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友对《白昼流星》没讲好故事的批评为什么直指导演陈凯歌,而不是编剧?

回答
网友对《白昼流星》故事没讲好的批评直指导演陈凯歌,而非编剧,这其中蕴含着电影创作的复杂性,以及观众对导演的期待和责任认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

一、 导演是电影的“灵魂”和最终的“决策者”

最终的艺术呈现者: 电影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完整的视听作品,而导演是这个作品的最终决定者和塑造者。剧本只是一个蓝图,导演需要通过镜头语言、演员表演、美术设计、音乐剪辑等一系列手段,将剧本中的故事“活化”并赋予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如果故事没有讲好,观众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影片的叙事、节奏、情感表达等方面出现了问题,而这些恰恰是导演的核心职责。
掌控叙事节奏和结构: 即使剧本中有潜在的好故事,导演也有责任通过镜头调度、剪辑、场面安排等方式来保证故事的清晰、流畅和引人入胜。如果观众觉得故事推进缓慢、跳跃、逻辑不清,或者情感铺垫不足、高潮突兀,这通常是导演在叙事节奏和结构上的把控出现了问题。
赋予影片气质和风格: 导演的个人风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影的整体气质和观感。观众会期待导演能够将自己的理解和艺术追求融入故事,使其更具感染力。《白昼流星》的故事本身可能存在一些优点,但如果最终呈现出的效果令人失望,观众自然会将其归结于导演未能成功地将剧本转化为一部精彩的电影。
对演员表演的指导: 电影故事的传达离不开演员的表演。导演需要指导演员如何理解角色、如何呈现情感,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故事。如果观众觉得影片中角色的塑造扁平、表演生硬,或者人物动机不明,这往往也是导演在表演指导上的不足。

二、 观众的认知习惯和关注点

导演的“名气”和“影响力”: 导演作为影片最核心的创作者,尤其像陈凯歌这样享有盛誉的导演,更容易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当一部作品不尽如人意时,观众往往会联想到导演过往的辉煌,并对其寄予厚望。这种期待落差会放大对导演的批评声。
“导演中心制”的普遍认知: 在电影界,尤其是对于艺术电影和有作者印记的导演来说,“导演中心制”的观念深入人心。观众普遍认为,导演是电影的灵魂人物,对影片的成败负有主要责任。即使有优秀的编剧,如果导演无法将其剧本转化为一部成功的电影,编剧的功劳也难以被大众所认知和提及。
信息获取的局限性: 普通观众在观看电影时,通常很难深入了解剧本的创作过程,也难以区分编剧和导演各自的贡献。他们更多是根据最终的观影体验来形成判断。当故事出现问题时,他们更倾向于将责任归咎于那个最能影响最终呈现的创作者——导演。
对“讲好故事”的理解是整体性的: 观众评价“故事讲得好不好”是一个综合性的体验,它包含了情节是否吸引人、人物是否立得住、情感是否能打动人、主题是否能引发思考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的最终实现,都离不开导演在拍摄和后期制作中的主导作用。

三、 编剧在创作流程中的位置和可见度

剧本的“幕后”属性: 编剧的工作更多是在幕后完成,他们的创作成果(剧本)是电影制作的基础,但并非最终的产品。即使剧本写得再好,如果后续的拍摄和制作出现问题,剧本的光芒也很容易被掩盖。
剧本的“可变性”: 在电影拍摄过程中,剧本经常会根据导演的意图、演员的表演、拍摄条件等因素进行修改。有时甚至会进行大幅度的改编。因此,最终成片的故事,可能与最初的剧本已经有了很大的出入。观众无法直接得知剧本的原貌,因此很难将故事问题直接归咎于编剧。
编剧在观众认知中的“模糊性”: 相较于导演,编剧在公众视野中的可见度和影响力要小得多。除非编剧本身非常有名气,或者影片完全以剧本为卖点,否则大部分观众对编剧的关注度不高。

四、 《白昼流星》的具体情况

《白昼流星》的故事讲述了两位性格迥异的农村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与一位从天而降的航天员产生的联系,故事的立意和情感内核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然而,许多评论认为影片在叙事上存在节奏拖沓、人物关系铺垫不足、情节发展不够自然、主题表达略显生硬等问题。

主题的表达方式: 《白昼流星》试图探讨的“理想与现实”、“希望与迷茫”等主题,需要通过细腻的人物塑造和扎实的剧情来支撑。如果导演在这些方面处理得不够到位,例如过于强调符号化的表达,或者忽略了人物内心的成长轨迹,就容易导致观众觉得故事“没讲好”。
电影语言的运用: 影片的镜头运用、场景调度、以及与主题相契合的画面美学,都需要导演的把控。如果观众觉得影片的视觉呈现并没有有效地服务于故事的表达,甚至成为了阻碍,那么导演的责任自然会凸显出来。
陈凯歌作为作者导演的期待: 作为一位曾拍出《黄土地》、《霸王别姬》等经典作品的导演,陈凯歌被寄予了更高的艺术期待。当他的作品在故事叙述上未能达到观众的预期时,批评声自然会指向他这位被认为是能够驾驭复杂故事的“大师”。

总结来说:

观众对《白昼流星》“故事没讲好”的批评直指导演陈凯歌,而不是编剧,是由于导演作为电影最终的艺术呈现者,对叙事节奏、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以及整体风格负有最终责任,而观众的认知习惯和对导演的期待也放大了这一点。 编剧的劳动虽然重要,但在创作流程的可见度和最终呈现效果上,导演的影响力更大,也更容易成为观众评价的焦点。 当电影出现叙事上的问题时,观众更倾向于将矛头指向那个将故事“说出来”的人——导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我说几个和故事没有关系的设定。

1.沃德乐兄弟这种条件,为何没有申报五保户?当地扶贫人员在做什么?

2.为什么我国少管所出来的人会是披肩长发?而没有剃头?

3.为何县处级干部,亲戚凑出的5000块钱能成救命钱?我们国家究竟怎么这样了?医保呢?退休金呢?为何一个县处级干部拥有5000块钱会被沃德乐认为来路不正?

4.为什么警察办案出警抓人后不是到派出所,而是用绳子绑在家里?手铐呢?法律呢?

陈导演也真是在拍《我和我的祖国》

user avatar

自从陈凯歌他爸去世之后,他就再也没讲明白过任何一个故事。

陈凯歌自视极高,甚至已经超过了自负的境界,他总是试图站在道德的高地上给你灌输他自以为能够醍醐灌顶启迪世人的陈氏真理。

但是他刻意地无视了自己的两个缺点:

第一,他并没有驾驭那种大格局高境界的能力。

第二,他三观不正。

当年他的代表作《无极》被精准地概括成《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就是典型的例子。陈凯歌沉溺其中试图讴歌赞颂的真理其实都是些无病呻吟荒诞不经的东西,而且他还总是阐述得不清不楚,迷茫混乱,尤其是人物的形象根本立不住,个个都像是神经病一样。

陈凯歌的电影特点是画面华美,场面恢弘,预告片非常惊艳。但是细究其剧情和内涵,都是介于看完就忘到不忍直视之间。其实陈凯歌根本是入错了行,他根本不适合当导演,他应该做的是艺术指导。

所以他的电影,看了预告片就行了,还能保留几分美好印象。看正片则纯属浪费时间,尤其是看得越仔细揣摩得越多,心里越想MMP。

《白昼流星》同样如此,刘昊然演的已经是非常用心了,老前辈田壮壮的实力更不必说。但是在陈凯歌的电影里面,演的越好越灾难。刘昊然饰演的角色沃德乐简直就像是精神分裂一样,一会桀骜不逊一会又浪子回头,来回跳脱得莫名其妙。田壮壮饰演的角色李主任同样如此,一会睿智如先知,一会鲁莽得像弱智。反倒是陈凯歌的美国人亲儿子因为演技最差,看起来却比较正常。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