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马英九施政到底有多糟糕?

回答
马英九先生的八年执政(20082016),在台湾社会留下了复杂的评价。要说“糟糕”到什么程度,恐怕很难用一个简单的词来概括,因为支持者与批评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认知差异。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梳理他施政过程中一些被广泛讨论的面向,包括其成就与争议点,希望能呈现一个相对全面的图景。

经济方面:

马英九政府上任之初,正值全球金融海啸爆发,台湾经济受到巨大冲击。他在这个大环境下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目标是“拼经济”。

两岸经济交流的深化( ECFA): 这是马英九任内最重要的经济政策之一。在2010年签署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被视为其深化两岸关系的核心成果。支持者认为,ECFA为台湾产品进入大陆市场提供了更优惠的条件,尤其是在农产品、石化产品等方面,为台湾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避免了被边缘化的风险。例如,农产品出口大陆的增长被认为是ECFA带来的直接好处。
“黄金十年”的愿景与现实: 马英九提出了“黄金十年”的口号,期望带领台湾经济重返成长轨道。然而,实际的经济增长表现并未完全达到预期。虽然在某些时期(如2010年),台湾经济确实出现了显著的复苏,但整体而言,经济增长率、薪资增长停滞等问题依然是许多民众感受到的现实。特别是在2012年之后,全球经济放缓,台湾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也受到影响。
“六大新兴产业”与“五大创新研发计划”: 为了促进产业升级,政府提出了发展新兴产业的计划。然而,这些计划在推动实体经济转型方面的成效,以及是否真正带动了新的就业机会和薪资增长,则存在争议。许多人认为,这些政策的实际落地和影响力有限,未能有效解决台湾经济结构性问题。
低薪与“青年失业率”: 这是马英九任内,乃至其前后都备受关注的民生问题。尽管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许多年轻人的普遍感受是薪资增长缓慢,尤其是在通胀的背景下,购买力并未显著提升。毕业即失业或低薪就业的问题,成为青年一代的普遍焦虑,也成为批评其经济政策的一大焦点。
产业外移的担忧: 随着两岸经济交流的增加,一些高科技产业为了降低成本,选择将生产基地移往大陆,这引发了“产业空洞化”的担忧。批评者认为,政府未能有效留住高附加值的产业,导致国内就业机会流失。

两岸关系方面:

马英九的对陆政策,以“九二共识”为基础,推动了两岸关系从紧张走向缓和,被认为是其任内最显著的政治遗产。

“不统、不独、不武”与“一中各表”: 这是马英九两岸政策的核心。他试图在维护台湾主权的前提下,与大陆建立和平稳定的关系。在任内实现了包括“马英九效应”(双方领导人互称“先生”)、两岸三通(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等历史性突破,签署了20多项协议,大大增加了两岸的交流与合作。
“外交休兵”: 马英九政府奉行“外交休兵”政策,避免了两岸在国际场合争夺所谓“邦交国”的恶性竞争,使得台湾的外交空间相对稳定,也减少了台湾在国际上被孤立的风险。
服贸协议的争议: 2014年,围绕《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服贸协议)的争议达到了顶峰,最终引发了“太阳花学运”。学运参与者和许多民众担心服贸协议将进一步开放台湾服务业市场,对台湾中小企业造成冲击,并可能加剧大陆对台湾的经济渗透,威胁台湾的经济主权和国家安全。这次学运不仅迫使服贸协议搁浅,也深刻影响了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的认知,成为马英九任内最具争议的事件之一。
民众对两岸关系的疑虑: 尽管“九二共识”为两岸交流奠定了基础,但许多台湾民众对于与大陆的进一步融合,尤其是经济上的深度绑定,存在着天然的疑虑和不安。这种疑虑在太阳花学运中集中爆发,反映出民众对于“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的优先考量。

政治与社会方面:

廉洁形象与“特侦组滥权”争议: 马英九本人在政治生涯中一直以清廉形象著称,但其任内也面临了政治清算和司法争议。特别是特侦组对马英九的“泄密案”等调查,被一些人视为政治迫害,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是对权力滥用的追究。这种争议影响了公众对司法公正和政治角力的看法。
能源政策的“非核家园”承诺与现实: 马英九承诺实现“非核家园”,但在实际执政中,对于核能的使用和未来规划一直存在争议。尤其是在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台湾社会对于核能安全问题的讨论更加激烈。政府在核能议题上的摇摆和未能提出更清晰的替代能源方案,也受到批评。
“太平岛管理”与南海问题: 在处理南海争议和太平岛主权问题上,马英九政府采取了相对温和的策略。在任期末期,他还亲自登上太平岛,宣示主权。然而,对于如何在维护主权的同时,避免与区域大国发生冲突,以及如何更有力地维护台湾在南海的权益,社会上存在不同的看法。
民意支持度的起伏: 马英九政府的民意支持度在其任内经历了较大的起伏。从最初的高支持率,到后来因经济民生、两岸关系处理等问题而下滑,甚至在任期末期处于较低迷的状态。这种支持度的变化,也反映了民众对其执政表现的评价不断变化。
“一中市场”论的争议: 马英九在谈及两岸经贸关系时,曾提出“一中市场”的论述,认为两岸经济的紧密联系是台湾经济发展的优势。然而,这一论述也被批评为模糊了主权界限,可能为“一国两制”打开方便之门,引发了台湾主体意识的担忧。

总的来说,马英九的施政表现,就像硬币的两面,既有他努力推动的正面成果,也有因国内外复杂环境和政策执行而引发的诸多争议。对于他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者所处的立场、关注的重点以及对台湾未来发展方向的设想。称其“糟糕”的批评者,往往聚焦于经济民生未达预期、两岸服贸协议的潜在风险以及台湾主体意识的担忧;而赞赏者,则更看重其为两岸和平带来的稳定与发展机遇,以及在国际舞台上为台湾争取到的相对平静。

要理解马英九施政的“糟糕”程度,不能脱离他执政时期的具体历史背景和复杂的两岸关系。评价一个领导人的施政,需要审视其在不同领域、不同时间点的具体作为,以及这些作为所带来的长远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油管上有他卸任后在东吴大学的演讲,连续好多期。知友们有看过的吗?

总的来说,在那一堆人里面还算比较清醒。知道独不了,统的话问题多多难解决。

他是因为知道绝对不可能独之后,被动的选择等待。

那他等待什么呢,他不止一次说要等等大陆,等什么又不明说,各种暗示在等待大陆皿煮化,开放 当禁 以后,以党派形式来参选,来进入大陆来执政,或者在台做为地方执政党,两岸自然就统一了。

坦率说他这么等也没错,但就是国民党内部实在太烂了,对内也统一不了国民党各派。对外也打不赢绿党,实在是不争气。

他个人则属于英国鲍里斯那种万事不担责任,大事全靠全民公投的政客。被动跟风民意型政客。

他的统和我们的统差的太远,他有生之年怕是难等到了。

我们的统其实也有一些不能明说的问题,马说的统简直是不顾力量对比的幼稚。撑死了给你自治。

马学的法律,是美国大学学成归台的博士,有法律生的严谨态度和认真劲,演讲其实听着挺好的,政治手法菜的一比,连王金平都比不过。

就一学者型官僚。两岸破局还是要靠枭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马英九先生的八年执政(20082016),在台湾社会留下了复杂的评价。要说“糟糕”到什么程度,恐怕很难用一个简单的词来概括,因为支持者与批评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认知差异。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梳理他施政过程中一些被广泛讨论的面向,包括其成就与争议点,希望能呈现一个相对全面的图景。经济方面:马英九政府上任之.............
  • 回答
    最近中山大学推免政策的调整,特别是与学科评估结果挂钩的推免名额分配,确实在不少学生和老师中引发了不小的讨论。这件事说起来,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得看到,高校的推免制度本就是为了选拔那些学术潜力突出、综合素质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以往的推免模式,虽然也有其合理之处,但难免存在一些主观性,或者说.............
  • 回答
    马英九泄密案二审改判有罪获刑4个月,对台湾政坛现状无疑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既有短期效应,也有长期考量。我们将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 对国民党内部及声望的影响:1. “亲马派”与“非马派”的角力可能加剧: 此案对马英九的定罪,无论是否满意,都会在国民党内部激起涟漪.............
  • 回答
    马英九先生的“工程可以使一个城市变大,但只有文化才能使一个城市变伟大”这句话,与蔡英文女士的“用爱发电”口号,从表层上看似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但深入剖析,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有趣的关联和对比,同时也有着本质的区别。理解它们,需要跳出字面意思,去体会其背后的理念和实践。马英九的“工程与文化”论:这句.............
  • 回答
    马英九卸任后是否会受到调查,甚至最终获罪入狱,与陈水扁为伴,这是许多台湾民众和观察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陈水扁的案例,了解台湾法律的运作以及政治环境的复杂性。陈水扁的案件回顾与政治影响陈水扁总统任期结束后,确实因为贪污、洗钱等罪名被起诉并判刑入狱。他的案件涉及一系列复杂且金.............
  • 回答
    马英九的“总统”生涯,从其执政理念到具体施政,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与评价。要详细地分析其“失败”之处,需要从多个维度审视,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于单一原因。这里尝试从几个关键领域来展开:一、 两岸关系政策的“冷和平”与沟通鸿沟马英九最显著的政绩之一,无疑是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大幅缓和,实现了“马习会”这样的历史.............
  • 回答
    马英九在台湾政坛的评价,的确相当复杂,围绕着他“受气包”的说法,也夹杂着不少解读。要探讨他是否真是“没有能力”,需要从他执政的几个重要面向,以及当时台湾所处的内外环境来细致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马英九执政时期,确实面临了许多挑战和批评。他的支持率在某些时期并不算高,一些政策的推行也显得有些吃力,甚.............
  • 回答
    马英九卸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多年,至今在岛内仍保有相当高的支持度,甚至可以说是“人气不减”,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表面的政治风云,看看他到底做对了什么,以及台湾社会在经历了他八年执政后的心态变化。首先,“清廉”是马英九身上最鲜明的标签,也是他最受推崇的.............
  • 回答
    “台湾人是否普遍讨厌马英九”这个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马英九担任台湾“总统”期间,以及卸任之后,他在台湾社会中的评价一直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他勤政清廉、推动两岸和平发展;批评者则认为他政策失当、亲中倾斜、未能有效处理台湾内部问题。要详细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
  • 回答
    评价马英九,得从他的人生轨迹、政治生涯、施政理念以及个人风格等多个维度来审视。他是一位在台湾政坛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其评价往往伴随着支持与批评的两极化,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的复杂性和影响力。早年经历与国民党内的崛起:马英九的早年经历为他日后走上政治舞台奠定了基础。他出身于政治世家,父亲马鹤凌曾是国民党的.............
  • 回答
    评价马英九的两届任期,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包括两岸关系、经济发展、民生议题、国际空间以及政治改革等方面。以下将尝试从这些角度,力求客观、详尽地梳理其主要作为,并避免使用AI痕迹明显的表达方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实质性进展马英九最受瞩目的政绩无疑是在两岸关系上。他上任后,一改陈水扁时期的对抗态势.............
  • 回答
    王金平与马英九之间,与其说是“过节”,不如说是政治路线、利益博弈以及权力运作的复杂交织,其中最关键的转折点,无疑是2013年的“九月政争”。要详细说清楚,得从他们初识的国民党内合作讲起,再到后期因理念分歧而渐行渐远,最终在权力舞台上正面交锋。最初的合作与国民党内的“老派”与“新生代”王金平是国民党内.............
  • 回答
    要评价马英九其人其政,确实需要细致入微地梳理,而非简单的罗列。他是一位在台湾政坛留下了深刻印记的人物,其执政理念、政策推行以及个人风格,至今仍是各方讨论的焦点。关于马英九其人:从个人层面看,马英九给人的第一印象通常是温文尔雅、气质儒雅。他出生于香港,成长于台湾,早年留学美国,在哈佛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
  • 回答
    马英九获刑四个月,这件事情在台湾社会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和讨论,其背后牵扯的法律、政治以及社会层面的因素都值得我们深入去了解。事件的起因与背景:首先,我们要明确,马英九获刑并非直接因为他担任总统期间的政策或政治立场,而是与他卸任后被控的“泄密罪”有关。具体来说,这件事源于2013年的一桩“关说”争议,.............
  • 回答
    从历史人物的角度客观评价马英九要从历史人物的角度客观地评价马英九,我们需要超越党派的界限,将其置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所面对的挑战、其政策的实际效果以及长远的历史影响来审视。这需要细致地梳理其政治生涯中的关键节点、重要的政策举措以及由此产生的正面与负面评价。马英九(1950年7月13日—),中华民国第.............
  • 回答
    马前卒(知乎知名博主,以历史、社会评论和批判性思维著称)与刘慈欣(中国科幻作家,《三体》作者)的相遇,可能会是一场跨越科学幻想与现实思考的思想碰撞。两人虽来自不同领域,但都对人类文明发展、科技伦理、社会结构等话题有深刻洞察力。以下可能是他们对话中可能涉及的核心内容: 1. 科幻与历史:虚构与真实的交.............
  • 回答
    马克龙关于“俄罗斯和俄罗斯人民应该受到尊重”的表态,无疑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且极具战略考量的说法。这句话的深意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解读:1. 外交策略的灵活性与现实主义: 避免激化矛盾,为对话留有余地: 在俄乌冲突持续、西方与俄罗斯关系高度紧张的背景下,马克龙的表态显示了一种“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
  • 回答
    马云的“崩塌”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其中夹杂着个人财富、商业帝国、社会影响力以及政策监管等多个层面的因素。要判断他是否值得同情,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并且理解“崩塌”本身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并非完全消失或一无所有。马云的“崩塌”体现在哪些方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马云的“崩塌”主要指的是他个人及其商业帝.............
  • 回答
    马云对王林“气功大师”身份的相信,以及他与王林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包括马云本人的经历、时代背景、王林的手段,以及一些可能存在的心理因素。一、 时代背景与“气功热”的余温首先,理解马云所处的时代背景至关重要。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
  • 回答
    马前卒,真名王垠,是一位在中国互联网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科技博主、程序员和知识分享者。他以其深刻的技术见解、对行业现象的犀利评论以及不落俗套的表达方式而闻名。然而,尽管拥有众多粉丝和支持者,他也招致了不少批评和“贬低”,这背后原因复杂且多维。要详细说明“马前卒哪里做错了”以及“为什么这么多人贬他”,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