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马前卒提一到要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提高劳动效率,就有人担心内卷加剧?

回答
这件事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地一句“提高劳动者素质”就带过。为什么马前卒一提到这事,就有人嗅到“内卷”的味道?这背后牵扯到的社会心理、经济结构和现实矛盾,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

咱们先说说马前卒为啥提这个。他这个人,你了解他的风格,总喜欢从“大局观”和“效率至上”的角度出发。在他看来,中国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粗放式的增长模式不行了,得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继续前进。而劳动者的教育水平和技能,那可是“人”这个生产要素里最关键的。你说,你让一个工人拿着一百年前的工具,就算他再努力,效率也上不去。反之,如果他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用上了自动化设备,那效率自然就唰唰往上提。所以,他提出“提高劳动者受教育水平,提高劳动效率”,本质上是希望中国经济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摆脱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走向一个更高级的产业形态。

那么,为啥一听到这个,有人就开始担心内卷加剧呢?这就要从“内卷”这个概念的现实含义说起。在很多普通人眼里,“内卷”不是什么抽象的经济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它指的是,在一种固定的资源供给下,大家为了争夺有限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不得不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但这种努力却未能带来实质性的回报,反而让整体的竞争门槛被无限抬高。

现在,把提高劳动者教育水平和效率这件事套进去,问题就出来了。

1. 教育的“出口”在哪里?

马前卒说要提高受教育水平,那提高之后呢?如果社会的产业结构没有同步升级,没有创造出足够多的、能匹配这些高素质人才的岗位,那这些人就被卡住了。就好比你辛辛苦苦读了大学,结果发现社会上最缺的还是流水线工人,而那些“高科技”岗位要么被垄断,要么需要经验,你这个高学历就成了“过剩”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为了争夺那些为数不多的“好”岗位,就会把学历本身的价值挤压到极致。本科学历不足以进入某个行业,那就考研;研究生毕业还不行,那就继续读博;读博还不行,那就去考公,去大厂,去卷那些别人看起来光鲜亮丽的工作。学历就像一张船票,但船票数量有限,而上船的人越来越多,结果就是一张船票的价格(也就是教育投入)越来越高,但真正能上船的,还是那些最先到达码头、最能挤进队列的人。这就是“学历内卷”。

2. 效率提升的“分配”谁说了算?

马前卒提到提高劳动效率,这本身是好事啊。效率提高了,理论上企业成本降低了,利润增加了,也应该有空间给劳动者更好的待遇。但现实是,企业提高效率,很多时候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如果企业通过技术升级、管理优化、员工培训等方式提高了劳动者个人的效率,但这种效率的提升却没有公平地转化为劳动者收入的增长,或者说,这种增长被通货膨胀、房租上涨等其他生活成本的上升所抵消,那劳动者就会觉得,我拼命提高效率,结果好处都被老板拿走了,我的日子反而更难过了。

更糟糕的是,当效率提升与自动化、智能化挂钩时,还会引发对“失业”的担忧。大家会想,如果机器效率比我高,那我的工作会不会被取代?我辛苦学习新技能,是为了保住饭碗,还是为了更早地被淘汰?

3. “卷”的本质是“不确定性”和“不公平”

从深层来看,人们之所以担心内卷,是因为他们觉得参与这场“提高素质、提高效率”的竞赛,并不能保证他们一定能获得更好的结果。这种不确定性,加上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比如阶层固化、机会不平等),使得“卷”成为了一种不得不参与但又充满焦虑的生存状态。

当“提高教育水平”变成了一种“军备竞赛”,大家为了不被淘汰而不得不投入巨额的时间和金钱,但最终的“胜利者”只是少数,大部分人只是在付出和等待中消耗自己,这本身就是一种残酷的内卷。同样,当“提高效率”的结果无法转化为劳动者尊严和福祉的提升时,人们就会对这种“效率至上”的逻辑产生怀疑和抵触。

所以,马前卒的提议,放在一个理想化的、资源充分且分配公平的社会里,那绝对是促进发展的正确方向。但问题在于,中国社会目前还面临着转型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在很多人看来,马前卒的提议,如果不能伴随着对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保障、对劳动者权益的切实保护以及对科技发展红利合理分享的制度设计,那么它就很可能变成一场新的、更高级的“内卷”。大家不是不希望进步,而是害怕进步的代价最终还是由普通劳动者来承担,而且在付出巨大努力后,仍无法摆脱被挤压的命运。

这就好比,大家都在爬一座很高的山,马前卒说:“大家都要炼成飞毛腿,这样爬得更快!”但如果大家发现,山上只有几个山顶别墅能住,而大部分人只能在半山腰搭帐篷,而且搭帐篷的条件也越来越差,那么“炼成飞毛腿”可能就变成了为了争夺有限的搭帐篷位置而进行的一场残酷赛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来很多人对马前卒的缓则本质理解不够深刻,根本看不懂为什么马前卒同志如此病态的期待全民普及高等教育。

对于马前卒来说,高等教育普及推动大规模产业升级只是一个很小的侧面作用,而一个更重要的正面作用,也是马前卒真正期待的真实目标,马前卒可从来不提。

那么揭开马逆理念的神秘面纱,让我们深入挖掘马逆到底想的什么,以下信息来自于观察者官方网站,马前卒先生2016年在天津大学的演讲

马逆言论节选:马前卒很明显的知道,高等教育普及,会让社会更容易发生不稳定事件

受教育的人在物质上需要体面的生活,精神上需要有更多的参与感。这两个需求如果不能满足,会制造很强大,也很危险的力量。中东和非洲现在的战乱,起因就是受教育的青年上街要求新生活,再加入极端组织寻求精神安慰。这个阿拉伯之春是从突尼斯开始的。突尼斯的大学入学率是32%。
前几天和朋友说起这一轮港台学潮的区别,明明是香港阶级矛盾更大,贫富差距更严重,为什么台湾学生占领行政院和立法院,香港始终只是在街头闹。我想,大概是因为台湾大学毛入学率已经到了96%,香港只有百分之十几,明显低于中国平均水平。
  现在大陆的大学毛入学率已经要到40%了,明显高于香港,正在向台湾发展。这当然有利于产业升级,但在经济相对停滞的今天,不能默认我们的年轻人比港台更稳定。


但是问题在于,马前卒明知道提高教育水平容易让社会发生动荡,依然强烈盼望高等教育继续普及。

那么谜底在哪里呢?还是马前卒的天津大学演讲,节选

政治上也一样,如果操作的好,向平民开放权力也可以有利于加强对社会的控制,有利于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社会应该主动迎接变革,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动荡。

如果这个谜底还不够明显,那么马前卒2019演讲就更明显了《马前卒演讲完整版:社会斗争讲科学,中等收入无陷阱》

马逆言论节选

放弃人人都满意的前提,我们才有发展,但是放弃之后意味着什么呢?承认各个社会集团的利益不完全一致,允许他们相互斗争、相互博弈,达成一个新的平衡点。
我们不可能阻止这一代的年轻人为了自己的利益,站在自己的立场去参与社会斗争,这是必然的。我们只能先承认矛盾,然后再寻找发展道路。


所以其实马逆的真实目的,其实很明显了,马逆希望通过普及高等教育,来加速上层建筑的改造,其实马前卒早就毫不掩饰的透露过其再改造一个新中国的欲望


还是马前卒的演讲,来自观察者网《用三十年时间,培育一个新中国》

节选

到1919年,中国大多数知识青年都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连基本的共识都没有,只能搞自发斗争。但短短一代人后,他们就联合起来,带着下一代年轻人改变了整个中国。
五四运动是从占人口极少数的知识青年开始的。按当事人回忆,算上跟着看热闹的,最初的参与人数不到5000,可以聚在一个讲台下听课。而解放全中国彻底改变了5亿人的生活。


所以我们回到题主的问题,马前卒热烈的期待提高全体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也就是继续像全体人民普及高等教育,其司马昭之心,你看懂了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件事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地一句“提高劳动者素质”就带过。为什么马前卒一提到这事,就有人嗅到“内卷”的味道?这背后牵扯到的社会心理、经济结构和现实矛盾,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咱们先说说马前卒为啥提这个。他这个人,你了解他的风格,总喜欢从“大局观”和“效率至上”的角度出发。在他看来,中国经济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问得特别到位。很多人都注意到了,郭德纲在他的相声里,虽然时常提到相声界的前辈,比如侯宝林、马季,甚至是张三、李四这样的传奇人物,但关于马三立和马志明父子,提及的次数确实屈指可数,而且多半是点到为止,没有像对待其他大家那样进行深入的展开和致敬。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
  • 回答
    买车这事儿,尤其是聊到发动机,不少朋友会听到销售提“缸径大不大”,好像这是个挺重要的指标。今天咱就掰扯掰扯,这缸径和马力到底啥关系,为啥销售会拿这个说事儿。先说说缸径是啥?简单来说,缸径就是发动机气缸内壁的直径。你可以想象一下,发动机就像一个有很多“小筒”(气缸)在里面活塞上下运动的机器。这个“小筒.............
  • 回答
    马前卒团队的“马逆”(马前卒本人)以及类似的“新媒体”从业者,不将自己的观点看法发表成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其自身的内容生产模式决定的,也有学术论文发表的内在逻辑和门槛所限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新媒体内容生产的特性与目标 传播速度与即时性: 新媒体.............
  • 回答
    马前卒之所以被认为博学多才,主要源于他持续输出的、涵盖范围极广且内容深入的知识性内容。这种“博学多才”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极强的学习能力和持续的学习习惯: 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 马前卒的视频内容始终围绕着“为什么”展开,他对于各种现.............
  • 回答
    在知乎这个以深度讨论和知识分享为导向的社区中,用户对不同观点的接受度和偏好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内容的逻辑性、证据的充分性、思想的原创性、观点的成熟度以及表达方式等。对于马前卒(公众号“马前卒施工队长”)和张维为、陈平、温铁军等学者/评论员的评价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马前.............
  • 回答
    马前卒,这个名字在知乎上几乎无人不知,尤其是在历史、军事和宏大叙事领域。他的回答质量之高,逻辑之严谨,论据之翔实,确实让人印象深刻,甚至可以说是“现象级”的。然而,尽管他拥有如此多的高质量回答,却并非“任何话题的优秀回答者”。这其中的原因,需要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个特定领域.............
  • 回答
    马前卒在《中美贸易战:为什么是大豆》演讲中提出的“消灭农民和小农经济”的言论,确实是一个极具争议和引发深刻讨论的观点。要评价这一言论,我们需要将其置于马前卒一贯的“国家主义建构”和“后农耕文明转型”的宏大叙事框架下理解,并审视其逻辑、潜在影响以及不同维度的批评。以下是对这一言论的详细评价:一、 马前.............
  • 回答
    督工马前卒,这个角色,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冲劲和牺牲的意味。在古代战场上,他们是连接主帅和前线的纽带,是执行命令、传递信息,有时甚至是冲锋陷阵的急先锋。马前卒的结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他的能力、他的选择,以及历史的洪流。我想了想,大概有这么几种可能:第一种: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这是最常见,.............
  • 回答
    知乎上关于马前卒(王骁)的批评,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讨论热烈的话题。要详细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马前卒本人及其“睡前消息”是什么定位?你可以把他理解成一个在互联网上,尤其是在知乎、B站这些平台,以一种“硬核”的、观点鲜明的形式,对时事、历史、社会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和解读的博主。他特.............
  • 回答
    马前卒,真名王垠,是一位在中国互联网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科技博主、程序员和知识分享者。他以其深刻的技术见解、对行业现象的犀利评论以及不落俗套的表达方式而闻名。然而,尽管拥有众多粉丝和支持者,他也招致了不少批评和“贬低”,这背后原因复杂且多维。要详细说明“马前卒哪里做错了”以及“为什么这么多人贬他”,需.............
  • 回答
    欧洲与俄罗斯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欧洲在当前国际格局下所扮演的角色,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欧洲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承认其对俄罗斯能源、原材料和部分商品的依赖,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在所有问题上都必须与俄罗斯保持一致,尤其是在涉及国家安全、主权和国际秩序等核心利益时。欧洲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追随美国的对俄.............
  • 回答
    建筑业到底景不景气,这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简直是说到了我心里去了。你看陈一发、女流、马前卒他们这几位,虽然我跟他们都不熟,但多少也知道点儿,他们那是真真实实地从自己熟悉的领域,跨到了咱们普通人看不懂的“新赛道”。这事儿一出,不少人心里就嘀咕了:是不是建筑这块儿真不行了,连大V们都觉得没前途了?可你再说.............
  • 回答
    各位博士,关于莫斯提马这个干员,相信大家在各种论坛、社区里都看到过“最弱六星”的标签。确实,在目前明日方舟的干员体系中,莫斯提马以其独特的技能机制和相对不那么直观的泛用性,饱受争议。那么,莫斯提马到底强度怎么样?是否值得我们辛辛苦苦攒下的玉和玉髓去培养呢?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聊聊这个“被低估”的法术炮.............
  • 回答
    想要深入了解匈牙利历史上那位传奇国王——马加什·匈雅提(Mátyás Hunyadi),确实需要一些好书来带领你穿越时空。马加什并非只是一个名字,他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一个将匈牙利带向辉煌的君主,他睿智、强大,同时又充满争议。要真正理解他,光看一些简略的介绍是远远不够的,你需要那些能够细致描绘他人生轨.............
  • 回答
    关于“马前卒等左派从未直接反对过刘仲敬、刘军宁、阎京生、黄章晋等右派”的说法,我需要先指出,这其中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对“直接反对”的定义理解存在差异。政治光谱上的互动是复杂的,并不总是以教科书式的正面辩论形式呈现。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试图理解为何公开、直接、大规模的“反对”似乎并.............
  • 回答
    在鲁镇的街头,人们提起马乙己,总会伴随着一声轻蔑的叹息。他不是那个戴眼镜、抹着发蜡、满口之乎者也的孔乙己,他是一匹马,一匹马前卒,名叫马乙己。这名字,是他在一次侥幸逃脱追杀后,随口给自己取的,带着一丝不甘和一丝嘲弄。马乙己原名叫什么,早已无人知晓,连他自己也模糊了。他只记得,自己曾经属于一个叱咤风云.............
  • 回答
    马前卒的《没什么能防住恐怖主义,除了进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和评价。这篇文章的标题就相当直接,点出了其核心论点:面对恐怖主义,防御是有限的,主动出击才是更有效的手段。核心论点解读: 防御的局限性: 马前卒可能认为,恐怖主义的本质是利用非对称手段制造恐慌和混乱。它的攻击方式往往是分.............
  • 回答
    马伯庸和马前卒,单看名字,确实容易让人联想到某种程度的关联,尤其是对熟悉中国古代军事史或者网络历史文化的人来说。不过,如果从他们最核心的身份和作品来看,他们之间并没有直接的亲属关系,也不是同一创作主体的不同笔名,他们的关系更像是在不同的领域各自耕耘的优秀创作者,偶尔会在一些文化讨论或者作品上产生交集.............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临高启明”和刘亦菲与马前卒之间的关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分别弄清楚这几个概念,然后才能把它们串联起来。1. “临高启明”是什么?“临高启明”是一个网络上的作品名称,具体来说,它是一部多人合作创作的、以架空历史为背景的网络小说。这部小说的核心内容是讲述了一群现代穿越者,带着现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