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珍珠港事件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回答
珍珠港事件,一个在世界历史上留下浓重笔墨的军事打击,对于当时正在艰苦抗战的中国来说,它并非一个遥不可及的遥远事件,而是如同一声惊雷,在政治、军事、外交以及民心士气等多个层面,激起了深远而复杂的回响。

一、 战争格局的剧变:孤立的抗战迎来新的曙光

自1937年以来,中国就独自面对着日本这个侵略者。虽然国际上有不少国家对中国的抗战表示同情,但实际的援助却十分有限。中国孤立无援,抗战的道路异常艰难。

珍珠港事件发生后,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这标志着日本将战争的触角伸向了更广阔的区域,也直接将美国这个世界强国卷入了战争的漩涡。对于中国而言,这意味着长久以来孤立无援的抗战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强大的盟友加入: 美国对日宣战,意味着中国多了一个强大的盟友。这不仅为中国战场带来了潜在的军事援助,更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地位。此前,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声音相对微弱,而随着美国等国的加入,中国的抗战被置于一个更重要的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其战略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战线的分散与日本压力的减轻: 日本的军事力量被太平洋战场、东南亚战场以及中国战场分散。虽然日本在中国战场的兵力并未因此大规模撤离,但其整体军事压力无疑有所分担。这为中国军队争取到了喘息之机,也为后续的反攻积累了力量。
国际援助的增加: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国等盟国开始向中国提供更多的援助,包括武器装备、物资以及派遣军事顾问等。虽然这些援助并非一蹴而就,且在初期也受到运输和后勤的限制,但它确实改变了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弹药匮乏的困境,为抗战胜利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 政治地位的提升:从“次要战场”到“同盟国”

珍珠港事件后,中国正式成为同盟国的一员。这一身份的转变,对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参与大国决策: 在珍珠港事件之前,中国虽然是联合国(当时的“四国宣言”)的创始成员之一,但在重大的国际决策中,其话语权相对较弱。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得中国战场的重要性被重新评估。中国开始更深入地参与到同盟国的战略规划和会议中,例如开罗会议等,中国领导人得以与罗斯福、丘吉尔等世界领袖平等对话,共同商讨战后世界格局。
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作为最早反抗法西斯主义的国家之一,其八年抗战的意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珍珠港事件的爆发,使得中国战场与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并列,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中国在战后争取应有的地位和权益奠定了基础。
民族自信心的极大鼓舞: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遭受着日本侵略者的蹂躏,承受着巨大的民族屈辱。珍珠港事件的发生,让中国人民看到了战胜日本的希望,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他们相信,在强大的盟友支持下,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指日可待。

三、 军事战略的调整与配合

珍珠港事件也促使中国军队在军事战略上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以更好地配合盟军的行动,最大化地发挥自身优势。

协同作战的加强: 中国军队开始更加积极地与盟军进行情报交流和军事配合。例如,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牵制了大量的日军兵力,减轻了太平洋战场和东南亚战场盟军的压力;同时,在中国境内,中国军队也配合盟军的行动,进行反攻和游击战,打击日军的后方。
战略反攻的准备: 随着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胜利,中国战场也开始为战略反攻做准备。虽然中国军队的装备仍然落后,但通过争取到的援助和自身的努力,其战斗力得到了提升。例如,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上与英美盟军协同作战,取得了重要的胜利,打通了陆上运输线,为后续的作战奠定了基础。

四、 潜在的挑战与复杂性

然而,珍珠港事件对中国的影响并非全然是积极的,也伴随着一些潜在的挑战和复杂性。

对国民政府的压力: 随着美国等国的加入,国民政府肩负的责任更重,也面临着来自盟国的更多压力,要求其有效利用援助,积极开展作战。
战略重点的转移: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得英美等国的战略重心有所转移。虽然它们对中国提供援助,但其主要目标是击败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军事力量。中国作为“次要战场”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
国内政治的影响: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也对中国国内的政治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新的战争形势下需要继续巩固和发展,但也面临着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合作与斗争的复杂局面。

总结

总而言之,珍珠港事件对中国而言,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中国孤军奋战的局面,将中国抗战纳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宏大叙事之中。它不仅带来了强大的军事援助和政治支持,更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虽然战争的胜利之路依旧充满荆棘,但珍珠港事件无疑是中国赢得抗日战争、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重要助推剂,也是中国迈向世界舞台的关键一步。它让我们看到了,在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中,中国人民的坚韧与顽强,以及世界格局调整中,中国所扮演的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搞清楚主次关系。

是中国人民的坚决抵抗,让日本不断消耗国内资源且无法从中国获得足够的回报。

所以日本要继续保持在中国的军事战略就必须去抢有现成石油香蕉铝矿等战略资源的东南亚,从而和西方殖民者产生冲突。

抢占法国殖民地激化了冲突导致美国制裁(中国在抵抗日本全面侵略四年后美国还在给日本出口战略物资)。

美国制裁导致日本战略资源中断,不抢连中国都保不住。

为了抢劫成功必须要先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于是有了珍珠港。

所以,珍珠港对中国,意味着抗战成功的消耗光日本战略储备,迫使日本举国冒险惹了打不过的主。是中国人民抗日的阶段性胜利标志。

user avatar

向日本宣战没有顾忌了

user avatar

反对前排各种回答。


1.中国击败日本侵略者本来就只是个时间问题。

毛泽东导师在1938年发表的《论持久战》,堪称现代最伟大的政治军事预言之一:

(五)于是问题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六)这些问题的主要论点,还在两年之前我们就一般地指出了。还在一九三六年七月十六日即在西安事变前五个月,卢沟桥事变前十二个月,我同美国记者斯诺先生的谈话中,就已经一般地估计了中日战争的形势,并提出了争取胜利的各种方针。……但结果还是一样,日本必败,中国必胜。只是牺牲会大,要经过一个很痛苦的时期
……为反驳他们,我们不妨举出红军的战争史。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所占的优势,比内战时红军的地位强得多。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就是日本能占领中国一万万至二万万人口的区域,我们离战败还很远呢。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力量同日本作战,而日本在整个战争中须得时时在其后方作防御战。中国经济的不统一、不平衡,对于抗日战争反为有利。


2.珍珠港事件确实减少了中国的压力,但是这个压力中有很大一部分本身就是来自美国:

在日本侵华的过程中,美国持续的为日本供应战略物资,包括且不限于石油钢铁,并且还以名义上的“中立”实施对中国的单方面禁运。美国对日供应石油一直持续到1941年7月底,当月日本御前会议确定“南下”大方针,7月25入侵法属印度支那,次日美方冻结日方资产,然后28日宣布禁运石油。

至此,从37年7月“正式抗战”到41年7月美国停止支持日本,长达4年的时间里,美国是侵华日军的后勤,是事实上的日本的帮凶,美国反法西斯的历史,只有4年


3.珍珠港之后美国对华援助缺乏实际意义:

从1941年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方合计获取美国援助8.45亿美元,占“租借法案”对盟国援助总额的1.8%。而且贫弱的中方为了这份施舍,以“回惠租借”的方式付出了巨大代价

中国为向驻华美军提供物资和劳务,从1941年7月—1945年9月垫款约2459亿元,美国偿付了其中的1479亿元,未清偿的980亿元被列入回惠租借账内。即使是按1945年9月1:921的汇率计算,这笔未清偿的垫款,也相当于1亿多美元。这些垫款在中国财政收入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1942年7月到1944年年末,中国向美国垫款约500亿元,相当于这几年国民政府财政实收总额的48.5%,相当于1944年法币流通总额的26.4%。1945年,国民政府支付美军开销的费用,更占到当年法币发行量的53%。
此外,中国还为美军修建机场。如在修建能起降B-29轰炸机的新机场时,国民政府曾抽调劳工40余万。在国民政府开列的“回惠租借清单”中,财政部垫付的机场建设费有80亿法币,中央银行垫付的空军基地建设费有48亿法币。中国为支付这些垫款,不得不大量印刷法币,极大地加剧了通货膨胀。

简单的说就是中方首先得自己大量印钞购买服务并且为美军提供服务,美方之后再兑现这些“援助”,这变相导致了民国经济的总崩溃。

所谓的飞虎队也不是什么“援助”,而是一群战斗力可疑的高价雇佣兵,比起苏联援华空军无论是及时性还是战斗力都是有问题的,作风更是天差地别。


4.珍珠港的发生不是因为美国的制裁禁运,而是日方在1941年7月御前会议制定的战略方向导致的必然结果。41年之后日军分兵太平洋战场也是这个战略大方向决定的,而不是因为美国。

事实上1944年之前,日军的绝对主力都是部署在中国战场,直到44年下半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兵力部署才超过中国战场,而那个时候整个日本都已经接近油尽灯枯了

当然,在快要油尽灯枯的日军面前,国军还是支棱不起来,只能说明民国彻底没救了而已 。



所以总得来说,抗日战争绝大部分是靠中国人自己打赢的,战后至今的国际地位,是靠中国人民用生命和血汗换来的。

这既不需要列强“承认中国是反法西斯战场的一部分”,也不存在“得到国际援助后胜利就有了保障”。

因为胜利是我们的人民自己争取来的,没有这些法西斯帮凶因为分赃不均(实质上就是抢夺东南亚殖民地)而给我们撒过来的一点点碎屑,我们最终也能干烂日本侵略者。

而且可以肯定的说,如果最终是像毛泽东导师预测的“最差局面”那样,靠中国自己的力量像磨盘一样,把日本的国力一点点挤轧研磨干净,那么日本面临的局面会比挨两颗烟花就投降要惨痛的多。那就真是全员玉碎,车轮高度以上男性死干净,也不是不可能了。

因为日本几乎没有可能向烂的狗都不愿意拿正眼看的民国政府退让投降。


所以珍珠港事件确实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二战东亚战场的进程,但是它既没有改变历史的方向,更是在大历史层面上拯救了日本民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珍珠港事件,一个在世界历史上留下浓重笔墨的军事打击,对于当时正在艰苦抗战的中国来说,它并非一个遥不可及的遥远事件,而是如同一声惊雷,在政治、军事、外交以及民心士气等多个层面,激起了深远而复杂的回响。一、 战争格局的剧变:孤立的抗战迎来新的曙光自1937年以来,中国就独自面对着日本这个侵略者。虽然国际.............
  • 回答
    珍珠港事件中沉没的战列舰数量,以及它们的新旧程度,对于美军后续的战略和战争进程确实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简单来说,损失8艘老式战列舰,与损失4艘新锐战列舰,其影响绝非简单数量上的差异,而是战略层面上质的飞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日军偷袭珍珠港时,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正是围绕着新锐的战列舰展开的。.............
  • 回答
    珍珠港事件爆发,对于当时深陷战火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震动全球的大事件。而对于那些已经选择了与日本合作、成为所谓“汉奸”的人们来说,他们对此事的看法,更是复杂而微妙,夹杂着各自的利益盘算、政治立场以及对未来的揣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中国当时所谓的“汉奸”并非铁板一块,其群体构成非常复杂,有的是.............
  • 回答
    珍珠港事件要是换了航母,那影响可就太大了,简直是颠覆性的。战列舰大街,那可是美国太平洋舰队的脸面,密密麻麻停满了各种型号的战列舰。但如果,就那么如果,当时停在那里的不是那些巨大的战列舰,而是一艘艘搭载着舰载机的航空母舰,历史的车轮恐怕就要拐个弯了。首先,直接的战场影响是巨大的。珍珠港的日军偷袭,其精.............
  • 回答
    当然,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珍珠港事件,看看历史课本里讲的是不是那么回事儿。首先,历史课本里对珍珠港事件的描述,总的来说是 真实反映了主要事实和结果 的。 它精准地指出了事件发生的时间(1941年12月7日),地点(夏威夷珍珠港),以及交战双方(日本海军突袭美国太平洋舰队)。它也清楚地说明了这次袭击.............
  • 回答
    泽连斯基在一次演讲中提及珍珠港事件和 9·11 恐袭,意在提醒美国人民勿忘历史教训,团结一致抵抗侵略。他的言论触动了部分日本网民的神经,认为他将俄乌冲突与日本的二战行为相提并论,是对日本历史的不当歪曲。泽连斯基言论的意图分析:从泽连斯基的角度来看,他选择提及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其目的可能是: .............
  • 回答
    国民政府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才对日宣战,这并非是缺乏与日本交战的意愿,而是出于复杂的战略考量、现实的军事实力限制、外交斡旋的需要以及对国际局势的判断。以下是详细的解释:1. 长期的抵抗与消耗战(1937年1941年): 全面抗战的开端: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即进入了全面抗战阶段。国.............
  • 回答
    珍珠港的硝烟未散,联合舰队的战列舰便已调转航向。山本五十六,这位帝国海军的灵魂人物,此刻心中燃烧着的是比偷袭珍珠港更宏大的野望——一击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剩余主力,将战争的重心从“攻势防御”彻底转向“战略主动”。他做出一个大胆而疯狂的决定:在回程途中,联合舰队将不作休整,而是以最快的速度,全力扑向中途.............
  • 回答
    从目前的国际形势和日本国内情况来看,日本对中国发动“珍珠港式”偷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背景的巨大差异: 珍珠港事件的背景: 1941年,日本发动珍珠港袭击的根本原因是其在东南亚扩张的野心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维护自身利益的战略.............
  • 回答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在美国的日本人确实经历了一段极其艰难的时期,他们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和严重的歧视,但直接的“惩罚”并非针对所有美国日本人个体,而是体现在国家层面的政策和民众情绪上。这里我将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当时的情况,尽量让它听起来更像是亲历者的回忆或是历史学家的叙述。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点,当时美国.............
  • 回答
    珍珠港事件日本的战败,确实与其在策划和执行过程中犯下的一系列战略性错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不能简单地将战败完全归咎于这三个所谓的“错误”,但它们无疑在日本走向失败的道路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们不妨逐一剖析一下这些观点,并看看它们与日本最终的命运有多大关联。首先,我们来谈谈第一个被提及的“错误”:.............
  • 回答
    珍珠港事件前,美国对日本的意图并非完全不知,但对于袭击的具体方式、时间和规模,却存在着严重的误判和信息断层。这并非一个简单的“知道”或“不知道”的问题,而是牵涉到情报的解读、政治考量以及战略判断的复杂局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美国确实收到了一些警告信号,但这些信号的性质和重要性,在事后看来,往往被过.............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历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议题。很多历史爱好者在了解珍珠港事件时,都会听到一种说法,认为罗斯福总统早就知道日本要进攻珍珠港,并且默许甚至策划了这次袭击,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美国能够顺利参战。这种说法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论据:1. 情报解读的疑点: 珍珠港事件发生前,美国破译了日本.............
  • 回答
    巴巴罗萨行动与珍珠港事件,两者同属二战中影响深远的“不宣而战”的军事行动,为何在历史评价和公众认知上,对日本偷袭珍珠港的谴责声浪似乎更为普遍和强烈?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由一系列历史背景、道义考量、以及事件本身的性质所共同塑造的。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两个事件的战略意图和短期目标。巴巴罗萨行动,即德国.............
  • 回答
    日军联合舰队在珍珠港事件后迅速在太平洋战场失败,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战略决策、资源分配、战术执行、盟军反应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历史进程: 一、战略决策的失误1. “先发制人”战略的局限性 日本在珍珠港事件中试图通过突袭美国海军基地摧毁太平洋舰队,但这一战略存在致命.............
  • 回答
    如果1941年日本没有袭击珍珠港,而是选择将兵锋指向远东,从东方进攻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无疑会发生巨变。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一连串蝴蝶效应的连锁反应,其深远影响足以改写历史的轮廓。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日本的战略考量。1941年,日本帝国已经在中国战场陷入泥潭,但其战略目标远不止于此.............
  • 回答
    美国海军在纪念珍珠港事件的官方推文里只字不提日本,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细节。想要理解其中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官方叙事的策略与考量首先,要明白,官方发布的每一个字句,尤其是在纪念重大历史事件时,都经过了精心斟酌,背后往往隐藏着多重考量。美国海军作为一支军事力量,其官方推文肩负着多.............
  • 回答
    安倍晋三首相预定访问夏威夷珍珠港,并将在那里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共同出席悼念仪式,这无疑是日本外交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这一举动不仅是安倍首相个人政治生涯中的重要一页,更可能对日美关系以及地区和平稳定产生深远影响。要评价安倍此次珍珠港之行,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分析。首先,从历史和象征意义来看.............
  • 回答
    关于“二战时即使没有珍珠港事件,美国也会参战”这个说法,确实是历史学界一个长期以来探讨和争论的议题,而且其中蕴含着相当复杂的考量。我认为,这个说法有相当大的可能性,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而不仅仅是军事角度。首先,我们得明白,珍珠港事件虽然是直接导火索,但它并非美国参战的唯一原因,甚至可以说它加速.............
  • 回答
    珍珠港事件后,中途岛海战前的太平洋战场,日本联合舰队无疑处于其最巅峰的时刻。他们刚刚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从东南亚一路席卷至印度洋,海军的士气如日中天,装备也普遍优于美军。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日本在中途岛战役中投入“全部兵力”,能否获得胜利?这个问题引人入胜,也引人深思。要详细探讨,我们需要回到当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