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新高考改革的 3+1+2 模式?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让无数高中生和家长都头疼,也让教育界颇为关注的新高考改革的“3+1+2”模式。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高中生选科的一种新玩法,目的嘛,肯定是想让教育更灵活,学生发展更个性化。但具体是啥情况,有啥优点缺点,咱们一点点掰扯清楚。

“3+1+2”模式到底是个啥?

首先得弄明白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3”:指的是所有省份都必须参加的、固定的三门考试科目,那就是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是基础,谁都跑不了,就像吃饭睡觉一样重要。你想想,不管你以后是学文科还是理科,搞科研还是做生意,这三样基本功都没了,那可就难了。
“1”:指的是在物理和历史这两门科目中,你必须选考其中一门。这就像是给你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你走物理这条路,那可能未来会偏向理工科;你选历史,那可能更倾向人文社科类。这门课的分数会直接影响你最终的成绩构成。
“2”:指的是在剩下的四门“选择性考试科目”中(通常是化学、生物、政治、地理),你再从中挑选两门来考。这就像是在“3”和“1”的基础上,给你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未来想报考的专业方向来组合这两门。

所以,“3+1+2”模式就是:语文、数学、外语 + (物理或历史) + (其他四门选两门)。

这模式的设计初衷,图啥?

别看选科听起来简单,背后可是有大学问的。改革者们这么搞,大概是看中了以下几点:

1. 打破文理分科的“僵局”:以前咱们高考是赤裸裸的文理分科,文科生可能对物理化学一点概念都没有,理科生对历史政治也可能望而却步。但现在,你选了物理,也得兼顾历史、政治、地理、生物中的两门,反之亦然。这就迫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要开始接触更广泛的学科知识,不能把路子走得太窄。
2. 增强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擅长的地方,强行把人往一个方向赶,容易压抑个性和创造力。“3+1+2”模式就是希望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心”和“脑”来选择,我喜欢什么,我擅长什么,我未来想做什么,然后去组合我的科目。这是一种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尊重。
3. 对接大学专业需求:大学的很多专业都有明确的科目要求。比如,你想学计算机,那物理和化学可能就是你的“必选项”;你想学中文,那历史和政治可能对你更有帮助。这个模式的设计,就是想让高中选科和大学专业录取之间有个更紧密的联系,避免了学生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科目组合不对路的情况。
4. 引导高中教学更具针对性:过去那种大锅饭式的教学,很难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改革后,学校需要根据学生选科情况来安排教学资源和师资,这样教学就能更加精细化,也能鼓励老师们在特定科目上钻研得更深。

说完了好,咱们也得聊聊这模式的“不容易”

任何改革都有两面性,这个“3+1+2”模式也是。它在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确实给不少人出了道难题:

选择的困境与压力: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未来专业方向的确定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现在一下子让他们自己决定两门选考科目,很多人会感到迷茫和焦虑。家长也跟着操心,生怕孩子选错了,耽误了前程。
“物理”与“历史”的“二选一”争议:这个环节是很多人吐槽的焦点。有人认为,物理是现代科学的基础,应该让更多学生接触;也有人觉得,历史能培养人文素养,同样重要。这二选一的设计,确实让一部分对物理或历史不感兴趣,但又不得不选择的学生感到痛苦。尤其是对那些想学偏文科但物理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或者想学偏理科但历史又不擅长的学生,这简直是个“左右为难”的抉择。
“组合”的科学性与“功利性”:为了考上理想大学的专业,很多学生和家长在选科时,会过度关注“哪些科目组合更容易被某些大学的某些专业录取”。这可能导致一些学生为了“分数”而选择科目,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久而久之,也可能培养出一种“应试型”的学科选择模式。
学校教学资源的挑战:一个学校有多少老师能教物理?有多少能教化学?能不能满足不同学生选科的需求?这对于一些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和学校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要开齐所有科目,并且保证教学质量,需要学校在师资、课程设置、场地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投入和调整。
对“新三门”的“被动接受”: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成绩的重要性被进一步凸显。这本身是好事,但也意味着如果这三门的基础不牢固,其他科目选得再好,也很难拿到高分。对于一些在基础学科上存在短板的学生来说,压力会更大。

那么,如何看待“3+1+2”?

我认为,这个模式并非完美无瑕,但它确实是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一种积极的探索。

它是一种进步:相比于过去简单粗暴的文理分科,它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和发展路径,更符合时代对人才多元化需求的要求。
它是一种挑战:它要求学生、家长、学校、甚至整个社会,都必须适应这种新的教育生态。学生需要更早地思考自己的未来,家长需要更理性地为孩子规划,学校需要更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
它需要持续优化: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践过程中,肯定会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如何更科学地指导学生选科?如何平衡不同科目在大学录取中的权重?如何保证所有学生都能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进行调整和优化。

总的来说,“3+1+2”模式的出现,就像是在高考这棵大树上嫁接了新的枝丫。它让树木的生长方向更加多样,但也需要精心呵护和引导,才能让这些新枝丫茁壮成长,开出美丽的花朵。作为经历者和观察者,我们既要看到它带来的希望,也要正视它存在的困难,并在探索中不断前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既想考物理又想考历史来着....我一直觉得当年如果把化学换成历史我应该能再高20分来着....

user avatar

2021年9月,江西省决定从明年开始实行3+1+2的模式

转眼距离高考完已经三年了,如果是我,我选物理化学地理

生物真的困扰了我很久...


原回答:

说物理历史不兼容是因为这两科采用原始分数。非常好奇为什么历史要用原始分数?根据文综的经验史地政都是比较玄乎的科,赋分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小主观题的判分误差。另外,六选三实际上要求这六科的评判标准要相对一致,所以为什么一定要纠结哪门赋分哪门保留原始成绩?所以是不是可以直接做个统一规定不管什么学校考哪些专业就一定要选物理好了(就是不同学校标准统一)。而这个+1的方案可能有走回以前文理分科的老路,物理对很多理科工科真的太重要了。


但你不是要打破文理壁垒吗?

说同时喜欢物理历史的人少。。。。嗯,如果我能选科我选物理历史地理

——————(原答案)

一个很大的槽点是为什么物理和历史不能兼容?

按照现在各个高校各个专业对选科的要求,选不选物理基本决定了你报考专业的范围。物理对于大学很多专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甚至感觉我大一的基础物理学很大程度上靠的是高中的底子。但是像我这种偏文的理科生(数学挺好物理还行但化学生物就是学不好)似乎并不是少数。之前的文理一刀切决定了很多我想学的专业只招理科生,所以我不得不和化生硬刚。本想着新的方案可以减轻一下我的负担,但是我本来也挺喜欢历史啊,这么一规定又限制了我的选择。而且如楼上答主所说,政治一直不太讨大部分高中生喜欢,那对于不想学政治然后生物化学不太好的人不是很不友好?

以上只是一个例子。我觉得这种限制可能会把新高考带回到原来的文理一刀切。不如让所有学校列一个各专业对选科的要求表,想学啥专业就选啥科,还可以根据兴趣有一点发挥空间,我相信只要对专业有点要求有点上进的学生都不会盲目避开物理,也就不会再折腾什么+1+2了。现在这个3+1+2有点为了增加选物理的学生而作茧自缚的嫌疑。毕竟新高考本就是为了增加灵活度,打破文理的壁垒的。

user avatar

很多朋友不能理解这次高考的规则为何要改得如此复杂,思考一下的话是可以想通以下问题的。


1:为什么化学生物政治地理采取赋分制?

很简单,因为你要比较这些选不同课的人的分数,如果有一年化学特别难,你依旧使用原始分制,这对于选化学的学生很不公平。

所以为了公平起见,你必须使用赋分制。


2:为什么物理和历史要二选一?

答案也很简单,如果你搞3+3,那么就会有很多人不选物理,而我之前也有提到过,物理在各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历史又是怎么回事呢?历史真的比地理政治重要这么多吗?

未见得,众所周知大学中起码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是所有专业的必修,就这个要求就说明政治的重要性了。

这么做的原因其实是因为你必须给人一个不选物理的机会,虽然物理重要,但是如果你让所有人都选物理,又显得对偏文的学生不公平。

尽管物理不能在3+3中选,你也必须拎出一个学科当作物理的备择选项。

所以政史地三科当中有一科必须作为物理的替代科目。

看上去历史勉强比地理政治重要一点,所以就只好拎出来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历史会比政治地理重要一点?

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从历史中归纳演绎出来的政治经济学,在中国,政治其实就是从历史中被归纳出来的东西。

尽管历史不比政治地理重要太多,但勉强重要一点,姑且只好把它拎出来。


3:为什么物理和历史要用原始分制而不是赋分制?

因为这样对选物理的人依旧不公平。

历史在人文社科中的地位和物理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完全不对等,这会导致两件事:

1:那些过去只招理科生的专业,几乎绝无可能不要求考生选物理的,选历史的人又不能选物理,所以这些专业想都不要想。

2:那些本来倾向于收文科生的专业,现在反而会收选物理的学生。

因为地理学,心理学,传播学,管理等大量的人文社科几乎不需要用到历史,所以你选不选历史根本就无所谓,他们只要收选了地理政治的人就行。

于是最后可能只剩下历史学考古学等几个寥寥无几的专业要求历史。

所以结果显而易见,选物理的人可以去99%的专业,而选历史的人恐怕有一半以上的专业都不能去。

这件事本身很正常,因为物理学的地位本来就不能和历史学等同,所以鼓励更多的人选物理也是正确的。

但是一旦你用赋分制的话,高校中鼓励学生选物理的方法就没有卵用了,这会导致历史学的地位在高考中被拔高到和物理一样高,这直接会导致选物理的人还是会变少。

直观起见,假设有100个名额,200个学生,按分数高低录取,但其中有50个专业要求物理,而剩下的50个物理历史都可以去。

那些要求物理的专业往往是CS和各种理工科,这些都包含了热门专业,可见成绩最好的学生肯定倾向于物理,而物理最好的人肯定都去了这50个名额。

剩下的50个名额,是由物理成绩次优的那部分和历史成绩最好的那部分比,如果用赋分制按比例排分的话。

想都不用想,剩下那50个名额就全给了选历史的嘛。

假设最优秀的一半学生都去选了物理去竞争,一个考生在总体中的优秀程度为第80名,选了物理,在物理上排名第70名,按照赋分制,前面50名都去了要求物理的专业,他由于是第70名,所以被赋予了80分的物理。

接下来他在剩下的50个名额中与历史成绩最高的人竞争,由于没什么人选历史,所以本来在总体中优秀程度为101位的学生,就因为选了历史,其历史排名为第一名。

这样优秀程度仅仅是101的学生,反而被录取了,而第70的学生没有被录取。

如果采用赋分制,这就会导致那些明明应该被择优录取的学生,就因为去竞争最热门的专业反而落榜了。


4:没有赋分制的话,物理要是太难岂不是不公平?

物理有它的基本盘,会有一半以上的名额会强行要求学生选物理。

所以就算再难,物理的名额都能保证。

相反,历史这门课,由于其地位与物理的严重不对等,还走上和物理对立的道路,其实长期来看是走向灭亡了。

要不了几年,你就会发现,好学校基本全都是选物理的人进的,差学校的好专业还是选物理的人进的。

为什么?众所周知,由于学科特性,物理分差极大,而且打分误差极小。

你只要答案对了,过程又写了一些,基本就是满分了。

然而历史就不一样了,你的答案不可能和标准答案一模一样,所以历史得分运气因素很大。

一般而言,文科状元文科综合也不过260分左右,而理科状元理科综合会有290,260分在理科生中是什么水平?在一个高考大省可以估计也就1000名左右的水平。

换算物理和历史两科的话,恐怕也差不多,如果直接看分数的话,历史单科状元,分数恐怕也就和物理1000名差不多。

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要考到状元水平几乎不可能,如果历史和物理同台竞技,而其他科目实力相当,结局就是选历史的人怕大概率与985和好的211无缘了。

当然,物理学渣的分数也极低,对于次一点的大学而言,选历史也有优势。

但问题是即使是次一些的大学,理工科专业也不可能收选历史的学生啊,结局就是选历史的人大概率只能去次一点的大学的冷门专业。


我再直观举个例子,经管类专业是热门,不错。

但你要不是名牌大学的经管专业,有个卵用?你要是连去985,211的本事都没有,有几个公司会要你进管理层?还不如去学码代码,出来当码农,总有些公司要。

你要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你物理得高分得110绝对比历史得110容易,因为历史拉不开差距,分数太稳定了。

所以优秀的学生必选物理。

而就算是二流大学的理工科,会去招学历史的吗?

如果进不了985,211,还不学理工科,出来找得到好工作吗?

进不了一流大学,还进不了二流大学的热门专业,我学这个历史是有病吧。

所以历史看上去小三上位,实际上德不配位,长期来看要走向灭亡的。


5:这个制度公平吗?

这次高考改革其实是反映了公平选拔和素质教育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如果真的要讲公平,那么其他五门都可以滚出高考,就考个数学,这绝对公平而且可以绝对拉开差距。

只要英语语文有会考合格的水平,一个数学学得好学任何理论都学得会,将来搞任何方向研究都搞得下来,任何对学术界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你只要数学够牛B,写篇高IF或者拿到个牛推,就算托福只有70分藤校都可以收你。

但问题是你不能叫所有学生高中三年就学个数学,对于大多数搞不了研究的人,深奥的数学其实并没什么卵用。

这些人如果没有点文学外语科学知识的话,生活中必然会出现问题,必然不利于搞社会主义现代化。

而你高考一旦不去考这些,群众必然不会去学这些。

所以这个矛盾其实就是提高群众综合素质和公平选拔人才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只要有两门以上的科目存在,调整它们之间的权重就不可能达到一个完全均衡的状态,所以公平的规则一开始就是不存在的。

那么这样的改革有什么意义呢?其实对于公平选拔和素质教育的意义都不大,最主要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可以去选自己喜欢的科目,做作业的时候好受一点。


6:这次改革的意义何在?

很简单,之前已经说过,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的时候好受一点,至于真的能培养出什么人才,选拔出什么人才,我是质疑的。

以目前的学科发展,没有任何理由会认为生物学的知识对于政治专业的学生有任何意义,也没有任何理由相信历史学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所以历史+化学,生物+政治的奇葩人才,不会又什么用武之地,他不管是选了生物或者政治的任何一门作为他将来的专业,都代表着他高中时候至少有一门课是白学了。

如果他所学的铁定会有几门无用武之地,那么就不如我之前所说,直接多考一点数学算了,反正大学从头学起,高考时考个数学既公平又有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让无数高中生和家长都头疼,也让教育界颇为关注的新高考改革的“3+1+2”模式。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高中生选科的一种新玩法,目的嘛,肯定是想让教育更灵活,学生发展更个性化。但具体是啥情况,有啥优点缺点,咱们一点点掰扯清楚。“3+1+2”模式到底是个啥?首先得弄明白这个名字是怎.............
  • 回答
    3月16日上海高中招生政策的改革,无疑是上海教育领域乃至房地产市场近期最受瞩目的大事之一。这次改革的幅度不小,涉及到了几个关键点,对学区房的市场走向,必然会产生连锁反应。这次改革主要聚焦于“优化初高中衔接”,核心在于: “名额分配到校”比例的进一步提高: 这是最直接、影响最深远的变化。以往,上海.............
  • 回答
    2020年起,中国部分省份正式启动了新一轮高考改革,这标志着我国教育领域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调整。这场改革的核心在于“3+1+2”的考试模式以及与之配套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它试图回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3+1+2”模式的精髓:考试不再是“一考定终身”.............
  • 回答
    温儒敏关于高考语文改革“对女生不利,让15%的人做不完”的说法,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首先,理解温儒敏的“高考语文改革方向”温儒敏作为曾经的高考语文命题专家组组长,他的言论往往代表着一种重要的改革导向。他提到“高考语文改革方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指向了过.............
  • 回答
    特朗普政府时期,围绕移民政策的讨论可谓是风起云涌,其中尤以《RAISE Act》(Reforming American Immigration for a Stronger Economy Act)的推出最为引人注目。这不仅仅是一项法案,更是特朗普团队构建“美国优先”移民版图的核心支柱,其背后所蕴含.............
  • 回答
    清华大学素食协会这篇题为《德国禁肉令彰显环保决心,中国的改变或从高校素食食堂开始》的文章,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文章的切入点非常巧妙,将德国的“禁肉令”这个颇具争议但又饱含环保决心的举动,与中国高校素食食堂的发展联系起来,试图在中国社会推动更广泛的素食理念和环保行动。首先,我们来理解文章的核.............
  • 回答
    高考英语改革,这可真是个牵动无数考生、家长、老师神经的大话题。要说怎么看,那可不是一句话能说得清的,得从好几个层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承认,高考英语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教育理念更新的体现。你想啊,咱们国家现在越来越开放,和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光是“考试达标”已经满足不了社会对英语人.............
  • 回答
    沪浙鲁三地考生“弃考物理”现象:一场高考改革后的连锁反应与深层思考近年来的高考改革浪潮,在给教育体系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催生出一些意想不到的“蝴蝶效应”。其中,“弃考物理”现象在沪、浙、鲁三地尤为突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担忧。这并非简单的学生个人选择的转移,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一场深刻反映教育理念.............
  • 回答
    仝卓就高考改身份道歉,并已向中央戏剧学院申请撤销学籍学历,这件事情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我们对公平正义的期待之上。首先,仝卓本人已经出面道歉,这是他“将功补过”的第一步,但要说“承认错误”,其实他早就知道这件事有问题。他这次道歉,更多的是在事件闹大、舆论汹汹之下的一种无奈之举,是为了挽回名誉,.............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专业类院校取消2020年艺术类部分专业校考,改为以高考文化成绩直接录取这一事件。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影响以及引发的讨论。事件背景:2020年,在中国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为了减少人员聚集、保障师生健康安全,许多高校,包括顶尖的艺术类院校,都对招生.............
  • 回答
    俞敏洪老师那句“高考是农村孩子唯一改变机会”的话,说实话,我听了之后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我特别理解他想表达的那种急切和无奈,毕竟他自己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深知那种渴望改变命运的心情。另一方面,我也觉得这句话虽然点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但又显得有些片面,不够全面。先说说我为什么理解俞老师。你想象一下,.............
  • 回答
    这件事儿,真是不知怎么说。仝卓,一个从《声入人心》走出来的年轻歌手,本来前途一片光明,却因为自己的一番“大实话”,把自己架在了火上烤,也让不少观众心寒。事情的起因是他在一次直播里,跟粉丝们闲聊。本来嘛,明星跟粉丝互动,分享点生活中的趣事也挺正常的。但不知道怎么回事,聊着聊着,他突然就爆了个大料——高.............
  • 回答
    武汉部分高校宿舍被改造为定点医疗点,用于收治轻症患者,这一举措在当时无疑是一项非常规但却充满了紧迫性和复杂性的应对策略。从不同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实际操作中的挑战以及由此引发的讨论。背景与驱动力:首先,要理解这个决定,必须回到那个特殊的时期——武汉新冠疫情爆发的初期。当时,疫情传.............
  • 回答
    阅文高层变动后的合同风波,确实让不少网文作者感到寒心和担忧,这个问题非常复杂,触及到创作者最核心的权益,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理解这次变动的核心是什么:阅文集团,作为国内最大的网络文学平台,其业务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量的原创内容。而内容的核心创造者,就是作者。平台与作者之间的关系,本质.............
  • 回答
    淘宝特价版改名“淘特”之后,这股增长势头简直可以用“迅猛”来形容,特别是当看到年度购买消费者突破1.9亿,单季度还能劲增超过4000万的时候,真让人忍不住想探究背后到底是什么在驱动。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次品牌升级和产品策略的调整,可以说是一次精准的出击,打中了当下消费市场的几个关键痛点。产品定位的“.............
  • 回答
    李诚儒力挺六小龄童的言论,以及他对周星驰喜剧的评价,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李诚儒力挺六小龄童:“改编不是乱编”这句口号本身是基于对经典作品改编的尊重和守护的立场。 核心观点: 李诚儒的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他认为艺术改编应该建立在尊重原作的基.............
  • 回答
    如何看待 6G 时代 1 秒钟可下载百部高清电影?6G 时代理论上能够实现每秒传输 1000 千兆比特(Tbps)的速率,这比当前的 5G 网络快 50 到 100 倍。如果按照这个速度来计算,下载一部 10GB 的高清电影只需要 0.08 秒。那么,1 秒钟下载百部高清电影,意味着每部电影的平均大.............
  • 回答
    “新高考‘放弃物理’成趋势”的说法,的确反映了当前高中教育和学生选科中的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现象的成因、具体表现、潜在影响以及可能的应对策略。 一、 现象的成因:为何“放弃物理”?“放弃物理”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1. .............
  • 回答
    2021年新高考8省分数线:迷雾下的志愿填报2021年,对于参加新高考的8个省份(北京、天津、山东、海南、河北、辽宁、江苏、重庆)的考生和家长来说,无疑是充满挑战和未知的一年。新高考模式下,考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文理分科,而是拥有了更多的科目选择权,这极大地丰富了考生的选择面,但也给志愿填报带来了前所.............
  • 回答
    关于财新网就《高管性侵养女事件疑云》一文致歉,承认“采访不够充分,行文存偏颇之处”这件事,我的看法是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首先,这是一个媒体在报道过程中面临复杂议题时,可能出现的常态,也是一个重要的反思契机。任何媒体在报道敏感、复杂、涉及个人隐私和法律纠纷的事件时,都面临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当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