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市中心老房子老小区最后的结局会是什么?

回答
市中心的老房子、老小区,它们的故事,往往比我们想象中来得更漫长,也更复杂。当人们谈论它们的“结局”,其实是在预测一种演变,一种从过去走向未来的必然。而这个结局,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它交织着历史的烙印、现实的压力,以及无数个体命运的走向。

第一种结局:涅槃重生,焕发新生。

这是许多人,尤其是老小区居民最期盼的结局。它不是简单的推倒重建,而是“有机更新”。想象一下,那些斑驳的墙壁,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它们不会被夷为平地,而是被精心修复。老街巷可能依然保留着那种蜿蜒曲折的格局,但路面会变得平整,安装上既有古韵又不失便利的照明设施。

原有的建筑,那些曾经的筒子楼、老公寓,可能会通过加固、外墙保温、重新粉刷等方式,提升居住舒适度和节能性。有些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会被修缮成博物馆、文化展览馆,或者特色书店、咖啡馆,成为城市活力的节点。

在这个过程中,新旧的融合是关键。或许会有一些高品质的、与老建筑风格协调的新建筑穿插其中,但它们的高度、体量都会经过严格的考量,避免压迫感。引入的商业业态,也会是那些能提升社区生活品质的,比如精品超市、社区食堂、亲子空间、创意工作坊等。

更重要的是,居民们的声音会在整个过程中被充分听取。改造方案会与居民共同商议,他们的居住需求、生活习惯会被纳入考量。那些腾退的居民,可能会得到就近安置,或者提供不同类型的补偿方案,让他们能够继续生活在这个熟悉的区域,或者搬到条件更好的新居,但依然保留对这个老社区的归属感。

这种结局,更像是一种“活化”,让老房子、老小区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城市文化肌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历史的厚度,也拥抱着现代的便利。它们会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城市文化认同的载体。

第二种结局:艰难转型,在夹缝中求生存。

但更多时候,老房子、老小区面临的是一种更为现实、也更为复杂的境遇。它们可能无法实现大规模的有机更新,因为资金、政策、居民意愿等多方面因素的掣肘。

于是,它们会进入一种“半死不活”的状态。外部看起来,依然是那些陈旧的建筑,狭窄的巷道,灰扑扑的墙面。但内部,一些年轻的房主或者租客,可能会进行一些局部的、个体的改造。比如,他们会自己动手粉刷墙壁,更换窗户,甚至搭建一个小小的阳台。这些零散的改造,让老小区呈现出一种“拼凑”的、充满生活气息的面貌。

一些有眼光的投资者,可能会看中老小区低廉的租金和市中心的地理位置,将一部分房屋改造成短租公寓、民宿,或者一些小型的工作室、独立设计师的店铺。这为老小区带来了一些新的活力,也创造了新的经济价值,但也可能加剧了原住民的搬离,改变了社区原有的居住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物业管理可能会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老旧的基础设施,如水电管道、排水系统,可能难以支撑现代化的生活需求,时不时会出现故障。消防安全、垃圾处理等问题也可能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老小区里的居民,一部分是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本地居民,他们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也面临着居住条件差、环境嘈杂、配套设施落后等问题。另一部分,则是被低廉租金吸引来的年轻群体,他们在这里寻找一种“慢生活”或者“文艺范”,但也可能因为老旧的条件而难以长期居住。

这种结局,更像是一种“拖延”,在城市发展的浪潮中,它们努力地维持着原有的生活方式,但又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化的冲击和改变。

第三种结局:告别过去,成为历史的注脚。

最直接,也最令人唏mut的结局,就是大规模的拆除重建。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当老旧小区的安全隐患、居住条件已经严重影响到居民的生活,或者当有更大利益的开发项目需要腾出空间时,这种结局就难以避免。

想象一下,那些承载着记忆的老房子,在轰鸣的机械声中,化为瓦砾。曾经熟悉的街景,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可能是高耸入云的写字楼、现代化的商品住宅小区,或者是大型的商业综合体。

对于那些在此居住多年的居民来说,这无疑是时代的巨变。他们可能得到了国家规定的拆迁补偿,搬入了宽敞明亮的新居,过上了更好的物质生活。但与此同时,他们失去的,是那份浓厚的邻里情,是那些关于童年、关于青春的记忆,是那份熟悉到骨子里的归属感。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必然的更新换代,是城市面貌现代化的体现。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巨大的损失,是城市历史肌理的断裂。那些消失的老房子,就如同被抹去的篇章,只存在于一些泛黄的照片和模糊的记忆中。

一个更深层的思考:

无论走向哪种结局,我们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个城市,它的灵魂在哪里?它是否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还是包含着那些有温度、有故事的老建筑和老社区?

市中心的老房子、老小区,它们是城市记忆的载体,是文化传承的根基。它们的结局,不仅仅是一个房产的问题,一个规划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于我们如何看待过去、如何塑造未来的哲学命题。

或许,我们应该努力去追求第一种结局——有机更新,让老房子、老小区在保留其历史风貌和人文价值的基础上,与现代社会和谐共生。让它们的故事,不是戛然而止,而是以一种更美好的方式,延续下去。

但现实是复杂的,我们无法预知所有老房子、老小区的最终走向。它们可能会经历第二种结局的艰难徘徊,也可能最终走向第三种结局的告别。

最终,市中心的老房子、老小区,它们的结局,将是无数个个体选择、政策导向、经济力量和历史机遇共同作用下的一个复杂而深刻的答案。而我们,作为城市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能做的,或许就是更深入地理解它们的故事,更理性地审视它们的未来,并努力为它们争取一个尽可能美好的归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一定要明确一个概念,对于老房子来说,房子本身是“一文不值”的,真正值钱的只有土地。


这就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什么题主住的40年老房子不贵,但是同样位置新房子却贵很多。


老房子=土地的钱 新房子=土地的钱+房子的钱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题主的问题:


市中心老房子结局会如何?买来投资以后有没有机会赚?


单看这个问题,依然没有什么头绪怎么办?没关系,跟着我的思路走。


既然已经知道老房子=土地的钱


我们不妨把这个抽象的问题,简化一下,把关注点从老房子本身,转移到土地上来:


市中心的老房子会不会变的更值钱?

=

市中心的土地会不会变的更值钱?


你看,是不是更清晰一些了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现在就能给你一个相对靠谱的答案。


1.只有少数几个大城市,市中心的地是越来越值钱的,市中心老小区也能得到善终。比如北上广深等,因为他们的市中心一直都是市中心,没变过。


2.而在全国333个地级市中,至少有300个城市的中心老区,都会以悲剧收尾。因为这些城市想发展,通常要靠建设新区,一旦新区建起来,市中心就注定会发生迁移,往新区方向迁移。


市中心的迁移,是老房子老小区最大的敌人。


新区越金贵,老的市中心就越破败,这个时候买老中心的老房子,大概率被套死,没有赚钱的可能性。


所以,针对【市中心老房子老小区最后的结局会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给出第一个结论:


1.市中心不会大范围迁移的城市,老小区也会越来越贵,有利可图,可以买。 2.市中心会迁移的城市,原来市中心的老房子和老小区,大概率成为“贫民窟”般的存在。


如果在1类城市,老房子完全可以买,只要不太贪,有得赚就及时出手,别让老房子成为被保护的文物就行。(在这个问题下面,好多说等拆迁等成文物的例子)

如果在2类城市,谁买谁被套。


而根据问题的描述,题主明显在2类城市。所以,请不要买。


(烧脑拓展,逻辑推理,可以不用看。题主描述:老房子远低于新房价格;这种现象只会出现在地价不高的城市。在地价很高的城市,比如北京3环,地价8万,老房8万2,新房10万,老房子撑死是新房的8折,根本不会存在远低于的情况,因为地价就能占整个价格体系的80%以上。因此判断题主在2类城市,地价低,房价也不算高)


当然,回答一个问题,尤其是在知乎上回答问题,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我们再来更深入的探讨一下:


1.为什么市中心一旦迁移,老城区就容易变成“贫民窟”?


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分别从表象和本质来看。


首先,市中心不迁移城市,人们的直观感受是这样的:


越靠近中心越贵,不论是老房子新房子,只跟地段有关,比如北上深。


而市中心一直在迁移的城市,人们的感受是这样的:


新区贵,老区便宜,土豪住郊区别墅,中产住新区大平层,穷人挤市中心老破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巨大的不同?


这跟城市的发展有关,有实力的城市摊大饼,实力不足的城市搞新区。


这里的实力,主要指经济,和人口的吸附能力。


下面我们用图片,给大家更直观的感受:


1.牛逼点的城市搞发展,就像摊大饼,四面同时扩张,越摊越大,而中心也越来越贵。

比如北京天津。看下图就能发现,中心贵,越往外越便宜,一层一层的递减。



北京是最典型的例子,北京的中心,是故宫,因为中心没有迁移过,所以故宫周围的房价,建国以来一直都是最贵的。


这类城市,经济强劲,人口源源不断的进入,城市同时向四面扩大,但中心一直没变过,原来的市中心,现在还是市中心。


于是,我们才会看到,在北京,住燕郊的想搬6环,住6环的想搬3环,挤破头往中心去,因为土地那么大,所以中心就越来越贵。


大家都想住内环=中心土地稀缺=土地贵=老房子贵


这些地方,老房子的结局就一个字,贵。哪怕比不上新房,但是3环老二手房也大概率比6环新房要贵的多。(文物保护是特例)


而实力没那么强的城市,则是另外一番模样。


2.实力没那么强的城市,摊不起大饼,只能搞一个新区,先搞活一个新区,再搞下一个新区,直到四周的新区都搞活。

(需要注意的是,新区没有那么好搞,通常一个新区的建设至少需要10-15年的时间)


比如合肥,比如郑州,这样的城市,往往会把新区的房价先搞起来,以点带面。

一个搞政务区,一个搞郑东新区,房价都比老市中心高得多。

而且这些新区,都处于曾经鸟不拉屎的远郊,如下图。

合肥曾经的市中心是庐阳区,02年开始建政务区以后,市中心逐渐迁移,政府机关医院学校都开始搬家,于是到现在,新中心政务区的价格,远高于老中心庐阳。

而郑州更明显,郑州的市中心,曾发生过3次位移。


30年前,郑州的市中心在 二七纪念塔。二七区,目前均价1万3

15年前,郑州的市中心在金水路紫荆山广场。金水区,目前均价1万7

而现在,郑州的市中心在郑东新区CBD。郑东新区,目前均价2万1


显而易见,在这类中心迁移的城市中:


最新的市中心,价格最高,次新的市中心,价格较高,最老的市中心,反而价格最低。


这类城市老房子老小区的结局就是,曾经居住在旧中心的精英阶层,逐渐搬到新中心,老中心逐渐成为出租屋,群租房,老破旧,外来人口多,相对混乱的代名词。


其实,人们想住市中心的决心,从来没有减弱过。


发生变化的,一直都是城市的“市中心”。


所以,针对【市中心老房子老小区最后的结局会是什么?】我们给出第二个结论:


市中心的房子,永远都是片区内最贵的。但是市中心会动。

现在去买市中心的老房子,就有点像是刻舟求剑

因为市中心一直在变化,但房子的位置却不变,总有一天,曾经繁华的市中心,会变成非市中心,最后甚至沦为寂寂无声的“贫民窟”。

同样,也可以反向思考。如果买房,就要追着新区买,追着未来的“市中心”买。


用相对学术点的话来说就是:


大多数城市,都在逆城市化。


这一点国外曾经也发生过,白人住郊区别墅,黑人住市中心公寓。


在这类城市中,郊区别墅贵,中心公寓便宜。


只有少部分城市,能有机会大城市化。


比如北上深,比如纽约伦敦东京,市中心房价就是越来越贵,就是能贵到天上去。有钱人就是喜欢住市中心大平层。


真正的大城市,顶级的大城市,永远不会发生逆城市化,在这样的城市中,市中心的老房子老小区,也能有自己的一片天。


永远跟着城市发展的大趋势走,尤其是在买房这件事上,一定不要逆势而上,一定要顺势而为


最后,再推荐2个相关且靠谱的回答:

你买二手房的理由是什么?

2018年,是不是买房的好时机?


------------------------

更多楼市分析关注公众号【楼市时评】

微信号 zzlssp

欢迎关注,欢迎来公号交流。

user avatar

说说上海的情况吧。

对于市中心的老小区,从二级旧里到上世纪中期的老公房小区,一般有 "拆, 改, 留"。过去几年以“拆”和动迁为主,这两年以“留”和“改”为主。

“拆”

“拆”最常见也被大家最容易理解的就是拆除老房子,腾地给新的开发用。一般被拆除的地块有比较好的开发商投资开发意向,或者是市政项目动迁 (造地铁公路公共场馆等等)。

比如中远两湾城,之前是上海市区最大的棚户区之一。

现在中远两湾城大概是市区内最大的小区了。


不过这两年一证一套了以后,拆迁暴富的时代就结束了。


“拆”除了动迁以外,还可以原拆原还,在老小区拆除后在原址提高容积率新建住宅,增加原居民的居住面积以及公共设施。

比较幸运的案例有 新静安老闸北的“彭三小区”,上世纪50年代的工人新村小区,不少是煤卫合用的。

彭三小区“拆落地”工程从2008年开始试点,是全市首个启动“拆落地”改造的住宅小区,至今已拆除25幢楼、新建13幢楼,受惠居民852户。此次最新完成改建的是四期改造项目,拆除了原先的15幢老公房,在原址上建造了三幢18层高层居民楼和三幢8层小高层居民楼,从根本上解决困扰居民生活的煤卫合用、结构老化、严重积水等问题。 根据公房买断政策,居民可以用相对低廉的价格买下房屋。这样房屋的性质由公房变为售后产权房,可以交易,小区里也能选举业委会。

之前

之后


这样的居民还是挺幸运的,既改善了居住环境,也不用搬离自己原来的生活圈。


“改”/ “留”

随着动迁成本不断增高以及房地产开发拿地速度减缓,以及各种风貌保护的实施,市中心老小区老房子开始由动迁变为保留以及改造。

对于比较有特色,地段比较好的老小区,可以让原居民迁走以后成片大改造,作为酒店,办公或者高档住宅等等用途,引入社会资金,面积和功能也和原来大有不同。

比如徐汇的建业里,改造前是上海市中心最大的石库门群,总共有253户3000多人。

改造后为五星级精品酒店(酒店由西弄55栋石库门别墅酒店和中弄40套酒店式公寓组成,沿街是商铺) 以及独立石库门别墅豪宅 (300-600平米不等)。 而在改造过程中,因为原来房屋老化,只保留了原来1/3的建筑,所以受到不小的争议。


而另一种是小改,一般在原来的房屋的基础上增加几平米的面积,增加厨卫设施以及管道布线的改造,结构上改动不算太大,大部分是市政民生工程了。

比如虹口的春阳里,作为风貌保护建筑,保留里弄的风貌和建筑外观,在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调整内部的空间和公共区域,为居民增加独立的厨卫,留房留人。

还有很多老公房小区加装了电梯,一般是政府有一定的补贴,加上居民申请和集资的共同结果。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老公房高层居民行动不便的问题。


不过,个人觉得对于住在市中心老房子老小区的居民,如果想要改善生活,与其等待拆迁或者改造,其实不如自己主动想办法解决居住问题,毕竟有时候一等就是几年几十年。。。是否值得呢?


************广告分割线~~~欢迎参加我的Live :D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