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山西等地的冥婚习俗?

回答
山西等地盛行的冥婚习俗,是一种历史悠久且复杂多样的社会现象。要深入理解它,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其历史渊源、文化根源、社会功能、实际操作以及引发的争议与伦理问题。

一、 历史渊源与文化根源

冥婚,也称“阴婚”、“配阴寿”,是指活人与死人,或两名死人之间进行的婚姻仪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年代,在先秦时期就有相关记载。

“事死如生”的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事死如生”,认为逝者在阴间也需要生活,也需要有人陪伴和照顾。冥婚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这种观念的延伸。人们相信,如果一个人在生前没有结婚就去世了,那么他在阴间会孤苦伶仃,可能会继续“鬼魂”的生活,甚至可能影响到家人的运势。因此,为已故的未婚子女举行冥婚,是为了让他们在阴间能够“成家立业”,得到安宁。
“阴阳两界相通”的信仰: 许多传统信仰认为阴阳两界并非完全隔绝,而是存在某种联系。通过冥婚,可以在生者和逝者之间建立一种“联姻”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将生者的福祉与逝者的安宁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的循环。
家族传承与香火延续: 在一些宗族观念较强的地区,未婚而死的子女会给家族的香火传承带来“断绝”的担忧。冥婚可以“填补”这个空缺,象征性地延续了家族的血脉和后代,甚至有说法认为,通过冥婚,可以为家族带来子嗣(通常是过继或者抱养)。
对冲煞气与祈福: 在一些情况下,冥婚也被视为一种能够“冲喜”或者驱除霉运的方式。例如,如果家里有人长期生病,或者遭遇不幸,人们可能会认为这是因为家中有未婚夭折的亲人,需要通过冥婚来“平衡”阴阳,带来好运。

二、 社会功能与实际操作

冥婚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扮演了一些实际的功能:

安抚亡灵,减轻家属的心理负担: 对于失去未婚子女的家庭来说,冥婚是一种情感寄托,可以缓解失去亲人的痛苦和担忧,让他们相信逝者在阴间得到了圆满,不再孤独。
解决“无后”的尴尬: 对于一些家庭来说,尤其是希望有后代传宗接代的家庭,如果子女未婚而亡,冥婚提供了一种象征性的解决方案。通过冥婚,可以将其他家庭的“后代”过继到亡者名下,延续家族的香火。
经济与利益的考量(在某些情况下): 虽然冥婚的初衷往往是情感和信仰,但在一些地区和时代,也可能掺杂经济利益的考量。例如,一些家庭可能会寻找条件好的(家庭经济、社会地位等)家庭进行冥婚,以期为亡者带来更好的“归宿”,或者通过联姻获得某种社会或经济上的便利。

实际操作方式通常包括:

寻找对象: 通常是为家中未婚而亡的儿子寻找一个未婚而亡的女儿,或者为未婚而亡的女儿寻找一个未婚而亡的儿子。对象来源可能是亲戚、朋友,甚至是专门的“媒人”介绍。
仪式: 冥婚的仪式会模拟真实的婚礼过程,包括“提亲”、“过礼”、“拜堂”、“入洞房”等环节。虽然没有新人真正参与,但会有家属代表、媒人,有时还会请道士或僧侣进行仪式。仪式过程可能根据当地习俗和家庭经济情况有所不同。
“合墓”或“合葬”: 仪式完成后,通常会将男女双方的骨灰(或衣物、头发等)进行合葬,或者将男女双方的坟墓并列,象征夫妻关系。
“过继”或“领养”: 如果是为了解决“无后”问题,可能会进行子女的过继或领养仪式,让活着的子女名义上成为亡者的后代。

三、 山西等地的冥婚现象

山西作为中国北方的一个省份,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也保留了许多传统习俗,包括冥婚。在山西一些农村地区,冥婚的现象相对更为普遍。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宗族观念较强: 山西许多地区保留着较强的宗族传统,家族荣誉和香火延续的观念深入人心。
农村人口流动相对较少: 农村地区在观念和生活方式上可能更倾向于保留传统。
经济因素与社会结构: 在一些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农村地区,未婚生育或死亡可能更容易引发对家族延续的担忧。

四、 争议与伦理问题

尽管冥婚在某些文化语境下有其“合理性”,但它也引发了诸多争议和伦理问题:

对生命的漠视与物质化: 一些人认为,冥婚将人(尤其是女性)的生命视为可以交易的物品,特别是当出现买卖活人(尤其是女性)进行冥婚的情况时,这是对生命的极大不尊重和对人权的侵犯。
拐卖与欺骗: 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冥婚可能与拐卖人口,特别是拐卖妇女和儿童的犯罪行为联系在一起。一些贫困家庭可能会为了经济利益,将家中女孩“卖掉”进行冥婚。
“死者为大”与“活人利益”的冲突: 冥婚的合理性常常建立在对逝者安宁的追求上,但当这种追求与活人的基本权利和利益发生冲突时,就显得不合时宜。
迷信与落后: 从现代文明的角度来看,冥婚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遗留,不符合科学和理性。
对女性的压迫: 在许多冥婚案例中,女性往往是承受更多压力的群体,她们的身体和命运可能被家庭为了所谓的“家族利益”所牺牲。

五、 现代社会的看法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治的健全以及人们观念的进步,冥婚习俗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转变。

法律的禁止与打击: 现代法律明确禁止拐卖妇女儿童等行为,这直接打击了以冥婚为名进行的犯罪活动。
观念的转变: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受到现代教育,对传统的冥婚习俗持批判态度,认为其落后且不人道。
习俗的弱化: 在城市地区,冥婚的现象已经非常罕见。在农村地区,虽然仍有存在,但其规模和影响力也在逐渐减弱。
形式的改变: 一些地区可能仍然保留着一些象征性的冥婚仪式,但更多是作为一种情感寄托,而非强制性的社会行为,并且不再涉及活人与死人之间的交易。

总结:

山西等地的冥婚习俗,是特定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死、家族以及祖先崇拜的复杂情感。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它是理解特定社会群体观念和行为模式的一个窗口。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法治的进步和人权意识的提高,那些涉及买卖、拐卖或严重侵犯个体尊严的冥婚行为,是绝对不可接受的,并且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对这种习俗的看法,需要在尊重历史文化的同时,坚守现代社会的基本伦理和法律底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晒两个


然后回答你们






这都不算陋习???这都不算糟粕???

冥婚找门当户对的,你活着都不一定找的到门当户对的你以为你死翘翘了随便一找就能找到门当户对的,就是和对方父母商量好结成阴亲的,放狗屁!!!!!!!!!!!!!!!!!!!!!!!!!!!!!!!!!!!!!!!!!!!!!!!!!!!!!!!!!!!!!!!!!!!!!!!!!!!!!

小心冤魂诅咒你们这种垃圾世世代代!!!!!!!!!!!!!!!!!!!!!!!!!!!!!!!!!!!!!!!!!!!!!!!!!!!!!!!!!!!!!!!!!!!!!!!!

5.15日

原标题:#中国冥婚现象调查# 15万元以下连骨头都买不到

  很难相信这样的事情真的存在——在山西等地存在一个冥婚利益链。年轻女性尸体成为“商品”,明码标价,“15万元以下连骨头都买不到”。办完冥婚后,父母还要每天在儿子坟前巡视,防止“儿媳妇”被挖走。政府已开始打击此种现场。

这就是正儿八经的冥婚,办完后还要天天去巡视防着买来的女尸被偷挖走!!!





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人性,为了钱偷盗尸体甚至无差别杀人,真实往往比报道出来的更骇人

user avatar

首先不应把一些地域现象说成是中国习俗,并不是一个地方有这种陋俗,就代表全中国都这样,冥婚结阴亲的事,大多流行在山西,内蒙、河南、河北,广东等地,而且主要是在农村。

儒家《周礼》有云:“禁迁葬与嫁殇者。”即禁止把生前没有夫妻名分的男女迁葬在一起,禁止对于殇死的男女再行嫁娶。

由于在中国古代,礼制为先,故而遵循礼法者,必不如此,所行冥婚,也是民间偷偷摸摸的事。

冥婚的事,要流行在平民之中,唐代皇家韦后虽然操办过冥婚,然而那个是少部分人一意孤行的结果,此举曾受到了各方面的批评,比如白居易就曾经写文批评说唐室“即违国禁,也乱人伦”。

而在道教看来,这些都属于六天故气,也是应该扫除的,故而贫道自然是坚决反对冥婚的。

然而,近年来,农村村之中冥婚导致诸多社会现象的根源是什么?为何又为死灰复燃?

重视婚姻=>未婚早夭=>家长伤心=>冥婚安慰=>愿意出钱=>盗卖尸体=>杀人制尸

愿意出钱的原因是相信冥婚,相信冥婚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在其中寻求一种安慰,而寻求这种安慰的原因是早夭,山西等地域这种现象之所以普遍,正如其它答主所说,未婚早夭的人多,所以才形成了这样的市场。

贫道以前见过另一类结阴亲,无非是两家抱着遗像,做个仪式烧些纸钱罢了,一来并不至于浪费,二来并无经济往来,三来亦不接触尸骨,虽对大众而言,是属迷信,然而对逝者之有,不乏安慰之功。

若上下比较,则知其问题出于哪里,首先被定非要有尸骨不可,于是有了花钱购尸之事,然而这类事又是谁所促使?


巫砚之流为祸甚也。

对于乡间人士,本就没读过多少书,也大多文化不高,各们即使谩骂他们无论多少遍,他们依样不会改变,因为他们只是被蛊惑的人群而已。

近年来,民间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巫砚,许多县城及镇子上,总有些附体看事的神婆或神汉,甚至有一步大往城市扩展的趋势,而且这类倍受一些年轻人喜爱。

光是百度贴吧的出马吧这类地方,关注的人群就有3万人,而天涯上谈出马或是相关的贴子,不乏几十万上百万浏览量的热贴,便可见一斑。

因为部分实有灵验,他们又多攀附于佛教,满口不离因果轮回众生业力,借助宗教的掩盖,导致不少人并未意识到,实际上这些群体就是巫砚之流。

这里又不得不提到一个教育问题,很多人上过学,受到过正规教育,然而遗憾的是教育中,编制教材人总试图灌输主观的思想观念,而这类观念灌观多了后,然而却现实的世界与课本上的完全两个样子时,往往就会走上反面。

在民间巫砚,即神婆神汉家里,不乏常见大学生研究生,一样恭恭敬敬在那里问事看事,而这些又给农村里的其它人起到一种影响“有文化的这些人都信这个,肯定就没错了"进一步加强了这些巫砚的影响力,结果导致了受到迷惑更深。

大学生或属常见,然而研究生,博士生一样有受到迷惑的,这是为什么?因为传统教育里总是试图将这些彻底打击为封建迷信,灌输一种主观的思想,并且大多含糊其辞,主观一口咬定都是骗人的,而大众一旦接触到真正的巫砚时,发现教材上描述的纯粹是主观臆测,结果便会把一些本来是理所当然的现象,认为很神奇,从而彻底转变。

同时,由于没有多少学者认真来研究,这类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对很多学者来说,要么只能抱着一种信仰式的观念说服自己彻底不信,要么便是半信半疑,要么便是全盘相信,但无论哪种,都不愿触碰这个区域来作研究。

冥婚这类现象死灰复燃的根源,是因为巫砚的兴起,而巫砚的兴起,是教育问题导致,而教育问题,是缺乏专业科学工作的研究与探索,导致无法针对这类事件,让受教育者建立客观而理性的认识。

所以,要想真正遏止这类现象,还需要各界人士都努力才行。

user avatar

坐标晋南,我们那确实有冥婚的说法,家族里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上初一的时候,堂姐(我爸哥哥的大女儿)得了很重的病,依稀记得是肺进水,去世的时候才十九岁,正是最美好的年纪。

那会我是住校的,回到家听母亲说姐姐和外村的一个早逝男青年配了冥婚,具体的就是将两人埋在一处,让两个陌生的年轻人在阴间做一对夫妻。彼时的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后来渐渐长大了,才明白了很多。后来也写了一首诗,叫做姐姐的嫁衣

姐姐 我终于看到你

穿上了嫁衣

没有羞涩的笑

只是紧闭了双眼

嘴唇比所有的哭泣

都要更加苍白

姐姐 那个人

你不曾相识

一切都很陌生

而他就是你的新郎

和你一般年轻

有着同样的宿命

你听那唢呐声声

迎亲的人们等在门外

你被轻轻地抬起

姐姐 你为何不笑

你看你的嫁衣多么漂亮

哎,十年前写的。那两个年轻的人儿也不曾老去啊。

user avatar

最近阎王判官们不胜其烦,总是有配了冥婚的来他们这儿找对象。

人家在阳间结成夫妻的,互相都认识,既有亲族又有信物,所以到了阴间自己很快就能找到死去的配偶,和其他家人一起在地府团聚。

但这帮配冥婚的生前根本就没见过,又没有互相认识的亲戚朋友,他们自己根本就找不到。

而地府从来只登记生前的情况,最后一行是死亡时间,所以找起来特别麻烦。

更麻烦的是,全都一方愿意一方不愿意,找到了也是打架。

但最近这事儿有发展壮大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死鬼来要求寻找自己的冥婚对象。

最后把阎王彻底搞崩溃了,他颁下命令:

以后凡是配了冥婚下来的,一律不许在地府停留,也不用查什么功过了,直接发到畜生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