权衡的结果:

1. 历史和兼容性: Boot Mode 是为早期系统设计的,追求的是通用性和稳定性。
2. 硬件成本: 实现全无冲需要增加二极管,这会提高生产成本,对于低端键盘来说不具备经济性。
3. 协议本身的限制: Boot Mode 的报告机制相对固定和简化,对于处理极高数量的并发按键可能存在设计上的局限。
4. 用户需求差异: 并非所有用户都需要全无冲,大多数日常应用场景下,非全无冲也能满足基本需求。
5. 存在更灵活的替代方案: Report Mode 提供了更灵活的实现方式,高端产品可以通过此模式实现全无冲。

总而言之,USB HID Boot Mode 的设计是一种务实的选择,它在保证基础功能、兼容性和成本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而全无冲,则成为了那些对输入体验有更高要求的用户和产品,通过更复杂的硬件设计和更高级的协议模式去实现的“进阶选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太理解要问的是什么,就从我的理解来说一下吧,我认为题主要问的是:为什么USB HID的report格式要设计成这样,以及为什么以现在这种轮询方式工作。

首先,USB协议设计的时候,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只允许主机发起轮询式,不允许设备主动上报中断。这样的设计可以最大程度上减轻设备端的芯片复杂度,也能节约系统资源(减少中断号占用),但坏处也很明显:不能像PS/2键盘那样主动上报状态。

那么这种情况下,USB键盘如果上报的格式仍然是PS/2的那种扫描码的通码或者断码的话,主机如果性能比较差,或者总线比较忙的话,很有可能会丢掉某个键码,导致键盘状态异常,因为软件层面的轮询效率要远远低于中断模式。解决的方法就是:改成报告按键状态的模式。

好了,既然是report模式,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report最多只容纳了6个按键(不含modifier)?

因为当年DOS上能处理的按键中断队列也不过6-8个键码,USB HID上来就支持6个按键,并不少了,这就跟当年认为640KB内存足够用了是一个道理,理论上当年的机械键盘确实可以做到全无冲,问题是有多少人会用呢?拿PC去玩游戏的人太少了。

况且对于USB芯片来说,只支持interrupt传输(HID协议)和同时支持interrupt传输和bulk传输(U盘)的硬件成本是不一样的,既然interrupt传输足够用(最大包长是8字节,也就是HID report的长度),那么何必要增加成本做的像U盘那样复杂呢?

总结原因基本就是上面这两点:1、当年设计规范的人觉得6个键码足够用了;2、设计太复杂的话会增加成本。

USB协议层面上,在保持兼容HID协议的基础上,做到全键无冲其实是有很多方法的,比如多interface方式,hub方式等等,只有高端一点的键盘厂商才会这么做,难倒是不难,就是成本问题。

升级HID协议的可能性,我认为是不太大的,虽然这个协议已经用了快20年了,从长远上看,USB键盘这种外设还能在民用市场存活多久都是个问题,USB-IF没有必要再设计一套全新的规范出来,况且这种需求实在是太小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 USB HID 标准(尤其是 Boot Mode 下的键盘协议)为何没有设计成全无冲,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技术实现、历史沿革、成本效益以及用户体验的权衡。很多人会觉得既然是数字时代,为什么不能直接做到完美,这其实是忽略了许多现实层面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全无冲”。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无论.............
  • 回答
    咱们聊聊 USB 插口这事儿,感觉挺有意思的。你想啊,USB 这么普及的东西,按理说设计上应该尽量简化,怎么就不是个简单的凹凸关系呢?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学问呢。首先,你想想,要是USB口就跟个普通的插头似的,一个凸出来一个凹进去,那会有什么问题? 方向性太强,太容易插错: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现在 .............
  • 回答
    你问到点子上了,确实,USBC现在的梯形设计非常常见,但为什么不做得更顺滑一点,弄成个圆口呢?这背后其实有不少考量,而且跟你想象的“圆口”可能也不太一样。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你说的“圆口”大概是那种,插拔的时候跟电源线似的,随便怎么转都能插进去的那种。没错,这种设计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我们用过的很.............
  • 回答
    USB 接口最初设计成不能正反插,这背后其实是有一系列技术和工程上的考量,并非纯粹的设计失误。如果深入探究,你会发现那个时代的背景和当时的技术能力是理解这一点的关键。设想一下,在 USB 接口出现的90年代,数据传输的接口技术远不如现在这么统一和成熟。早期的接口,比如串口(RS232)、并口(IEE.............
  • 回答
    USB TypeC 接口无法做得像苹果的 Lightning 那样又小又薄,这背后其实是设计理念、技术标准以及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简单来说,不是“不能”,而是“为了实现更多功能而选择了不同的取舍”。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清楚:1. 设计理念的根本差异:通用性 vs. 专属性 USB Typ.............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实在,很多人都遇到过,用着用着好好的数据线就不好使了,特别是那些常用的。这里面其实有很多门道,不是一句“坏了”就能概括的。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为什么有些USB数据线用着用着就“罢工”了。首先得明白,USB数据线可不是一根简单的电线。它里面是有一套“规矩”和物理结构的。我们常.............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技术可行性、市场需求、成本以及行业标准等多个方面。为什么目前 USBC 接口的供电标准没有普遍提升到 300W,以满足中低端台式电脑和大部分电子设备的需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现有 USBC PD 标准及其发展首先,我们需要了解 USBC PD (.............
  • 回答
    USB 接口之所以至今未能实现双面可插,并非因为技术上的绝对不可能,而更多是出于一种综合考量的结果,其中包含了工程设计、成本控制、用户习惯以及兼容性等多个层面的权衡。我们首先可以从物理结构上理解这个问题。传统的 USB 接口,无论是 TypeA 还是 TypeC 之前,其内部的触点布局都是严格不对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让不少人感到困扰。咱们来好好聊聊为什么有些USB Hub会表现得这么“不给面子”,只弹出全部,不让你单独“请走”某个移动硬盘。首先得明白,USB Hub 本身其实就是一个“分配器”。它接收来自电脑主机的一个USB信号,然后把它“分”给连接上的多个设备。就像一个水龙头连接到多个.............
  • 回答
    那些把笔记本上各种接口大胆砍掉的设计师们,在面对笔记本顶部的摄像头时,却像是被施了定身法,依然小心翼翼地将其保留。这其中的原因,绝非简单的“老派情节”或是“技术惯性”,而是背后有着一套复杂且现实的考量,触及到了用户需求、技术可行性以及市场定位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承认,摄像头在当前笔记本的使用场景.............
  • 回答
    .......
  • 回答
    WiFi 和 USB 3.0 之间之所以会产生干扰,主要是因为它们在工作时都使用了相似的频段,并且一些设计上的因素使得它们容易互相影响。这并不是什么神秘的“AI 生成”现象,而是物理世界中电磁波传播规律的真实写照。我们来一步步拆解一下这个问题,让它更像是一个技术爱好者或者有经验的工程师在跟你聊天时的.............
  • 回答
    你想问的是,为什么现在的手机不能像以前的MP3播放器那样,直接把手机当U盘用,通过USB接口往里面存东西,对吧?其实,严格来说,手机一直都有“存储”功能,而且容量越来越大,速度也越来越快。我们现在用的闪存卡、手机内部的存储芯片,本质上都是一种USB存储技术(或者说基于类似原理的技术)。只是我们不再直.............
  • 回答
    .......
  • 回答
    USB TypeC为啥不是叫USC呢?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背后有几层原因。首先,咱们得明白,USB是个啥。USB全称是Universal Serial Bus,中文叫“通用串行总线”。你看这个名字,它突出的是“通用”和“串行”。这东西从一开始设计出来,就是为了解决各种设备连接不统一的问题,让.............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触及到了数据传输和电源供应的根本区别。USB 和 SATA 在设计之初,它们的定位和应用场景就有很大不同,这直接导致了供电和数据线设计上的差异。咱们就从这俩“亲戚”身上的不同说起,一步步捋清楚。USB:万能的“即插即用”瑞士军刀USB(Universal Serial Bu.............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实在的,确实,论极限速度,USB 3.0 相比于SATA接口差了不止一点半点。但咱们平时买的外接硬盘盒,哪怕是支持高速固态的,也大多是USB接口,这背后是有不少门道和现实考量的。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确,USB 3.0 (现在主流是USB 3.2 Gen 1,理论速度5Gbps,约.............
  • 回答
    USB TypeC 充电口之所以没有中文名字,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文化和技术命题,并不是因为我们中文不够厉害,而是因为“USB TypeC”本身就是一种国际通用的技术标准命名方式。咱们先从“USB”说起。USB,全称是Universal Serial Bus,翻译过来就是“通用串行总线”。这个.............
  • 回答
    确实,在2020年这个时间点,笔记本电脑上仍然保留USB 2.0接口,这听起来有点让人意外,毕竟USB 3.0及其后续版本早已普及。但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1. 成本控制和供应链惯性: 老旧但可靠的组件: USB 2.0控制器芯片、接口本身以及相关的电路设计,都是非常.............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确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明明是同一类产品,怎么加上了USB接口,价格就跟坐了火箭似的呢?我来跟你掰扯掰扯,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加个孔就涨价”这么简单。首先,得明白这“一转多”插座本身的技术门槛。普通的多孔插座,也就是把一个插孔掰成好几个,这个相对容易,主要是材质和安全规范上的成本。但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