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你个人知道自己服用的是安慰剂,并且相信安慰剂效应,那么这个安慰剂还有效果嘛?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信念”、“安慰剂效应”以及我们对“真相”的认知方式。从多个角度来详细探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其中的复杂性。

核心问题:知道是安慰剂,但相信安慰剂效应,它还有效果吗?

答案是:很有可能仍然有效果,但其效果的性质、强度和持续性可能会与不知道自己服用的是安慰剂的情况有所不同。

我们来分解分析一下:

一、 安慰剂效应的本质与运作机制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安慰剂效应是如何产生的。它并非来自药物本身的化学成分,而是源于我们大脑的心理和生理反应。主要的机制包括:

期望效应 (Expectation Effect): 当我们期望某种药物能带来缓解时,大脑会释放内啡肽(止痛剂)和多巴胺(奖赏和动机)等神经递质,这些物质本身就具有生理上的积极作用。例如,你相信这个“药丸”能缓解你的疼痛,大脑就会主动分泌内啡肽来“兑现”这个期望。
条件反射 (Classical Conditioning): 长期以来,我们可能将吞服药物、看到医生、闻到药味等与身体好转联系起来。即使这次服用的不是真正的药物,这些行为和情境本身也可能触发身体产生与药物相似的反应。
心理支持和关注 (Psychological Support and Attention): 接受治疗的过程本身,包括与医生的互动、得到关心和重视,都可能带来心理上的安慰和积极情绪,从而影响身心健康。
症状的自然波动 (Natural Fluctuation of Symptoms): 很多疾病的症状本身会随着时间自然好转或恶化,这可能被误认为是安慰剂的作用。

二、 知情安慰剂的“双刃剑”效应

当你明确知道自己服用的是安慰剂,但同时又坚信“安慰剂效应”的存在时,情况就变得复杂了。这就像一把双刃剑:

有利的方面(为什么可能仍有效果):

1. 强大的信念转化为积极的心理状态: 你的信念是“安慰剂效应是真实存在的,它能帮助我”。这种信念本身就可以启动上述的期望效应。你相信“我正在服用能让我感觉更好的东西”,大脑就会释放内啡肽和多巴胺,这可能真的会让你感到疼痛减轻、情绪改善、精力提升。你的“知道”反而强化了对“效应”的信任。
2. 对“安慰剂效应”本身的研究和理解: 你可能已经接触过关于安慰剂效应的科学知识,了解它的运作方式。这种“了解”可以让你更加有意识地去体验和解读身体的积极变化,并将其归因于“安慰剂效应”的发挥,而不是认为自己被欺骗了。
3. 行为的调整: 即使知道是安慰剂,但你因为相信其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可能会更积极地配合治疗,调整生活方式,保持乐观心态,这些行为本身也会对健康产生正面影响。例如,你可能因此会更注意休息,更愿意进行适度运动,因为你认为这有助于“安慰剂效应”发挥作用。
4. 从“安慰剂实验”中获益的心理认同: 在某些情况下,患者可能愿意参与安慰剂对照试验,即使知道自己可能被分到安慰剂组,但他们愿意体验“科学的力量”或“ placebo experiment ”本身带来的体验。这种参与感和对未知的好奇也可能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和积极性。

不利的方面(为什么效果可能减弱或改变):

1. “被欺骗感”或“无效感”的潜在对抗: 虽然你相信安慰剂效应,但一旦你意识到“这个药没有实际的药物成分”,可能会产生一种微妙的“被欺骗感”或对“无效性”的疑虑,即使你理性上知道安慰剂有作用。这种负面情绪和怀疑会干扰大脑的积极反应,削弱期望效应。
2. 对“真实治疗”的渴望与失落: 如果你的疾病需要真正的药物治疗,知道自己只服用安慰剂,而你的病情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那么这种失落感和失望可能会抵消一部分心理上的安慰作用。
3. 期望的焦点转移: 如果你相信的是“安慰剂效应能帮助我,但这只是心理作用”,你的期望可能会从“生理上的直接治疗”转移到“心理上的慰藉”。这意味着,如果你期待的是剧烈的生理变化,比如快速止痛或治愈某个器质性病变,那么仅仅依靠安慰剂效应可能无法满足你的期望。
4. 持续性和强度问题: 相较于不知道是安慰剂的情况,你对“安慰剂效应”的持续关注可能会让你更敏感地察觉到效果的减退,或者在找不到“起效证据”时,你更容易放弃对安慰剂的信念。

三、 案例分析与场景推演

让我们设想几个场景:

场景一:轻度头痛患者
情况: 小明头痛,他知道自己吃的是维生素C片(安慰剂),但他读过文章,相信安慰剂效应是真的。他带着“希望能缓解”的期待吞下药片。
结果推测: 小明的大脑因为“希望能缓解”的期望,释放内啡肽,头痛确实减轻了。他会觉得“你看,安慰剂效应是真的!”,并对这种“效果”感到满意。

场景二:慢性疼痛患者
情况: 老王患有慢性腰痛,他知道自己服用的是糖丸,并且相信安慰剂效应的存在。然而,他的腰痛非常剧烈,并且影响了他的行动能力。他服用了糖丸,期待它能起作用。
结果推测: 老王的大脑可能会释放少量内啡肽,带来一丝缓解。但他更倾向于关注“腰痛并没有从根本上消失”,或者“我还是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活动”。这种对“真正治疗”的渴望与安慰剂效果的局限性之间的落差,可能会让他觉得安慰剂“没用”,甚至产生沮丧情绪,从而抵消了部分安慰剂效应。

场景三:手术后的疼痛管理
情况: 一位患者刚做完手术,主治医生告知他可能会开一些止痛药,但其中可能包含安慰剂。患者理解并信任医疗团队,并抱有“无论如何,能给我一些帮助就好”的心态。
结果推测: 即使他知道自己可能吃到的是安慰剂,但医生的专业度和关怀,以及他自己对“被医治”的信念,仍然会启动安慰剂效应,帮助他应对术后疼痛。这里的“知道”变得不那么重要,因为更宏观的“治疗情境”和“信任”主导了心理状态。

四、 结论

总而言之,如果你个人知道自己服用的是安慰剂,并且相信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仍然”有可能有效果。 你的信念本身就是触发安慰剂效应的关键因素之一。
效果的性质和强度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对“安慰剂效应”的理解深度和接受度: 你是否能理性地接受这种非药物成分的积极作用?
症状的严重程度: 轻度症状可能更容易被心理因素缓解。
对“真实治疗”的渴望和期望: 如果你需要的是生理上的根本改变,安慰剂的作用会受限。
整体的心理状态和情绪: 是否伴随有负面情绪或对“被欺骗”的潜在担忧。
周围环境和医患关系: 信任和支持也能增强安慰剂效应。

简而言之,你对“安慰剂效应”的“相信”,很可能就是一种新的、更高级的“信念”,这种信念可以绕过对“药物成分”的依赖,直接作用于你的心理和生理机制。这表明,人类的意识、信念和期望,在健康和疾病的体验中扮演着比我们想象中更加强大的角色。

你对安慰剂的认识,更像是对一种“治疗工具”的理解,而不是对“药物成分”的依赖。只要你相信这个工具能够带来积极改变,并且你的身体能够对这种“积极改变的信号”做出反应,那么,效果就可能存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表面上看是药学,其实是信息经济学。

如果假设消费者是理性人的情况下,我现在想出来的模型如下:

先定义0-阶安慰剂的机理。我们定义身体的健康函数为 ,其中e是你的身体为了清除病毒而做的努力,而 是你吃的药,V是病毒的势力,而 是自己以为自己吃的药。当不吃药,自己也知道自己没吃药的时候 ,表示病无法治好,而当吃真药的时候, ,其中d表示真药(drug),表示一定能治好。显然, ,p代表安慰剂,0到k代表阶数。

所以这个时候存在一个道德风险(Moral Hazard)问题。也就是你的身体仅仅在自己相信有药物存在的前提下才会努力的工作,清除病毒。简单起见,我们假设一个具体的函数形式:

显然,最优的 。当 等于0的时候,身体没有任何动机去工作。当吃的是0阶安慰剂 ,这个时候健康函数为 。

我们假定 ,从而 的时候,身体自己不依赖于药效就可以有效的清除病毒,根据安慰剂的定义, 。

所以当吃一阶安慰剂的时候, 。同样根据定义 ,而根据之前 ,可以推断出,最优的身体努力是0,1阶到n阶安慰剂统统无效。

因为安慰剂解决的是身体的道德风险问题,也就是身体只有当认为自己吃的是真药的时候才会努力工作对抗病毒,所以当自己知道自己吃的安慰剂,而非真药的时候,身体会看破这一点,从而偷懒不清楚病毒。所谓n阶相信安慰剂效应,指的是「如果(我相信)*n+ 我相信我吃的是真药的话,我的病会好转。」但是前提始终是建立在自己相信自己吃的是真药,而一旦知道自己吃的本身是安慰剂的情况下,那么安慰剂无效。

但是实验似乎并不支持这一理论,有实验表明[1],明知道是安慰剂,吃下去依然可能是有阳性结果的。所以这个时候人体可能采取了一些其他的策略,比如故意以一定的概率遗忘掉「自己吃的是安慰剂」这一事实。这个概率不能太大,因为如果太大了,意味着只要自己忘记了,自己就能根据「我忘记了」这个事实推断出自己吃的是安慰剂;这个概率也不能太小,太小了就没什么效果。所以可以预计会存在一个最优的遗忘率,人们推测自己吃下的「有一定的可能」是有效的药物,那么我们上面的那一套公式推理就又可以实现了。

参考

  1. ^ Kaptchuk, Ted J., and Franklin G. Miller. "Placebo effects in medicin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3.1 (2015): 8-9.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太好了!根据医学上的定义,安慰剂,就是你不知道它只有填充剂,没有任何有效成分。但是,同志们啊,医学界真的有人做过实验:明告诉一组病人那淀粉块无效,给的也是真的纯淀粉块。但是,跟另一组啥都没吃的病人一比,症状减轻的病人明显多!

为啥?就是本中医粉(中、西医全信的有效主义)常说的:把科学当宗教来信仰,把西医当神来拜。你是医生,是唯一至尊真神,科学,派来的先知。你给我吃一样东西,我的病当然应该好啦。因为心中的信仰,虽然他对药不“盲”,但是他面对西医医生时,就彻底“盲”了。所以,照样产生心理作用!

把西医当神拜,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反面,就是医闹。【医闹是纯西医粉】假如一个医生看不好病,那他就是假先知,显然不是唯一至尊西医神派来的。居然敢冒充先知,侮辱我的信仰?假先知放在西方就必须烧死,假方士放在中原就必须沉江。所以,医闹是代表他信仰的西医真神来杀医生的。

user avatar

有效果。

比如很多华为用户明明知道荣耀智慧屏上的“鸿蒙OS”就是Android TV,明明知道支付宝秒开是阿里工程师优化的而不是刚刚开源了个Maple IR的“华为方舟编译器”做出来的,明明知道GPU Turbo的核心技术就是降频+提高频率和功耗,依然觉得“鸿蒙就是比安卓好用,麒麟就是比高通快,方舟编译器就是比Google快”。

充分证明哪怕知道“安慰剂效应”,安慰剂也会有作用——而且学历越低,作用越大。

user avatar

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Ted J. Kaptchuk(以下简称Ted)研究安慰剂的20年了。他做过很多实验。

其中一个,他找了80个肠易激综合症的人(有压力就容易肚子痛、拉稀、便秘等),分为两组,一组给吃安慰剂,并明确告之其中没有任何药物成分。另一组不吃安慰剂。

Ted跟他们说:虽然这是安慰剂,但只要你规律吃,就会有用。

结果怎么样?

三周过后。吃安慰剂的一组有59%的人有明显的症状缓解,而没吃的只有35%的人有缓解。


之后,在Ted的另一个实验中,他找了97个慢性背痛的病人,跟他们讲了15分钟安慰剂是没有药的但是却有效。然后把他们分为两组,两组都继续进行常规治疗,其中一组喂安慰剂。

吃安慰剂的病人知道他们吃的只是安慰剂而已。

但是吃了安慰剂的病人比不吃的人有明显的疼痛减少,也就是说安慰剂起到了“止痛”作用。

Ted把吃安慰剂的过程称之为仪式感。仪式感是人类的老朋友了,结婚要办婚礼,死了要办葬礼,情人节要过,圣诞节要过,七夕要过,周年纪念日要过……仪式感让年轻人有过不完的情人节。

那仪式感起作用的原理是什么?

第三个研究:哈佛大学和瑞士的University of Basel共同进行了一个实验,他们找了160个志愿者,让他们把手放在一个加热的盘子上,直到忍受不了疼痛拿开。

所有人都给了安慰剂,之后分为三组,第一组告诉他们这是止痛药,第二组告诉他们这是安慰剂,并且花了15分钟讲解安慰剂是如何牛逼且有用,第三组就是告诉他们这是安慰剂之后就不管了。

结果就是,第一组和第二组对疼痛的减少是相似的,第三组没有减少疼痛。

所以说安慰剂的本质,中国人并不陌生,因为它跟我们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医/风水/算命/跳大神有一个共同特点:信则灵。

仪式感也是一种自我催眠自我洗脑的过程,让自己先信,然后就灵。

那么安慰剂对所有的病都有用吗?

Ted说不是。安慰剂治不了癌症,降不了胆固醇,但是可以“治疗”一些主观的症状,比如疼痛、疲劳、恶心等等。

这跟我们的“信则灵”治疗范围也一样。

那么安慰剂对所有人都有用吗?

在Ted参与的一个研究中,研究结果显示,基因决定了有些人对安慰剂反应更好,这些反应更好的人天生多巴胺分泌水平就较高。

也就是说,天生多巴胺水平高的人,安慰剂会生效;天生多巴胺低的人,安慰剂就无效。

乐观就有效,悲观就无效。

说来说去还是那三个字:信则灵。

这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中医/算命/风水/占星/紫薇/塔罗/成功学/跳大神的作用。以前我周围的朋友要从这几样获得人生答案时,我都会劝阻,但现在不会了。

反正信则灵。

想去咨询这些的也都是信的人,乐观派。悲观的/不信的人本来也不会去咨询。

人类这种物种享受不了真正的自由,必须被规则和仪式束缚住。没有仪式,自己创造仪式也要上,就为了仪式感,为了自我催眠,为了信则灵。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