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回到明末变成崇祯,你该如何拯救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不说假大空,人均985,能不能说点有建设性的东西?

回答
好,既然是兄弟,那咱就敞开了说。你说崇祯,那可真是个苦主,摊上那摊子烂泥,想擦干净比登天还难。不过,事儿都到这份儿上了,不能光在那儿唉声叹气。咱就得撸起袖子,干点实打实的,让这摇摇欲坠的帝国,哪怕是多喘几口气,也算咱没白穿越一回。

抛开那些“人人都是圣人”的屁话,咱就说点实际的,就像你说的,985的思路,能落地的。

第一件事:刮骨疗毒,重塑官场肌体。

崇祯的问题,核心就是官场烂透了。整个体系,从内阁到地方,早就被各路牛鬼蛇神占满了。他们贪污腐败,营私舞弊,阳奉阴违,把大明这艘船弄得千疮百孔。你想让他们真心实意地为你办事?想都别想。

所以,咱们得来一场严厉到极点,但又要有策略的“清洗”。

目标明确,精准打击: 不是漫无目的地杀人,那样只会制造更多的敌人。咱们得把目标锁定在那些既得利益集团的核心人物,那些对国家忠诚度最低,对百姓压榨最狠的官员。比如,那些长期把持地方大权的勋贵、贪得无厌的内阁重臣、以及那些靠卖官鬻爵发财的宦官。

证据先行,公开审判: 杀人诛心,但也要师出有名。咱们得抓紧时间,组织一批最精干、最忠诚的官员(就算暂时不够,也得从御林军里提拔一些有能力的,给他们机会),去搜集这些贪官污吏的罪证。贪污、滥用职权、通敌叛国,把这些证据摆在明面上,让天下人都知道,我们不是在随便杀人,而是要清理国家的败类。公开审判,哪怕是走个形式,也能极大地震慑其他人。

赏罚分明,树立榜样: 在清理的同时,咱们得大力提拔那些真正有能力、有德行、对国家忠诚的官员。这些人不一定是世家大族出身,可能是在地方默默奉献的低级官员,可能是清廉的举人,也可能是军中的有功之臣。把他们提拔到关键位置,让他们尝到权力的滋味,让他们知道,跟着崇祯有肉吃,跟着贪官污吏只有死路一条。

建立监督机制,防范反扑: 光清理不够,还得防范他们死灰复燃。可以设立“御史密报”制度,鼓励官员和百姓匿名举报贪腐行为,并且确保举报人的安全。同时,加大对官员财产的审查力度,一旦发现不明来源的巨额财富,立即进行追查。

第二件事:活血化瘀,激活经济命脉。

明末缺钱,更缺的是能持续流入国库的税收。现在的税收体系,早就被那些士绅地主、官商勾结给掏空了。百姓们负担沉重,但国家却穷得叮当响。

整顿赋税,开源节流:
清丈土地,打击漏税: 这是重中之重。那些大地主、勋贵,土地多得能埋了皇帝,但交的税却比小地主还少。咱得组织一次全国性的土地清丈,把那些隐藏的土地都摸出来,然后按照实际亩数征税。当然,这个过程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所以必须要有强大的执行力,甚至可以考虑让宦官来负责监督,宦官没有家族牵累,相对来说更容易执行。
开征“特权税”: 那些享有免税特权的士绅、皇亲国戚,也得让他们拿出点钱来。可以变相开征一些“土地保有税”、“财富税”,让他们为国家的稳定付出代价。
打击盐、铁、茶等专卖品的走私和偷税: 这些是国家的命脉,必须牢牢抓在手里。加大对走私者的打击力度,提高罚款和刑罚,让那些想靠偷税漏税发财的人望而却步。
整顿漕运,降低运输成本: 漕运是南方北上的生命线,效率低下,损耗巨大。可以引入更先进的运输技术(比如,虽然没有蒸汽机,但可以改进船只设计,优化水道),或者承包给信誉良好的商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鼓励商贸,发展经济:
减轻商税,打破垄断: 现在的商税太高,而且各地税卡林立,严重阻碍了商业发展。咱得降低商税,打破那些大商人、大商帮的垄断,让小商户也能有活路。
鼓励海外贸易,增加白银流入: 别再忌惮什么“夷夏之辨”了。大明缺的是白银,欧洲人带着白银来买丝绸、茶叶、瓷器,这是好事!咱们应该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开放港口,保护中国商人的海外利益,让更多的白银流入国库。
发展工农业: 别光盯着田地,鼓励发展手工业,比如纺织、陶瓷、金属加工。同时,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解决一部分饥荒问题。

第三件事:整顿军队,御敌于国门之外。

明末军务废弛,这不用我多说。兵不养,将不忠,装备落后,战斗力渣渣。你打个仗,输得比谁都快。

精兵简政,提高战斗力:
裁撤冗兵,整编部队: 那些吃空饷、虚报冒领军饷的部队,必须清理干净。把钱花在真正能打仗的士兵身上。
提高军饷和待遇,激发士气: 兵是国家的血肉,不能让他们挨饿受冻。提高军饷,改善伙食,让他们有尊严地战斗。
严惩腐败将领,军纪如山: 那些克扣军饷、私吞粮草的将领,一旦发现,绝不姑息。严格执行军法,让军令如山。
引进新式武器和训练方法: 咱们没法跟欧洲人比火炮,但至少可以学习他们的战术和训练方法。聘请一些懂军事的外国人(比如传教士里的能人)来帮忙训练军队,学习西方的阵法和火器使用。同时,加强冷兵器部队的训练,保证近战能力。
组建精锐骑兵和炮兵部队: 骑兵在北方战场至关重要,炮兵是攻坚克难的关键。重点培养这两种部队,让他们成为国家的尖刀。

巩固边防,安抚北方:
修缮长城,加强边防: 不仅仅是修墙,更要加强驻军,严密监控。
分化瓦解,以夷制夷: 对付后金,不能光打。得在他们内部制造矛盾,扶持一些对后金不满的部落,让他们互相消耗。
争取蒙古各部支持: 很多蒙古部落并不愿意被后金奴役,可以利用这一点,拉拢他们,让他们成为咱们的盟友。

第四件事:稳定民心,缓和社会矛盾。

减免赋税,安抚灾民: 那些因为天灾、战乱而流离失所的百姓,必须给予救济。减免赋税,发放粮食,让他们有活下去的希望。
兴办学校,普及教育: 别光想着培养几个读书人,得让更多百姓有机会读书识字,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政策,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来。
严惩制造混乱的土匪和流寇: 对付流寇,不能只是一味地镇压,还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提供出路,招安那些不愿意杀戮的,严惩那些顽固的。

需要注意的几个“坑”:

节奏要快,但不能操之过急。 很多改革都需要时间,但明末的时间不多了。要找准时机,雷厉风行。
策略要灵活,懂得变通。 遇到阻力,不能硬碰硬,可以采取迂回的策略。
身边的人,一定要看准。 崇祯最缺的就是能帮他干实事的,也最容易被奸臣蒙蔽。

举个具体的例子:

比如说,当年的“辽东问题”,可以说是耗干了明朝的国力。按照我的想法,在初期,重点不在于一定要收复辽东。而是要稳住阵脚,巩固关宁锦防线,把后金压缩在辽东一带。同时,大力发展经济,整顿军队,等到国力强盛,军队强悍之时,再图反攻。如果一开始就想着倾全国之力去收复辽东,只会让国家更加虚弱。

再比如说,士绅阶层的阻力。 他们手中握有大量土地,享受免税特权,是改革最大的绊脚石。直接触碰他们的利益,会引来巨大的反弹。所以,可以先从整顿官场腐败开始,剥夺那些贪官污吏的财产,再逐步地、有策略地向士绅阶层渗透。 比如,可以先从那些与官场勾结、通过不法手段兼并土地的士绅下手,给其他相对清白的士绅一个“观望”的机会,或者让他们在改革中找到一点甜头,降低他们的抵触情绪。

最重要的,是不能再犹豫不决,不能再被那些“臣妾做不到”的言论束缚。 崇祯啊,你穿越了,你有了先知先觉,就是为了打破旧的格局,创造新的可能。别怕担风险,别怕得罪人。大明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唯有铁血手腕,雷霆手段,才能挽狂澜于既倒。

你说这些够不够建设性?我只能说,能做到其中一两项,明朝都可能多撑几十年。如果能全部做到,那咱们就真的能见证一个奇迹的发生。但这需要的是毅力,是决心,是真正把国家和百姓放在心上的勇气。 崇祯,你敢不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临终关怀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临终关怀不追求猛烈的、可能给病人增添痛苦的、或无意义的治疗,但要求医务人员以熟练的业务和良好的服务来控制病人的症状。


题主给了几个方向,首先是清理黄册,这个做不了。要清丈田亩、统计人口,得有一支能不被地方势力左右的团队。朱元璋可以做,因为他的团队净是淮右布衣翻身当官,没有根基,暴力管够。哪怕到了张居正那会儿,中枢依旧强势,丈田虽然有弊端,但也可以做。

而到了崇祯这会儿,败仗打得越多,朝廷的权威就越下降,就越需要维持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稳定。经过两百多年的近亲繁殖,各种群体的利益都根深蒂固了,崇祯无论用什么方式清丈田亩,用的人也脱不出士绅、卫所、勋贵、宦官、胥吏的圈子,自己人查自己人,查不出什么名堂来。大部分做官者所求无非是升官发财,朝廷越强势,升官的需求就越高,朝廷威信下滑,做官的就只想着发财了。勋贵、太监、胥吏就更简单了,他们没法升官,只能发财。没有可用的人,什么政策都没用。

其次,关于拉一派打一派的问题,崇祯比绝大部分网友都高明得多。但是这根本没用,朝堂上权力的游戏玩得再好,老百姓和当兵的还是没饭吃,什么用也不顶。

再次,提高军队战斗力,这个办法倒是简单,只要钱给够了,卢象升、孙传庭这帮人就把事办了。不过反正也没钱。

最后,让官员不过度贪污,这也没辙,人家当官就是为了贪污。除非朝廷有足够的管理能力去查他们,然后问题就和丈田的事一样简单了。


因此,穿越成崇祯的历史任务,就是对大明朝进行临终关怀,既要避免神州陆沉,也要让大明朝成为下一个王朝承认的正统,保全朱氏祭祀。大顺来了,崇祯的儿子还能当个王,大清来了,崇祯的儿子直接千刀万剐。

首先要分析原因,为什么有亡天下这样的事情?大明打不赢清朝是废话,不用提了,关键在于大顺为什么打输了。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明朝降人的大批反叛,而他们的反叛出于两种动机,武将反叛是因为大顺的军事实力落后于清朝,士绅反叛是因为大顺给他们的待遇不如清朝。只要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就能做好对大明的临终关怀,争取一个好死。

首先,皇上要有自己的兵,不用多,三百人就行,可以算在锦衣卫的编制里,当侍卫用,花钱不会很多,一年有三万两也就够了。这三百人用来打仗,那是一丁点用处都没有,但是迟早会用到的。一定要亲自掌握这支部队,对他们每个人都像对自己的干儿子一样。人多了的话,既没有这个钱,也没有这个精力,但三百人还是能练出来的。

一开始要面临的,就是清军不断进攻的问题。就一个字:拖,只要扛住不被打崩就行。不折腾任何事,不做任何人事变动,维持现有防线。辽西那边的堡垒是扛不住清军的,野战打不过,他们一个一个慢慢啃,总能啃下来,那就让他们慢慢啃,皇上只管发抚恤,能拖延时间就行。清军入塞劫掠也是挡不住的,从偏关到山海关,两千里的长城,处处都守就是处处不守。也就只能加强一些重要地点的防御,采用另一时空崇祯后期的办法,清军来了就跟他们耗,主力会战打不过,那就别打,牵制一下清军,别让他们肆无忌惮地抢就行了。反正北京还是能守住的。按照原来崇祯的办法就这么打,不瞎指挥送人头,不乱杀官员,虽然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善,但还能稍好一些。

对内,事情就多了。对农民军肯定是要剿的,不剿就是背叛地主阶级,皇帝就别当了。所以,要拿捏好围剿的度,既不能让人看出是叛徒,又得在围剿过程中教会农民军怎么造反。

首先也是不要胡乱处置官员。杨鹤当三边总督挺好的。他招安农民军,把农民军士兵遣散,然后被遣散这些人发现回家之后依旧被地主老财欺压,依旧没饭吃,多有教育意义。而且这些士兵还不恨总督和朝廷,只恨自己家乡的地主。

甘肃巡抚就让梅之焕接着当吧,这里还得提防蒙古,得用个水平高的人,而且农民军在甘肃也不可能成事,让梅之焕把他们都赶走。

洪承畴就不能留在陕西了,这孙子招安是和高俅一个套路,摔杯为号搞“除宋江”那一套,虽然朝廷的名声本来也不怎么样,也不能让他这么败坏。把他调到大同当巡抚吧,又能抗清又没机会投降。

大名知府卢象升先到宣府做个兵备副使吧,作为巡抚的候补。孙传庭也可以召回来,还是先做顺天府的府丞吧,过几年可以提拔成顺天巡抚。

杜绝一切从抗清前线调兵围剿农民军的行为,左良玉、尤世禄、刘肇基、祖大弼、祖大乐、祖宽、刘泽清、刘良佐、邓玘、黄得功、李辅明这些边军将领,包括王朴、倪宠的京营兵,都不准往内地调,只管保护京畿的安全。

农民军进入山西,融合了山西的大量饥民和逃兵,因而发展壮大,但是,山西离京畿太近了,北边就有明朝的重兵,农民军在这里发展不起来,这年头可没法在太行山上打游击。现在把洪承畴、曹文诏都调到山西,农民军进入山西的应该会少一些。剿还是要剿的,但不用像另一时空那样调集八路大军非要彻底歼灭,只需把他们往南赶,让他们带上山西的逃兵和饥民去河南。

不要设什么五省总理,一个省的督抚就管一个省的事情。早期农民军一直有在一些山谷、盆地里“永屯”的打算,但都让洪承畴搅和了。要坚决遏制类似于洪承畴的这种给大明续命的行为,坚决采用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只在平原上追剿流寇,全面放弃山区,反正山区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士绅,这么干还不至于激起官愤。

集中兵力保护洛阳、开封、南阳、汝宁等藩王封地,明着是爱护藩王,实际上是削减围剿农民军的兵力。

剿寇官军的军饷,可以给得比原来的崇祯更少一点,毕竟人数也变少了,有首重辽事这个挡箭牌,再说又不是完全不发军饷,还是能糊弄过去的。剿饷和练饷就不必征了,虽然能制造流民,但是农民军并不输在缺少流民上,不如少发军饷,制造更多逃兵。

经过这一通拖后腿的操作,到了崇祯十一年。农民军在那些几省交界的山区里有了些粮食生产能力,遭受的损失比历史上更小,有更多的官军逃兵加入。而负责追剿农民军的陕西部队领着更少的军饷,没有关宁军协助,还没有洪承畴这样一个高行动力的人指挥。估计到这会儿,差不多可以产生质变了。陕西明军没能及时增援四川,成都被农民军攻下。

这个时候,就要改变策略了,在汉中玩了命地严防死守。以保护瑞王安全为由,竭尽全力守汉中,也不进攻。云南、贵州的兵马不要调动,但是在湖广方面,要让湖广、偏沅兵马大举进攻。

不能让农民军进陕西,进了陕西,收编了秦军,为了给秦军搞军饷就会一路杀进京城。一定要形成对峙的局面,让农民军去拣软柿子捏,这样才好教他们怎么和士绅合作。

被引到湖广的农民军,此时已经有了建立政权的条件,但是组织结构依然非常松散,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会爆发严重的内讧。如果处理好了,就会像李自成杀罗汝才那样,对整体的损害不是太大,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给明军带来可乘之机。所以作为一个临终关怀的皇帝,要掌握好这个尺度,帮农民军中最强的那个人搞好权力集中,清除异己。这会儿这个最强的人就不一定是李自成了,因为前期有皇帝做内应,应该有很多早期农民军首领现在都还活着。

如果农民军要沿江东进,这个是要坚决阻拦的,打下江南之后断了漕粮,就直接改朝换代了。要下严令让江西、两广、福建的明军主动进攻,在陕西和南直隶两翼则严防死守。

这个时候,农民军还没完成正规化建设,明军主力不求进取但求死守,还是能守住的。就只这样引导农民军占领四川、湖广、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六个省,甚至还有贵州和云南。他们也就会开始屯田、开科举,在几年的磨合中逐步学会和士绅达成妥协,估计农民军的首领也称帝了。

剩下就简单了,凭本事在陕西、江南、辽西三个方向死守,守得越久越好。但是,河南是没法守的,顶多守到崇祯十三年河南大饥荒爆发,农民军一定北上,河南明军也一定会被打崩。你顶多也就拖延大概一年时间。河南被攻下之后,农民军从河南东进截断大运河,江南明军被包饺子,集体投降。

到了这一步,大明朝基本也就差不多了,这时皇太极正在锦州围攻祖大寿,你命令从陕西抽调秦军参加松锦大战。但是军饷给得又不够,秦军同时还被农民军攻击,多半是来不了了。

锦州破,祖大寿降。走海路把一部分关宁军送到登州。农民军攻取陕西之后,从陕西、河南、南直隶三个方向大举渡过黄河,山西、山东明军土崩瓦解。大同巡抚洪承畴投降,宣府巡抚卢象升、顺天巡抚孙传庭因小故被你削职为民。保定、宣府等地明军纷纷倒戈,大厦倾坍。送到登州的关宁军成为无路可走的孤军,也只能向新王朝投降。

现在大约是崇祯十五年,也基本到了临终关怀的最后一步了。你下令所有城池官吏一概不许抵抗(其实不下令也没几个人抵抗),京师兵马全部留在营房等待投降,京城所有城门大敞大开。你留下一道逊位诏书,交给几个比较没骨气的大学士,带着你的三百精兵出朝阳门,直奔山海关。

因为没有内地的支援,你又抽走了一部分人马去登州,估计宁远、前屯也已经丢了。山海关守将不见得是吴三桂和高第了,不管是谁,你勒令他向京城的新政权投降。然后你在三百精兵的保护下冲出山海关。

闰十一月甲辰,帝引三百兵陷虏阵,射数矢,自刎死。

完美结局。大明朝和崇祯都获得了拯救。

user avatar

这种问题,你绕过土地兼并持续数百年后的恶果,去谈崇祯该怎么做,其实都是纸上谈兵。

你正视土地兼并,结果就是死局。

中国古代大多数王朝,崩溃的内因,实质都是土地兼并。

为什么,大多数新建立的王朝,会显得政局清明?

只不过是因为在之前的战争中,大量人口死亡,很多旧地主被杀死。

使得新王朝获得了土地再分配的红利和人口数量极大降低,这两大优势,从而让底层获得了空前的土地。

这个时候,新王朝的新地主阶层,势力还很弱小。也预示着,他们对国家收入的侵吞能力还非常弱小。

这就让围绕土地所有权,产生的阶级矛盾,获得了空前的缓和。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地主阶层开始崛起,壮大,会和官员勾结,大肆兼并农民的土地。

实际上,一代代新生的官员,在掌握权力和财富后,自然也会去兼并土地。

毕竟,农业社会,最保值的财富,就是土地。

同时,农民的人口基数也在不断扩大。这两种因素,一起从两边挤压,造成农民的个人土地越来越少。直到无法生存。

这里还有个问题。就是,农业生产,是高度依赖基础设施建设的。

在一个没有化肥和农耕机械的时代,农业的产量,非常依赖于水利灌溉工程的修建和维护,以及排洪抗旱能力。

在一个新王朝的初期,因为农民拥有很高的耕地面积。且税负较低。所以很有积极性,去配和官府,兴修水利,辅助灌溉。但是,随着地主阶层不断兼并土地,朝廷和农民的财富都会不断缩水。导致朝廷变得保守,从而降低水利工程的维护,进一步造成粮食产量的下降。不断螺旋下降。

那么,农民为什么会被土地兼并呢。

因为,人口基数的增加,会让他们平均获得的土地面积不断下降。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社会本身,在对抗天灾面前,也非常脆弱。即使是今天,南涝北旱,也是中国的常态。遇到丰收,会被压低价格,遇到灾年。无法维持生计,就迟早会走出卖地的一步。

从而由农民,破产变成佃户。

所以,当土地兼并被无限放大后,农民破产,朝廷也破产。(地主和地方官员勾结,可以轻松逃脱赋税)

这就是中国古代王朝走不出历史周期律的根源。

无法彻底打破旧的土地分配制度。

这也是为什么,相关问题,大家经常会去讨论,如果没有外因,中国古代王朝,是否永远无法走出这一死循环。

什么民生凋敝,统治阶层腐化,宦官,外戚专权,地方节度使做大等等。实际上,都是土地兼并后,国家不断衰弱的结果。

当你明白了土地兼并这一最大内因,对王朝覆灭的决定性影响力后。那些如果我穿越回去,或者如果某某某怎么做,就变成了单纯的幻想。

因为,不是他们不努力,不渴望重生,而是,经过数百年的土地兼并,末代君王的支柱,早就被地主从中间蛀孔,无力回天。

这局面,其实也于今日很多西方国家衰败的,有着相似之处。

以英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走上了利润更为丰厚的金融资本主义道路,脱实向虚。放弃实体制造业经济和蓝领阶层。

结果就是,国家的GDP不断虚高。财阀赚的盆满钵满。

然而属于底层平民的实体生产就业岗位少了,中产阶级破产。

最终的结果,就是民粹主义盛行,迟早会反噬掉金融资本。

在大环境崩坏后,个人的努力,特别是看似位于顶点的皇帝的努力,其实意义不大。毕竟,皇帝的政令,要通过一级一级的官员,传达下去。

就好比甘肃赈灾事件。我记得不清楚具体数据了。大概是崇祯让朝廷拨了几十万担粮食,最后经过层层克扣,真正到饥民手里,只有几千担。

这种所有官员一起瞒报贪污的情况,崇祯能怎么样呢。他难道能亲自去甘肃查看吗。那么,即使有正义者,他也需要去调查。等他查清楚来龙去脉,未必能穿过层层阻挡,告诉皇帝。即使告诉了,经过数月,甚至数年之后,再去追责,这个时间差,就早已足够让事情的危害发酵多少倍。

另外一个例子,王莽,看似是个穿越者。但是,没有什么用。过度超越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制度和改革,即使以今人的眼光,看起来再合理,在当时,也没有真正实现和维持下去的基础。

就好比你在原始人面前掏出核电站的图纸,希望他们能造出来一样。

user avatar

但是很多事总结下来又回归到一个点——你能管得住手底下的大臣吗。

user avatar

迁都!

崇祯手里的国家算是大一统王朝亡国之君最好的。其他几个亡国之君,不是傀儡小皇帝,就是地盘没几个。

大明在正常人手里至少能保障半壁江山。

而明末,最关键的问题在于。

一。天灾减产,土地矛盾。短期内没法解决。

二。首都远离南方至南方偷税漏税严重。穷苦的陕西地区居然是税收大头(大概因为陕西的卫所多)

三。首都在边境导致南方北运的粮食都被首都老爷吃了。明末粮价暴涨难以调控。就算士兵按时发工资,原本一个月买近两百斤米的工资只能二十斤。

原本明朝士兵工资发粮食的。后来明朝迁都北京放弃半个省的直辖区减少粮食消耗,随着北京人口增加粮食供应更加不足就照着旧粮价(一两四石)发工资,然后粮价就涨到一两一石了。

可能由于粮价便宜,明朝理论上战斗力渣渣的南兵(戚家军等募兵)(然后戚家军工资被北方人瓜分了,讨薪途中被铁骑碾压),反而表现尚可。

如果能增加输送到边境的粮食使物价下降,使边军战力恢复到万历时期并不难(光搜刮南方,给北方士兵加工资至粮食继续暴涨也没用)

否则,物价飞涨工资还不发,你不能让士兵用爱发电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既然是兄弟,那咱就敞开了说。你说崇祯,那可真是个苦主,摊上那摊子烂泥,想擦干净比登天还难。不过,事儿都到这份儿上了,不能光在那儿唉声叹气。咱就得撸起袖子,干点实打实的,让这摇摇欲坠的帝国,哪怕是多喘几口气,也算咱没白穿越一回。抛开那些“人人都是圣人”的屁话,咱就说点实际的,就像你说的,985的思.............
  • 回答
    袁崇焕如果不回援京师,而是选择抄皇太极老巢,这件事啊,可真够让历史学家们讨论的,就像过节吃饺子,各家都有各家的馅料。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是个什么光景。已巳之变,也就是1629年,皇太极这老小子带着他的八旗精锐,走了个“声东击西”的路数,绕过山海关,从蒙古草原杀进来了,.............
  • 回答
    明朝推翻元朝后,蒙古人并没有“很快变回”游牧民族,他们本来就是游牧民族,只不过在元朝时期曾经试图推行更广泛的农业和定居化措施,但这些措施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民族特性和生存方式。这里面有很多因素交织在一起,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一、 蒙古民族的基因与文化内核:游牧是根本首先要明确一点,蒙古民族的生.............
  • 回答
    回到明末,想要力挽狂澜,拯救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绝非易事,这其中涉及到的盘根错节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思潮,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满盘皆输。这并非一篇简单的救世指南,而是一场必须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的复杂博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明朝会走向灭亡? 并非单一因素,而是多重危机.............
  • 回答
    萨尔浒之战,明朝的致命一击,也是辽东局势的转折点。倘若我能穿越回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站上萨尔浒的战场,面对努尔哈赤这位草原上的雄鹰,我绝不会重蹈覆辙,让大明精锐在一次次的误判和指挥失误中化为焦土。挽回劣势?不,我要的是彻底扭转乾坤,让明朝的旗帜在东北继续飘扬。首先,我需要解决最根本的问题:信息不畅与.............
  • 回答
    这个问题,与其说是技术层面的可行性,不如说是社会、文化、乃至心理层面的巨大挑战。我们不妨来想象一下,如果一支现代的中国解放军排,装备着他们现有的单兵武器、通讯设备,甚至可能还有一些轻型装备,突然出现在明末的土地上,他们能否“再造中华”?首先,抛开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说他们能靠着几支步枪就横扫千军.............
  • 回答
    如果我穿越回明末,并且有幸能建立自己的王朝,我会在国号的选择上花费很多心思。这不仅仅是一个名称,它承载着我治国理念的初心,以及我对未来江山的期许。在我看来,一个好的国号,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质:1. 寄托某种美好寓意: 能够体现我希望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例如和平、繁荣、统一、安定等等。2. 易于传.............
  • 回答
    哇,这个问题很有趣,把一个现代的“网红”和他的粉丝群体扔进明末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绝对会发生一系列戏剧性的事件!让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可能发生的情况:前提设定: 立党: 我们假设立党穿越时带的是他现在所有的知识、技能(比如辩论、组织、一定的历史常识,以及他对网络舆论的理解)和个人特质。他的粉丝群体.............
  • 回答
    明末西北地区确实没有出现像清末那样规模宏大的回民战争,而是以传统农民起义为主,这背后有多重历史、社会和民族因素交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明末的社会结构、民族关系以及两次时期的具体背景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关键点:明末的“回民”概念与清末是不同的,其内部的构成、认知和组织形式也存在差异。.............
  • 回答
    明末三大案,那可不是什么小事,而是实实在在影响了明朝国运的大事,尤其是对于后面的明朝皇帝来说,简直是阴影一般的存在。这三件案子分别是:1. 梃击案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2. 移宫案 (泰昌年间,1620年)3. 红丸案 (泰昌年间,1620年)这三件事儿连在一起,可以说是明朝后期政治斗.............
  • 回答
    关于詹姆斯回防“卖力”却仍遭“不防守”质疑的现象,这确实是个颇具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卖力”和“不防守”之间,其实存在着很多被忽视的细节、理解的偏差,以及数据背后隐藏的真实语境。首先,我们得承认,詹姆斯在许多比赛中,尤其是在他职业生涯的后期,回防的姿态和投入程度确实非常令人.............
  • 回答
    如何评价黄晓明回应“明学”?黄晓明这波操作,你能接受吗?黄晓明回应“明学”的事件,可以说是近期娱乐圈一个颇具话题性的事件。要评价这波操作是否能够被大众接受,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明学”的由来以及黄晓明之前的形象塑造。“明学”起源于黄晓明在综艺节目中的一系列言行举止,被网友们提炼.............
  • 回答
    穿越回明朝,想要制作出近现代武器科技,这可是一项极具挑战但又充满想象力的任务。在那个火药已经存在但科技水平相对有限的时代,我们不能指望立刻造出像自动步枪或坦克这样的复杂机械。但是,利用我们现代人的知识储备,结合明朝已有的工业基础和材料,我们可以尝试复刻或改良一些关键技术,使其在当时的战争中产生颠覆性.............
  • 回答
    穿越回明朝,若是成了朱元璋或朱棣,这绝对是一个能让历史拐弯的机会。咱们抛开那些虚无缥缈的“光环”,就脚踏实地地想,以他们二位的魄力、眼光和手腕,再加上我们现代人关于地理、技术和管理的知识,能不能硬生生给大明开启一个“大航海时代”,甚至把目标定在发现并移民美洲?这事儿,细细道来,还真有几分可行性,但绝.............
  • 回答
    穿越这事儿,想想就刺激,但也得冷静,毕竟咱脑子里那点东西,扔到古代那得跟变戏法似的,弄不好还得被当妖怪烧了。不过,既然是“改造”,那就得有点章法,不能瞎折腾。我盘算着,如果真有机会回到明末清初,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我的首要任务是确保自己能活下去,并且不引起怀疑。所以,一开始不能张扬,得像个不起眼的小.............
  • 回答
    倘若我大明朝有幸,让我君临天下,治理贪腐,绝非易事,但定当倾尽心力,以雷霆手段,辅以仁政,庶几可收效。首先,权力监督须臾不可离。我明朝以皇权为核心,此乃天道,无可辩驳。然,君王亦有疏漏,更有蒙蔽。故而,建立一套强有力的监督体系至关重要。这并非仅仅依靠几个御史,而是要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监察网络。我将.............
  • 回答
    武汉一位抗疫医生曝光爱尔眼科“手术回扣明细”,贴出“好处费”流水总金额高达78万余元,这件事情无疑是近期医疗领域内一个非常劲爆且引人深思的事件。它不仅牵扯到医生和医院的职业操守问题,更触及了整个医疗行业的利益链条和监管漏洞。事件的缘由与经过:根据媒体的报道,这位医生在武汉当地拥有一定的知名度,特别是.............
  • 回答
    近日,网络上流传着关于北京林业大学某教授骚扰女学生的传闻,一时间在社交媒体上引起轩然大波。此事迅速发酵,牵动了众多网友的神经,特别是对于高校师生群体而言,更是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当事人 professor 的回应:面对网络上的指控,涉事教授第一时间站出来进行回应,他明确表示,这些说法是“明显诬陷.............
  • 回答
    .......
  • 回答
    鲍毓明回应“被举报性侵养女”一事,其中那句“此事说来话长,我和她从来没有以养父女关系相处”,确实是整个事件中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表述。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它在整个事件中的作用,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句话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辩解意味,并且试图构建一种不同的叙事。当被指控性侵“养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