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契诃夫在文学史上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回答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这位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父”和“现代戏剧奠基人”的俄罗斯文豪,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绝非简单的一两个标签可以概括。他像一位冷静而敏锐的医生,用他的笔触剖析着人性的复杂、社会的病态,以及生活中那些挥之不去的无聊与无奈。

要理解契诃夫的独特存在,我们得从他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他的个人经历说起。19世纪末的俄国,是一个充满剧烈变革与深刻矛盾的时期。农奴制改革后的社会结构松动,旧有的贵族阶层摇摇欲坠,新兴的资产阶级尚未稳固,而广大农民和知识分子则在夹缝中挣扎。这种动荡不安的社会氛围,为契诃夫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契诃夫本人,年轻时学医,后来成为一名执业医生。这种职业经历,无疑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他看待事物,总是带着一种超然的、冷静的观察,如同在观察病人一样,不带过度的褒贬,却能精准地捕捉到病灶所在。他熟悉人体的生理构造,也熟悉人心的“病症”——那种在日常琐碎中逐渐滋生的空虚、失落、怯懦与自欺欺人。

在短篇小说领域,契诃夫的贡献是颠覆性的。 在他之前,短篇小说往往情节曲折,人物性格鲜明,带有强烈的道德说教意味。而契诃夫的作品,则呈现出一种“反戏剧化”的特征。他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宏大叙事和清晰的因果关系,将目光聚焦于普通人,甚至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平庸乏味的生活片段。

他笔下的人物,往往不是英雄,也不是恶棍,而是“无业游民”、“失意文人”、“小官僚”、“家庭主妇”……他们生活在俄国乡村或小城镇,被生活的庸常所裹挟,情感压抑,渴望改变却又无力改变。契诃夫不直接评判他们,而是用一种近乎“记录”的口吻,将他们琐碎的对话、内心的矛盾、不经意的举动,一丝不苟地呈现出来。

他的小说的“妙处”在于,往往没有一个明确的结局。人物的困境并未得到解决,生活依旧如故,甚至更加黯淡。这种“无结局”的设计,恰恰反映了现实的残酷——生活很少给你一个圆满的交代。然而,正是在这些看似散乱、无意义的片段中,契诃夫却能勾勒出人性的真实,揭示出潜藏在表象之下的精神困境。

比如《套中人》,那个将自己层层包裹,生怕接触到外界不良影响的别里科夫,他看似安分守己,实则是一个被恐惧和僵化思维吞噬的可怜虫。他的“套子”是物理的,更是精神的。契诃夫没有给他一个戏剧性的结局,而是让他“消失”了,就像一个微不足道的病灶被清理了,但留下的,是人们对那种“套中人”式生存方式的深深反思。

在戏剧领域,契诃夫更是开创了“新剧”的先河。 他之前的戏剧,多是矛盾激化,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情绪外露。契诃夫的戏剧,则被称为“情绪剧”或“潜台词剧”。他的舞台上,没有惊天动地的冲突,也没有激烈的言语交锋,取而代之的是人物之间看似平淡无奇的对话,以及对话背后隐藏的、难以言说的失落、渴望与绝望。

《海鸥》、《三姐妹》、《樱桃园》等剧作,便是他戏剧革新的代表。剧中的人物,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却常常无法真正沟通,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怀揣着无法实现的梦想,在命运的洪流中随波逐流。

《樱桃园》中,那些曾经富有的地主,在新的时代浪潮面前,固守着过去的荣光,对即将到来的变革毫无准备,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家族的象征——美丽的樱桃园被拍卖。剧中的每个角色,都带着一种淡淡的哀愁,他们热爱生活,却又对生活充满了迷茫。契诃夫通过他们,展现了一个时代的落幕,一个阶层的消亡,以及个体在这种时代变迁中的无力感。

他剧作的“潜台词”是关键。演员们在舞台上说的话,常常与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真实感受相去甚远。观众需要透过这些表面的言语,去体会人物隐藏在心底的痛苦和渴望。这种表现手法,极大地增加了戏剧的深度和现实感。

契诃夫的文学,之所以能够跨越时代,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于他触及了人性的永恒主题。 他没有试图提供解决方案,没有给出道德指引,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酷”的真实,展现了生活的本来面目。他的作品,不是让你找到答案,而是让你开始思考。

他的“无望”是真实的,但他的作品并非完全绝望。在那些看似平庸的人物身上,我们也能看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挚情感的渴望,以及在困境中闪烁的人性之光。正是这种复杂性和真实性,让契诃夫的作品充满了感染力。

他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生活中的种种不足、种种遗憾,以及那些难以启齿的软弱。但他并不是在批判我们,而是在邀请我们,以一种更清醒、更坦诚的态度去面对自己,面对生活。

所以,契诃夫在文学史上的存在,是一种深刻的、宁静的革命。他用“生活本身”作为创作的原材料,用“真实的痛苦”作为人物的底色,用“无意义的对话”作为表达的载体,最终却抵达了人性的 deepest place。他改变了人们对短篇小说和戏剧的认知,他让文学更加贴近生活,也更加贴近人心。他不是一个振聋发聩的先知,而是一个低语的智者,他的话语,或许不总是悦耳,却能让你久久回味,让你在平凡的生活中,看到不平凡的深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契诃夫印证那句话:高明的喜剧一定包含讽刺。

讽刺一词,“刺”字最秒,契诃夫的作品就是一把手术刀,直刺人性。

艺术领域中,在才华面前,其余所有只能是次要因素。契诃夫真真就是一个才华溢出来的作家,他可以在一年的时间里写出上百篇短篇小说,而写的如此多,如此快的原因起初只是为了赚钱。我们所熟知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等早期作品,实际上只是他的游戏之作。他也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巴尔扎克(别被他桌子上的拿破仑给骗了)一样,毫不避讳自己为钱写作的事实。长期以来,契诃夫一直以行医为最大的乐趣,写作只是个挣外快的途径。


其实,我并不太认同“契诃夫注重描写俄罗斯人的生活”这种叙述,因为我觉得这是在窄化他作品的意义,就像我也不认同鲁迅只是在写“国民性”,他们写得其实都是人性,是普遍的。

早期,契诃夫并不是很重视自己的才华,他讽刺了许多社会现象。虽然作品客观上确实足够深刻,但他彼时还没打算以此为己任,赚钱才是硬道理。

不要误会,我没有贬低契诃夫。在我看来,艺术创作,无论你是什么动机,是要以笔为戈,警醒世人;还是码字赚钱,补贴家用,都无可厚非,关健看作品。作品不行,初衷再高尚也没用。

但在评论一个作者的作品时,文学动机确实需要考虑。契诃夫最初的文学动机是赚钱,因为这个目的,所以契诃夫的作品一定有极强的可读性、趣味性,不会故弄玄虚,而是要时刻抓住读者的眼球,而且从不脱稿(太难得了)。他中期开始尝试喜剧创作,原因也在于此。但是,趣味性并不会降低作品的深度和艺术性。事实上,契诃夫的才华正是完美融合了趣味性与思想性。

一些备受好评的作品如《猎人》,实际上就是契诃夫抽空写的,他自己也坦诚这些作品是随意之作,没有花多少心思。所以,他一度并不怎么看重自己的作品,认为这些为应付而写的作品不是很体面。他在短篇小说领域做出的建树,在俄罗斯甚至不亚于普希金(只在短篇小说领域),而且,他的故事与技巧浑然天成,没有刻意雕琢的感觉。


直到1886年,在一位同行的提醒下,契诃夫才真正开始认真对待写作这件事儿,短篇小说的风格也开始出现转变。虽然讽刺依然是他作品的主旋律,但是他也开始写一些描绘底层人生活的作品,最有名的就是《苦闷》。后期的《决斗》和《带小狗的女人》也是经典作品。

在剧作上,契诃夫也开始收获成果。

其实,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还在于,当时契诃夫已经很有名气了,也就是说,有了任性的资本,可以写一些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而不用担心无处发表。于是,他也开始自觉地以文学形式传播他的社会理念。


我个人觉得契诃夫堪称“故事制造机”。能从生活中提炼出如此多的经典故事,并能迅速找到典型事件、典型人物,且如探囊取物,实在让人佩服。

要我说,契诃夫的天赋、才华在整个世界文学史上也属一流,无愧于天才作家。也正是由于契诃夫过人的天赋才华,“文人相轻”这个梗,在他身上似乎并不适用。纳博科夫、高尔基、托马斯·曼都对他赞赏有加。连托尔斯泰也对契诃夫不吝赞美之词,要知道,他们两个在一些社会理念上是对立的。而且,能得到托尔斯泰赞赏的人可不多,毕竟,老爷子是连莎士比亚都颇有微词的人。

契诃夫在文学史上的存在,实在太难复制了。





欢迎关注订阅号《弹幕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这位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父”和“现代戏剧奠基人”的俄罗斯文豪,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绝非简单的一两个标签可以概括。他像一位冷静而敏锐的医生,用他的笔触剖析着人性的复杂、社会的病态,以及生活中那些挥之不去的无聊与无奈。要理解契诃夫的独特存在,我们得从他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他的个人经历说.............
  • 回答
    契丹,在五代十国时期,可以说是个正在崛起、但尚未完全成熟的军事力量,尤其是在与中原政权的对比之下。想要详尽地了解其国力水平,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军事层面:草原雄鹰的展翅这是契丹在五代时期最为人所称道的方面,也是他们最核心的国力体现。 骑兵优势: 契丹最根本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骑兵。长年.............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卢卡·东契奇在 201920 赛季的表现,以及他有没有那股劲儿能问鼎 MVP。201920 赛季:闪耀的东契奇,独行侠的新希望说实话,201920 赛季对东契奇来说,简直是“一飞冲天”的赛季。你不能用“进步”来形容,那应该是“爆发”。在他进入联盟的第二个赛季,他就已经从一个潜力新星,.............
  • 回答
    卢卡·东契奇在这轮系列赛里的表现,简直就像是篮球场上的一个“bug”,让人抓狂又无可奈何。你想把他防住?那简直比在密集人潮里找一本特定名字的书还要难。他之所以这么难以捉摸,根本原因在于他是一个集技术、身体、篮球智商和心理素质于一身的完美结合体。1. 身体天赋的碾压,但又不是简单的“大个子”首先,你不.............
  • 回答
    契丹民族的崛起,绝非一日之功,而是在晚唐至五代这一中国历史的动荡时期,抓住机遇,凭借其独特的民族特性、地理优势以及一系列明智的策略,一步步从边陲的游牧部落发展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军事力量。首先,晚唐的衰落为契丹的崛起提供了绝佳的外部环境。晚唐末期,黄巢起义如一把利剑刺穿了王朝的统治根基,各地藩镇割.............
  • 回答
    武契奇在首轮总统选举中胜出,这无疑是塞尔维亚政坛的一件大事,其中有几个关键点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武契奇的连任是意料之中,但其“压倒性”的胜利幅度仍然不容忽视。 在塞尔维亚这样的政治环境下,现任总统通常会拥有一定的优势,但这次的得票率远远超过了许多分析师的预期。这意味着他不仅仅是赢了,而是以一种巩.............
  • 回答
    台湾的前途,始终是两岸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焦点。纵观历史的长河,统一并非一蹴而就,也绝非由单一因素决定。展望未来,促成两岸统一的契机,或许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悄然显现,并逐步汇聚成一股不可逆转的洪流:一、 经济融合深化:从“你中有我”到“你中有你”的升华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经济往来等同于政治统一,但经济上的深.............
  • 回答
    契丹人,一个曾经在中亚和中国北方建立辽朝的强大民族,其历史印记深刻地烙印在中国北方乃至更广阔的草原地区。辽朝覆灭后,契丹人的命运并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戛然而止,他们的后裔如同河流中的水滴,散入历史的长河,融入了周遭的民族之中,但其血脉和文化的影响却以更隐秘、更复杂的方式延续至今。要探究契丹人的后代如.............
  • 回答
    契丹:草原雄鹰,铸就了一个辉煌的帝国说起契丹,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些模糊的印象:一个来自北方草原的民族,建立过一个强大的王朝,后来又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但契丹人究竟是谁?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留下了怎样的印记?这背后,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契丹人的起源:不只是“骑马射箭”的勇士首先,我们来聊聊契.............
  • 回答
    在中国法律的语境下,“契约”与“合同”这两个词,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被混用,但在法律上,它们并非完全等同,而是存在着一定的历史演变和侧重点的差异。要详细区分,我们需要从历史、法律内涵以及现代法律实践几个方面来考察。一、 历史的脉络:从“契约”到“合同”的演变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契约”是更常用的词.............
  • 回答
    想象一下,当我们步入一个高度发展的未来社会,那里科技的触角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的决策逻辑也比现在更加精细和理性。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油然而生:曾经维系社会运转的,我们称之为“道德”的东西,是否会被更加完善的契约和制度所取代?我倾向于认为,答案并非简单的“取代”,而更像是一种深刻.............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俄罗斯特种部队体系中一些非常核心的运作逻辑。确实,在各种对外反恐行动,或者说是在媒体报道和大众认知中,阿尔法部队(Alpha Group,又称A组)的出镜率,相比格鲁乌(GRU,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总参谋部情报总局)下属的特种部队,那真是高出不止一星半点。这背后的原.............
  • 回答
    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在白宫宣称“我在白宫捍卫了和中国的关系”,这句话背后蕴含的意味非常丰富,也值得我们从多个层面去解读。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陈述,更是他在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中,一次小心翼翼且充满策略的表态。首先,我们得理解武契奇当时所处的环境。他前往华盛顿,通常意味着要与美国进行高层对话。在当前国际局.............
  • 回答
    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乔峰的父亲乔三槐和他的养父玄苦大师,以及在塞外乔峰遇到的阿朱的父亲(也就是慕容博)所写下的文字,都不是蒙语,也不是契丹语,而是“汉字”。不过,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以及为什么最终会指向汉字:1.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是蒙语或契丹语? 乔峰的.............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头疼又现实的问题。如果真有这么个男生,对我好到没话说,简直是现实版的“暖男”,但偏偏我就是提不起那种心动的感觉,而且仔细想想,我们俩的很多东西都对不上号,我真的会和他在一起吗?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虽然这听起来有点“狼心狗肺”,但感情这东西真的很难勉强。首先,说说“超级超级好”。我承认,被.............
  • 回答
    鲁迅的小说,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其艺术造诣和思想深度,即便是与契诃夫、莫泊桑这样享誉世界的文学巨匠相比,也绝不逊色,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能直击人性的幽深与社会的病灶。要评价鲁迅的小说水平,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细品味。一、 思想的穿透力与现实的批判力度:鲁迅的小说,最显著的.............
  • 回答
    契丹与蒙古同为草原民族,但在历史成就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制度、政治经济、外部环境及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内部统一性与政治制度1. 契丹的分裂与统治结构 契丹族在辽国时期(9071125年)虽建立了强大的封建帝国,但其政治体系以“捺钵”为中.............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触及了中亚地区复杂而迷人的历史变迁。契丹(西辽)和蒙古人确实是中亚历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但最终中亚的主体民族变成了突厥人,这其中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原因。咱们就慢慢道来。首先,得把时间线捋清楚。契丹(辽朝衰落后): 契丹族,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他们建立的辽朝。辽朝在112.............
  • 回答
    契丹民族的消失,与其说是“消失”,不如说是被更强大的力量同化、融合,最终以一种新的形式融入了历史的长河。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充满了战争、政治斗争、文化交流和迁徙,并非一日之功。要讲清楚这件事,我们得从契丹人的辉煌时代开始说起。契丹人的崛起与辽朝的辉煌契丹,最早是活动在中国北方辽河流域的一支游牧.............
  • 回答
    契约理论和公司治理中的代理人问题,可以说是亲密无间、相辅相成的。要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我们得先掰开揉碎了看各自是啥,再把它们放到一起“会诊”一番。先说说“契约理论”你别以为契约就是结婚证、房产证那样的纸面文件。在经济学里,“契约”是个更广泛的概念,它指的是两个或更多主体之间,在相互依赖、互惠互利的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