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拍摄影片时如何跟焦?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在拍片子的时候,怎么把“焦点”这个活儿给干明白。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就是保持画面里的主角始终清晰,但做起来,那可是门技术活儿,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还得手指灵巧,心思缜密。

首先,咱们得明白跟焦是啥意思。

简单讲,就是当你拍的人物或者物体动起来的时候,镜头里的对焦点也要跟着它一起移动,确保它在每一帧画面里都是清清楚楚的。想象一下,你在拍一个跑过来的人,如果焦点没跟上,人可能就虚了一片,看着特别别扭。反之,如果跟得好,观众就能清晰地看到那个人的每一个表情,每一次呼吸。

那么,怎么才能把跟焦这个活儿做得漂亮呢?

这得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器材是基础,但不是唯一

镜头: 玩跟焦,镜头是关键。电影镜头通常比普通相机镜头跟焦环的阻尼感更好,转动起来更顺畅、更准确。而且,很多电影镜头都有清晰的刻度线,方便你事先标记好距离。虽然很多时候我们不是靠刻度来跟焦,但它在某些固定距离的场景下非常有用。
跟焦器: 这是专业跟焦员的标配。一个好的跟焦器,手感好,反应灵敏,还能连接无线遥控,让副手帮你控制焦点,主摄影师就能更专注于构图和画面。市面上的跟焦器种类很多,从入门级的机械跟焦器,到高级的电子跟焦系统,各有利弊。
监视器: 别小看监视器!一个清晰、色彩准确的监视器能让你看得更清楚,更容易发现焦点有没有“跑偏”。很多监视器还有放大对焦、假彩色等辅助功能,对跟焦非常有帮助。

二、跟焦员的“内功”修炼

熟悉镜头和距离: 这是最最基本的要求。跟焦员需要对所使用的镜头焦段和景深有透彻的了解。比如,广角镜头景深大,相对容易跟,但远景里的细微变化可能就不那么明显;长焦镜头景深浅,一点点偏移就会导致失焦,但能把主体跟得更牢。而且,要练就一双“尺子眼”,大概估算出主体和你之间的距离。
观察是关键: 跟焦员不是傻乎乎地盯着监视器转动跟焦环。你要主动观察:
演员的表演: 演员会动,但他们的表演节奏、情绪变化,甚至是一些微小的身体语言,都能给你跟焦的线索。有时候,演员的动作会有一个预判性,你能提前准备。
场景的布局: 知道场景里有哪些可能移动的物体,哪些是静止的。比如,如果演员要走向一个障碍物,你要提前计算好在这个障碍物之前的焦点变化。
画面的信息: 画面里有没有其他可能干扰焦点的东西?比如前面飘过的叶子,或者突然闯入的临时演员。
节奏感: 跟焦不是一成不变地转动,而是根据主体的运动速度和距离变化来调整。需要一种顺畅的、有起伏的节奏。快了,可能跟不上;慢了,可能就失焦了。
预判能力: 这是跟焦员的最高境界。在镜头还没开始动的时候,你就应该知道焦点会往哪里走。这需要你对场景、对演员的动作有充分的了解和经验。比如,演员即将做出一个转身动作,你就要提前预判他脸部会从近到远移动,并做好准备。
与摄影师的沟通: 跟焦员和摄影师是配合最默契的一对。摄影师告诉你需要什么画面,跟焦员负责实现技术层面的“清晰”。需要经常交流,摄影师可能会说“稍微往前一点点”,或者“别拉得太死”,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指令。

三、具体的跟焦技巧

“点对点”跟焦: 最基础的跟焦方式。当你需要跟一个从远处走近的人物时,你可以先找到人物身上的某个标志性点(比如眼睛、鼻子),然后根据他离镜头的距离变化,平滑地转动跟焦环,始终让那个点保持在焦点上。
预设焦点(Marking): 对于一些有规律的运动,比如演员在轨道上滑行,或者在特定区域内来回走动,可以在跟焦器上标记好关键的距离点。这样在拍摄时,你只需要在这些点之间平滑过渡即可。这需要摄影师和跟焦员事先勘景,确定好关键的焦点位置。
眼神跟焦法: 这个说法有点玄乎,但其实是强调眼睛的重要性。跟焦员的眼睛要像雷达一样扫描画面,时刻捕捉到焦点的变化。有些人甚至会专门对着监视器的边缘观察,通过边缘的清晰度来判断焦点是否准确。
利用景深: 了解景深是跟焦的基础。景深越浅,跟焦越难;景深越深,容错率越高。你可以根据画面需求,灵活运用光圈来调整景深。在某些情况下,摄影师可能会要求你稍微“放宽”一点点焦点,利用景深来覆盖演员轻微的运动。
呼吸与节奏: 这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一点。在跟焦过程中,你的呼吸也会影响手指的稳定性。尝试保持平稳的呼吸,这能帮助你更稳定地转动跟焦环。
对练与练习: 跟焦这项技能,真的是练出来的。多看片子,分析别人是怎么跟焦的。有条件的话,自己多拿设备来练习,找朋友在房间里走动,模拟各种拍摄场景,反复练习。

四、不同场景下的跟焦要点

人物行走/跑步: 这是最常见的跟焦场景。要注意人物的步伐和速度变化,以及他身体的轻微晃动。
人物对话/表演: 有时人物可能只是头部轻微晃动或者身体前倾后仰,都需要精细的跟焦。
运动场景(特写): 如果是拍运动员的特写,比如篮球运动员运球、投篮瞬间,对焦点要求极高,需要非常快速和准确的反应。
推拉镜头(Dolly/Truck Shots): 当相机向前或向后移动时,焦点也会随之变化,需要同步跟上。
摇镜头(Pan/Tilt Shots): 虽然摇镜头主要是旋转镜头,但如果主体在画面中移动,焦点也需要相应调整。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

跟焦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它是整个摄影团队协作的成果。跟焦员需要和摄影师、助理摄影师(如果你有的话)保持良好的沟通和默契。有时候,一个好的跟焦,也是整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记住,跟焦是技术,更是艺术。它需要耐心、细致和大量的实践。多看、多练、多思考,你就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跟焦员,为影片增添一份稳定而清晰的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跟你讲,跟焦可好玩了!


假如电影工业产生于宋代,那么《水浒传》大概会这么写:


鲁导演:拍十分钟长镜头,用200定,光孔要大,细细的拍,不许有半点虚焦!

镇焦点:鲁导演莫不是要消遣我?


“洒家便是要消遣你!”


开篇提示:

本答案适合观看人群:

抖S:自觉以摄影指导、灯光师身份观看。

抖M:自觉带入焦点员身份观看。



为避免引起不适,曾参与摄影组跟焦工作的同仁请斟酌观看。


下面开始:

摄影部门在剧组一般叫摄影组,摄影组下辖若干台摄影机,每台摄影机会有3-4人负责:

摄影师(掌机)

第一摄影助理(大助/1st AC)

第二摄影助理(二助/2nd AC)

外加跟机员

图中还有个DP,是摄影指导,摄影指导有的会掌机A机,有的不掌机而坐在导演边上监看画面。


这个第一摄影助理又叫焦点员,按我理解,这是剧组里除了录音组杆爷以外最悲催的角色,他负责把焦点牢牢的套在目标身上。



电影是不存在自动对焦的,所有的对焦由焦点员手工完成。(众所周知,电影是门艺术,一定要手工才有灵魂!)


先上图:


如图,这是一颗蔡司MP 150mm T1.3定焦电影镜头,你会看到两条刻度表:

左:对焦环刻度

右:光圈刻度(T值)


如你所见,左边的刻度单位是米,而这颗头的刻度的最大值为100m,再远视为无限远(当然,即使在国内,很多头还使用英尺做计量单位,就我个人而言,这是好莱坞累累罪行之首,使用英制单位的国家简直是不可理喻!)


那么跟焦是怎么一回事呢?


下面开始第一章:

一名焦点员的理论基础


简单来说,跟焦就是保证画面中的主体成像清晰,以上面这颗头为例,除非焦点100米开外视为无限远,画面都清晰以外,可怜的焦点员要在这一百米距离内,确保演员距离焦平面的位置,和镜头筒上的刻度是一致的。


相信我,当焦点员看到这颗头装上机器,而机位离演员只有10米,而光孔开到4以内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打算抄起苹果箱去砸摄影指导的脑袋的...



为什么呢?这就要涉及到景深的基础知识。


所谓景深,即焦点前后物体清晰的范围:


理论上,只有焦点处是清晰的,但是人眼/设备不足以识别出焦点附近的轻微虚焦,所以焦点附近的一定范围内都会是清晰的。


在景深范围内的物体,都是清晰的。


且焦点后的景深大于焦点前的景深(这也就是为什么拍摄人像时经常会对鼻梁而不是眼睛对焦)


影响景深有三要素:

焦距、物距、光圈


口诀:

焦距越大,景深越小


光圈越大,景深越小

(光圈大小与光圈值是反的,光圈越大,光圈值越小)

物距越大,景深越大



那么景深有多大呢?


现在我们简单的模拟一下:


以上面提到的150毫米镜头为例:

10米距离上,开1.4光孔(虽然极少有开这么大光孔的),焦点清晰的理论范围仅有20厘米...


哪怕开到4光孔,景深也仅有50厘米左右:


与之对比,一颗24毫米广角头的景深范围是:


抱歉,10米距离已经不用跟焦了,9.25米距离上已取得超焦距,即焦点距离的一半至无穷远距离内,画面都是清晰的...


我们再离近点,毕竟物距越短,景深越小:

哪怕两米距离上,也有近90cm景深。


(顺便提一下T值,电影需要精确确定曝光,以确保双机位/各个镜头之间的曝光一致,不同于相机镜头上的F值,那是一个基于焦距孔径计算得出的理论值,T值是实测得出的,考虑了光线在镜筒内折射损失,是非常精确的,两支不同焦距的电影镜头,开同光孔,曝光是 完 全 一 致 的)



电影一般常用16/24/35/50/85这几个焦段,更长的不会太频繁的使用,光孔也一般不会开的太大(一般在4以上,但是免不了会开1.3这种超大光孔...顺便,不同于相机镜头,电影头的最大光圈是实用的,画质不会跌太多)


好了,现在问题就简单了,焦点员只需要熟知各个焦段的镜头,在不同光圈值下,各个距离上的大致景深范围,然后根据现场的调度,判断距离,把目标牢牢的套在景深范围内就可以了。



下面开始第二章:

一个焦点员的自我修养


现在我们熟知了景深的概念,下面的问题就是,如何判断目标距离


最基本的,目测:


不不不,并不会这样,你现在是演员,而焦点员会用他深邃的目光打量你一下,然后大致估计一下距离。


经验丰富的老焦点员,随便瞄一眼,目测精度到20厘米都可以说毫不夸张...


当然我是没这个本事的,而且万一看走眼了就尴尬了,所以出于谨慎,这时候我们就要靠技术手段:


焦点员使用的具体装备有:


皮尺:


手持测距仪:


有了这俩小工具,就可以相对精确的测定物距:


更高端的还有声波测距:




在摄影机上会有这样的标志,是为焦平面标记:


这就是传感器/胶片所在的位置,也就是你测距的起始点。


在焦平面标记的位置上,会有个挂钩,以供你挂皮尺....你总不能让掌机大爷帮你拎着不是?


(其实也可以,大家关系很好的23333...实际上掌机要么是学院出来,受过良好的教育,要么也是从焦点员一路打拼上来的,能体谅焦点员的难处,总体而言,人家愿意请来做掌机,说明这个人素质还是不错的....但是大家各有各的职责,掌机也很忙,在剧组,每个人把自己的任务做好是最重要的)


好,现在你挂好皮尺(或者举好测距仪),开始测量到演员的距离。


把皮尺扯到演员脸上读数就行...


哈,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你以为这是个和某位当红女明星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吗?


不,先不说你对明星是否感兴趣,首先站在那里的就不是她本人而是她的身替/光替好么!?


好了,现在你就完成了测距工作。


题主问移动中如何保证焦点呢?


一个镜头如果调度复杂,不仅演员动,机位也会动,那么就需要根据调度测定多个数据,只要物距一变,就要根据数据进行跟焦。


演员的演技不仅是体现在其表情、会哭这些地方,演员的走位准确性也是很重要的,他多走一步,少走一步,头歪了,身子侧了,都有可能跑出你的焦点,你就要跟住。


我们在片场会使用T mark来标记演员站位,帮助演员老师定位:



在调度复杂的镜头中,地上会贴若干T mark来确保他不会乱跑。


T-mark:


这是由摄影组贡献出宝贵的大力胶布,倾注了摄影组爱与匠心制成的手工造物,要回收利用。


一般二助去贴,贴完要回收。


浪费了会被打....



好了,你可能很好奇,什么,是一个调度复杂的镜头?


请去看摄影师卢贝茨基的作品:

《人类之子》(两个超牛的长镜头)

《地心引力》(全片仅130个镜头)

《鸟人》(全片5个镜头合成1个长镜头)


等...


(安德烈·巴赞疯狂点赞ing)


其中《人类之子》的一个车内长镜头完成后,焦点员直接崩溃坐在地上开始哭:




测距完成后,开拍。


导:“camera roll!”

摄:“rolling speed!”

导:“action!”


焦点员长叹一口气,开始拧对焦环:


拧对焦环是门手艺。


不能轻,否则会拧不动。

不能重,否则掌机骂街。

不能快,不能慢,否则虚焦。


焦点员一般会有一个小监视器供监看焦点是否扎实,但是你知道的,又要看走位,又要看刻度,哪来得及看监视器...


所以只能起一点辅助作用。


当然也有使用监视器对焦的,一种情况是无法靠近摄影机去判断物距,只能远程监看遥控,另一种是看画面峰值对焦:



所谓峰值实际上是监视器对输入信号中物体边缘反差巨大的地方进行标记,是为峰值(peaking),帮助查看对焦是否清晰。


这种方式的使用精髓在于:是通过峰值去看景深在哪,而不是去看目标是否清晰。新人很容易在这个地方搞错本末。


实际上是利用峰值判断物距和景深范围,之后再下手,而不是一通瞎拧再去看峰值确认。



当然,不管用什么方法,跑焦依然是免不了经常发生的。


所以掌机也会帮你看焦点,虚焦了他会小声嘀咕:焦点!焦点!


如果你没有及时补救,导演组那会传来一声巨响:

他妈的焦点!


我们之前提到过,焦点后景深大于前景深,所以虚焦常常是因为你拧慢了,焦点跑到目标后面了,这时猛的拧多一点,很大可能性能赌对,把焦点救回来。


对焦环会装上跟焦器,就是这个白环:


可以用马克笔在上面做标记:


有的跟焦器有限位点,拧到位就拧不动了,看上去很方便,但是实际使用时如果演员跑过头...emmm...


如果机器上摇臂、斯坦尼康、稳定器,或者干脆摄影机上天了....焦点员没法跟着,那么也可以使用无线跟焦:




反正焦点员要见缝插针:


总之,不管你趴着躺着蹲着跪着,这个焦你是一定得跟上的...


下面开始第三章:


如何折腾焦点员


我们上面提到了景深受物距、焦距、光圈的影响。

除此之外,物距越近,拧对焦环的动作越大,所以一般5米之内,跟焦难度就会蹭蹭的涨。


所以小空间内的长镜头简直就是焦点员的噩梦。


除此之外,现场光线不够了,灯光组表示灯不够打亮,请摄影老师放光孔,你就会看见焦点员在角落里画圈圈。


摄影:哦,那我放2.8光孔...


焦点卒。


(当然,一般而言摄影会争取给自己的焦点员提供更好的跟焦条件,毕竟掌机和焦点经常是长期合作,在各种艰苦条件下共进退,有点像战友情了...碰上极端情况,不得不开大光孔,摄影也会觉得歉疚


PS:解释一下灯光和摄影之间这些事,一般摄影根据需要,确定这场戏的镜头需要什么焦段和光圈,确定曝光点,然后灯光组据此开始布光。

请不要误解,摄影组和灯光组的关系也很好,但是架不住拍摄时会遇到问题。

典型的就是现场照度不够亮,灯光组没有足够的灯来打光,就不得不请摄影开大光孔,加大进光量来弥补照度的不足,但是这样焦点员肯定不爽...

不过摄影师也有折腾灯光的招数,换广角头无疑利于跟焦,但是灯光组就要发狂了...因为广角视场大,片场架的灯很容易穿帮,这时灯光组的哥们就要绞尽脑汁去藏灯光设备....挂天花板,藏桌子下面,或者几个人扶住一个颤颤巍巍的灯架把灯伸过去....

当摄影组装上一颗16这样超夸张的广角头时,你大概率会听到灯光组老大一声地道的河南口音吐槽:“噫~~不中!”


但是话说回来,就我个人感觉,灯光组大兄弟真是片场最具天才般创造力的群体...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


言归正传,焦点员的器材和工具也是麻烦不断...


镜头刻度和皮尺也会惹麻烦,电影镜头虽然结实耐用,但是架不住高强度的使用,其刻度有时候会偏移,皮尺也会热胀冷缩或者干脆变形,压根不准,所以剧组开机前,要进行严格的测试。


比如你对调焦板测距,按数据拧对焦环,然后检查画面焦点是否准确,如果不准,那么...


天知道是镜头不准还是皮尺不住...


好了,你继续实验,交叉比对,发现皮尺不准,就换一个...

发现镜头不准就把刻度放一边,拿胶带重新画一个刻度...


但是架不住换个环境这俩又不准了...



还有很多说台词只报1234的小鲜肉,他台词都懒得背,还指望他跟着你的T mark走?


遇到这种情况,你就不是焦点员了,现在开始,你是一名量子物理学家。


演员处于量子态,在演员站定之前,你无法揣测他到底知不知道这场戏在演什么...


这就是薛定谔的演员...




顺便,我没干(指“担任”,非其它动词含义)过焦点员,但是视频拍多了,有时候相机自动对焦反而对不准,老会跑背景上去...反而是手动对焦非常准...


一般看一眼目标,然后靠景深标尺对,所以我就很讨厌索尼的头不给标尺...


什么!眼控自动跟焦?


真香...

————————————————————

补充:


为什么我觉得杆爷更悲催呢...


焦点员和杆爷是除了演员外导致NG最多的角色。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跟焦点很难,却不会觉得举录音杆是什么难事...



so...焦点虚了,大家表示没事没事,再来一条。


录音杆穿了...


众人纷纷用眼神杀死你。



实际上举杆也是个技术活好吗...

想象一下,把你的双手高举过头顶,举一根2米起步,末端挂着个大话筒的杆子,把它伸到演员头顶,要放的尽可能的近,又不能进入画面一点...


然后举一天....



哈哈哈哈哈哈哈...还好我没学录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在拍片子的时候,怎么把“焦点”这个活儿给干明白。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就是保持画面里的主角始终清晰,但做起来,那可是门技术活儿,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还得手指灵巧,心思缜密。首先,咱们得明白跟焦是啥意思。简单讲,就是当你拍的人物或者物体动起来的时候,镜头里的对焦点也要跟着它一起移动,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好好聊一聊。很多人觉得胶片摄影就是“无限清晰”,但实际上,这个说法得打个问号,而且细节非常丰富。首先,咱们得弄明白“清晰”这个词在摄影里到底指什么。通常我们说一张照片清晰,指的是它能表现出多细微的细节,而且这些细节不会糊成一团。这跟我们眼睛看到的“清晰”有点像,就是能分辨出.............
  • 回答
    徐克拍《智取威虎山》,这事儿说起来,倒也并非一时兴起。电影圈里谁不知道徐克是个脑洞大开、什么都敢拍的鬼才导演?他拍武侠片,剑光如飞,侠骨铮铮;他拍玄幻片,光怪陆离,想象无边。可转头他就去拍了这么一部“主旋律”题材的《智取威虎山》,这事儿,确实让不少人跌破了眼镜,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说为什么,我觉得不.............
  • 回答
    天问一号探测器在完成环绕、着陆火星的壮举后,持续为我们传回了宝贵的火星影像。近期,天问一号传回了新的影像,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它拍摄到了美国“毅力号”火星车的身影。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看点”,它不仅仅是技术能力的展示,更是国际火星探测合作与竞争、科学探索精神的生动体现。天问一号传回最.............
  • 回答
    梁家辉当初拍摄《东邪西毒》时,之所以会觉得有些“浪费时间”,这其中包含了好几个层次的原因,而且并不是单纯的“抱怨”,更多的是一种对创作过程和自身角色的思考,以及一点点当时的年轻气盛。咱们得从电影的拍摄背景和梁家辉当时的个人状态说起。1. 王家卫独特的拍摄方式——“散养”与“无剧本”的挑战王家卫导演的.............
  • 回答
    冲破静谧,一场搅扰的“风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末周的拍摄风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个在知识的殿堂里孕育着未来航空航天精英的学府,每逢期末,都会被一股无形的“静谧”笼罩。图书馆里伏案苦读的身影,实验室里一丝不苟的实验,宿舍里低语讨论的学伴,都在为即将到来的考研、期末考试积蓄着能量。然而,就在这最需要.............
  • 回答
    迪士尼真人版《小美人鱼》剧组最近爆出了令人担忧的消息——新冠疫情在拍摄现场蔓延,已经有15名工作人员确诊,多人因此被隔离。这无疑给这部万众期待的大制作带来了不小的阴影,其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可能会非常深远。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拍摄进度的延误。当剧组中有人员确诊,按照严格的防疫规定,他们需要隔离,密.............
  • 回答
    小白入门松下G9,夜拍表现如何?m43画幅影响大吗?对于摄影新手(小白)来说,选择一款合适的相机是开启摄影之路的重要一步。松下G9作为一款定位在高性能M4/3画幅的相机,确实有不少吸引人的地方,但同时也有一些需要考虑的方面。下面我将详细解答您关于松下G9作为入门相机,尤其是在夜间拍摄以及M4/3画幅.............
  • 回答
    动画,这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拥有着实拍影视难以企及的独特魅力,它们共同勾勒出视觉艺术的广阔图景。如果让我来细数动画的特别之处,大概是以下这些方面,而且我尽力用最自然、最个人化的方式来表达:1. 随心所欲的“物理定律”与“逻辑规则”:这是动画最让人着迷的地方之一。在实拍世界里,我们得遵循重力、惯性、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大家都很关心的一个点:为什么动辄上万的旗舰手机,其拍照最核心的“眼睛”——镜头,看起来似乎不如价格低得多的单反相机来得“高级”,都是塑料的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技术选择和成本考量的结果。手机镜头为何多为塑料?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点,手机镜头并非“全是”塑料。严格来说,手机镜头内部的镜片.............
  • 回答
    手机拍照时,传感器捕捉到的原始光线信息最终会转化为我们看到的照片。而“画幅”这个概念,虽然在传统相机领域非常直观(指胶片或传感器的大小),在手机上,我们通常更习惯讨论“像素”和“分辨率”。但说到底,它们是紧密关联的,画幅的大小确实会影响照片的分辨率。核心原理:传感器是“画布”想象一下,手机的拍照传感.............
  • 回答
    .......
  • 回答
    “为什么中国的影视市场似乎很少看到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国外大IP被改编成电视剧或电影?”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折射出不少幕后考量。别看如今国内银幕和荧屏上国产IP热潮涌动,但要说大规模地“引进”海外金字招牌来二次创作,似乎确实不如想象中那么普遍。这背后,原因还挺复杂的,绝非简单.............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多人关心的。说实话,我个人是不会走进电影院去看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的。倒不是说我对迪士尼有什么天然的抵触,毕竟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都跟迪士尼脱不了关系。但这次的《花木兰》,实在有太多让我犹豫的点,综合起来,让我觉得花钱去电影院看,可能不是一个划算的选择。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很多人会.............
  • 回答
    苹果在影像技术上的积累主要体现在硬件设计、软件算法、传感器技术、镜头工程以及生态协同等多个层面,这些技术的综合优势使得iPhone的拍照效果在行业内具有显著竞争力。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硬件层面的影像技术积累1. 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尺寸与规格:苹果的主摄传感器(如iPhone 14.............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当前智能手机影像技术的一个核心话题。厂商自研影像芯片,能不能真的“弥补”天玑平台的拍照短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首先,得明白“短板”是啥意思。天玑平台,尤其是早期或者中低端型号,在很多方面都表现不错,比如能效比、5G连接等。但在拍照这块,尤其是和一些顶级旗舰相比,.............
  • 回答
    这事儿吧,细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无奈的。咱们先捋一捋这桩事儿的脉络:一个男童,在电影院看电影呢,按捺不住兴奋,上去就对着银幕一顿拍打。这可不是什么正常观影行为,这简直就是在给人家银幕“做核酸检测”呢。然后呢,影院方面就找到了监护人,这监护人可不是那种立刻低头认错的类型,反而理直气壮地表示:“.............
  • 回答
    关于新生代奥特曼的质量是否受剧集数量影响,以及将所有剧集都拍成五十集是否会使故事更好,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这涉及到创作理念、观众接受度、制作效率以及故事本身的驾驭能力等多个层面。剧集数量与新生代奥特曼质量: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简单地说,剧集数量本身并不能直接决定一部奥特曼作品的质量。更重要的是.............
  • 回答
    离开滤镜和后期,单凭手机也能拍出电影质感的影像,这绝对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关键在于你如何调动手机本身的功能,并且用对待摄影的态度去对待它。把它想象成一个能装进口袋的电影摄影机,你的双手就是导演、摄影师和光影魔术师。第一招:光影是灵魂,手机就是画笔电影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光线的精准运用。手机摄影最大.............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日本社会、历史、文化以及个人选择等多个层面,简单地归结为“儒家文化影响”和“AV女优”之间二元对立,其实是过于简化了。让我们试着从更细致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日本的儒家文化影响,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中国式儒家思想,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和演变。 日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