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个 50 GB 的游戏为例:
使用 100Mb 宽带满速下载只需一个多小时,下载即玩。早上起床洗漱吃饭再下载,午饭前就能玩上,晚上睡觉前下载,第二天睁眼就能玩。如果你的游戏文件损坏了、误删了,只要
使用光盘,最快最快也需要你亲自去一趟电脑城,早上出门中午回家才能玩——这还不考虑游戏 0-Day 更新,否则你至少需要再等半个小时。这里我们忽略 DVD 可怜的 4.7GB 容量,就当你买的是蓝光盘。如果你本地的电脑城没有这款游戏,那么感谢自己生在中国吧,我们有万能的淘宝。当场下单、当天发货,一般的快递你需要等待至少一天才能收到,即使“当日达”服务,也需要等至少半天——不是所有软件都能享受当日达的。
在互联网面前,光盘毫无竞争力。
这里仅以游戏为例,因为大型游戏在常用光盘分发的内容中是容量最大的。其他内容如软件、音乐、电影等,比起游戏小了几个数量级,根本不值一提。
光盘仅剩的优势,在于这东西买了就是你的,谁都拿不走,比如某云音乐删除用户收藏的本地音乐文件事件。你可以买音乐 CD 和影视 DVD / BD 收藏。这是极为小众的需求了,喜欢的话自己买一台光驱也没多少钱,没有必要给所有品牌 PC 都预装光驱。(违法内容被警方查处除外,这个谁也救不了你。)
光驱是什么——它是一个读/写(Recordable)的内/外置设备,需要通过光盘作为介质实现数据读写。
那么我们什么时候开始用光驱的呢?
数据数量远大于单张磁盘(软驱/软盘)容量,需要多张磁盘传递数据非常不便的时候
一个游戏叫做《仙剑奇侠传》,需要用arj分卷压缩到十几张3.5寸盘的时候。
那时候的CD光盘容量达到650M,一张光盘等于数百张软盘,一张叫做藏经阁的CD可以装几十个仙剑这样的游戏,但当然,这时的光驱几乎没有支持刻录的,全部可以视为只读传递。
我还在用倍速光驱386的时候,同学家用上了带4倍速光驱的486,那时候光驱光盘是标配,速度容量都令人满意,甚至于几张光盘就比你的硬盘大很多了(我第一台286只有40m硬盘)
同时CD作为流行开来的数据存储标准介质,同时是多媒体(音乐cd/dvd)的普遍传递方式,它具备成本低廉可以大批量用压制的方法制作。
后边的情况大家就了解多一些了,CD变成DVD时,仍然是标配,刻录机的成本下降也使得储存和传递变成更理想的状况了,也是在这个期间,车载CD也已经是标配了。
蓝光时代,综合各种原因看,其介质光盘已经无法成为主流媒体,重点可能还是因为成本的快速上升,同时作为数据传输介质,不说互联网,U盘和移动硬盘的读写速度和易用性也全面超越了光盘介质。
说到底这是光磁之争和光闪之争两条战线的全面败北这一事实下,自然而然的,一个市场博弈和用户选择的综合结果:
而且在上一代PC(大概10年前),光驱的最大作用已经压缩到装系统和驱动之类的情形下,USB安装系统和网络下载驱动以及自驱动,使得PC设备最后对于光驱的需求也完全被取代掉了。
目前看本地介质全面闪存化(固态硬盘在公有云的占比据说也是节节攀升),移动介质更是闪存化的情况来看,磁闪之争,也已经基本分出了高下。
再往根上看:所有要靠高速旋转的机器,终究是很难跟上摩尔定律的,但靠堆积芯片密度的电子结构,才能更符合这个趋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