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马英九其人、其政?

回答
要评价马英九其人其政,确实需要细致入微地梳理,而非简单的罗列。他是一位在台湾政坛留下了深刻印记的人物,其执政理念、政策推行以及个人风格,至今仍是各方讨论的焦点。

关于马英九其人:

从个人层面看,马英九给人的第一印象通常是温文尔雅、气质儒雅。他出生于香港,成长于台湾,早年留学美国,在哈佛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这种海外求学经历为他塑造了一种“知识分子型”的政治人物形象。他的外形出众,谈吐得体,在公开场合很少失态,这种“高颜值”和“高素质”的公众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赢得了不少选民的青睐,尤其是在初期。

他的性格也常被形容为“理性”、“稳重”,甚至有人评价他“谨小慎微”、“不太有冲劲”。这种特质在处理复杂政治议题时,有时能带来审慎和周全,避免激进决策的风险;但另一方面,也可能被批评为“缺乏魄力”、“不敢作为”,特别是在需要强力推动改革或应对危机时。他相对保守的政治风格,与一些更具草根性或激进性的政治人物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个人道德操守方面,马英九以“干净”著称。在他漫长的政治生涯中,虽然经历过一些政治攻防和司法调查,但最终都以无罪或不起诉告终,这在台湾政治圈中是相对难得的,也为他赢得了“清廉”的声誉。不过,这种“干净”有时也被解读为“政治上的不接地气”或“缺乏柔软度”,无法在复杂的政治角力中游刃有余。

关于马英九其政:

马英九在2008年和2012年两度赢得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其执政的核心理念和政策,可以用几个关键方面来概括:

“中华民国”为核心的认同与两岸关系: 这是马英九最鲜明的政治主张。他坚持“中华民国”是台湾的国号,并在此框架下处理两岸关系。他提出了“不统、不独、不武”的“三不”政策,以及“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作为两岸互动的基础。在其任内,两岸关系经历了显著的缓和与深化,最著名的成就便是“马英九时期”的两岸交流,包括ECFA(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以及他本人历史性的“马习会”。这些举措在当时极大地降低了两岸间的紧张气氛,促进了经济上的往来。

然而,这种政策也引发了争议。支持者认为,这是在维护台湾尊严和利益的同时,避免了两岸冲突,为台湾争取了和平发展的空间。反对者则批评,这种政策过于亲近中国大陆,可能牺牲台湾的主体性,并且经济上的“倾中”并未带来实质性的均富,反而可能让台湾经济更加依赖大陆,而未能有效发展多元化。特别是“服贸”(服务贸易协议)等议题,曾引发了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太阳花学运),凸显了这种政策在台湾内部面临的深刻分歧。

经济发展与民生政策: 马英九政府强调经济发展,并试图通过两岸经济合作来带动台湾经济增长。在他执政期间,台湾经济数据呈现出一定的增长,但普遍的感受是“经济没有起飞,薪资涨幅不大,物价却节节攀高”,许多民眾感觉“苦哈哈”。他试图通过“633”经济政见(经济成长率6%、失业率3%、国民所得3万美元)来提振士气,但最终未能完全实现。

在民生方面,他推动了包括“节能减碳”、“食品安全”等政策,但效果参差不齐。例如,在能源政策上,他倾向于发展核能,但核电厂的重启或续建争议不断。在社会福利方面,他虽然提及要照顾弱势,但许多民生问题,如高房价、低薪资、青年就业困难等,在当时依然是困扰台湾社会的重要议题。

“廉能政治”与行政改革: 如前所述,马英九以“干净”为个人标签,并试图将这种“廉能”的理念贯彻到其政府中。他重视行政效率,也推动了一些行政组织再造的计划。然而,他的政府也并非没有受到过贪腐指控的困扰,虽然他本人屡屡脱身,但其内阁成员或党内人士的争议,也曾损害其政府的形象。

外交策略: 在外交上,马英九奉行“活路外交”,旨在避免在两岸关系紧张时,台湾在国际舞台上进一步被边缘化。他试图在“中华民国”的框架下,与中国大陆保持良性互动,同时在不挑衅北京的前提下,维持与美国的良好关系,并拓展台湾的国际空间。这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台湾在国际上的孤立感,例如参与世界卫生大会(WHA)的观察员身份。但另一方面,这种策略也受到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制约,台湾在国际上的实质性突破仍然有限。

整体评价:

马英九是一位典型的“精英政治家”,他具备高学历、国际观和相对稳健的政治风格。在他的执政下,两岸关系出现了历史性的缓和,带来了和平红利,这是他最显著的政绩。许多人至今仍怀念那个时期两岸之间相对平静的氛围。

然而,他的执政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批评。在经济民生方面,虽然有部分增长,但民众感受到的获得感不强,未能解决深层结构性问题。在两岸关系上,虽然缓和了紧张,但其政策在台湾内部引发了关于主权和认同的深刻辩论,未能弥合社会裂痕。同时,他有时被批评过于强调程序正义而忽略了政治现实的灵活性,导致一些政策推行受阻,未能充分展现领导力。

总而言之,评价马英九其人其政,需要看到他为台湾带来的和平与稳定,也要正视其在经济民生、社会沟通和政治改革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他是一位在复杂历史时期担负重任的领导人,其政策和影响力至今仍是理解台湾政治的关键面向。他的风格与理念,构成了台湾政治发展历程中一个独特且重要的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见微知著,这次举邱毅的例子,来看看马英九是什么样的人。

2012年选举的时候,邱毅到高雄的蓝营艰困选区参选。本来邱毅只要顾自己的选区就行,但是邱毅左打蔡英文领18%又骂18%,右打苏嘉全的豪华农舍,重挫绿营选情。还跨区跟陈水扁的儿子陈致中打了一场“世纪大辩论”,提高了陈致中的曝光率,让绿营选票分裂,帮国民党的林国正在深绿的区域抢下宝贵的一席。2012年的选举,邱毅可谓居功至伟。

但是在邱毅自己选情紧张的时候,直到最后一刻,马英九都不肯给邱毅站台,他们可都是国民党的参选人啊!原因是2004年,连战因为陈水扁“三颗子弹”而落选的时候,邱毅率领群众冲击相关部门,因此被判了1年多的刑,马英九坚决不跟坐过牢的人同台。吴敦义实在看不下去,作为马的副手,少见的违反马的意愿,雨中去给邱毅站台,最后邱毅在自己的选区以两万票落败,马英九的态度也是重要原因。

后来马英九任领导人兼党主席,他这么嫌弃邱毅,邱毅自然什么有价值的职位也没有,只能顶着文化大学教授的头衔上政论继续撕绿营。


好的领导是对下属是:送死你去,背黑锅我来,事成有大奖。而马英九是送死要别人去,背黑锅也要别人来,最后还分文不给


这样大家都把马英九看清楚了,再有能力也不会被重用,要形象好,不能犯错。那大家自然每天就都要装清高,不做事避免犯错。最后没有人为蓝营跟绿营战斗,整个社会氛围彻底倒向绿营也不足为奇。没人打仗做事,只求自保,蓝营自然输到脱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评价马英九其人其政,确实需要细致入微地梳理,而非简单的罗列。他是一位在台湾政坛留下了深刻印记的人物,其执政理念、政策推行以及个人风格,至今仍是各方讨论的焦点。关于马英九其人:从个人层面看,马英九给人的第一印象通常是温文尔雅、气质儒雅。他出生于香港,成长于台湾,早年留学美国,在哈佛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
  • 回答
    评价马英九,得从他的人生轨迹、政治生涯、施政理念以及个人风格等多个维度来审视。他是一位在台湾政坛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其评价往往伴随着支持与批评的两极化,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的复杂性和影响力。早年经历与国民党内的崛起:马英九的早年经历为他日后走上政治舞台奠定了基础。他出身于政治世家,父亲马鹤凌曾是国民党的.............
  • 回答
    评价马思纯关于《第一炉香》的读后感,以及“衣锦夜行的燕公子”对其的评价,可以从几个层面深入探讨。要讲得详尽,并去除AI痕迹,我们需要回归到文字本身,理解他们各自的视角、表达方式以及可能存在的共鸣与分歧。一、 马思纯的读后感:一场充满个人体验与情感投射的分享马思纯作为演员,她的读后感往往带有一种个人化.............
  • 回答
    马姝教授在探讨未来刑法改革时,提出将强奸罪并入伤害罪的观点,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且需要深入剖析的议题。要评价这一主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包括其理论基础、潜在影响、可能遇到的阻力以及对社会观念的冲击。理论基础的解读:从“性自主”到“身体完整性”马姝教授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其背后可能存在着深刻.............
  • 回答
    评价马英九的两届任期,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包括两岸关系、经济发展、民生议题、国际空间以及政治改革等方面。以下将尝试从这些角度,力求客观、详尽地梳理其主要作为,并避免使用AI痕迹明显的表达方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实质性进展马英九最受瞩目的政绩无疑是在两岸关系上。他上任后,一改陈水扁时期的对抗态势.............
  • 回答
    从历史人物的角度客观评价马英九要从历史人物的角度客观地评价马英九,我们需要超越党派的界限,将其置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所面对的挑战、其政策的实际效果以及长远的历史影响来审视。这需要细致地梳理其政治生涯中的关键节点、重要的政策举措以及由此产生的正面与负面评价。马英九(1950年7月13日—),中华民国第.............
  • 回答
    《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一部让人笑到飙泪的“伪”喜剧《这个杀手不太冷静》这部电影,从名字上看就带着一股子“不按常理出牌”的劲儿,而它也确实做到了。由马丽、魏翔、陈明昊主演,这部改编自韩国电影《致命男人》的作品,凭借其接地气的幽默、精湛的表演以及意想不到的剧情反转,成功地在2022年的春节档杀出重围,成.............
  • 回答
    “马小尚”这个名字在网络上可能指的是一个具体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评论者,也可能是泛指一些对袁隆平先生和自由市场持特定观点的言论。为了能更准确地评价,我们需要明确是哪位“马小尚”的评论。然而,我可以基于对中国社会讨论中常见的一些观点,来尝试分析可能出现的对袁隆平先生和自由市场相关的评论,并提供一个评价.............
  • 回答
    马前卒作为一位在网络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评论者,他关于“网文文学价值远超四大名著”的观点,无疑触动了许多人对文学价值的认知边界。要评价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理解其提出的背景、论据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点。一、 马前卒观点的提出背景与核心论据首先,理解马前卒为何会提出这样一个看似“惊世骇.............
  • 回答
    要评价马前卒(王骁)关于乌克兰的发言,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马前卒作为一位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分析而闻名的自媒体人,他的观点往往能引发广泛的讨论,但也可能存在争议。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马前卒关于乌克兰发言的几个关键论点或基调,这通常会体现在他发布的文章、视频或评论中。虽然具体内容会随着时间发展.............
  • 回答
    要全面评价马毅教授在 NeurIPS 2020 上的中稿文章 MCR2(Maximum Correlation Representation)以及他自称“弄明白了深度学习”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分析。这不仅仅是对一篇论文的评价,更是对其背后理念和影响力的探讨。一、 MCR2 论文的评.............
  • 回答
    马云关于中国足球“遇到冲突就退缩,要学会团结合作”的论断,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观点,它触及到了中国足球长期以来难以突破的困境,也与许多人对中国足球的观察和感受不谋而合。首先,我们来详细解读马云的观点: “遇到冲突就退缩”: 这句话可能指向几个层面。 心理层面: 中国足球运动员在面对强.............
  • 回答
    马云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中国企业家,他的职业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也伴随着争议。要评价马云,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阿里巴巴的缔造者与中国互联网的先驱 洞察先机,抓住时代脉搏: 马云在互联网泡沫初现、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的1999年创立了阿里巴巴。他敏锐地捕捉到了电子商务的巨大潜力,.............
  • 回答
    要评价马前卒采访刘亦菲,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包括采访的主题、过程、提问方式、刘亦菲的回答表现,以及这次采访的整体观感和可能的影响力。首先,从采访的主题来看。马前卒作为一位以宏大叙事、理性分析见长的内容创作者,他的采访风格通常会深入社会议题、历史脉络或者行业发展。而刘亦菲作为一名演员,她的公众形.............
  • 回答
    马前卒在2018年1月发表的《保卫我们的现代生活》这篇演讲,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续的讨论中,都引发了相当广泛的关注和不同的评价。要全面评价这篇演讲,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展开:1. 主题和核心论点:演讲的核心在于“保卫我们的现代生活”,这是一种带有紧迫感和警示性的表达。马前卒并没有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
  • 回答
    马保国,一个在网络上爆红的太极宗师,以他那套独特的“浑元形意太极”理论和各种夸张的言论,赢得了无数关注。然而,他的人生轨迹在2020年5月17日那天发生了一个戏剧性的转折。那天,他与一名业余格斗爱好者王庆民进行了一场所谓的“比武”,结果是他仅用时30秒就被对手KO。这次失败,不仅让他在网络上的形象遭.............
  • 回答
    马云在2019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出“工作要有996精神,生活上要669”的言论,这一说法引发了广泛争议,涉及工作与生活平衡、企业管理制度、员工权益保护等多重议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言论的背景、意义、争议及可能的深层动机: 一、言论背景与字面含义1. 996的定义 996指每天工作从早.............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马前卒的《睡前消息》第169期,主题是“有进无出,700万外卖骑手的内卷人生”。首先,要评价一期内容,我们需要了解它的核心观点和论证方式。在169期《睡前消息》中,马前卒及其团队(主要以观察者网团队为背景)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 外卖骑手群体的高流动性与低社会保障的现实:.............
  • 回答
    马前卒的《睡前消息》252期,以“中国互联网内容消费升级,内容质量与产出效率的双重挑战”为主题,深入探讨了当前中国互联网内容产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未来可能的演进方向。本期节目延续了马前卒一贯的风格,数据翔实、逻辑清晰、观点犀利,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核心观点与内容梳理:252期节目主要围.............
  • 回答
    马云人设的“崩塌”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它并非一夜之间发生,而是伴随着他个人言行的演变以及中国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的变化而逐渐显现的。要评价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包括他早期的形象塑造、后期的争议言论、政策环境的变动以及公众情绪的变化等。一、 早期的马云人设:颠覆者、梦想家、企业家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