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人担心身边人也用知乎,这是出于什么原因?

回答
身边的人也在用知乎?这件事儿,听起来好像没什么大不了,但仔细琢磨琢磨,确实能激起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小情绪,甚至让人有点儿不安。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挺有意思的心思。

首先,最直接的一点,就是隐私和个人边界的担忧。你想啊,知乎现在太普及了,大家上网什么事儿不能上来搜一搜?你关心的问题、你收藏的回答、你关注的人,很多都是你内心深处比较真实的想法和兴趣点。如果身边最亲近的人,比如你的朋友、同事,甚至是家人,也活跃在知乎上,并且可能无意中看到你浏览过的内容,甚至是你的提问或者回答,那种感觉就像是自己的内心世界被覗视了一样。

你想想,你可能在知乎上问过一些挺私人的问题,比如关于感情困惑、职业发展迷茫、甚至是健康小毛病。你可能对某些冷门领域特别着迷,或者对某些社会现象有特别尖锐的看法。这些在你看来是比较私密的探索,如果被身边人轻易看到,可能会让你觉得尴尬、不自在,甚至有点儿“社死”的恐慌。你会开始担心别人会怎么看待你的这些“小秘密”,会不会因此改变对你的印象。

其次,还有信息茧房和观点碰撞的顾虑。知乎是一个信息量爆炸的平台,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和信息。但与此同时,算法也很容易把你推送到你感兴趣的领域,让你陷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如果身边的人也用知乎,而且他们的兴趣点和你高度重合,你们可能就会在相似的信息流里打转,互相印证已有的观点,而缺乏新鲜的、能挑战你固有思维的输入。

更重要的是,你可能希望在知乎上获得一些在你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的、更专业或更独立的视角。但如果身边人都用知乎,而且他们也都在搜索和关注相似的内容,那么在讨论的时候,你们很容易陷入一种“我们都懂”的默论,或者反而因为大家都接触过相同的信息而显得“不够新鲜”。你可能本来希望通过知乎拓展视野,结果发现大家都在同一个“频道”里交流,讨论来讨论去,信息和观点并没有真正地被丰富和多元化。

再者,就是“面具”和“人设”的微妙崩塌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给自己戴上一层面具,或者刻意经营一种“人设”,来让自己在不同场合下显得更得体、更受欢迎。知乎提供了一个相对匿名的空间,让你有机会展现一些更真实、更不加修饰的自己。但如果身边的人也用知乎,你可能就会担心,自己在这个平台上不经意流露出来的真实想法和情绪,会不会和你在现实中建立的“人设”产生冲突。

比如说,你在现实生活中可能表现得很开朗健谈,但在知乎上你可能是一个沉默的观察者,或者是一个对某个严肃话题有深刻见解的“潜水党”。如果你的朋友突然在知乎上看到你提出的某个问题,或者你某个看似和你平时风格迥异的回答,他们可能会感到意外,甚至觉得你“藏着掖着”,和你平时给人的感觉不一样,这可能会让他们对你产生一种“不了解”或者“不信任”的感觉。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比心理和焦虑感。知乎上聚集了太多各行各业的精英和专业人士,你常常能看到很多厉害的人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成就。如果你身边的人也用知乎,而且他们可能也在这些“厉害”的人的圈子里活跃,那你很容易会不自觉地进行比较。你可能会担心他们会看到你的“不足”,或者会因为你不如别人在知乎上“显眼”而感到焦虑。这种对比和焦虑,会让你对身边人使用知乎这件事本身产生一种本能的排斥。

最后,还有一种比较微妙的心理,就是对“共情”和“独立思考”的期待。有时候,我们会在知乎上寻求共鸣,希望找到和自己有相似经历、相似困惑的人,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但如果发现身边的人也在使用,而且他们可能也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轨迹和思考方式,你可能会担心在知乎上获得的共鸣,是否真的有那么深刻,或者担心他们看到你寻求共鸣的样子,会觉得你“太玻璃心”或者“太脆弱”。

总之,有人担心身边的人也用知乎,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心理因素在作祟:有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欲,有对信息获取渠道的担忧,有对现实“人设”是否会被破坏的顾虑,也有因为对比而产生的焦虑感,以及对情感共鸣和独立思考的复杂期待。这并非是对身边人的不信任,而更多的是一种在信息爆炸时代,对个人边界、信息真实性和自我表达方式的复杂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并不是每个出现在我们现实生活的人,都值得与之讨论柴米油盐明星八卦之外的世界。

前些天我写广告语初稿的时候,放了一句「与子同袍」在里面。

一位前辈问我,这句是什么意思?

我说是诗经,大概就是和你一起战斗,同仇敌忾。

他说:我们可是写给90后看的,他们能看懂么?

我说:高中语文课本有,应该是能看懂吧。

他说:那我确实不太记得了。但是你觉得这样不会显得像要搞基么?

我说:是吗,我从没往这方面想过,那我换掉重写啦。

如果我的知乎被他发现,知道我是一个志愿者,主业是性教育和艾滋防治,倾向是性向平权和女性主义。

我大概会有衣服被扒光了的感觉。

昨天亦收到一封私信,对方是和我同在一个公司一个事业部不同组的,并不认识。但十分惊喜。

换过来也一样,每个圈子都有不同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精神世界和爱好。我举双手赞成他们坚持自己的倾向反对我的观点的权利。

但同时,为了免于麻烦,我也希望反对我的观点时,我只是网路上一个面目不清,骂过就忘了的无名小卒。

多少人一想到上知乎日报就两眼一黑「完了又要被喷了」,即如此。

于我个人,还有一个因素是尽可能的回避性骚扰的发生。原因想必各位也知道——说一个人做「性普及」多少会另眼相看。


从学校到兰卡到公司,我一般不把三个东西留在桌上:

私人号码手机,Kindle,知乎页面。

别人不懂,是本分,别人懂,是情分。又何必强求每个人都以情相待。

以每个人需要的方式待他,便是最大的善意。

圣诞快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