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说安徽人眼界不行的可以打住了。
当年院校分流,科大要从北京分出去,本来计划分到河南,但人家不想要,因为学生老师一大堆,都要吃饭,怕粮食不够吃。
但安徽人不怕,那是70年代初,据60年不过十年时间,安徽饿死了好几百万人,但安徽还是出钱出地出粮,把中科大的师生接了过来。
现在合肥对外自称是科技城、大学城,都是靠科大赚来的,你说,这份眼界差在那了?
关注我比较早的朋友应该记得我提过,我毕业的时候想出国申请失利(当然最后还是抓到了一根稻草,这个按此不表),五六月份还没有offer的时候就非常慌了。当时考虑了几个退路:
1. 去实验室再待半年,申请欧洲和澳大利亚明年的春季入学。
2. 寻找国内还来得及推免的大学和研究所。
3. 回家准备跨专业考研金融或计算机。
4. 直接出去找工作。
其中1是科大同学很常规的选项,也是当时各位老师极力推荐我去做的。2的话不常见,但是当时班主任也在帮我打听,算是挺感谢的吧,但说实话老师们不希望有人毕业后待业可以理解,但对我而言确实很难找到对口且值得去的选择。
重点要说3和4。
我毕业是在13年,算是计算机刚刚火起来的时候吧。我本身就挺喜欢数学和写代码的,室友里面刚好又有学计算机的和学金融的同学,算是较早接触到转行这一思想的人了。当然最开始只是觉得赚钱,但是待业在家的那段时间也进行了大量的搜索和思考,有了那么一点眉目和心理准备。
而另外一方面,我之前也关注了不少招聘会和招聘广告,虽然都是抱着玩玩的心态,但大概也了解到本科生能去做什么,会有什么样的待遇了。一个月五六千,对我来说也不是不能接受。因此本科毕业出去找工作,更是在我看来无路可去的时候最自然的一条出路了。
于是我就去跟班主任聊了聊。
收到的是否认三连:不可能的,别想了,放弃吧。好好准备,来年在申请。
当然我这个答案不是想苛责老师,毕竟从他们的角度来说出国或者哪怕是读研,都比转行和直接工作好听多的了。这个问题问的是学生的眼界和思维。而我想说的是:
除了那一丁点从相关专业同学和网上获得的资料之外,我对于如何去跨考,如何去找工作,既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甚至,我自己都觉得,没能进一步深造下去,是丢人的。我根本没有机会,去接触不一样的价值观。
我身边没有这样的例子给我去模仿,也没有多少人本科毕业就去工作。更不知道有些同龄人都开始搞项目,开始创业了。我看不到更大的世界,我不知道数理化生之外的人还能去干嘛,我体验不到计算机和金融的诱惑,更没有人带着我,去摘那伊甸园的禁果。
很多人夸奖合肥给了科大一个安静的书桌,但我现在其实开始有些感触,年轻人稍微有那么一点焦虑,有那么点躁动不安,有那么点想要来快钱,想要纸醉金迷,想要一夜暴富,也不见得是什么坏事。哪怕你最终还是选择了去安安静静的做实事,至少你经历过,了解过,而不是单纯的捂住了耳朵,一心只读圣贤书。那样的话,总有一天世界观会受到冲击的。
当然了,从学校荣誉和为国接盘的角度来说,或许这是一件坏事吧。
最后,我自己自己就是合肥人,但是这种问题有一说一,何必强行护短。不要来跟我说除了北上广深之外合肥也不差了,不瞄着最好的城市去比不足去改进,非要跟十八线小县城比烂才开心?科大在国内高校里面什么水平,合肥在国内城市里面什么水平,你们心里真的没有一点数吗?
学生的眼界较北京上海的学生更加开阔。
上次回校宣讲,在上海和杭州上大学的大学叫学弟学妹尽量选择大城市来得到更为宽阔的眼界和就业机会。
但是我觉得这是片面的,歧视性的。不少大学生自以为上了大学就与劳动群众划清了界限,这是小布尔乔亚的错误思潮。中国现在东西部以及城乡差异显著,如果大学生只看到了大城市的繁华而意识不到西部的贫穷和落后,那么其思想是极为危险。
中国科大是一所追求科学的高峰的优秀大学,但要避免自傲,不能使学生站在象牙塔顶端而脱离了人民群众。正如校歌中说道“永远向人民学习”。
而合肥就提供了很好的的环境,一方面它是交通枢纽,交通便利,适合学术交流,另一方面,它并不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容得一张安静的书桌。合肥既有繁华的步行街,也有破烂的居民楼。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它的贫困是安徽上千万人民群众的缩影。科大便利舒适的学习生活每天都提醒了我们人民群众的伟大付出,时刻提醒着我们学得文武艺,报效祖国人民。
所以,科大的眼界不比大城市狭窄,反而更加开阔。因为它让那些何不食肉糜的学生看到了社会的另一面 ,这是许多大城市学生永远看不到的,让学生知道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知道了共产主义事业还远远没有成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