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飞艇反潜可不可行?

回答
飞艇在反潜作战中的应用,绝非天方夜谭,而是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探索的。相较于传统舰艇和飞机,飞艇在某些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

飞艇的优势:

1. 超长滞空能力: 这是飞艇最突出的优势。一架现代化的先进飞艇,凭借其巨大的体积和高效的动力系统,能够持续在空中停留数十小时甚至数天,而无需频繁降落加油。这对于需要长时间监视广阔海域的反潜作战来说,意味着极高的态势感知能力。舰船需要不断航行,飞机续航力有限,而飞艇可以在指定空域“锚定”不动,持续搜寻,大大提高了探测的效率和连续性。

2. 低速、低噪音、高稳定性的平台: 飞艇的飞行速度相对较慢,这使得其搭载的声纳、磁探仪等探测设备能够以更佳的性能工作。传统的反潜声纳,尤其是被动声纳,对探测目标的相对速度变化非常敏感。飞艇的低速甚至可以悬停,能够更精确地捕捉到水下潜艇发出的微弱声响,减少了自身的噪音干扰,提高了信号的信噪比。同时,飞艇平台相对稳定,不像固定翼飞机那样受气流影响大,也不像直升机那样容易产生较大的旋翼噪音,这都有助于其探测设备的最佳发挥。

3. 强大的侦察和通信能力: 飞艇巨大的载荷能力,可以携带比飞机更先进、更庞大的雷达、光电传感器、电子侦察设备以及先进的通信中继系统。这意味着它不仅可以主动搜索,还能被动监听,甚至作为前沿的通信节点,为水面舰艇和空中力量提供实时的战场态势信息和通信保障。

4. 操作灵活性和部署便利性: 飞艇的起降对场地要求不高,可以在相对较小的陆地或甚至海面支持平台进行。其垂直起降能力也意味着它可以在复杂的海况下更容易地进行人员或物资的输送。

5. 潜在的成本效益: 相较于建造和维护大型驱逐舰或核潜艇,先进飞艇的初始投资和运营成本可能更具竞争力,尤其是在需要大规模、长时间的监视任务时。

飞艇在反潜作战中的具体应用设想:

远程预警和情报收集: 飞艇可以部署在潜在敌方潜艇活动区域的航道外围,作为“空中哨兵”,利用其先进的雷达和电子侦察设备,早期发现并跟踪水面舰艇或水下潜艇的信号,并将情报实时传递给己方反潜力量。
大范围搜寻和监视: 飞艇可以覆盖比单架飞机或一艘舰艇更大的区域,并长时间保持监视。其搭载的磁异常探测器(MAD)可以探测潜艇的磁场扰动,高精度声纳可以搜索水下目标。
搜潜攻潜的协调平台: 飞艇可以作为空中指挥所,协调水面舰艇、反潜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等多种反潜平台,形成集成的反潜作战网络。它可以为这些平台提供实时的目标信息、目标交战区域指示,甚至引导反潜武器。
作为“无人机母舰”: 飞艇可以携带和部署小型的无人机或无人水下航行器(UUV),这些小型平台可以深入到更狭窄的区域进行侦察,或者在飞艇完成初步探测后,进一步精确识别目标。

飞艇反潜面临的挑战:

1. 脆弱性: 飞艇在速度和机动性上远不如战斗机或导弹,其巨大的体积和相对较低的速度使其成为地面火力或空战中相对脆弱的目标。一旦被发现,可能会成为敌方重点打击的目标。
2. 天气依赖性: 尽管现代飞艇的设计已经大大提高了抗风能力,但恶劣的天气条件(如强风、雷暴)仍然可能对其飞行安全和探测能力造成影响。
3. 起降和维护: 虽然对场地的要求不高,但飞艇的起降仍然需要专门的地面设施和人员支持,其庞大的体积也对维护保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隐身性问题: 飞艇的反雷达和红外隐身能力相对较弱,容易被敌方的侦察系统发现。
5. 推进系统和动力: 尽管可以使用先进的电推进系统,但确保长时间、高功率的动力供应仍然是一个挑战。

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实际上,飞艇在军事侦察和监视领域的应用并非没有历史。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飞艇曾被用于侦察和巡逻。近年来,随着新材料、动力系统和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软式”飞艇(如充氦气)的成熟,飞艇重新受到了各国军事力量的关注,许多国家都在积极研发和测试用于监视、侦察和通信的先进飞艇。

一些研究机构和公司正在探索将飞艇用于反潜侦察的可能性。例如,有设想提出,飞艇可以携带能够探测水下声学特征的先进传感器套件,或者与无人机/无人潜航器协同工作,以实现更高效的反潜搜索。

结论:

飞艇反潜并非一个简单的“可行”或“不可行”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如何在特定作战场景下最大化其优势,同时有效规避其劣势”的战略和技术权衡。

飞艇凭借其无与伦比的滞空能力、稳定的平台特性以及巨大的载荷潜力,为反潜作战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可能。它更可能作为一种“广域、长时、前沿的侦察和预警平台”,成为传统反潜力量的有效补充,而不是完全替代。通过与水面舰艇、固定翼反潜机、直升机以及无人作战平台的协同,飞艇有望提升整个反潜体系的探测效率、态势感知能力和持续作战能力。

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克服技术上的诸多挑战,并在实际运用中找到最适合其发挥作用的战场定位。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技术的发展,飞艇在未来军事应用中的角色,尤其是在海洋监视和反潜领域,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战中是存在过的,但是主力不是硬式飞艇。在早期护航系统中航空兵分既有“heavier than air”的飞机,水上飞机和飞行船;也有“lighter than air”的早期飞艇和热气球。海军部在Kingsnorth有自己的飞艇工厂,战争中几乎所有种类的飞艇都投入过反潜巡逻中:硬式飞艇,小型软式开放型吊舱低空飞艇(比如1915年开始的制式海哨兵SS,之后改进型称SSZ近岸反潜飞艇首飞),全封闭吊舱远程巡逻飞艇(17年北海飞艇),风筝热气球(热气球,但是形状经过设计可以获得额外升力)等等等等。硬式飞艇不占主流的原因部分是技术上的部分则是对数量的需求。

飞艇的直接对比对象其实出奇广泛:在近岸是组织对潜巡逻的航空兵,没有ASDIC设备但是可以安装雷顿的猎潜艇和武装渔船;在远距离则是长距离反潜机,护航航母及其载机,以及日后人人可载的反潜直升机。

从这个角度来说答案其实挺明显的。

飞艇和航空兵相比最大的特点是自持力特别长,其吊舱可以承载更多乘员更多储备,搭载更强大的通讯设备,引擎消耗更少,大战中就有55小时以上战斗巡航的记录,某些小型水面舰艇在同速度下都无法坚持这么长的时间。飞艇的第二个特点是其低空性能。航空兵在云层较低或者浓雾这样特殊环境下效率会下降,而操作小型飞艇在此时影响要小。飞艇的问题则是慢,以及单艇造价更高。另一点不太被提到的问题则是需要的地面人员更多。维护一艘飞艇的成本和空间大于飞机,也大于武装渔船或者摩托艇。

在大战环境下飞艇的低速并不是一个重要问题。低速的第一个问题是生存能力,而此时飞艇和固定翼航空器之间的性能差距还没有日后那么明显,航空兵也客观上缺乏足够的滞空时间和空间来完成相关任务。低速的第二个问题是缺乏猎杀能力。如果航空器无法在潜艇下潜之前完成打击,那么潜艇就有可能逃脱;如果无法赶到反潜战的战场上,则彻底无法加入战斗——但是大战时期的航空器定位手段主要是目力观测,所以潜艇无论如何都很有可能获得足够的时间进行下潜,航空巡逻的主要任务是阻止潜艇上浮而非直接击杀,所以低速在此时并非不可接受的缺点。

间战之后,情况则发生了变化:首先,飞行速度的差距不能继续无视了。固定翼航空器的整体体积,性能,滞空时间出现了飞跃性的发展,无论是对潜猎杀的能力还是被航空兵猎杀的可能来说飞艇都无法提供足够的速度。而间战民用航空的繁荣进一步推进了飞行船的大型化;20年代后的飞行船在成员数量上和座舱空间上不逊于小型反潜飞艇,飞行性能上远要出色得多,维护更简单。威灵顿为代表的双方重型轰炸机或者桑德兰为代表的飞行船有能力携带对海雷达和探照灯,其对战打击能力比飞艇并不弱。其次,在续航力上来说,对于最重型航空器来说,以续航力计算,即便是固定翼航空兵,此时也有能力合拢大西洋中段缺口了;更重要的是,即便是续航能力不足以坚持远洋巡逻的小型航空兵,此时也可以通过载机舰的存在直接在海上起降。飞艇不再提供不可逾越的滞空时间差距。而最关键的是,此时固定翼飞行棋的制造数量远比飞艇要庞大得多,尤其是硬式飞艇。邓尼茨在43-44年估计盟军至少有千架航空兵处于反潜巡逻状态,桑德兰一款飞行船的产量超过了七百艘,而卡特琳娜停产前甚至超过了三千艘。相比之下,1918年可供使用的飞行船数量不足两百,还主要是软式飞艇。两者本质上无法相比。

粗暴一点来说:“airship(空艇)”这种东西本身就是一种付出了较大的建造维护成本以及相当的性能换取滞空时间的产品,如果船足够多足够便宜(trawlers),如果船可以飞(flying boat),如果飞机可以在海上通过船只起降(aircraft carrier),如果远程轰炸机也可以覆盖足够的海域,如果战争升级成了全面战争对巡逻机队的数量要求提高到了飞艇根本无法满足的天文水平——那么自然也就···

题外话:

反潜战在潜艇一端是不断发生着质变的:ASDIC或者主动声呐是大战晚期才完成,20年代初才进入大规模生产,20年代末才开始大量进入舰队,30年代初才成为部分海军的轻型单位标配。即便是水听器,也是大战中期以后才逐渐普及。在此之前,反潜系统显然缺乏有效的水下定位手段,潜艇,同样缺乏水下发射的手段,需要取得目视接触,也就是进入潜望镜深度或者上浮才能进行打击。这一时期的潜艇是“可以下潜”的舰艇。39年战争爆发后,许多潜艇已经有了多套水听器和ASDIC,即便是没有目视确认,水下打击仍然可行,最典型的例子是战争结束前夕45年2月9日Venturer在下潜状态下击沉了U-864,潜艇变成了“可以下潜,可以在水下战斗”的舰艇。当代战略潜艇或者舰队潜艇则是完全拥有了水下战斗能力,可以在水下长期活动,所以潜艇变成了“可以下潜,主要在水下活动作战”的舰艇。

对比之下,反潜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就位的时间出奇的早:之前描述1943年3月到“黑色五月”之间大西洋之战转折的时候提到过这个问题;如果仔细观察这三个月里的战斗,很容易意识到实际上反潜系统一侧没有发生任何质变。航空巡逻在大战中早就存在了,近岸巡逻也是早在大战早期就存在的管理,使用猎潜艇,SoW或者数量庞大的武装渔船。水面舰艇对潜打击能力和潜艇对水面舰艇的打击能力是同步进展的:水面舰艇借助简陋水听器和目力观测潜望镜和潜艇,以简陋深弹和舰炮作战的时候,潜艇同样借助潜望镜和目力观测水面目标,以早期鱼雷和甲板炮作战;水面舰艇装备有ASDIC和水听器后,潜艇同样获得了这些设备,或者采用水面夜间打击方式威胁护航编队。当水面舰艇和航空兵装备有ASV雷达时,潜艇在同年以内装备了反雷达侦测设备。17年浅水重炮舰在炮击弗朗德的潜艇基地,42年兰卡斯特在轰炸比斯开的穹顶。Q艇变成了猎杀集群。水下拉网变成了越来越先进的水雷。与邓尼茨的潜艇集中使用,在情报优势指导下索敌的“狼群”或者亨德森的覆盖从近岸延伸到远洋入口的“护航系统”,或者萨默维尔的W/T或者无线电引导航空兵的舰载机掩护系统不同,1943年3月到5月之间没有发生任何“系统性”的改变。就是非常简单的盟军取得了雷达/反雷达战斗上的短期优势,以及打破了政治顾虑决定性地把护航航母,舰队驱逐舰,远距离轰炸机等本来用于其他地区的兵力投入到了战区中。

这部分原因是因为能够设想到的反潜手段是相对明显的;部分也是因为大战中各种奇思妙想汇聚的结果是各种可能都被试了个遍:打击港口,用水下武器,潜艇,水面舰艇和航空兵巡逻封锁其活动范围,用护航舰艇围绕着护航编队对于与发动打击的潜艇作战——问题只是找到执行这些任务最好的工具。对潜鱼雷,反潜迫击炮取代了原始深弹;有标注(therefore预测)能力的ASDIC和水听器取代了眼球,装备有越来越先进的ASV设备的航空兵取代了早期飞机,等等等等。

飞艇作为载体在这件事上既是在间战中技术角度上被性能更好,产量更大的固定翼飞机/飞行船压倒了,也是在39-45年全面战争中系统性地被远程巡逻机/载机舰的组合机制性的比了下去。

user avatar

你知道飞机反潜效率高主要是因为什么么。。。

主要是速度快。。。哪怕是直升机,速度也比潜艇快的多,飞机投了声纳之后,潜艇就不可能靠速度摆脱,只能下潜规避。

飞艇就没这个优势,由于先天条件限制,飞艇的速度不可能很高,一半就是20多节。这个速度,你就是投下去声纳浮标,核潜艇开足马力都能跑路。。。

user avatar

海底声呐阵列发现潜艇经过,消息传到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派出一架反潜飞机,以800公里的速度赶到现场,花了一个小时。考虑到敌方潜艇的航速大约为15节左右,反潜飞机需要搜索一个半径为15海里的区域。然后派一架最高速度50节的飞艇去,那要搜索多大的一个范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