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题一堆“光滑水平面”,“无铜损无铁耗”的理想变压器,没有空气阻力的“自由落体”,没有分子大小没有分子势能的“理想气体”……个个都是现实不存在的理想模型,本来就不是现实世界的描述,题主在想什么呢?
学生高中所学的力学,根本就是“质点力学”,连刚体力学都不是(刚体也是理想模型),学完根本看不动现实世界里的土木工程设计。所谓“质点”,没有大小没有形状,不考虑转动,没有内部结构,是对现实世界的重度简化;高中所学的天体物理,能计算第一宇宙速度,但不学参考系变换和非惯性系下的惯性力,也不知道科里奥利力;高中物理里的电磁学直接告诉你只搞“点电荷”,现实中的复杂带电体的受力情况咱们大学再搞……
高中物理本来就是在教学生如何对现实世界进行“数学建模”,用最简单的建模方法,是遵守教学规律(先易后难)的表现。考试考察的也是学生的概念理解能力,数学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所以本身就和最近三十年的前沿科研发现无关。
高中物理课本上几乎全是伽利略时代到十九世纪物理学的科研成果。关于20世纪的量子力学,只用了高中全课程5%不到的篇幅介绍,而且只提到量子力学初期的内容,最多到德布罗意——狄拉克泡利朗道费曼杨振宁的东西得等大学里碰了,更别提21世纪的东西了。
引力波课本倒是里提到过,但那是20世纪民国时代爱因斯坦就预言过的东西了,不是什么新东西。而且高考从不考这种课本边角料的东西。
至于高中物理实验,比如验证机械能守恒的实验,这个高中老师们年年验证。要是哪一天突然能量不守恒了,就不是高考有没有争议题目的小问题了,而是地球是否还能继续存在的问题了。
高中课本几乎所有的物理、化学、生物知识,都是“伪”的,意思是他们都是针对高中生做了简化,以便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举个最直接,也最少有人意识到的例子: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0万千米/s。” ------- 错
上面这句就是典型的简化带来的错误。正确的描述应该是“真空中双向光速是30万千米/s,而单向光速不可测”。为什么?如果你学过相对论,并且了解物理学上“对称性”的概念,就不难想到。但是高中大纲不包括这些,所以课本会化繁为简,宁可给一个错误的结论。
再比如说高中物理是完全无法解释足球上的“香蕉球”的,踢出去的球,根据高中物理,就应该沿直线飞行。因为高中物理,没工夫教你NS方程。
至于高中物理中涉及到微观量子的部份,就更是错的离谱了。比如什么是绝缘体,什么是导体?建议去查查"Topological insulator",直接就颠覆三观。
再比如有人说高中知识是用来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的。但是生活中的现象,高中知识真的不够用。比如: 1.为什么金子是金色的 (量子相对论效应) 2. 为什么手机屏幕可以发光 (能级跃迁) 3. 为什么玻璃是透明的 (玻璃态陶瓷的UV-VIS吸收光谱)4. 磁铁的磁性来源在哪里 (电子自旋)5.为什么纯靠风力行驶的帆船的航行速度可以超过当时的风速 (伯努利原理)6. 为什么交通灯要设计成红色 (气体UV-VIS吸收光谱)7. 天为什么是蓝色的 (不同物质散射-透射的复杂结合)8. 医院的核磁共振是怎么工作的 (原子的核磁共振) 9.空调是怎么工作的,为什么空调的效率可以大于100% (热泵原理)10. 汽车的自动挡是怎么工作的,涡轮增压是什么 (热机原理)11. 保温杯的保温原理是什么 (辐射换热)12. 钢厂怎么测量钢水的温度 (黑体-灰体辐射)
至于化学反应平衡,反应速率,有机合成规则这些,就更不用提了,凡是做过一些有机合成实验的,都懂的,很多时候都是玄学,这些所谓的规律的理论根本不成立。
这都是没有提高考政治的情况下,要是提高考政治,这个答案可能就直接没了。总之对于高中生来讲,大纲上说什么,你就是什么就好了。应试教育不需要critical thinking。先过了高考这一关,以后再说以后的。
不会变化。
高考考的是在课本知识框架内的推导演绎能力。
课本的知识基础,无论正确与否在高考时都可以视为公理,只要依据此公理的推导过程不错就行。
当然,不排除具体题目在题面上推翻课本中的某个假设(公理)并且按照新的知识来出题的可能性。但如果试卷不做特别说明,就一律以课本知识为准。
分两种情况。
如果此时高考试卷还没印,这时候最优的策略是临时决定把含有争议的知识点的题目删除,替换成其他题目,从此之后立即重新修订物理课本,纠正错误的知识点。
如果此时高考试卷已经印好了,再改题成本会很高。最优的做法是官方先暂时不要将证伪的事情公布,按之前错误的知识点继续考,第二年再纠正。
小学自然课考试,我回答“大气层厚度”一题时采用了电视节目《凯丽阿姨讲科学》提到的“一千公里”,老师判错。我找老师理论,老师说“你的涉猎范围很广,但是考试内容是考查课本知识,答案要根据课本内容做答。大气层厚度是三千公里。”
看了好多答案,回答的都太高大上了,我来说一个曾经发生过而且小学生都能理解的例子。
在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召开之后,经过投票表决,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至此太阳系只剩下八颗行星。“九大行星”的说法已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八大行星”。
然而在当时的初中物理课本中,明确写着是“九大行星”。为此2007年中考前教委开了个会,下了通知,考试要求不变,依然是“九大行星”。当然,为了避免争议,当年肯定不会出这道题。再之后教材改版,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为什么我知道呢,因为我就是2007年中考的,这个题老师专门说过。
所以,如果发生这种事,处理办法很简单,就是以课本为准。本来中学物理就是各种理想情况,现实中就不存在,考察的其实是知识的应用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