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宝马收购华晨宝马 25% 股份,华晨宝马成为首家外商控股的车企意味着什么?

回答
宝马全资控股华晨宝马,这个消息在中国汽车界乃至全球汽车市场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不仅仅是股权比例的简单变化,它标志着中国汽车市场对外资开放程度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对中国本土汽车品牌、合资模式以及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深层含义与多维度解读:

1. 中国汽车市场对外资开放的里程碑:
打破合资“天花板”: 过去,中国对汽车产业实行了严格的股比限制,合资企业外资持股不得超过50%。此次宝马能够全资控股华晨宝马,意味着中国汽车行业的“股比限制”正式成为历史。这不仅是宝马一家企业的胜利,更是中国向全球传递了更加开放、欢迎外资的信号。
释放市场活力: 随着外资持股比例的提高,外资企业将拥有更大的决策权和资源调配能力。这意味着它们可以更自由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全球化战略,从而加速中国汽车市场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同时,也可能加剧市场竞争,对中国本土品牌提出更高的挑战,但也为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和更好的产品。
吸引更多投资: 宝马的举动无疑会起到示范效应。其他跨国汽车巨头可能会看到在中国市场进一步深入发展的机会,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吸引更多国际资本和高端技术。

2. 对中国本土汽车品牌的影响:
技术和管理的双重压力: 过去,中国本土品牌在合资企业中能接触到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技术追赶”。但当外资企业全面掌握控制权后,这种技术转移和经验传导的意愿可能会减弱。本土品牌需要更加依靠自主研发和创新,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市场竞争格局重塑: 外资品牌掌握更多话语权后,可能会推出更具侵略性的产品策略和营销手段,进一步挤压本土品牌的生存空间。本土品牌需要寻找差异化竞争优势,例如在新能源、智能网联等前沿领域发力,或者在成本控制、性价比等方面建立护城河。
合作模式的重新思考: 面对外资企业全面控股的趋势,本土品牌是否还能维持原有的合作模式?是否需要调整与外资企业的合作策略,寻找新的合作机会,例如在研发、供应链、渠道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协同,以实现共赢?

3. 对合资模式本身的演变:
从“平等伙伴”到“主导者”: 传统的合资模式往往强调双方“平等”合作,共同决策。但随着宝马全资控股,这种关系将转变为外资企业“主导”经营。这可能意味着外资企业将更倾向于将其全球战略与中国业务相结合,而不是将中国市场作为一个独立的、需要特别照顾的区域。
效率与灵活性的提升: 由一家企业完全控股,在决策效率和资源调配上可能更加便捷和灵活,减少了因双方意见不合而造成的延误。这有助于企业更快速地响应市场变化,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
潜在的风险与挑战: 对于中国市场而言,过度依赖外资控股也可能带来潜在的风险,例如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利润外流加剧等。如何在对外开放的同时,保障国家产业安全和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将是中国汽车产业未来面临的重大课题。

4. 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影响:
加速新能源技术的引入: 宝马作为传统汽车巨头,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投入巨大。全资控股华晨宝马后,将更有可能将宝马最新的电动化技术、平台和车型快速引入中国市场,进一步丰富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选择,并可能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升级。
加剧与本土新能源品牌的竞争: 以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等为代表的中国本土新能源品牌,目前在中国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宝马的全面控股,意味着它们将以更强大的实力和更成熟的技术参与到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竞争中,这将是中国本土新能源品牌面临的又一次严峻考验。

5. 对消费者而言:
更多元化的选择: 消费者将有更多基于全球最先进技术和设计理念的车型可供选择,无论是在燃油车还是新能源汽车领域。
更快的技术迭代: 宝马能够更快速地将全球同步的最新技术和配置引入中国市场,消费者可以更快地享受到汽车科技的进步。
潜在的价格变动: 市场竞争加剧和企业运营策略的调整,可能会对汽车价格产生影响。

总结来说,宝马全资控股华晨宝马,是 terms of a significant shift in the landscape of China's automotive industry. It signifies China's commitment to further opening up its market, a move that brings both immense opportunities and considerable challenges. For Chinese brands, it's a call to accelerate their own innovation and strengthen their core competitiveness. For foreign players, it’s a chance to deepen their roots and contribute to the growth of the Chinese automotive ecosystem. For the industry as a whole, it promises a more dynamic, competitive, and technologically advanced future, but one that requires careful navigation to ensure sustained growth and national industrial security.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昨天早上看到这个新闻,然后一些自媒体就开始鼓吹合资要谢幕了……

冷静点来看,这事并不意味着合资体系中“中方”开始集体溃败或者合资体系开始落幕,溃败的是华晨本身(以及与华晨处境相似的x汽)。

半年前我回答过合资股比开放的问题,里面提到几个豪华品牌中方伙伴的境遇。

一汽 华晨 北汽 的日子可能就没有这么好了。三家企业恰好都和三头利润奶牛(ABB)有关联,同时自主品牌的发展已经不是“瓶颈”一词可以概括的了。

现在看来,华晨的确是这其中第一个冲头。


「为什么是华晨第一家被牺牲?」

我们可以对比几家豪华品牌JV,甚至延展到整个合资领域,华晨在合资中的value实在太低。

不得不承认,在合资开放三十年的今天,外方在合资中的地位依旧牢固,尤其在产品和技术上。但在市场、销售、管理上的成长已经让很多中方在合资体系里有了牢固的话语权:

  • 上汽在两个JV里对于经销环境的掌控是绝对的——上汽在SVW和SGM销售公司的占比都超过50%
  • 日系企业在华合资的销售也是基于55开的原则(其中一汽丰田中方占股也超过50%),中方对于营销是有一定掌控的
  • 福特今年也开始重新整合在华的销售组织,中方仍会是主要舵手
  • 豪华车企中:奔驰在13年就对在华销售体系做了调整,之前毛京波一直是销售公司中的营销老大;奥迪仍旧被一汽牵着走(46开的股比会不会调整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奇瑞捷豹路虎的IMSS一直很复杂,但奇瑞至少在组织构架上有争夺话语权的资本,JLR绝对不敢踢开奇瑞;凯迪拉克、沃尔沃与中方的关系很深厚……
  • 唯独宝马就很奇葩了——营销VP一直是外方高管,进口产品也是由外资的宝马(中国)汽贸在参与,就连完官网上我们也很难看到华晨字样。给人的信号就是,华晨方面在营销、门面建设上的参与感很弱。

导致的情况就是,现在华晨在股比商讨上没有任何的制约力量!夸张点说,现在的华晨,至于宝马,只是一个房东,只是一个LP/GP。


华晨拿了钱算赢吗?

从纯财务角度看,36亿欧元换25%股份,差不多就是公司1200亿人民币的估值。以2017年华晨宝马105亿人民币的利润来看,近12的市盈率相比国内车企是高了点,但在成熟的海外市场,这个市盈率也称不上赚。

但考虑到这笔交易会在2022年发生,那个时间点之前,宝马在国内的成长性还是很值得期待的(高端车型国产化、电动车市场发力、甚至MINI品牌等),所以这笔交易从财务角度讲身,吃亏的只会是华晨。这也间接反映了谈判中,中方并没有太多筹码。

反观华晨自己,今天复盘后直接暴跌25%,哐当一下100亿就没了。


战略角度来讲,这对于合资品牌的发展也许是好事

宝马不是一个新入中国的品牌,他在中国的渠道建立、品牌影响已经是成熟了,而且可以说是一线顶级了。所以不太会有经历现在一些新晋外资品牌在华发展的问题(例如阿尔法罗密欧)

既然渠道和品牌建设已经完善了,那宝马未来需要更多规划的是新产品、是新技术导入。

在50:50股比的情况下,宝马方面一定出于利益的分配和技术安全有顾虑。但相信在75:25的情况下,宝马会更乐意加快投资步伐的。在股比更改消息放出的同时,宝马就答应在华增资也是很好的印证。

宝马集团对华晨宝马的投资将增加230亿元人民币,用于现有及新增生产设施建设。……通过过持续的投资,以及在电动汽车领域的研发和生产,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那之于华晨自己呢?

在50:50合资时期,华晨已经在尽力吸收宝马的技术,来发展强化自己的整车以及零部件业务——但华颂搭配的宝马发动机、新晨动力对于N20的吸收都没有太好的效果

那在75:25以后,宝马还会帮助自己的LP/GP进行技术输血吗?我们不排除在股比调整的协议之外,宝马答应继续扶持华晨发展,以确保华晨不沦为单纯的地主。

但华晨需要自己思考的是,在自身汽车品牌发展不利的情况下,是不是应该及时断臂,专攻上游零部件供应链或者商用车细分领域?长久来看,在华晨的战略发展上,宝马的辅助作用会逐步淡化。


「对于其他合资体系的中方企业有什么启示吗?」

A、牢固目前在合资中对于某些领域的掌控,对于上汽这样中方我们不必担心。但对于一汽、北汽等北方车企,需要牢记的是,在渠道、销售、甚至服务等创新环节上,该自己把控的还得控制住。需要让外资方看到你在某些环节的价值。你今天的长处就是会明天股比商讨的筹码。

B、对于领先技术的吸收。股比不会长久保持五五对半的情况,中外两方之前的平衡一旦不被政府保护,大多数中方会成为弱势。所以在目前还有bargain power的情况下,不能放松对技术的吸收。

C、加大自主业务的发展。注意,这里不仅仅是自主汽车品牌业务,更应该是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布局。整车市场的发展已经愈发成熟了,未来可以存活的品牌可能也就是今天的一半。不客气的说,大部分的自主品牌会被市场淘汰。

汽车产业链很长,从整车可以延伸切入的领域很多:零部件、售后、出行、金融、数据IT等企业服务都是可以试探的领域。布局不等于画饼,找准切入点,发展出核心能力绝对好过一些车企上来就谈全生态融通……


股比开放的目的是要倒逼合资中的中方企业加快自身业务和技术的提升。如果中方可以找准自身立足点,合资模式依然有他存在的意义。

最后,华晨宝马也许可以改名了,要不改叫中国宝马或者中德宝马?中华宝马也行啊,这样华晨还能占25%的名分...

user avatar

对企业员工可能是利好。

对产业工人来说可能不是利好。

对汽车行业来说是利好。

对消费者来说是利好。

对所谓的民族资本而言不是利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