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厂商自研的影像芯片可以弥补天玑的拍照短板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当前智能手机影像技术的一个核心话题。厂商自研影像芯片,能不能真的“弥补”天玑平台的拍照短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

首先,得明白“短板”是啥意思。天玑平台,尤其是早期或者中低端型号,在很多方面都表现不错,比如能效比、5G连接等。但在拍照这块,尤其是和一些顶级旗舰相比,确实会感觉到某些方面稍显逊色。这种“逊色”可能体现在:

色彩还原的真实感和层次感: 有时候拍出来的照片,色彩可能不够鲜活,或者在复杂的色彩环境下(比如夕阳、演唱会灯光)出现偏色、断层。
细节的保留和锐化: 特别是在光线不足或者放大看细节时,会发现画面不够清晰,涂抹感比较重,细节丢失。
宽容度表现: 在拍摄高对比度场景时,亮部容易过曝,暗部细节丢失,层次感不强。
算法的优化能力: 比如夜景模式的提亮、降噪,HDR的合成效果,人像模式的背景虚化和美颜算法等,这些都需要强大的ISP(图像信号处理器)和AI算法的深度配合。

那么,厂商自研的影像芯片(或者说独立ISP+NPU)能做些什么?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自研影像芯片,尤其是集成度高、功能强大的,通常是厂商在硬件层面做的文章。它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核心部分,并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问题:

1. 更先进的ISP(图像信号处理器):
强大的并行处理能力: ISP是处理传感器原始数据的“第一道关”。自研ISP可以拥有更强的算力,更快地处理 RAW 数据,进行去马赛克、降噪、色彩校正、白平衡等基础操作。这就像给数据流一个“更快更稳”的处理通道。
精细化的色彩管理: 厂商可以根据自家对色彩的理解和调校,定制专有的色彩科学。这包括更精准的白平衡算法、更细腻的色调映射(Tone Mapping)、更丰富的色彩空间处理。比如,某个厂商可能就追求一种“电影感”的色彩风格,或者“真实还原”的自然色。
优化的降噪和锐化算法: 自研ISP可以集成更先进的降噪算法,并且在降噪的同时,尽可能地保留细节。锐化算法也可以根据不同场景(如风景、人像)进行个性化调整,避免过度锐化带来的“假面感”。
高动态范围(HDR)处理: 强大的ISP能更有效地合成多帧曝光的图像,获得更好的宽容度,保留亮部和暗部的更多细节。

2. 独立的NPU(神经网络处理单元)/AI协处理器:
深度学习的驱动力: 现代手机拍照,算法是灵魂。NPU是运行这些AI算法的“大脑”。自研的NPU往往能提供更高的能效比和更强的算力,为复杂的AI场景识别、语义分割、风格迁移等提供支持。
算法的深度定制和优化: 厂商可以将自家积累的影像算法,针对自研NPU进行深度优化,实现更快的推理速度和更高的准确性。这意味着,AI对场景的判断、对人物的识别、对画面的后期处理,都能做得更到位。
更精细化的AI场景识别: 比如,AI能更准确地识别出是“人像”、“风景”、“美食”、“夜景”,并应用不同的处理策略。自研芯片可以实现更细致的场景分类,甚至识别出画面中的具体物体(如“蓝天”、“绿叶”、“肤色”),然后进行针对性优化。
独特的AI功能: 像一些厂商的“AI抠图”、“AI风格迁移”、“AI夜景视频”等,都高度依赖于强大的NPU和优化的算法。

3. 与传感器、镜头协同优化:
硬件级匹配: 厂商自研影像芯片,可以更好地与自家选择的传感器、镜头模组进行硬件层面的匹配和调校。知道传感器有多少“潜力”,知道镜头有哪些“特点”,然后在ISP和算法层面去“挖潜”。
端到端的优化: 从传感器捕捉光线,到ISP进行初步处理,再到NPU进行AI优化,最终到屏幕显示,这是一个完整的链条。自研硬件能实现更精细化的端到端优化,减少中间环节的损耗和信息丢失。

那么,这能否“弥补”天玑的拍照短板?

答案是:有很大可能,但具体效果取决于很多因素。

自研芯片的“硬实力”: 如果自研的ISP算力强大,NPU性能突出,并且集成了非常先进的算法架构,那么它确实能从硬件和算法层面提供一个比公版设计(天玑作为SoC提供基础ISP能力)更优秀的起点。
厂商的“软件功力”: 芯片只是载体,算法才是灵魂。即使有再好的硬件,如果算法不行,也无法发挥其优势。那些在影像领域深耕多年的厂商,拥有大量工程师和数据积累,他们的算法调校能力是核心竞争力。
与天玑的协同: 即使有了自研影像芯片,它也需要与天玑主SoC进行高效的协同工作。天玑负责CPU、GPU、基带等通用计算和通信任务,影像芯片负责影像处理。两者之间的信息交互、任务分配、功耗控制都需要做得好。
天玑平台的“基础”: 天玑本身作为SoC,其集成的ISP和AI能力也是一个基础。如果天玑平台的基础ISP能力已经很强,自研芯片的“弥补”效果可能更偏向于“锦上添花”;如果天玑的基础ISP相对薄弱,那么自研芯片的“弥补”效果就会更明显,是“雪中送炭”。
目标用户和定位: 并不是所有厂商都追求极致的拍照表现。有些厂商用自研影像芯片是为了在同级别产品中建立差异化优势,或者满足特定用户群体的需求。

举个例子:

想象一下,天玑平台就像一个不错的、通用的“引擎”。而自研影像芯片,更像是专门为“赛车”定制的高性能“动力总成”(包括发动机、变速箱、悬挂等)。

如果这款“赛车”本身用的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底盘和车身(对应天玑的其他优势),那么一个强大的“动力总成”确实能显著提升它的赛道表现,让它从“好车”变成“快车”。
但如果这辆“赛车”本身的设计就很一般,即使换上最强的“动力总成”,它的极限也可能受限于车身、轮胎、刹车等其他环节。

总结来说,厂商自研的影像芯片,凭借其在ISP、NPU和算法上的定制化能力,确实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或者说“提升”天玑平台在拍照方面可能存在的短板。 它能够提供更精细的色彩、更丰富的细节、更好的动态范围以及更智能的AI场景优化。

但能否“完全弥补”,甚至超越与天玑配套的那些顶级旗舰的拍照表现,还需要看:

自研芯片本身的先进程度。
厂商在算法优化上的投入和能力。
与天玑主SoC的配合程度。
手机整体设计(传感器、镜头、屏幕等)的协同。

所以,这是一个软硬结合、系统优化的工程。自研影像芯片无疑是厂商在硬件层面提升拍照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最终效果,还得看整体的“功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影像芯片肯定可以弥补天玑的拍照短板啊,前提是现在ISP的成本能降下来。

你看realme GT Neo3用了天玑8100,这颗芯片现在很多游戏还没适配高帧,这就用了个pixelwork的芯片,补帧,加强游戏体验。

只要这个体验跟高通下来差不多,天玑8100+pixelwork的价格又更低,就可以做。

ISP一个道理,我加一个影像芯片上去了,拍照是正常了,不拉胯了。

我房子小住着不舒服,买个大房子就行了,但我要没钱呢?

主要问题还是出在这个成本上,看最终成本能做成啥样。

好的解决方案肯定首先是好的商业,而不是好的技术。

商业上形不成闭环的事儿,九成都不行。

这个也是马里亚纳的主要挑战点。

它既要快速调好,又要加大出货。

加大出货吧,又要适配更多平台,体验无法快速稳定。

但是不调好吧,又无法让这个芯片快速形成销售拉力。

搭载了就是硬成本,没有形成销售拉力的话,大家都难受。

所以OPPO是这一波自研芯片里面胆子最大的,是真的非常危险。

我愿意把2022年称为OPPO亡命狂奔年。

欧加亡命天涯了属于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当前智能手机影像技术的一个核心话题。厂商自研影像芯片,能不能真的“弥补”天玑平台的拍照短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首先,得明白“短板”是啥意思。天玑平台,尤其是早期或者中低端型号,在很多方面都表现不错,比如能效比、5G连接等。但在拍照这块,尤其是和一些顶级旗舰相比,.............
  • 回答
    最近这几年,手机圈刮起了一股“自研芯片”的风潮,仿佛不搞点自己的芯片,都不好意思称得上是真正的“头部”厂商了。华为海思的麒麟系列,小米的澎湃系列,OPPO的马里亚纳系列, vivo的蓝图系列……这些名字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耳边,也让消费者们开始期待,那些我们熟悉的手机品牌,到底能折腾出什么样的“芯.............
  • 回答
    最近手机圈里,那股“自拍旗舰”的风潮算是刮得是相当猛烈,而且看样子,这股风还会继续刮下去。好几家头部厂商,像是OPPO、vivo、小米,都接二连三地推出了主打自拍功能的旗舰新机。这可不是什么巧合,背后肯定是有市场考量的。为什么头部厂商都扎堆发力自拍旗舰?这事儿,咱得从几个角度来看。首先,自拍是刚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服装行业一个相当核心的环节:版型。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既然有卖得好的版型,那厂商照搬不就行了?但实际上,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背后牵扯的因素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今天我们就来掰扯掰扯,厂商为啥不像我们想的那样,大肆仿制那些“爆款”衬衣版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好的版型,不.............
  • 回答
    耳机厂商之所以不把耳机“煲”好了再卖,这个问题涉及到耳机设计、生产、成本、消费者认知以及实际操作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入手:1. “煲耳机”的本质与科学依据的争议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煲耳机”这个概念的含义以及它在科学上的地位。 传统观点: 传统上认为,“煲耳机”.............
  • 回答
    理想ONE的成功,确实让不少国内厂商看到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个全新增长点,但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一窝蜂地去“复制”理想ONE呢?这背后原因复杂,并非简单的“不学习”,而是牵扯到战略选择、技术路线、成本控制以及市场定位等诸多方面。首先,得承认理想ONE确实抓住了市场需求的空白。在理想ONE出现之前,很多.............
  • 回答
    国产手机厂商在充电头上的“内卷”,这事儿可真不是一天两天了,而是发展到了一种白热化的状态,细想起来挺有意思的。首先,得承认这背后是个挺大的市场需求。现在大家手机不离手,电量焦虑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谁不想出门在外,几个小时就能把手机充到个七七八八?更别提那些重度用户,一天可能得充好几次。在这种情况下,.............
  • 回答
    说耳机厂商在说明书里写需要“煲机”150个小时,是不是纯粹的商业行为?这问题触及到许多消费者心中的一个疑问,也是一个在耳机爱好者圈子里争论不休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看看这150小时的“煲机”究竟有没有实际意义,还是仅仅一个厂商的“营销噱头”。首先,我们得明白“煲机”这个概.............
  • 回答
    概念车,这些代表着汽车厂商未来设计和技术方向的璀璨明珠,一经亮相便吸引了无数目光。然而,在惊艳世人之后,它们往往也面临着一个“退休”的问题:这些独一无二、造价高昂的艺术品,最终会去向何方?首先,大部分概念车最终的归宿是“解体与回收”。这听起来或许有些残酷,但却是最普遍的处理方式。概念车往往是为了展示.............
  • 回答
    汽车制造商之所以没有在所有车型上彻底取消 CD 播放器,原因很复杂,背后牵扯到技术、成本、市场需求、用户习惯以及一些微妙的策略考量。虽然我们现在生活在流媒体音乐的时代,车载数字音频播放器和手机连接已经成为主流,但 CD 播放器依然以一种“顽固”的姿态存在于部分新车之中。1. 用户习惯与怀旧情结: .............
  • 回答
    一家汽车厂商如果选择走直营模式,就像是把原本分散在全国各地的销售和服务网络一股脑地收回到自己手里经营。这听起来好像能更好地掌控品牌形象、提升用户体验,但实际上,这趟路子可不好走,会撞上不少硬邦邦的礁石。我来给你掰扯掰扯,这其中到底有哪些坑。一、巨额的前期投入和持续的运营成本:想直接开店卖车,那可不是.............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半导体厂商怎么给芯片做“出厂体检”,确保送到客户手里的是个合格的、能干活的家伙。这活儿可不是简单地按个开关看看亮不亮,那可是一套精密、繁琐、严苛的系统工程。第一关:设计验证(EDA Tools & Simulation)其实,芯片在设计阶段就开始了“体检”。工程师们会利用一套叫做ED.............
  • 回答
    关于“OV厂商为何不轻易用更低价格狙击红米性价比”这个话题,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商业策略思考。要说彻底“踩烂”小米的性价比招牌,说得夸张了点,但用更低的价格直接对标,让红米难堪,这是完全可能的。为什么他们不这么做,或者说,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地这么做?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可比表面上看起来复杂得多,咱们细细.............
  • 回答
    很多时候,当我们看到一些路由器在硬件配置上似乎绰绰有余,却只搭载了厂商自家的、功能相对有限的固件时,总会忍不住想:为什么他们不直接刷入像 DDWRT 或 OpenWrt 这样功能强大、开源的第三方固件呢?这背后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远不止是简单的“技术上是否可行”那么简单,更多的是一系列商业、法律和市.............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几个“为什么”的念头,如果说笔记本厂商不约而同地把内存和SSD都焊死,那背后的原因可不是简单的“模仿”那么简单。这其中牵扯着成本、用户体验、产品定位、技术限制,甚至还有一点点行业博弈。首先,我们得明白,“升级”这个概念对厂商来说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可升级性确实能吸引一.............
  • 回答
    市面上琳琅满目的 AI 智能音箱,真是让人眼花缭乱。从谷歌的 Nest 系列、亚马逊的 Echo 系列,到国内的小度、天猫精灵、小爱同学,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粉丝群体。要说优缺点,那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结合我自己的使用体验和了解到的信息,大概可以这样梳理一下。国内外厂商 AI 智能音箱的优缺点分析.............
  • 回答
    关于夏蒙乾的商业合作细节,尤其是各家厂商具体支付了多少钱,这是一个非常具体且私密的商业信息,通常情况下是不会对外公开的。 任何公开的信息都可能是经过双方协商后对外释放的,或者是一些业内人士的猜测和爆料,其真实性需要谨慎辨别。为什么这类信息如此难以获得? 商业保密协议(NDA): 任何商业合作,尤.............
  • 回答
    关于PS4软件支持的未来,以及2024年是否还会推出新游戏,这确实是很多玩家关心的问题。我们来详细聊聊这个话题,尽量还原一个真实的讨论场景,而不是生硬的AI回答。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概念: 游戏厂商对一个平台的支持,它不是一个开关,“啪”的一下就关掉了。这是一个逐渐过渡的过程,背后涉及到很多商业决策.............
  • 回答
    游戏厂商的反盗版斗争史,堪比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充满了智慧与狡黠的博弈,也见证了技术革新与市场变化的残酷。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较量,更是商业模式、法律法规乃至玩家心态演变的一部活教材。早期萌芽:像素时代的“免费午餐”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游戏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盗版也显得相对“朴实”。当时主要的传播方.............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