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光绪和慈禧死仅隔一天?

回答
关于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在同一天(1908年11月14日和15日)相继去世这件事,千百年来一直是历史学界和民间津津乐道、充满争议的谜团。很多史书和野史都对这其中的“巧合”进行过猜测,而这些猜测的背后,往往都指向了权力的斗争和宫廷的阴谋。

要详细地说这件事,咱们得先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两位核心人物的关系。

当时的时代背景:风雨飘摇的大清

1908年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动荡时期。甲午战争的惨败让大清帝国颜面扫地,紧接着的戊戌变法虽然昙花一现,却暴露了改革派与守旧派之间的尖锐矛盾。慈禧太后作为实际的统治者,虽然垂帘听政已久,但面对内忧外患,她的统治也显得摇摇欲坠。

而光绪皇帝,作为大清的皇帝,却是个被权力架空、受制于人的傀儡。他渴望改革,希望通过变法富国强兵,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但他的这些想法,在慈禧太后看来,无异于“动摇国本”,是对她统治的直接挑战。

慈禧与光绪的“君臣”关系:隔阂与控制

慈禧太后对光绪皇帝的控制,可以说是从他登基之初就开始了。她扶持年幼的光绪上位,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在光绪亲政后,慈禧依然牢牢掌握着朝政大权,并且对光绪的任何独立行动都保持高度警惕。

戊戌变法时,光绪试图启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推行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措施。慈禧对此极为不满,她联合保守派大臣,发动了“戊戌政变”,将光绪囚禁在瀛台,并杀害了戊戌六君子。从此,光绪皇帝的命运,便彻底掌握在了慈禧的手中。

光绪在瀛台的日子,过得极为压抑和痛苦。他被软禁,与外界几乎隔绝,身体也日益衰弱。他渴望重获自由,渴望能够真正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这一切都被慈禧无情地压制着。这种长期的压抑和绝望,对他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摧残。

死亡的巧合:阴谋论的由来

就在光绪和慈禧相继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1907年,发生了“丁未国变”,也称“张德祥事件”。据说,有人(张德祥)在给慈禧献上香炉时,在香炉中下了毒,企图毒死慈禧。这件事让慈禧对身边人的安全感到了极度的担忧,也让她对光绪的态度更加怀疑。

那么,为何是仅仅隔一天?这背后最广为流传的说法,就是——慈禧太后在临终前,为了确保自己死后政权能够按照她的意愿继续,并且不被光绪的改革思想所影响,而选择毒死了光绪。

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些历史记载和推测:

慈禧的遗诏和权力交接: 慈禧在临终前,下达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指令,包括指定了她心目中的继承人(溥仪)和摄政王(醇亲王载沣)。她深知自己一死,光绪可能就会立即翻盘,推翻她之前的决策,重新启用维新派。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她需要先一步铲除光绪,为自己安排好的权力格局扫清障碍。
史料中的蛛丝马迹: 一些当时的宫廷太监、侍女的口述和回忆录,虽然未必完全可靠,但也透露出一些信息。例如,有记载说慈禧死前曾问过光绪的情况,得知光绪身体状况不佳,便下令让御医给光绪“调理”。也有说法是,在慈禧去世前一天,有人听到瀛台那边传来异响,但具体是什么情况,已经无从考证。
毒杀的证据(争议): 尽管缺乏直接的、确凿的证据证明慈禧毒死了光绪,但一些后来的学者通过对光绪遗体的研究,以及结合当时的医学条件和宫廷斗争的残酷性,认为存在这种可能性。例如,有分析认为光绪死前症状(如腹泻、呕吐)与砒霜中毒的症状相符。但也有学者认为,光绪长期的抑郁和身体积劳成疾,也可能是导致其死亡的根本原因。

另一种可能的解释:巧合与必然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另一种可能性:这仅仅是一个极其不幸的巧合。

光绪的身体状况: 光绪皇帝长期被软禁,精神受到极大折磨,身体状况一直不佳。他饱受疾病的折磨,加上缺乏良好的医疗条件和精神支持,随时都可能发生生命危险。他死于11月14日,完全可能是长年累月身体衰竭的最终结果。
慈禧的身体状况: 慈禧虽然政治上强大,但毕竟年事已高,身体也早已不如从前。在那个年代,73岁已经属于高龄,加上长期操劳、精神压力巨大,也随时可能离世。她死于11月15日,也可能是她生命自然走到尽头的表现。

从这个角度看,这两位掌握中国命运的晚清巨头,在同一个时间段内接连去世,或许只是历史长河中一个令人唏语的巧合。

历史的真相:扑朔迷离

然而,“巧合”说往往难以满足人们对宫廷阴谋的想象。尤其是考虑到慈禧那强大、精于算计的政治头脑,以及她对权力的极度迷恋,很多人更愿意相信,她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为自己铺好后路。

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事情的真相都如同拨开迷雾的层层阻碍。关于光绪和慈禧的死因,以及他们死亡时间如此接近的“巧合”,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课题。或许,永远也没有一个完全确凿的答案能够满足所有人。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两位人物的相继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为20世纪的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光绪的死,结束了一个充满压抑和无力的统治;慈禧的死,则终结了一个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垂帘听政时代。而他们留下的,是无数的猜测、讨论,以及对那个风雨飘摇年代的深深回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原因很简单

光绪帝就是被慈禧太后毒死的。但也许是药效不够强的缘故,光绪帝多撑了四天才毒发身亡,才使得死亡日期恰巧在慈禧太后死的前一日。具体死亡原因是急性胃肠型砒霜中毒。

具体考证过程,请参考《清光绪帝死因鉴证》这本书,里面考证得十分详细。

这部书不但是一部严谨的史学著作,更是一份详细的刑侦报告,全书几百页全围绕着光绪帝死因来写。
上部讲光绪帝具体死因,主要分两部分,可以认为是光绪帝死亡的法医报告和现场调查报告。第一部分包括了微量元素检测、相似条件对比实验、假设类比实验,以及身上其他地方的微量元素检测,都有详细阐述,还有对毒物的判定、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分析,十分严谨。
上部的第二部分就是现场调查报告,包括光绪帝夫妇的葬衣、头发、遗骨等遗物的梳理,还有对参与发掘的考古人员的录音整理,十分有意思。
下部相当于刑侦人员对整个案件的归纳、侦破。首先确定好了是砒霜中毒还不够,还要进一步确定是哪种砒霜中毒,急性的还是慢性的,亚急性的还是急性胃肠型的。第二,对光绪帝去世之前的半个多月的生活作息进行仔细研究,就跟警察翻监控一样,有哪些疑点,都一五一十地扒了出来,最后推断出中毒具体时间。
下部的第二部分,即光绪帝去世当天前后紫禁城内发生的可疑事件,以及和光绪帝死亡一事相关的大小人员的“证言”。谁表现可疑,谁知情,都被研究人员扒了个干净。同时从光绪帝往日的身体健康入手,尤其是最近几年的,看看光绪帝到底有没有什么身体问题,有什么身体问题,以及发现问题后光绪帝是怎么就诊的。
下部第三部分,即关于光绪帝谋杀案第一犯罪嫌疑人慈禧太后的讨论。慈禧太后的病情,以及她病死之前的病情发作状况,都有涉及。而且用了整整一章讨论了慈禧太后杀人动机,以及具体可能的杀人细节。
下部第四部分,当时光绪帝谋杀案外围人士对此谋杀案的讨论与记载。

最后就得出了结论——光绪帝被慈禧太后毒杀一事,可以说是铁证如山,无法质疑。

user avatar

大家都忘了一个重点,

光绪是谁扶他上位的?

是慈禧。

光绪正式亲政时,是谁支持他的?

也是慈禧。

慈禧可以按祖制还政于光绪。

但哪怕慈禧不还政,按她当时的威望和权谋,光绪也是无任何反抗能力,看看前面的同治皇帝,对于慈禧这老太婆而言,就是个傀儡而已,大权还是掌握在她手里。祖制在老太婆眼里,就是个屁。

慈禧大胆让光绪亲政,可以得知,她对光绪,一开始是抱有极大期望的,期望他能成为自己的接班人,期望他能成为千古明君。

比如,甲午战争的最高军事指挥者之一,就是手握实权的光绪皇帝。

但是,光绪调度的甲午战争,却因为他胡乱指挥,以及某些“帝党”成员“从中作梗”等原因,导致清军输得一塌糊涂。用《清史稿》的话来说,就是“师徒挠败,割地输平”。

但甲午战败后,光绪又急于求和

正在颐和园养老的慈禧老太,惊闻光绪战败后,就不淡定了,才决定亲自出马,帮光绪这小子收拾残局,于是,便有了后来的甲午之耻。

慈禧为何出尔反尔,在甲午不久后,就收回光绪权力?

是因为,慈禧从甲午一战、及后来的“百日维新”中看到,光绪其实是草包,不懂治国,不懂打仗,更不懂识人用人,还毁坏了她辛苦创造的“同光中兴”。

慈禧留给光绪的局面,并不算差:

她灭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灭了捻军,还平定了西北回乱。

慈禧重用左宗棠,从英俄手上,抢回了新疆。

慈禧不顾反对,坚决提拔冯子材,在陆地上打败了法国陆军,成功阻挡法军进入中国西南门户,通过《中法和约》,清朝还抢回了台湾。

可见,光绪亲政初期,国内各种大乱,已被慈禧平定,洋务运动,也初见成效,外国列强也暂时停止了对中国的疯狂侵略。

这样的局面,比咸丰时好多了,比后来的民国也要好。

但光绪还是玩坏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面对日本主动挑衅,光绪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也高调应战,颁发了对日宣战诏书,还动不动就下圣旨叫前线将士往前送人头,全然不顾战场实况。

光绪也想通过打小日本,来刷业绩,以光绪为首的“帝党”,更是一力主战,像现在的愤青一样,高喊灭了小日本,比如,主战派官员,就鼓励拿小日本来刷业绩:“……剿灭日本,建立奇功。”

日本在光绪眼中,就像现代人眼里的冈比亚。

光绪说日本是“蕞尔小国”,从头到尾,根本没正视过日本这个国家,更没正视自己,全凭自己的一腔骄傲和无知,去“对付”日本。

但一力主战的“帝党”成员们,却又对北洋舰队,处处为难,到处使绊子,笑看北洋舰队出洋相。

结果,以光绪为首的主战派,业绩刷不成,反被日本按在地上摩擦。

光绪的战败,令“洋务运动”加速破产,令来之不易的“同光中兴”局面,半途而废

当然,“洋务运动”和“同光中兴”的失败,不全是光绪的责任,但光绪的破坏力,却是非同小可。

后来,光绪信任康有为、谭嗣同等“经验不足”的书生,还急于求成,仓促“变法”。

但从“维新派”某些“救国建议”来看,不但慈禧要废他们,哪怕历朝历代帝王,也不放过他们,哪怕放在今天,他们也不会有好下场。

“维新派”病急乱投医,为了“救国”,提出要把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卖给列强,来换取改革资金。

慈禧老太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英俄手中抢回新疆,“维新派”居然说卖就卖,好像新疆就是一棵白菜一样。

当然,幸好“卖地变法”只停留在纸面上,没机会卖成,不然,维新派就得与秦桧、汪精卫一起做兄弟了。

“维新派”领袖甚至提出“中日合邦论”(中国和日本合为一国),还鼓吹要邀请日本侵略者,来一起主持中国的“变法”。

这是连慈禧都不敢说的事情,但“维新派”却堂而皇之提出来了。

再者,维新派居然“围园杀后”,密谋干掉慈禧,这在当时,更是大逆不道之事,老太婆在当时也是合法存在好不?你居然说杀就杀?

面对维新派这种种荒诞狂妄的言行,她能不阻止他们?

至于光绪帝,居然信任这帮幼稚荒诞的“维新派”,慈禧能不废了光绪?

当然,维新派成员之一的谭嗣同,是值得敬佩的,他是一个有气节的人,甘愿为救国而牺牲,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只是,他当时的救国方法,却是不科学的。

假设慈禧真的是毒死光绪的凶手,那原因只有一个――光绪治国无能,还会被他和他的团队(如维新派)对自己反咬一口(这个是重点)。如此害群之马,按照历代帝王的常规做法,都是“先下手为强”,要么软禁,或令其非正常死亡,或取而代之。

慈禧一生做了不少错事,影响最大的,是她晚年做的这两件

一,扶光绪上位,让光绪胡来,葬送了“同光中兴”的好局面,令“洋务运动”加速破产;

二,末年,慈禧失去以往的冷静和谨慎,不自量力,贸然对八国联军宣战,导致万国来搞,自取其辱。最后,为了平息战祸,慈禧更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这两大错误,导致她晚节不保,一生的努力,前功尽弃,最终沦为历史罪人。

可能有人会问,慈禧“阻止”光绪和“维新派”的“变法”,在当时来说,难道不是错的吗?

实际上,是对的。

这是因为――如果真的按“维新派”领袖的搞法,通过出卖西藏、新疆等国土来“变法”,通过邀请“国际友人”一起参与“管理”中国(引狼入室),不但大清药丸,连整个中国也药丸!

“维新派”的荒诞“治国”,只会令未来中国彻底四分五裂,连名义上的统一都不可能,国土一旦出卖,成为事实和法理后,也很难再有重新合并的可能。

也因为“维新派”大力鼓吹的“中日合邦”,在“日强、中弱”的背景下,清朝政府和民国政府,只能沦为日本的奴婢,被任意蹂躏,毫无独立性可言,日本吞并中国的难度,会大大降低,用一句话来说,几近“亡国灭种”,连印度都不如。

顺便一提: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豪情万丈、天真可爱的光绪同学,还真受“维新派”的影响,亲切接见了日本的伊藤博文

光绪这种行为,引起慈禧的高度警惕。

讽刺的是,维新派一边在中国国内“喊打喊杀”,比如“围园杀后”,密谋灭慈禧,还扬言,“杀几个一品大员,法既变矣”,认为杀几个高官,就能变法成功,其政治幼稚可见一斑。

但另一边,维新派又对日本侵略者亲密备至、几乎无条件信任,还想让日本侵略者来中国“主持大局”

近代以来,在外国列强中,对中国最狠毒的只有日本,意图对中国“亡国灭种”的,也是日本侵略者,英美法德再坏,也自叹不如。

维新派企图“引狼入室”、寄望日本侵略者“帮助”中国走向强大,抚心自问,你觉得有可能成功吗?

但幸好,“维新闹剧”被及时阻止。

在清末,尤其是甲午以后,从满清统治阶层,到知识分子,都知道要改变,“改革”已经是共识,但当时主要争论的是――“怎么改”。

但无论怎么改革,也不是“维新派”那种荒诞的、脱离实际的“改革”。

当然,维新派也并非一无是处。虽有许多荒诞的“救国方法”,但仍然存在一些可行的进步举措。

“维新派”的某些进步举措,后来,还是被慈禧保留下来了。

比如,维新派的“京师大学堂”,就被老太婆保留下来。

其次,慈禧在搞掉“维新派”后,没过几年,她就开始搞“清末新政”,“清末新政”的许多内容,就采取了“维新派”当中的“西化主张”。比如,“废科举”这一举动,就是慈禧同意的。

《清史稿》里,也记载:太后屡下诏:“母子一心,励行新政。”三十二年七月,下诏预备立宪。

可见,老太婆并非全盘反对“维新派”,她反对的,是“维新派”的某些幼稚的、危及自身性命的举动而已(如“围园杀后”、邀请日本侵略者一起“变法”等等)。

如果,当初“维新派”直接找老太婆谈生意,而不是找光绪同学谈理想,可能历史就会改写。

看看“洋务运动”的“中兴四名臣”,与慈禧老太婆一起搞改革,结果个个都混得风生水起,虽说甲午一战,输得只剩下底裤,但好歹,“洋务运动”也为近代化打开了局面,还留了许多工业遗产和近代人才给后来的民国,也不算太坏。

但是,随着慈禧和光绪的相继去世,“清末新政”也慢慢“半途而废”。

对于光绪同学,我是惜其幼稚,哀其不幸,光绪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是一个有上进心的君主,也是一个心地善良的皇帝,但同时,也是一个志大才疏、好高骛远、性格急躁、运气不佳的可怜人。

至于他为何与慈禧在接近的时间死亡?

从前面光绪种种糟糕表现来看,从他信任的“维新派”胡作非为来看(尤其围园杀后),慈禧真的有足够的可能性,顺便“带走”光绪,免得在她死后,让光绪继续祸乱国政、还对自己恩将仇报。

慈禧的嫌疑,是比较大的。

当然,也有知乎网友从利益角度指出,是袁世凯嫌疑大。

不过,光绪早点挂,和晚点挂,大清都是药丸的,正如――曾国藩幕僚赵烈文所预言的那样,只要清朝强权人物一去世(抽心一烂),清朝就会顷刻土崩瓦解,这个能维系清朝的强权人物,只能是慈禧。

但清朝,亡在袁世凯手上,总比亡在光绪和“维新派”手上,要好得多,也体面得多。

(全文完)

――――――――――――

2019-03-30 的更新,

首先,感谢大部分网友们的支持。

有些网友提议我谈谈义和团的事、以及袁世凯与孙中山的恩怨,承蒙各位网友的厚爱,将来也会写几篇讨论,详细论述的。

至于甲午战争的来龙去脉,以及光绪在军事战略指挥上的种种错误、北洋舰队在战术上的失误,我也会找时间单独开一篇文章来讨论,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就不再长篇大论。

但最近,也被一些网友骂完又骂,私聊里骂,评论区也有骂,骂我洗白老太婆。

首先,我对慈禧的评价,已经在上文说得清清楚楚,她因为晚年的严重错误,让她沦为历史罪人。

请问“历史罪人”这四字,算不算帮老太婆“洗白”?

但历史上真实的慈禧,并非从头黑到脚。

她是“前期有大功,后期有大过”,但人们只记得她后期的大过,所以,她被许多现代人骂,甚至认为她是造成中国落后的元凶――清朝落后于世界,是因为慈禧,中国“落后挨打”,也是因为慈禧。

基于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导致慈禧一生所有的决策,都被许多现代人否定。

公正的说,无论出于维护清朝统治阶层,还是对中国的长远利益来说,慈禧前半期许多重要决策,大部分是正确的。

自慈禧执政开始,她放弃乾隆以来的封闭政策,清朝在她手中,变得更加开放。

在她前期的无数决策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以下两件:

一,她一改道光等人的守旧,在咸丰、肃顺开始启用汉臣的基础上,她更加大胆的支持“曾、左、李、张”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顺便一说,“洋务名臣”――张之洞,就是慈禧一手提拔重用的(她对张之洞有“知遇之恩”,是张之洞的“伯乐”)曾国藩也在她手里被封侯。民族英雄冯子材,也是她不顾大臣的激烈反对,破格提拔的。汉人势力,就是从她手上迅速崛起的。

二,慈禧在一片反对声中,不顾多数官员的非议,全力支持左宗棠从列强手上抢回新疆。

当时,清朝内部反对收复新疆的声音,甚嚣尘上:

比如,说新疆是“化外之地”、“人烟稀少”、“茫茫沙漠”,不要也罢。

又比如,认为朝廷不够钱,再劳师动众去收复新疆,怕财政不行等等等。

幸好慈禧全力支持左公收复新疆,不然的话,新疆在当时,就极有可能被列强从中华版图上分裂出去

民族英雄左宗棠,也因为得到慈禧最大的支持,让他更顺利的收复领土,而不用像岳飞那样“半途而废”,甚至,可能像岳飞一样栽在自己人手里。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是因为,左宗棠的性格,刚直磊落,比较像海瑞,清史也说他“刚峻自天性”。

他这性格,不太适合官场,得罪的同僚,自然也很多,被政敌攻击,更是家常便饭。论“得罪”人的本事,左公比岳元帅牛多了。

但幸好,慈禧敬佩左宗棠的品德、能力,对他信任有加,才让他在政敌的排斥、攻击中,能安然无恙,一心一意完成大业。

比如

政敌们对左宗棠的中伤、抹黑、诽谤,连绵不绝,有栽赃他对太后不敬的(这是大罪),也有冤枉他为官不行,不懂治理等等。

慈禧面对官员们对左公的种种“投诉”,她不但没怪罪左宗棠,还处处想办法维护他。

后来,慈禧干脆下谕:“三十年不许奏左!”(三十年内,文武百官,不准投诉左宗棠)。

论晚年结局,左宗棠比岳飞幸福多了:

左宗棠的晚年,在福州度过,后来也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

而岳飞,正值壮年,壮志未酬,就被赵构与奸臣秦桧所害。

岳飞与左宗棠两位民族英雄的事例,表明:如果老板不靠谱,哪怕你再能打,也“壮志难酬”。

再说句题外话:

有个别网民为了黑慈禧,居然连她支持收复新疆这个决策,都否定掉。

不能因为她后来名声臭了,就否定她这一决策

假设,慈禧同意大臣们放弃新疆的主张,任由新疆毒立,或落入列强手中,那到了今天,新疆就极有可能会成为第二个库页岛、第二个台湾问题

结语:

当然,老太婆的“见识”和“能力”,与当时世界上同时期的强国领导人相比,差很多,这是要承认的。与汉武唐宗,更是无法相提并论,而且,她首要考虑的,是维护清朝统治阶层的利益(套用教科书说法,这是“阶级局限性”),这点,也是她的时代局限性。

也因为,晚清“时无英雄”,才令她趁机执掌大政而已,用评论区里某位网友的评价――“全靠同行衬托”。

――――――――――

2019-03-31的更新:

那中国近代“落后挨打”,是否全是慈禧造成的呢?

答案是:“慈禧有责任,但并非是全部责任。

对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来说,幸亏有老太婆全力背锅,才让他们继续成为后人心里的“十全老人”(乾隆)、守成之君(嘉庆、道光)、生不逢时之君(咸丰)。

从乾隆骄傲自大、闭关锁国、大搞“文字狱”开始,就已经注定中国更加落后于世界。

乾隆面对英国使者带来的新式产品,懒得了解,还骄傲的说:“天朝无所不有”。

道光在鸦片战争时,居然不知道英国在哪,“鸦片战争”战败后,道光仍然不肯改革,因循守旧。

咸丰帝被列强割地一百多万平方,还曾被太平天国攻占半壁江山,甚至被“英法联军”送温暖(火烧圆明园),但后人,对咸丰仍然抱有极大的同情。

咸丰死后,才留了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烂摊子给慈禧。

当然,她的责任肯定是有的,且责任不小,但把中国“落后挨打”的黑锅,全扣在她身上,是不公正的。就像把“安史之乱”的黑锅,全扣在杨贵妃上,把商朝灭亡的黑锅,全扣在妲己上一样,都是有失公允的表现。

――――――――――――――

2019-04-09的更新

网友们私信问库页岛问题,

库页岛就像个姑娘,被两个强盗抢来抢去。

在1858年起,即咸丰八年开始,被沙俄以“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夺走。

后来,库页岛这位姑娘,又被日本抢占。

小日本正在猥琐库页岛时,后来的苏联,又从日本手上强抢过来。

――――――――――

2019-3-29的更新

许多网友质疑上文的真实性,尤其不相信我对光绪的评价,以为我又在为老太婆洗白。

我对光绪的评价,不是我个人独创。

《清史稿》对慈禧其实不太“友好”,说了她不少“坏话”,但对光绪的定位,同样也不太“友好”。

以下是《清史稿》对光绪的评价:

“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

说句题外话,上面的文言文,近年来,在高中历史考试里,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过很多次,问你是哪个皇帝的事(乾隆、嘉庆、同治、光绪),还在读高中的童鞋们,记得――正确答案选光绪。

读不懂的童鞋,可以看我这里的解释:

亲政之时,春秋方富

指的是,光绪亲政时,正值大好年华。

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

指的是,光绪很有理想,很有上进心,甚至还想拿小日本刷业绩。

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

指的是上文提到的,以光绪为首的“帝党”,对日本一力主战,却一败涂地的“甲午战争”(当然,甲午战败其实不完全都是光绪的原因,但他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逐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

指的是,光绪信任维新派,一心变法,想令国家强大的事儿。

值得注意的是――《清史稿》这段话,并没有否定光绪和“维新派”的良好初心,而是肯定他们“发奋自强”的一面,但是,《清史稿》把“维新派”列为“小臣”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提出“不切实际”、甚至荒诞的“救国方法”。

――――――――――――

2019-3-27的更新:

有些网友,私聊问《中法和约》的台湾之事。

上文提到的中法和约,又叫《中法新约》。

首先,《中法新约》虽然是不平等条约,但相对前面道光、咸丰那一大堆不平等条约,《中法新约》却又是对清朝伤害最少的。

《中法新约》起码达到了“阻止法军继续侵入中国西南门户,避免割让西南领土”的目标。

比道光割让香港等地、咸丰割让一百多万领土、割让库页岛(约64万平方)等悲剧,中法战争的结果,并不算太坏。

在中法战争期间,战场有两处,一处是中国西南陆地上,一处则是海面上。清军虽然在陆地上打败了法国陆军,但清朝水师却被法国海军击败

在清军一胜一输之间,清朝统治者感觉“见好就收”,不愿继续扩大战争,同时,法国也怕“战事久拖”,法国就与清朝“和谈”,便签订了《中法新约》。

在中法战争之前,越南其实早就不受清朝控制,早在鸦片战争前后,越南就开始沦为法国殖民地,加上越南原本就不是清朝领土,哪怕清朝放弃与法国争夺越南,在当时来说,也是可以原谅的。

当然,《中法新约》仍然是不平等条约,因为清朝作出让步,答应在中越边境开通两个通商口岸,降低税率等等。

中法双方,按《中法新约》的约定,清朝放弃了对越南的“控制”,承认越南是“法属殖民地”的事实(越南当时就不受清朝控制,承不承认都一样),同时,法军要退出台湾、澎湖。

见《中法新约》第九款:

“此约一经彼此画押,法军立即奉命退出基隆,并除去在海面搜查等事。画押后一个月内,法兵必当从台湾、澎湖全行退尽。”

――――――――

2019年3月中旬的更新:

又一次更新,有许多网友提及到慈禧挪用海军军费的问题。

这里解释一下:

正如我上面说的,慈禧影响最大的错误有两个,都主要集中在她晚年:

一,是让缺乏政务能力的光绪手握大权,让他胡作非为。

二,是她在晚年,失去一贯以来的冷静,贸然与八国联军开战,自取其辱。

但为什么不把她阻止光绪和维新派“变法”,列为“错误”呢?上文已经有说明,就不再重复。

至于为何不把她“挪用海军军费”列为“最大错误”之一。

是因为在当时,慈禧为修园子,需要一笔钱,但如果公开说为修园子堂而皇之敛财,名义是非常难听的,所以,她就以“海军”为名义敛财,让各地督抚大官捐钱给她,可见,她是“一边做婊子,一边立牌坊”。但在甲午战争爆发不久后,慈禧还是拿了三百多万两的巨款,给海军充当军费。

所以,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园子”的说法,可以说对,但也可以说不对。

北洋舰队失败的关键原因,不在于老太婆以海军为名义去敛财,也不在于北洋官兵不够奋勇。

而是在于:

一,是清朝内部派系斗争激烈(帝党、后党之争)。

“帝党”那群人虽然高喊主战,但却处处为难北洋海军,经常给北洋海军使绊子,到处煽风点火,挑拨离间,导致北洋海军在朝廷上“孤立无援”。

“帝党”成员为了削弱北洋舰队,在甲午开战前,还意图停止北洋购买战舰、武器。

如在《中国海军大事记》里有记载:“南北两洋购买洋枪、炮弹、机器事,暂停两年……

开战途中,“帝党”成员还故意拖延北洋海军军费,导致北洋舰队更“雪上加霜”

“帝党”为何要这么做呢?最大的原因,一方面,想借北洋舰队打日本来“刷业绩”,另一方面,又想借日本之手,削弱北洋舰队的实力,从而削弱“后党”的实力(北洋舰队其实也是“后党”)。

这“一箭双雕”之计,看上去很美好,实际上是“损了自己,帮了敌人”的愚蠢计策。

二,在于北洋舰队虽然有近代军队之貌,但整个军政系统,仍然是旧式军队的管理。以一个旧式军队,去对抗一个已基本完成近代化的日本海军打,胜利的几率,可以说是很低的。

李鸿章“避战求和”固然是错误,但李鸿章比光绪更了解北洋舰队几斤几两。哪怕北洋舰队不“避战求和”,而是全部出动与日本海军死磕,就北洋那点航速、那点弹药,及落后的战法,失败也是早晚的事。

三,“帝党”的“党魁”光绪,对陆战海战,胡乱指挥,就更导致北洋舰队不可避免的、快速的走向“惨败”。

那甲午是不是完全没有胜机?也不是,只是这个胜机,未必在海上,也未必只在清朝一家上。

――――――――――――

再一次更新,网友们提到“维新派”的评价问题。

首先,“维新派”的目标和心愿,是好的,都想让中国摆脱“落后挨打”的命运,部分维新派人士,也是勇气可嘉的(比如谭嗣同)。

但“维新派”的某些救国方法,却是错误的。

对于维新派,后人应该学习他们大仁大义的“救国精神”(谭嗣同),但不能学习他们幼稚的“救国方法”。

另外,虽然从当时的环境来看,维新派的手段很幼稚、狂妄、荒诞。

但“维新派”对当时中国的“思想启蒙”(比如康有为的办报),还是有一定的进步影响,这也是维新派最大的历史功绩。

――――

再一次更新,出于对反派正派历史人物的尊重,不再在各种历史人物后面加上侮辱性外号,所以,文中把骂慈禧的“老妖婆”一词删了,也把形容光绪的不雅外号也删了,把形容维新派的蔑称也删了。

另外,我写这篇文章时,也曾考虑过,跟着舆论骂一骂慈禧,赞一赞光绪,是最保险的,但如果按中立角度写慈禧和光绪的“是非功过”,反而会有被群嘲的风险。

但考虑很久,我还是鼓起勇气,尽量用中立角度去写,如有疏漏,请大家指出。

――――――


(未完待续)

user avatar

且看《光绪皇帝死亡原因研究工作报告》

研究结论为: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






user avatar

光绪是被慈禧毒死的

为啥慈禧要毒死光绪?

因为慈禧感觉自己要死了,慈禧认为光绪极不靠谱,自己死了大清要是被光绪和所谓维新派掌权,那彻底要完犊子,所以一不做二不休就毒死了光绪。

这不能怪慈禧,光绪和那些维新派搞的那些”中日合邦“那些荒唐幼稚的玩意,搁谁都能气晕过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