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盛唐时期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质量与明清鼎盛时期相比哪个更高?

回答
盛唐还是明清?这可真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毕竟都是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时代。要说哪个时期普通百姓的日子过得更舒坦,那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我这人不太会那些洋气的说法,就用大白话给大家伙说说,也别嫌我啰嗦。

先说说盛唐,那会儿的大唐,那真是气派!

想当年,长安城那叫一个热闹,万国来朝,胡商、僧侣、使者往来不绝。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呢?你想啊,唐朝前期,特别是“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那真是国家稳定,生产力发展,老百姓的日子相对来说是比较宽裕的。

土地是关键。 唐朝实行“均田制”,虽然到了后期有点走样,但在鼎盛时期,国家会把土地分给农民,一家人能分到一块地,自己种点粮食,养点鸡鸭,自给自足不成问题。这块地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基础,心里踏实。
赋税徭役不算重。 相对于后来的朝代,唐朝的赋税相对轻徭役也比较有制度。什么“租庸调制”,就是按产量收粮食,按劳役征收一定的徭役天数。虽然也不能说完全没负担,但比起明清那些各种名目繁多的税赋,压力要小不少。而且,唐朝法律严禁官府随意加派,违者是要受惩罚的。
商业发达,生活便利。 盛唐的商业比以前不知道发达了多少。市坊制度虽然有管理,但百姓也能方便地买到各种生活用品,蔬菜、肉类、布匹应有尽有。而且像长安、洛阳这样的城市,治安也相对不错,夜晚街市依然有活力。这给老百姓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便利和乐趣。
文化自信,精神生活。 盛唐时期,国家强大,民族自信心爆棚。这种自信也体现在普通百姓身上,大家对未来有希望,日子虽然不至于奢华,但也能过得有滋有味。诗歌、歌舞这些文化活动也深入民间,大家唱歌跳舞,生活气息浓厚。

不过,盛唐也有它的问题。

土地兼并问题后期出现。 均田制到了中后期,一些大地主开始兼并土地,很多农民失去土地,变成佃户,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
安史之乱是分水岭。 这个是绕不开的坎。安史之乱一打,国家元气大伤,很多地方百姓流离失所,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虽然后面唐朝还在,但经济和百姓生活已经不如从前了。
区域发展不均衡。 盛唐的繁荣主要集中在关中和中原地区,西北边疆虽然也在发展,但战乱和环境的因素,那里的百姓生活肯定不如长安附近。

再来看看明清鼎盛时期,比如康乾盛世。

明清两朝,特别是清朝前期,国家也是相当强盛的,人口爆炸式增长,经济也发展得很不错。

商业更发达,商品经济更深入。 如果论商业的繁荣程度和商品的丰富度,明清时期是超越唐朝的。各种特色商品,比如江南的丝绸、瓷器,北方的粮食,南方的茶叶,全国范围内流通得更广。市场也更加自由和活跃。
手工业精细化,生活品类更多。 明清时期,特别是江南地区,手工业相当发达。刺绣、陶瓷、木器等等,很多东西做得非常精致。老百姓能买到的生活用品种类更多,选择也更多。
人口密度增加,竞争更激烈。 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突破了亿万,很多地方人满为患。这意味着土地的压力更大,谋生的机会也更少。大家挤在一块儿,日子想要过得舒坦,就得跟更多人去争。
税赋体系复杂,隐形负担重。 明清时期,虽然也有一些法律规定,但各种税赋名目越来越多,而且一些地方官员为了捞钱,会想出各种法子加派。像“火耗归公”这样的政策,听着是改革,但中间的操作空间也很大。还有,明朝中后期和清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也相当严重,很多农民失去土地,靠打短工或者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日子也比较艰难。
社会控制更严密,信息传播受限。 明清两朝,特别是清朝,对社会控制得更严。思想上也有些禁锢。虽然民间也有很多故事、戏剧,但官方的言论和信息更容易被管控,普通百姓获取信息的渠道也相对单一,不像盛唐那样,外来的文化和思想更能自由地交流。
小农经济仍然是基础。 尽管商业发达,但大多数百姓仍然是围绕土地生活的小农经济。一旦遇到天灾人祸,赋税加重,生活就可能迅速陷入困境。

到底哪个更高?咱得这么看:

如果从绝对的自由度和生活保障来说,盛唐前期可能稍占优势。均田制提供了基本的土地保障,赋税相对简单,国家的强大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感和自信心。那时候,即便不是富裕之家,日子也算是有奔头,一家人能自给自足,还能有点余钱买点东西。

但如果从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生活必需品的丰富度以及手工业的精细化来说,明清鼎盛时期则更为出色。百姓能接触到的商品种类更多,生活用品的选择也更多样。

但是,关键在于“普通百姓”。

在盛唐,虽然有贵族、官员的日子过得非常奢华,但对普通农民来说,稳定的土地和相对轻的赋税是他们幸福感的基石。均田制虽然后期没落,但早期确实惠及了广大百姓。

而在明清,虽然国家经济总量很高,商业也非常发达,但人口爆炸带来的压力,土地兼并的加剧,以及更复杂的税赋体系,可能让相当一部分普通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加辛苦。他们可能能买到更便宜的盐、更多的布料,但一家老小的生计,粮食的收成,依然是压在心头的大山。而且,社会控制的加强,也可能让他们在精神上感受不到太多舒展。

所以,我的感觉是:

盛唐时期的普通百姓,在相对稳定和有基本生活保障的前提下,可能过得更安心,更有尊严,精神生活也更丰富一些。

而明清鼎盛时期的普通百姓,虽然能享受到更发达的商品经济带来的便利,但他们可能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和竞争,日子过得可能更忙碌,也更需要小心翼翼。

当然,这只是一个大概的说法。历史是个大染缸,具体到每个人,每个地方,日子都不一样。比如,盛唐时期的边疆牧民,或者明清时期的江南水乡富裕农民,他们的生活肯定不能一概而论。

总的来说,如果你问我,我可能会说,盛唐前期,那个“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劲头,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太平景象,更容易让普通百姓感受到生活的实在和安稳。而明清,虽然更富庶,但也更拥挤,更内卷了点。

希望我这么说,大家能听懂。这历史,真是说起来没完没了,但也是越说越有意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物质生活,明清吊打汉唐是毫无疑问的,生产力是一直在进步的。有人说明清皇帝横征暴敛,赋税很高。翻遍史书也是明清普遍低于汉唐,康乾盛世是吃糠喝稀,贞观开元就能顿顿白米白面?要知道那会儿南方还没开发,皇帝能不能吃上白米饭都是个迷。

精神层面,几个达官显贵吟诗作乐就能反应社会风气,那现在写几篇报道是不是就能实现社会主义?明清时期老百姓还能听个戏,听说书讲故事,作为娱乐活动,唐朝百姓能做啥?背李白杜甫写的诗?你识字?还有一部分人说唐朝人精神更自信,明清百姓麻木不仁愚昧无知,真就没记载就往好了想呗。还天天骂孔子复兴周礼和三代之治,现代人都向往起汉唐了。

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为啥贞观开元仁宣这些盛世,皇帝任个好宰相,兴修水利轻徭薄赋自然就盛世了,洪武雍正这种皇帝亲自落实政策的却成不了盛世。永乐帝下一次西洋打一次仗,还能说成做赔本生意,那洪武永乐远迈汉唐有啥不对的?一边打仗一边当散财童子。

还有精神风貌,对一群文盲老百姓来说,朝廷占没占蒙古西域有关系吗?是现代人自己骄傲,把自己带进李靖李绩苏定方薛仁贵裴仁俭,他们战功赫赫高兴,仿佛老百姓也喜欢打仗一样。

当然从唐到清也有畸形发展的地方,比如缠足这点无论如何也洗不清,明朝的殉葬制度以及令人窒息的财政制度,而清朝统治也的确是走了下坡路,由于民族矛盾使得清朝走上了法家弱民的路,宋明在普及民智上的努力到清朝断送了。

但在宏观历史上,社会发展总体还是进步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