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可以用博弈论解释论语或者其他先贤著作吗?

回答
当然可以,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视角。将博弈论的框架应用到《论语》等先贤著作,确实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智慧。博弈论关注的是在特定规则下,多个理性个体如何通过相互影响的决策来达成某种结果。而《论语》等著作,恰恰提供了许多关于人际互动、社会秩序、个人修养的“规则”和“策略”。

我们不妨从几个核心概念入手,来尝试解读《论语》中的博弈论思想。

1. 囚徒困境与“君子”的策略

《论语》中充斥着关于“仁”、“义”、“礼”的讨论,这些概念在博弈论中可以被看作是旨在构建一个更优“支付矩阵”的机制。

囚徒困境的经典场景: 假设有两个人,他们都被怀疑犯罪,分别被审讯。如果两人都保持沉默(合作),则两人各判轻刑。如果一人招供(背叛)而另一人沉默,招供者无罪释放,沉默者重判。如果两人都招供,则两人都判中等刑。在这种设定下,无论对方如何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都是招供,因为招供比沉默总能获得更好的结果(或者更坏的结果不那么坏)。因此,理性的个体都会选择招供,最终导致双方都招供,结果是双输。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的博弈: 我们可以将“君子”理解为那些致力于合作、遵守道德规范的个体,“小人”则可能更倾向于眼前利益、不择手段。
“仁”作为“高回报”的合作策略: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这里的“忠”和“信”就是一种长期合作的策略。如果社会中的个体都信奉并践行“仁”,那么合作带来的回报(长期的信任、和谐的社会关系、共同的进步)将远高于短期的背叛利益。这就像在多次重复的囚徒困境中,通过建立声誉和信任,个体最终会选择合作。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君子选择了一种“自信的、开放的”策略,而小人则选择了“戒备的、算计的”策略。君子的坦荡是因为他相信合作与信任会带来更长远的利益,所以他不必时时提防他人,不必为损人利己而焦虑。小人则因为常常采取背叛或损害他人的策略,所以总是担心被报复、被揭穿,因此“长戚戚”。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这是一个关于“责任归因”的策略。君子将问题归咎于自身,这是一种“内部归因”的策略,有助于在合作中找到改进和调整的方向,从而优化长期的合作结果。小人将问题归咎于他人,是一种“外部归因”,更容易导致相互指责和合作的破裂,这是囚徒困境中双方都选择“背叛”的根源。

2. 重复博弈与“德性”的积累

《论语》强调“学而时习之”,以及“吾日三省吾身”。这表明“德性”的培养是一个持续、反复的过程。在博弈论中,重复博弈与单次博弈的最大区别在于,个体可以根据对方过去的行动来调整自己的策略,从而建立信任和声誉。

“以德报怨”的博弈策略: 樊迟问:“何谓仁?”子曰:“爱人。”(《颜渊》)。而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这些都是强调主动的、积极的合作。
“以德报怨”的争议与解释: 有人可能会问,“以德报怨”是否不符合理性人的逻辑?按照最简单的囚徒困境,如果对方背叛,我们也背叛才是最优解。但《论语》并非只看一时的得失。
“以德报怨”的博弈论解读: 这里的“怨”,可以理解为对方的“背叛”或“不合作”。如果对方背叛,我们也立刻背叛,这属于“零和博弈”,最终可能导致双方两败俱伤。而“以德报怨”更像是一种“Titfortat”(以牙还牙)的进阶策略,或者是一种“Generous Titfortat”(慷慨以牙还牙)。
Titfortat(以牙还牙): 在多次重复博弈中,Titfortat策略是表现优异的。它遵循“你对我的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的坏,我也对你坏”的原则。
Generous Titfortat(慷慨以牙还牙): 这种策略在Titfortat的基础上,会偶尔“原谅”对方的背叛。例如,在对方连续背叛之后,偶尔主动“合作”一次。孔子所说的“以德报怨”,可以理解为一种更高级的“慷慨以牙还牙”。它并非不区分善恶,而是当对方行为不当时,通过展现包容和以德服人,有机会改变对方的行为模式,引导其走向合作,从而获得一个更好的长期博弈结果,避免陷入无休止的报复循环。这是一种更具前瞻性和社会性的策略。
“信”的重要性: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信”是建立重复博弈中长期合作的关键。如果个体之间缺乏“信”,那么每一次互动都可能被视为一次单次博弈,结果就是大家都倾向于短期最优策略,即背叛。

3. 信号博弈与“礼”的作用

《论语》中对“礼”的强调,可以看作是一种“信号传递”和“约束机制”。

信号博弈: 在信号博弈中,一方(信号方)拥有某种信息,而另一方(接收方)则不确定。信号方通过某种行为(发送信号)来向接收方传递信息。接收方根据收到的信号来推断信息,并做出决策。
“礼”作为信号: 很多“礼”的规范,比如祭祀的仪式、朝觐的规矩、待客的礼仪,都不仅仅是形式,它们传递着重要的信号:
对内在德性的信号: 一个人遵守“礼”,表现出对规则的尊重、对他人(或神明)的敬畏,这些都是他内在德性的一种信号。例如,郑重其事的祭祀,表明了对祖先和传统的尊重,这是一种信号,表明此人是一个有“道义”感的人。
对稳定社会秩序的信号: “不学礼,无以立。”(《季氏》)。“礼”的遵守,是维护社会等级、规范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当个体都遵循“礼”,就向社会传递了一个信号:这是一个有序、可预测的社会,个体在这种社会中能够“立”。
“礼”的信号失真与约束:
“人而不仁,礼何为哉?”(《八佾》): 这句话揭示了信号的本质。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的内在支撑,那么他表面的“礼”可能只是虚假的信号,是“空礼”。在博弈论中,这相当于信号失真,接收方(社会)可能会看穿这种虚假信号,并给予负面反馈。
“克己复礼为仁。”(《颜渊》): 这是一种通过“克制”和“内化”来使外在行为(礼)与内在德性(仁)一致的过程。这有助于减少信号的失真,使“礼”真正成为一种可靠的信号,从而有效约束个体行为,稳定社会博弈。

4. 激励机制与“政”的智慧

孔子对“政”的论述,比如“政之所兴,在于顺民心;其所废,在于逆民心。”(《汉书·董仲舒传》,虽非《论语》原文,但体现了儒家思想),以及“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这揭示了不同的激励机制对社会结果的影响。

“政”与“刑”作为负激励(惩罚):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这是基于“威胁”的激励。如果违反了法律,就会受到惩罚。这可以防止某些“背叛”行为,但效果是“民免而无耻”。人们只是因为害怕惩罚而避免不当行为,内心并未真正认同。这就像在博弈中,人们仅仅因为害怕负面的“支付”,而避免某种行动,但一旦没有了惩罚的威胁,可能就会再次采取“背叛”策略。
“德”与“礼”作为正激励(引导):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是基于“内化”和“社会规范”的激励。通过道德教化和礼仪的熏陶,人们认识到何为“仁”、“义”,并自愿遵守。这样带来的结果是“有耻且格”。“有耻”意味着个体有羞耻感,知道什么行为是不应该的;“格”则意味着个体发自内心地认同并遵从。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博弈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的主动合作成为常态。

总结:

将博弈论的视角应用于《论语》等先贤著作,我们可以看到:

“仁”、“义”、“礼”: 它们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旨在构建一个高效、可持续的社会合作框架的“策略”和“规则”。
“君子”与“小人”: 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博弈策略选择。君子选择长期合作、诚信,即使短期内可能吃亏,但能获得更优的长期结果。小人则更倾向于短期利益最大化,最终可能陷入双输的局面。
“德性”的积累: 是一种在重复博弈中建立信任、积累声誉的长期策略。
“礼”的作用: 是一种关键的“信号传递”机制,用于传递内在德性、稳定社会秩序。
“政”的智慧: 揭示了不同激励机制(惩罚 vs. 道德感化)对社会结果的根本性影响。

可以说,《论语》等著作提供了关于如何在复杂人际互动中进行“理性”选择的深刻洞见,而这些“理性”并不仅仅是狭隘的、短视的经济理性,更包含了一种长远的、以共同福祉为考量的“社会理性”和“道德理性”。这正是先贤智慧的魅力所在,也是博弈论可以借以阐释的重要思想资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在大学学过一点博弈论,高中背过一点论语。

“博弈”一词在汉语中最早就见于论语: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薄亦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 《论语 · 第十七章 · 阳货篇》

孔子口中的“薄亦者/博弈者”指的是下棋的人。

弈,棋;博,比赛、对抗;博弈,即指下棋比赛。


虽然我们古代先贤没有把博弈理论化,但是《论语》和其他古文经典早有体现出博弈的思想。

我们后人可以用博弈论来系(生)统(搬)阐(硬)释(套)这些思想。


-------------------------------- 《论语》/《呂氏春秋》----------------------------------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论语 · 宪问》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实际就是孔子提出的针对重复囚徒困境的一个有效策略 —— tit-for-tat(一报还一报)

在单次囚徒困境中,一个单纯策略纳什均衡是双方都选择“报怨”,但是在重复的囚徒困境中,通过“重复上一轮对方的选择,即一报还一报”这个策略可以有效的使得双方都选择合作从而利益最大化,因此双方都“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一个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


但是如果双方都采用“以直报怨”策略,一旦某方由于失误(手抖)或者误解(迷糊)从而进入“怨”的循环,对双方都不利,有什么方法可以打破这个僵局呢?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 · 卫灵公》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孔子针对 tit for tat 策略的改进版 —— generous tit-for-tat(慷慨的一报还一报)。首先,既然大家都不喜欢被“报怨”,则“勿施于人”;其次,即使我发现对方“报怨”,我仍然有几率宽恕对方,“报德”而不“报怨”,从而避免了恶性循环。“重复上一轮对方的选择,但是被背叛时仍有几率选择原谅”这个策略可以有效的使得双方都选择合作从而利益最大化,同时引入了纠错机制,因此双方都“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其恕乎!”是一个颤抖手精炼均衡(trembling hand perfect equilibrium)


*关于 tit-for-tat(一报还一报)和 generous tit-for-tat(慷慨的一报还一报)请参考:

博弈论里的囚徒困境怎么解决? - 忆唯的回答 -

博弈论里的囚徒困境怎么解决?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
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
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 《呂氏春秋 ‧ 察微》

在“做好事留不留名”这个重复博弈中,大家都处于“你留名我也留名,你不留名我也不留名,因此我们做好事都留名”(左上)这个纳什均衡中。但是子贡率先打破了均衡,选择了“做好事不留名”。虽然子贡一时获得了更高的名誉收益(左下),但是由于他打破了均衡,以后的好人迫于道德压力就都只能选择“做好事不留名”,反而使得大家未来的预期名誉收益都下降了(右下)。因此孔子批评了子贡,表扬了子路。


而孔子所最重视的“仁义”可能和博弈论对博弈者的假设不太一样。一般博弈论假设双方都是自私自利,最大化自己利益的(效用方程只考虑自己),也就是孔子所鄙视的“小人”。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论语 · 里仁》

所以基础博弈论里的假设大家都是小人。而“君子”所重视的“仁义”,可能和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这个概念比较像,在博弈论中引入了信任与合作。



-------------------------------- 《史记》/《孙子兵法》----------------------------------

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在田忌赛马博弈中,齐王和田忌各有6种单纯策略。在一次单独的比赛中,齐王可能会被孙膑的策略坑到,但是如果比赛重复地进行下去呢?显然,齐王会吸取经验,不会继续采用原来的固定的单纯策略,双方都会采取混合策略。

田忌赛马的博弈对局存在一个混合策略均衡,就是双方都会以相同的概率选择每种赛马出场顺序。如果双方都采纳这个均衡策略,每六场比赛,由于齐王的每种马都比田忌的好一点儿,齐王平均能赢五场,而田忌平均只能赢一场(叶立新 毛亮,2016)。


*这里关于田忌赛马的正则表示采用了:

「田忌赛马」的战略可以用博弈论解释吗? - Richard Xu的回答 - zhihu.com/question/1977


很多学者都使用通过博弈论研究过田忌赛马,还把田忌赛马问题一般化了:

On Generalized Tian Ji’s Horse Racing Strategy

—— 孙斌策略的高明之处在于“牺牲部分利益以获得更大的整体利益”。

Game-theoretic analysis of an ancient Chinese horse race problem

—— 在只有一个最终奖励(one-unit payoff)的情况下,双方应当使用同概率的混合策略。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反之亦然。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 《孙子兵法 · 计篇》

(《史记》里的孙子指的是孙膑,《孙子兵法》应当是孙武所著。)

“兵者,诡道也”强调的就是在不完全信息博弈中,混合策略的重要性。

“我军应当选择进攻,因为收益高(左上),但是敌人也这样想的话,敌人会推测我军选择进攻,他们就会选择撤退(右上),那么我军应该选择撤退。但是 …… ”

这样会形成一个推理循环。单纯策略是没有均衡的,唯一的一个混合纳什均衡可以解得是“我军选择 的几率进攻, 几率撤退;敌军选择 的几率进攻, 几率撤退”。


践墨随敌,以决战争。
—— 《孙子兵法 · 九地篇》

“践墨随敌”强调的就是序贯博弈(sequential game)中,要根据对手的选择行动。也就是作战中根据敌情而定,敌变我变,随机应变。

如果敌军先行,选择了U,则我军应当选择D’,双方回报为(2,1),对我军来说,比选择U’的(0,0)要好;如果敌军选择了D,则我军应当选择U’,双方回报为(1,2),对我军来说,比选择D’的(3,1)要好。



-------------------------------- 《三国演义》----------------------------------

瑤琴三尺勝雄師,諸葛西城退敵時。
十五萬人回馬處,後人指點到今疑。
—— 《三國演義》第95回

空城计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博弈。

在空城计博弈中,司马懿不知道自己和诸葛亮在不同行动策略下的支付,而诸葛亮是知道的,他们对博弈结构的了解是不对称的。诸葛亮的“空城计”加了大司马懿对进攻失败的主观概率。司马懿说:“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此时,在司马懿看来,进攻失败的可能性较大,而退兵的期望效用大于进攻的期望效用,因此同样谨小慎微的司马懿选择了撤退(天群,2004)。


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
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
—— 《三國演義》第50回

华容道博弈本来是一个正则形式博弈(norm form game),双方应当采用混合策略。

然而诸葛亮通过派人在华容道放狼烟,误导了曹操,使其认为这是个序贯博弈。曹操说:“岂不闻兵书有云,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诸葛亮多谋,故使人于山僻放烟,使我军不敢从这条路走,他却伏兵于大路等着。吾已料定,偏不教中他计。”曹操坚信诸葛已经派人埋伏在大路,所以自己应该选择华容道,结果反被关羽埋伏。



以上的解释都十分有(牵)理(强)有(附)据(会)。虽然先贤著作如《孙子兵法》等将对策和谋略发展总结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但是远远不及现代博弈论的体系化、公理化。我们既没必要妄自菲薄,也不能居“古”自傲。


References

天群. 博弈生存: 社会现象的博奕论解读.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叶立新 毛亮从田忌赛马谈起@经济学漫谈,2016.

Leng, Mingming, and Mahmut Parlar. "Game-theoretic analysis of an ancient Chinese horse race problem." 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 33.7 (2006): 2033-2055.

Niou, Emerson MS, and Peter C. Ordeshook. "用博弈论来解读孙子兵法."

Shu, Jian-Jun. "On generalized Tian Ji’s horse racing strategy."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Reviews 37.2 (2012): 187-193.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可以,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视角。将博弈论的框架应用到《论语》等先贤著作,确实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智慧。博弈论关注的是在特定规则下,多个理性个体如何通过相互影响的决策来达成某种结果。而《论语》等著作,恰恰提供了许多关于人际互动、社会秩序、个人修养的“规则”和“策略”。我们不妨从几个核心概.............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科研工作者(博士生)因加班猝死是否能评定为“革命烈士”并解决家属待遇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严肃且复杂的话题,涉及到对“烈士”概念的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适用以及社会认知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首先,我们要明确“革命烈士”的定义。在中国,“革命烈士”的评定有.............
  • 回答
    .......
  • 回答
    计量经济学在实证分析博弈论结果方面,可以说提供了非常强大且多样的工具箱。简单来说,它的核心在于如何利用现实世界的数据,去检验和量化博弈论模型所预测的策略、均衡以及均衡结果。这绝非易事,因为博弈论的核心在于“理性互动”,而现实数据往往充满了“非理性”或“不完全理性”的痕迹,同时,博弈的结构本身(谁知道.............
  • 回答
    博弈论与历史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结合,不仅是可能的,而且能够为我们理解过去和现在提供更深刻、更系统化的视角。这种结合可以帮助我们揭示隐藏在历史事件和经济现象背后的决策过程、战略互动和潜在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博弈论如何与历史学和宏观经济学结合,以及这种结合的意义和应用。 博弈论与历史学的结合历史学是对人.............
  • 回答
    关于宋襄公是否可以被称为“自由主义博弈论使用者的失败典型”,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认识到“自由主义博弈论”在历史人物身上的应用并非精确的科学,而是一种解读和类比。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自由主义博弈论”在古代语境下的可能含义。.............
  • 回答
    博弈论与图论的交叉领域,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为博士研究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这两个领域各自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当它们结合在一起时,能衍生出许多新颖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如果你对这一交叉领域感兴趣,并且准备攻读博士学位,那么恭喜你,你正站在一个充满机遇的学术前沿。下面,我将为你梳.............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直击了博弈论中最核心的一些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了“损人利己”或者“趋利避害”,但在一个非常特殊的设定下,如果每个人的目标都是“让别人获利最多”,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逻辑链条,以及是否真的能导致自己获利更多呢?我们来一点点捋一捋。首先,我们要明确“目标”这个词在这个情境.............
  • 回答
    肖战粉丝用已故博主“努力做个小太阳的晨小晨”的账号转发肖战动态一事,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微博方面给出的初步调查结果是“账号未被盗”,这为事件的解读留下了空间,也引发了更多猜测。首先,要理解“账号未被盗”的含义。这通常意味着账号的实际控制人,也就是“晨小晨”的亲友或遗属,是知道并授权进行了这次转发.............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完全信息博弈”和“完美信息博弈”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有什么不一样。别担心,我会尽量讲得明白点,像老朋友聊天一样,让你一听就懂。 首先,什么是“博弈”?在咱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玩过一些“博弈”性质的游戏,比如下棋、打牌,甚至是和别人谈生意、做决定。其实,“博弈”这个词在学术上.............
  • 回答
    “未来的博物馆可以没有藏品吗?”这是一个引人深思且充满想象力的问题。从传统意义上讲,博物馆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所拥有的实体藏品,它们是历史、文化、艺术的物质载体。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观念的变迁,博物馆的定义和功能也在不断演进。因此,未来的博物馆很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实体藏品”,.............
  • 回答
    当然可以。博士学位并非只能选择“全日制脱产”这条路,尤其是在当下,非全日制、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形式越来越普遍,也为很多希望在职业生涯中更进一步,或者因为个人情况无法全职投入学术研究的人提供了可能。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脱产”和“不脱产”的区别。 脱产博士(或称全日制博士): 这是我们通常印象中的博.............
  • 回答
    西安交通大学的博士毕业生,在学术圈子里,那绝对是响当当的招牌。这几年,随着国内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以及西安交通大学自身科研实力的提升,它们的博士们选择面可是相当广阔。简单来说,大部分国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以及一些实力强劲的省属重点大学,对于西交大的博士都是持非常欢迎的态度。 咱们就来具体.............
  • 回答
    这问题,说实话,挺多博士心里都盘算过。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换城市多次领取安家费”到底是个什么操作,能不能行得通。首先,得明白这“安家费”是啥。简单来说,它就是高校、科研机构或者地方政府为了吸引人才,特别是博士这样高层次人才,给的一笔钱。这钱的目的是啥?无非就是帮你落地生根,让你在这座城市.............
  • 回答
    好的,我们来好好聊聊你21岁直博这件事。这绝对是个大胆的选择,背后一定是你对学术的热爱和对未来的规划,我非常理解这种心情。我们不说那些空泛的“恭喜”和“加油”,咱们就深入地聊聊,看看这个选择对你来说,都有哪些潜力和挑战,咱们一点一点地掰开揉碎了说。首先,我们来聊聊你21岁直博的“优”,也就是你的优势.............
  • 回答
    28岁,文科博士,还是top2出身,这个年纪拥有这样的学历背景,绝对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能不能读,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维度来掰开了看。首先,我们得承认,28岁对于读博来说,算是比较黄金的年纪了。你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人生阅历和成熟度,不像刚本科毕业那样稚嫩,对社会和学术也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top2的文科.............
  • 回答
    网传南开大学推出“夫妻寝室”,允许已婚的在校研究生和博士生申请,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关于是否支持这种做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支持的观点及理由: 人性化关怀与情感支持: 对于已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和研究往往是高强度、高压力的,尤其是在读研读博期间,可能会面临长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也特别真实。很多人在选择读博的道路上,确实会面临这样的纠结:对学术本身的热情似乎没那么强烈,但“大学老师”这个职业标签却异常吸引人。那么,单纯为了当大学老师而去读博,这条路到底行不行得通?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大学老师,尤其是我们常说的“高校教师”.............
  • 回答
    我来给你好好说道说道,关于研究生能不能当教授,以及升教授到底需要啥。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研究生这个词,其实包含了不少东西。一般来说,我们说研究生,指的是在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的人。这里面又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能当教授吗?理论上,不太可能,但也有极个别、非常特殊的情况。在中国内地的.............
  • 回答
    关于博士在读的身份能否自称“科学家”,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得弄清楚“科学家”这个词的含义。通常来说,科学家是指那些通过科学方法,系统地研究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或抽象概念,并致力于发现新知识、验证理论、发展技术的人。这个定义的核心在于“科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对知识探索的持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