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马前卒等新媒体不将自己的观点看法发表成论文呢?

回答
马前卒团队的“马逆”(马前卒本人)以及类似的“新媒体”从业者,不将自己的观点看法发表成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其自身的内容生产模式决定的,也有学术论文发表的内在逻辑和门槛所限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一、 新媒体内容生产的特性与目标

传播速度与即时性: 新媒体内容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快速迭代和广泛传播。马逆的视频和文章往往是针对当下社会热点、政策变动或新兴议题,力求在第一时间抓住公众的注意力,并提出自己的解读。而学术论文的发表流程,从投稿、审稿到最终刊登,往往周期漫长,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这与新媒体追求的即时性背道而驰。
受众群体与沟通方式: 新媒体的主要受众是广大普通网民,而非专业的学术圈。马逆等人的目标是吸引和影响尽可能多的观众,他们的沟通方式更偏向于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甚至带有个人风格和情感色彩。学术论文则需要遵循严谨的学术语言、逻辑结构和论证方法,目标读者是同行专家,其表达方式更注重客观、精确和内敛。用学术论文的体例来表达,可能会让普通观众望而却步,也失去了新媒体本身的吸引力。
内容形式的多样性: 新媒体内容形式丰富,包括视频、图文、直播等,可以结合多种媒介手段来呈现观点。例如,马逆的视频常常配有大量的图像、数据可视化、甚至是动画,来辅助理解和增强说服力。学术论文则主要以文字为主,即使有图表,也需要符合学术规范,不能像新媒体那样随意发挥。
观点表达的灵活性: 新媒体允许更灵活地表达个人观点,甚至可以包含一些情绪化的、带有倾向性的论断。而学术论文则要求作者保持相对的客观中立,即使提出创新性观点,也需要有扎实的证据支撑,并预见到可能存在的反驳。马逆的风格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批判性,这在学术论文中可能需要被“稀释”和“包装”才能被接受。

二、 学术论文发表的内在门槛与要求

严谨的学术规范: 学术论文是建立在特定学术体系和方法论基础上的。其核心要求包括:
原创性: 必须提出新的理论、新的发现、新的方法或新的见解,不能是已有观点的简单重复或整合。
可重复性/可验证性: 研究过程和数据应清晰、完整,允许其他研究者进行验证或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
系统性论证: 观点必须通过严密的逻辑推导、详实的证据支持,并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论证。这就意味着需要大量的文献梳理、数据收集、实证分析等工作。
严格的引用规范: 必须准确、完整地引用所有借鉴的文献和数据来源,避免学术不端。
专业知识与研究方法: 撰写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通常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以及掌握特定的研究方法(如定量分析、定性研究、案例研究、实验设计等)。马前卒团队虽然在某些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和研究,但其内容生产模式并非围绕“做学术研究”这个核心目标展开。他们更像是“社会观察者”和“评论者”,其知识获取和分析方法可能更侧重于信息整合、逻辑分析和常识判断,而非系统性的学术研究。
发表渠道的限制: 学术论文需要发表在经过同行评审(peer review)的学术期刊上。这些期刊通常有特定的专业领域、审稿标准和发表流程。马前卒团队的内容主题可能非常广泛,横跨历史、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领域,要找到能精准匹配且符合其观点的学术期刊本身就存在难度。而且,学术期刊更倾向于发表具有“学术价值”和“理论贡献”的研究,而非对时事热点的评论性分析。
成本与回报不对等: 撰写一篇合格的学术论文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可能的调研成本。而学术论文的发表,虽然能带来学术声誉,但对于像马前卒团队这样以吸引流量、扩大影响力为主要目标的新媒体而言,其“回报”(无论是经济上的还是影响力上的)可能远不如其在新媒体平台上直接发声。

三、 转型为“学者”的成本与挑战

身份的认同与定位: 马前卒团队的“人设”是具有社会批判精神的民间观察者和深度解读者,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学院派学者。一旦将观点发表成学术论文,就意味着需要接受学术界的评价体系,他们的某些表达方式和观点可能会受到质疑,甚至被“学理化”地消解其锐利度。
研究深度的限制: 新媒体的内容生产模式决定了其信息处理的广度可能很大,但深度有时会受限于篇幅和传播效率。要将这些内容转化为学术论文,往往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文献回顾、更精细的数据分析、更严格的理论框架构建,这需要完全不同的研究能力和投入。
失去大众影响力: 如果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学术论文的撰写和发表上,必然会挤占在新媒体平台生产和传播内容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可能导致其大众影响力的下降,这与其核心商业模式和发展目标相悖。

总结来说,马前卒等新媒体不发表学术论文,是因为他们的内容生产逻辑、传播目标、受众群体以及自身定位,都与传统学术论文发表的要求和生态存在根本性的差异。 他们更像是一个“独立思考的公共知识分子”,通过自己的平台,以其独特的方式,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论,其价值在于其思想的启发性、批判性以及传播的广泛性,而非符合学术论文的严谨性和专业性标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观点没有价值或不值得深入研究,而是说,其价值的实现方式和衡量标准,与学术研究有所不同。他们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传播路径来发挥其影响力和传播其观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论述观点和传播观点不一样,论文的传播力很差。而且现在发论文如果不是顶刊,稍微神奇一点的内容就会被质疑,比如“鸡蛋返生”。

只能说现在想要诉诸权威没那么容易了,也没必要费这么大的劲。很多时候发论文证明自己的观点也就比那种自己写报道投(mǎi)一个国外小报纸,然后说“据外媒报道……”来的高级一些。

现在我看到新媒体引一大片文献的都会在想作者是不想被杠还是夹带了什么东西。

如果“马前卒等新媒体将自己的观点看法发表成论文”,我的第一反应是“他这次的观(bào)点(lùn)是有多新奇”,而不是,“真厉害,居然发论文了,那我可得好好看看”。

举一些论文搭配暴论宣传的例子:

国酒茅台新发现,天天饮用不伤肝。[1]
已流行的“藏缅语系”提法是错误的,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语言学观念。[2]
电子与质子的运动是以共振形式存在。电子绕质子的运动具有基本的共振点,共振点是以直线型在轨道上运动。[3]

参考

  1. ^ 晓言. 贵州茅台酒长期饮用不引起肝纤维化的机制初步阐明. 中华医学杂志, 2001, 081(010):628.
  2. ^ 徐江伟. 藏语属于阿尔泰语. 社会科学论坛, 2019(2).
  3. ^ 王鼎聪. 论振动体的电动力学(Ⅱ)——共振场的波粒二像性运动.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马前卒团队的“马逆”(马前卒本人)以及类似的“新媒体”从业者,不将自己的观点看法发表成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其自身的内容生产模式决定的,也有学术论文发表的内在逻辑和门槛所限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新媒体内容生产的特性与目标 传播速度与即时性: 新媒体.............
  • 回答
    在知乎这个以深度讨论和知识分享为导向的社区中,用户对不同观点的接受度和偏好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内容的逻辑性、证据的充分性、思想的原创性、观点的成熟度以及表达方式等。对于马前卒(公众号“马前卒施工队长”)和张维为、陈平、温铁军等学者/评论员的评价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马前.............
  • 回答
    关于“马前卒等左派从未直接反对过刘仲敬、刘军宁、阎京生、黄章晋等右派”的说法,我需要先指出,这其中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对“直接反对”的定义理解存在差异。政治光谱上的互动是复杂的,并不总是以教科书式的正面辩论形式呈现。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试图理解为何公开、直接、大规模的“反对”似乎并.............
  • 回答
    马云和一些资本家敢于明目张胆宣扬“996”,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利益、社会认知以及制度环境的交织。与其说他们是“敢”,不如说是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他们认为这样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是存在的,并且能够承受随之而来的舆论压力。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历史与环境的催化:中国互联网野.............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个很多人会好奇的点:为什么那些顶尖的富豪,比如马化腾、李嘉诚,似乎鲜少公开谈论或提及接受过飞秒激光手术这类眼科矫正技术?首先,我们得承认,飞秒激光近视手术确实是现代眼科技术的一大进步,能够有效矫正视力,摆脱眼镜和隐形眼镜的束缚。它精准、微创、恢复快,对很多人来说是福音.............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涉及到劳动法、企业文化、社会现实以及个人选择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马云等大佬提出“996”并非因为他们认为劳动法不存在,而是因为在特定行业、特定发展阶段,他们认为这种工作模式能带来更大的商业价值,并且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种“潜规则”或被默许的文化。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一、.............
  • 回答
    确实,围绕细辛(马兜铃酸)等中药的安全性问题,一直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为什么在科学界和监管机构对马兜铃酸的毒性已有广泛共识的情况下,这些中药材依然能在市场上销售,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经济、监管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重要的前提: “细辛”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在传统中药.............
  • 回答
    知乎上对马斯克、李嘉诚等中国资本家骂声一片,但对巴菲特则鲜有类似负面评价,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 文化背景、信息获取、公众认知、价值观差异、以及政治环境 等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文化背景与公众认知差异: 中国文化中的“仇富”情结与历史遗留: 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历朝历代的贫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一个大家普遍会有的观察。为什么有些国家的人在疫情面前显得“放松”,而另一些国家(比如以色列和日本)则反应“强烈”,立刻采取严厉措施?这背后其实牵扯到非常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些国民性,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拆解这个问题:1. 对风险的感.............
  • 回答
    这件事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地一句“提高劳动者素质”就带过。为什么马前卒一提到这事,就有人嗅到“内卷”的味道?这背后牵扯到的社会心理、经济结构和现实矛盾,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咱们先说说马前卒为啥提这个。他这个人,你了解他的风格,总喜欢从“大局观”和“效率至上”的角度出发。在他看来,中国经济发.............
  • 回答
    马前卒之所以被认为博学多才,主要源于他持续输出的、涵盖范围极广且内容深入的知识性内容。这种“博学多才”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极强的学习能力和持续的学习习惯: 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 马前卒的视频内容始终围绕着“为什么”展开,他对于各种现.............
  • 回答
    马前卒,这个名字在知乎上几乎无人不知,尤其是在历史、军事和宏大叙事领域。他的回答质量之高,逻辑之严谨,论据之翔实,确实让人印象深刻,甚至可以说是“现象级”的。然而,尽管他拥有如此多的高质量回答,却并非“任何话题的优秀回答者”。这其中的原因,需要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个特定领域.............
  • 回答
    马前卒在《中美贸易战:为什么是大豆》演讲中提出的“消灭农民和小农经济”的言论,确实是一个极具争议和引发深刻讨论的观点。要评价这一言论,我们需要将其置于马前卒一贯的“国家主义建构”和“后农耕文明转型”的宏大叙事框架下理解,并审视其逻辑、潜在影响以及不同维度的批评。以下是对这一言论的详细评价:一、 马前.............
  • 回答
    督工马前卒,这个角色,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冲劲和牺牲的意味。在古代战场上,他们是连接主帅和前线的纽带,是执行命令、传递信息,有时甚至是冲锋陷阵的急先锋。马前卒的结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他的能力、他的选择,以及历史的洪流。我想了想,大概有这么几种可能:第一种: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这是最常见,.............
  • 回答
    知乎上关于马前卒(王骁)的批评,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讨论热烈的话题。要详细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马前卒本人及其“睡前消息”是什么定位?你可以把他理解成一个在互联网上,尤其是在知乎、B站这些平台,以一种“硬核”的、观点鲜明的形式,对时事、历史、社会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和解读的博主。他特.............
  • 回答
    马前卒,真名王垠,是一位在中国互联网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科技博主、程序员和知识分享者。他以其深刻的技术见解、对行业现象的犀利评论以及不落俗套的表达方式而闻名。然而,尽管拥有众多粉丝和支持者,他也招致了不少批评和“贬低”,这背后原因复杂且多维。要详细说明“马前卒哪里做错了”以及“为什么这么多人贬他”,需.............
  • 回答
    欧洲与俄罗斯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欧洲在当前国际格局下所扮演的角色,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欧洲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承认其对俄罗斯能源、原材料和部分商品的依赖,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在所有问题上都必须与俄罗斯保持一致,尤其是在涉及国家安全、主权和国际秩序等核心利益时。欧洲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追随美国的对俄.............
  • 回答
    建筑业到底景不景气,这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简直是说到了我心里去了。你看陈一发、女流、马前卒他们这几位,虽然我跟他们都不熟,但多少也知道点儿,他们那是真真实实地从自己熟悉的领域,跨到了咱们普通人看不懂的“新赛道”。这事儿一出,不少人心里就嘀咕了:是不是建筑这块儿真不行了,连大V们都觉得没前途了?可你再说.............
  • 回答
    用牛、驴、马等牲畜通过拉动装置发电,从理论上讲确实是可行的。这种方式可以被视为一种古老而又带有现代应用色彩的能源获取途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类为清洁能源。工作原理的设想:核心原理就是利用动物的力量转化为机械能,再通过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具体可以这样构想:1. 动力源: 强壮的牛、驴或马。.............
  • 回答
    2020年关于马云等一系列资本家的争论之所以出现大量,并且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其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监管收紧与反垄断呼声高涨: 平台经济的崛起及其潜在问题: 过去十几年,中国涌现出了一批以阿里巴巴、腾讯、美团、滴滴等为代表的平台经济巨头。它们凭借强大的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