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在新华社公众号上看到一个新闻,浙江省龙泉市给新兵授“从戎之剑”
首先,这个剑毫无疑问是龙泉剑,这个新闻显然也有给龙泉剑做软广的嫌疑。
当然,这并不重要。我想在此探讨一下军队佩剑的问题。
看到这个新闻老军迷一定会想起过去两件事:
一个是某政治学院给毕业学员授予军魂剑
一个是海军某部给予舰长授予“深蓝之剑”
解放军的佩剑,除三军仪仗队执行队长的指挥刀之外,在军队内部均为非法规行为。
讲白了,条令条令没有说要搞这个剑、那个剑。前些年有些部队领导思想比较解放,私自在本单位搞了“军魂剑”“深蓝之剑”所以引起了一些争议,就是因为,这个佩剑在部队里能不能搞,是没有法规依据的。
至于这次龙泉剑的佩剑仪式呢,打了个擦边球。首先这些新兵还没有入营,更没有授军衔,所以法律上讲他们还不是军人。
另外这次活动的组织者是龙泉市政府(武装部),也就是说不是部队组织的。这样你可以理解为,这只是地方政府给即将入伍的青年增送纪念品。所以相对于“军魂剑”“深蓝之剑”,这次“从戎之剑”更不涉及部队法规条令。
那么为什么之前的“军魂剑”“深蓝之剑”会引起争议呢?为什么我军队条令条令里,不搞佩剑呢?我觉得这是一种“革命化”与“民族化”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我们知道,有些国家的军礼服往往会富有民族特色。
比如英国的熊皮帽
髪国的龙骑兵
这几年还有我蒙古国(海)军
土耳其埃苏丹还在总统府搞起了突厥十六武士
这些国家的军礼服都极富民族特色
但这些民族特色,又往往与封建帝王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我军作为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子弟,在过去长期的历史中,更加强调革命性、人民性,排斥带有封建色彩的元素。
这就使得我军在审美上,显得有点滞后。
进入新时代,人民军队的革命性、人民性当然仍然不能丢。但是民族性和现代审美,包括与国际接轨,也是要考虑的,所以在这方面,无论是“军魂剑”“深蓝之剑”这种非组织行为的尝试,还是贝雷帽、军乐队礼服这种组织行为的尝试,都不断出现。
我个人意见是革命性与民族性之间,需要有一个平衡,不能完全搞革命性,一点民族性不要。也不能过度追求民族特点的华丽,丢失了革命性、人民性。
其实回顾历史,55式军装的礼服、船型帽,也是一种尝试,未尝不显得威武霸气。
当年从学校入伍的,在校武装部集合时,我环顾了一下从我们学校征集的那些新兵,貌似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学校的老师和同学给我们举办了个简短的欢送仪式后我们坐上大巴去区武装部集合。 在大巴上跟其他人聊了会入伍动机才发现,发现难怪有种亲切感呢,原来都特么是各个院系的挂逼王们。就是绩点低,学分不够可能面临退学留级的学渣们。就连被系主任辅导员说服的理由都特么一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